
会员
教出语文的个性
来凤华更新时间:2019-01-03 11:39:15
最新章节:内容简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旨在阐述语文学习个性化的前提是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唯有形成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风格,才能引领学生进入有“我”的个性化的语文学习境界。语文不是人云亦云的学科,语文是独到的思想、情感的载体,是独特灵魂的飞扬,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读出自我,写出自我,教出自我,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有她蓬勃的生命力。本书在写作上秉持写出“自我”的风格,不阿谀奉承,不粉饰太平,不回避矛盾,秉笔直书,坦言直陈,尊重规律,总结经验,让语言随着思想和情感尽情流淌。本书的出版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语文老师是“传声筒”和“知识贩卖者”的思想意识,唤起语文老师教学的个性化思考,激发语文教学的巨大生命力。
品牌:新华
上架时间:2017-12-01 00:00:00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新华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教出语文的个性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 好课,原来是这样的——评来凤华老师的《老王》
- 语文是位美人,让我们好好对待她——听来凤华语文教学专题报告会有感
- 文、言教学的统一与差异——听来凤华老师《黔之驴》有感
- 听来凤华老师《黔之驴》有感
- 文无定解,授之有道——4月12日课后记
- 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观来凤华老师《小石潭记》有感
- 与来凤华老师共读《雨巷》——“无名抵达地”的博客
- 评来凤华老师的朗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李景龙,北京合学教育研究院
- 第七部分 个性化教学的回声
来凤华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先秦至清伯夷叔齐传说的意义考辨
伯夷叔齐的传说从产生以来,各个不同阶层的人,各个不同领域的人对其评价各不相同,但是都建立在同一事件的基础之上,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其中所蕴含的意蕴因为角度不同而更加丰富,故事所展现的价值观也在众多的阐释与演绎中呈现多元化。本书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对众说纷纭的观点进行考辨,理清其渊源和相互的承传关系。追本溯源、尽可能细节化地考辨、梳理清楚各家观点中相互抵牾的部分,参考各家研究方法和角度,无论是学科的文化22.3万字 - 会员
中国越学(第七辑)
《中国越学》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定期出版物。主要研究领域是江南及两浙文化、越地文化。本辑是第七辑。大致由中国戏曲史视野中的江南暨越地戏曲研究、越地先贤研究、越地文化史研究三个板块构成,对越文化进行了深入探究。文化37.4万字 - 会员
《白鹿原》的文化透视
本书是一部透视白鹿原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的著作。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文化寻根与价值重建,主要探讨陈忠实与文学寻根;中国文化中的两条根——学为好人与创世事。第二章中国乡土社会的肉身崇拜与阉割。主要探套中国乡土社会的肉身崇拜;羞涩、遮蔽与阉割。第三章共在中的自我与他人。主要探讨存在就是我和他人共在,共在中的成德者——鹿性“好人”;共在中的狼性“恶人”。第四章为历史而烦。主要探讨乡土人生为“历史”而生;乡土文化17.4万字 - 会员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11辑)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既立足于空间以探究其文学文化书写,也立足于文学文化思考其空间表达,这是传统而又历久弥新的研究。本辑设置“南方文化与古代文学研究”“区域文化与抗战文学研究”“区域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区域文化与现代中国文艺”等特色栏目,栏目所载文章或宏观扫描或微观论述,新见迭出,显示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巴渝学人”“书评”承继上一辑,继续展示巴渝学人风范,并将新成果介绍于学界。如文化24.1万字 - 会员
民俗学视域下的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
本书从鲁迅所置身的民俗文化场域入手,以辩证的视角对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予以认真、系统地考察。着重从鬼文化意象、宗谱文化意象和水文化意象探讨鲁迅怎样借助民俗文化意象实现对个人感情和文化思想的表达;同时通过对鲁迅作品中与女性相关的民俗事象描写的梳理,探讨其文化批判、女性塑造和民俗文化三者之间的秘密贯通和彼此照应;其次通过对鲁迅笔下文化英雄形象中积极民俗文化因子的挖掘,揭示鲁迅文学世界中诗意的想文化18.3万字 - 会员
现当代中国戏剧文化观潮
全书从戏剧人、戏剧演出、戏剧教育、戏剧历史四个部分,关注全国戏剧舞台动向、艺术教育中戏剧人才的培养、戏剧发展热点等,展示出现当代中国鲜活的戏剧景观。本书具有较高的观察高度及历史厚度,不失为一部现当代中国戏剧研究的学术力作。文化24.3万字 - 会员
中国当代戏仿文化研究
本书对中国当代文学、文化中的戏仿现象进行了整体与系统的研究和评价。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文化研究等研究方法,从语言修辞、文本结构、文化视域等维度,全面、深入地分析和阐释了当代戏仿现象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质,为复杂多样的戏仿文学及戏仿文化研究提供新的阐释空间。文化19.7万字 - 会员
深港地名文化比较研究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地理的反映,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联合国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港的地名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有华夏主体(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岭南特质;既是多元的,又有独树一帜的改革创新文化,甚至西域文化的熏染。本书全面系统研究深港地名共性特征、地域特色,并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分析深港地名文化景观形成的机制,考察深港地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地名规范化的建议,考论部分深港地名的由来及演文化11.4万字 - 会员
亚洲研究(第一辑)
《亚洲研究》呈现亚洲文明的特色与贡献。亚洲大陆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东亚、南亚和西亚构成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三大原生文明板块。亚洲长时间作为世界文明的核心区域,诞生于东方的宗教文明、农业文明、科技文明都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世界。本辑为第一辑,设有特稿、东南亚研究、华侨华人研究、中东研究、学界名家、学术信息、研究综述与书评七个栏目。文化16.1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中国当代戏仿文化研究
本书对中国当代文学、文化中的戏仿现象进行了整体与系统的研究和评价。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文化研究等研究方法,从语言修辞、文本结构、文化视域等维度,全面、深入地分析和阐释了当代戏仿现象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质,为复杂多样的戏仿文学及戏仿文化研究提供新的阐释空间。文化研究19.7万字 - 会员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13辑)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既立足于空间以探究其文学文化书写,也立足于文学文化以思考其空间表达,这是传统而又历久弥新的研究。《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是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打造的学术品牌,是国内学界致力于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主要平台。本辑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研究为主体,兼及抗战大后方的艺术研究,主要设置“区域文化与国别文学研究”“区域文化与海外华人文学研究”“区域文化与中外文学的译介文化研究20.5万字 - 会员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14辑)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联合打造的学术品牌,是全国致力于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学人们共享的重要研究平台。本书为该集刊的第14辑,精心选用了22篇文章,设置了7个栏目。其中,除常设的经典栏目“区域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区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区域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之外,特别推出的栏目有“云南文化与抗战文学研究”“巴渝文化与文化研究24.7万字 - 会员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9辑)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区域文学委员会、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积十年之功打造的学术品牌,是全国致力于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学人共享之重要研究平台。第9辑收文21篇,洪子诚先生特稿之外,设栏目6个。“区域文化与古代文学”“区域文化与抗战文艺研究”“区域文化与外国文学研究”是常设栏目,呈现南北学者新收获。作家专题研究栏目,特推“巴蜀作家研究·巴金”,刊发中坚新秀新成文化研究23万字 - 会员
唐代朝野政治与文化研究
本书主要探讨唐代朝野政治与文化发展。全书分上、下编。上编涉及初唐时代重要人物尉迟敬德、武则天与狄仁杰、姚崇事迹,以及唐朝与武周政权交替时期朝野政治演变,永泰公主与懿德太子关联问题,新出土的武氏家族后裔石刻墓志探讨等。下编首先考察唐代饮食与官场政治,涉及唐代仕宦的饮食观、唐代的献食、政事堂食、廊下食、公厨、道教徒的养生饮食,相信对当今社会会有所启示。其次论考唐代帝王巡幸文化、唐代都市佛教文化的交融与文化研究27.1万字 - 会员
《燕行录》与清代满族印记研究
本书以朝鲜燕行使记录的中国见闻为研究对象,展现异国使臣眼中的满族风貌,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到民风民俗展现的社会景观,从语言接触中满汉语言的考察,到民族融合背景下满族礼制风俗的变迁,从文化传统折射的满汉女子地位之差异到对满族女性的综合评判,燕行使都进行了细致描述。对满族群体来说,这是一次从具象到宏观的域外历史书写;对燕行使来说,这是一次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与融合的情感表达。文化研究16.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