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孩子就吃“父母陪自己玩耍”这一套(一)
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多点儿时间陪自己玩耍。父母陪孩子一起玩耍,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快乐,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有助于父母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有利于挖掘孩子的潜能。
(一)多一点儿和孩子玩耍的时间
宜家曾通过网络在线采访了282位有0~12岁孩子的家长,调查显示,九成家长认同玩耍对孩子的重要性,90%的家长同意“玩耍是为了促进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观点。此次调查还对108个7~12岁的孩子进行了采访,有七成的孩子渴望有更多时间和父母一起玩耍。
这次调查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反映出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现在,随着各类家教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都能认识到玩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现代社会,双薪家庭很多,父母常常要忙于工作,分不出更多的时间来陪孩子玩耍。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玩就像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会全心地投入,会获得快乐和满足。家长多一点儿和孩子玩耍的时间,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1.家长陪孩子玩会让孩子更快乐叶秋和先生平时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儿子,儿子平时上幼儿园,周末常常交给姥姥姥爷照顾。这两天,叶秋因为身体不舒服,请假在家休息,儿子告诉她,感恩节快到了,想亲手给老师做一张贺卡,想请妈妈帮忙。叶秋想反正也不费事,就愉快地陪儿子做起了手工。
贺卡做好了,其实很简单,也不怎么精致。可是儿子却很开心,紧紧拿着贺卡,连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没撒手。第二天一早,儿子连蹦带跳地捧着他们的“作品”去了学校。叶秋看到儿子开心的笑脸,自己也觉得开心满足。
很多时候,孩子的要求都很简单,只是希望父母能多点儿和自己玩耍的时间,至于玩什么并不重要。父母的陪伴会让孩子在玩耍的时候更投入,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发表在美国《发育与精神病理学》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进一步显示:父母多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有利于其青少年期甚至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减少他们出现人格障碍的风险。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美国宾翰顿大学神经科学及认知心理学特聘教授马克·伦岑韦格尔解释说:“在与父母每天进行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孩子会模仿大人的社交技巧与处世方法,学会从容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心理承受力,性格会更加开朗、阳光。”
2.多点儿时间陪孩子玩能让父母更了解孩子玩耍对于孩子,就像是工作对于家长。家长对待工作的态度、为人处世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家长的性格特点,是周围人了解评价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样的,孩子在玩耍中的表现,也能传递出不少与孩子有关的有用信息。
孩子对玩具和玩耍方式的选择,能反映出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是喜欢自己玩耍还是喜欢和朋友一起玩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孩子的性格;玩耍中,孩子如何与朋友相处,往往体现出孩子的交际能力。用心的父母,不仅能抽出时间陪孩子玩耍,还能从中发现孩子的很多“秘密”,更了解孩子。
3.多点儿时间陪孩子玩能启发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好奇心总是很强,脑子里会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多点儿时间陪孩子玩,在玩耍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及时地帮助孩子解答疑问。这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让孩子增长了知识。在孩子看来,父母耐心回答他的问题,是对他动脑筋思考的一种赞美和奖励,会逐渐养成遇事动脑筋思考的习惯,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另外,在陪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通过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思考,打破孩子的定势思维,帮助孩子多角度看问题。
4.多点儿时间陪孩子玩耍帮助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学习和效仿。多点儿时间陪孩子玩耍,父母的微笑会让孩子学会积极乐观;在玩耍中多给孩子鼓励和赞美,让孩子变得自信坚强;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宽容和与他人合作。玩耍中塑造孩子的性格,会让父母的教育更轻松自然。
孩子的成长永远不可能重来一次,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希望能多一些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和回忆。作为父母,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无论怎么忙碌,都应该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一起玩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二)和孩子一起做游戏
高尔基说:“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手段。”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能反映出孩子对生活和周围事物的一些看法和态度。譬如,孩子喜欢在玩“过家家”的时候,模仿成年人的语言、语气和动作,游戏的内容无一不是与他们所熟悉的家庭生活情况以及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游戏是孩子认识家庭生活,认识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待事物态度的一种独特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视野逐渐扩大,他们还常常爱分成若干角色,模仿电影、戏剧中的人物,从中获得乐趣。他们在模仿过程中的表现反映着孩子对有关事物的认知能力。
很多父母容易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孩子热衷的游戏,觉得简单幼稚,没什么意义。这样的想法和惯性都是不对的,父母要了解,游戏是孩子了解社会、学习生活、发展智力、增进健康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动。做家长的,不仅要在学习之余,给孩子留出做游戏的时间,还应该找回自己的童心,进入到孩子的世界,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去。
1.让孩子来制定游戏规则孩子做游戏,本来就是为了放松和得到快乐。所以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轻松自由的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而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加入给孩子带来紧张和压力。
让孩子选择游戏的方式,当然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建议,让孩子自由选择。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开心,还能锻炼孩子的自主性。
让孩子来制定游戏规则。游戏是孩子的天下,孩子在这方面比家长要有天赋得多,他知道怎么玩才会更开心。所以放手让孩子做游戏的导演,不要限制孩子的想法,更不要干预孩子的玩法甚至改变孩子的游戏规则。如果这样,就改变了游戏本身自由、愉快、自然以及探索的特性。这样做,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地思考,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全局观念,增强孩子的表现能力和自信心。
2.多和孩子玩互动游戏一天下午,李丽带着女儿去公园散步。女儿看见公园草坪上有人在玩“二人三足”的游戏,越看越觉得有趣,吵着要和妈妈一起玩。李丽一看,参加活动的大都是年轻的情侣,有些不好意思。可看到女儿一脸的期盼,李丽还是咬咬牙,拉着女儿报了名。
比赛开始了,李丽的右脚和女儿的左脚被绑在一起,女儿紧紧握着妈妈的手,嘴里喊着“一二一二”,慢慢朝前走去。开始的时候,李丽总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步伐,有好几次差点儿把女儿带摔倒。后来她仔细观察了女儿的步子,在脑子里大概计算了一下,一点点调整步伐,两个人走得越来越顺。
终于走到终点的时候,她和女儿竟然拿了第二名,奖品是一个钥匙扣。女儿高兴地抱着她大叫,周围的人都给她们鼓掌。在她们的带动下,有更多的家庭参与到了活动中。
那以后好长时间,女儿总是拿着奖品到处炫耀:“这是我和妈妈一起赢回来的哦!妈妈真棒!”每次女儿这么说,李丽心里都会觉得很温暖。
多和孩子玩互动游戏,能很好地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增加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信任和默契,还能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亲子互动的游戏有很多,比如:捉迷藏、过家家、打乒乓球、你画我猜等等。互动游戏,并没有固定的形式或规则,唯一重要的是“互动”。就是说,家长和孩子必须同时参与到游戏中来,通过两人的语言和肢体上的交流,通过两人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适合孩子的互动游戏。譬如:帮助孩子提高表达能力,可以和孩子玩“你说我猜”,让孩子用语言来描述一个给定的事物,家长来猜;孩子容易害羞,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性的亲子互动,在互动中增强孩子的自信;要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可以选择“涂鸦”、“猜谜”、“编故事”等游戏;提高孩子的快速思索的能力,可以选择“接龙”等等。
只要留心,就能想出很多新奇的互动游戏。和孩子玩互动,更好地了解孩子,让孩子更了解你,也更了解这个世界。
3.多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角色扮演”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游戏,这个游戏能很充分地表达出孩子对所扮演角色的感情和评价。多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能拓宽孩子的视野,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他人和世界。另外,“角色扮演”能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对孩子将来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4.在游戏中帮助孩子改掉坏毛病家长要学会“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正确引导孩子,有效地帮助孩子改正坏毛病。比如:让好强的孩子知道,游戏有输也有赢,让自私的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让懒惰的孩子知道要付出才会有收获,让孤僻的孩子感受到朋友的温暖……通过游戏来呈现这些人生的道理,比起家长的说教更有效,孩子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游戏”是孩子的好伙伴,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它的陪伴下长大。如果父母能抽出时间,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走进孩子的世界,就能带给孩子更多的快乐体验。在做游戏的时候,父母还能用孩子喜欢的方式给孩子引导,寓教于乐,帮助孩子轻松快乐地成长和进步。
(三)经常带孩子在户外活动
大自然总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人不自觉地放松、成长。亲近自然,是孩子们最向往和渴望的事情。但由于父母工作忙、社会压力大、太过担心焦虑等原因,很多家庭都很少进行户外活动。即使有机会带着孩子外出,也只是完成任务似的和孩子到某个公园,将每个游乐设施让孩子玩一遍就算结束了。
其实,户外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促进父母亲与孩子情感的方式,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
1.经常带孩子在户外活动可以让孩子亲近自然户外活动是以阳光和新鲜空气为伴,以个体或群体活动的形式,动用全身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方式。一位每日在户外散步的老人说:“大自然不像我们从车窗中看见的那样不可捉摸,我能看见事物是如何一天天改变的。每年在花朵开放时,我都会去看它们。”
经常带孩子在户外活动,让孩子在阳光中沐浴,在蓝天下奔跑,和孩子一起观看自然风光,一起欣赏花儿绽放,看青山绿树,听鸟叫虫鸣。让孩子更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让孩子忘记烦恼,快乐成长。
2.经常带孩子在户外活动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经常进行户外活动,让孩子享受“空气大餐”,不但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还能增强呼吸系统抗病的能力。户外阳光充足,经常让孩子享受“日光浴”也有颇多益处——阳光中的红外线可以让人感到温暖,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紫外线还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还有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经常参加户外动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为大脑提供高质量的营养,使头脑更灵活,从而更加促进智力的发展。
经常在室外活动,有利于孩子的骨骼发展。经常参加户外活动的孩子,往往身体结实,抵抗力强,不容易感冒,也很少患其他疾病。
3.户外活动能满足孩子好动与探索的本性好玩好动是大多数孩子的天性,在户外活动中,孩子所受到的制约大大减少,会更加放得开。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很容易成为活动的主导者,会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强烈的好奇心驱动着孩子不断地探索和思考,他们的小脑袋里装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能满足孩子的探索本性,给他们认真细致观察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自己想要的答案。
4.经常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户外活动往往是需要与其他孩子一起开展的,即使是简单的游戏活动,也有不少规则。如: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滑滑梯,就有一个先后次序问题;一起搭积木、踢球就有合作问题。可以说,户外活动为孩子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积累为人处世规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孩子们往往会从游戏中积累经验并迁移到将来的日常生活中去。
经常带孩子在户外活动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更好地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呢?
1.要为孩子创造户外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女儿对王刚诉苦:“爸爸,老师让写《公园的早晨》,可是我都已经好久没逛过公园了,怎么办啊?”女儿这么一说,王刚才发现,确实已经很久没带孩子出去过了。
王刚想起邻居说小区附近有个公园,走路20分钟能到,便带着女儿出门逛公园去了。他和女儿沿着湖边的人行道一路闲逛,欣赏湖里的水及湖边的花草,看着清晨慢跑的人们,帮着女儿找写作的灵感。
在湖边,他们看到练舞蹈的大爷大妈,女儿禁不住跟着大家一起跳起舞来。那些大爷大妈都乐呵呵地教她。湖边的凉风吹在脸上,带来清爽的气息,让人一阵舒服。
看着女儿开心的笑脸,王刚暗暗对自己说:“以后一定要少睡会儿懒觉,少看会儿电视,多陪女儿来公园逛逛!”
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户外活动机会与条件并培养其活动兴趣与能力,不应该总是把孩子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小小的房间里。
要充分利用院子里及家附近的、可供孩子玩耍的场地。家长可以在周末早晨或是傍晚,带着孩子到附近公园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也可以在休假的时候,带孩子外出郊游;可以带孩子在小区里散散步,到广场上放放风筝;又或者在小区空地上打打羽毛球等等。不一定非要有宽大的空间,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到阳光下,就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2.户外活动内容要丰富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家长要注意丰富活动的内容,不能总是千篇一律,这样孩子才不会厌倦,才能让孩子学到不同的技巧,得到不一样的锻炼。
散步,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家长可以选择在假日早晨或是每天晚饭后带孩子在外散步。散步不仅对孩子的身体有好处,还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另外,散步过程中,家长能和孩子放松自在地交谈,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跳绳能健脑。跳绳是一项全身性的活动,孩子手脚协调配合,可促进身体的协调性。跳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精神舒畅,行走有力,更主要的是可以起到通经活络、健脑的作用。
骑自行车可提高反应的灵敏度。经常骑自行车,可以发展孩子腿部和足部肌肉的力量,提高孩子运动的速度、反应的灵敏度和平衡能力等。
游泳、爬山也是很好的体育项目。游泳可以增加肺活量,提高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对疾病的抵抗力;爬山可以锻炼孩子的毅力,开阔孩子的视野,使孩子形成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性格。
带孩子去野炊,让孩子亲近自然的同时,还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还有很多的活动,家长应该结合孩子的年龄和身体情况,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不断丰富户外活动的内容。
3.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选择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家长可带孩子去踏青;夏天可经常带孩子参加游泳活动,主要是为孩子接触水提供机会,目的不在于学习游泳;秋天,秋高气爽,可带孩子去瓜果飘香的果园,或者去看金色的田野、丰收的庄稼,还有辛苦劳作的农民;冬天,可带孩子欣赏皑皑的白雪、美丽的冰雕、漂亮的雾凇。
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自然景色,不同的动植物生长,不同的人物活动,家长应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贴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4.安排好活动量,注意孩子的安全家长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要恰当安排孩子的活动量,运动量不宜过大,否则会给孩子造成疲劳感。还要为孩子准备合适的衣服,鞋子以软底鞋为宜,以免妨碍活动。在一些活动开始之前,要帮助孩子做一些准备活动,先把身体活动开来。
要多注意安全,一切活动都应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孩子生活经验不足,又好奇、好动,往往做出一些冒险的运动,有的时候需要家长进行正确的示范和指导。
经常和孩子到户外活动活动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尽情地欣赏绿色景物,呼吸清新的空气,让孩子亲近自然,给孩子一个开阔的视野。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活力,还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满足孩子的探索精神,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四)给孩子表演的空间
得到父母的关注,是每一个孩子共同的渴望。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夸奖,因此,家长应该学会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权利,多给孩子表达想法、表现自我的空间,让孩子在自由快乐中成长。
1.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权利法国儿童心理学专家阿涅丝·桑托·费德尔说:“仔细观察孩子玩耍的过程就会发现,即使是一岁多的孩子也有连贯的思维和逻辑,他们的逻辑中包含相对复杂的思考、想象甚至研究。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家长应该从小就给孩子提供自己动手的空间和时间。”给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间,可以锻炼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
遗憾的是,父母往往会想当然地替孩子“做主”,干涉孩子的选择。还有的家长,总是担心这担心那,放不开手让孩子去玩耍,总是要陪在孩子身边,不停地给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往往扫了孩子玩耍的兴致。
一对夫妻周末的时候带孩子去海边玩,孩子很高兴。一下车,孩子看到一望无边的大海,就开心地脱了鞋光脚踩上柔软的沙滩,高兴地叫唤着朝海边跑去。妈妈一转头就看见孩子把鞋丢在岸边,跑到近海的水域,和几个半大的孩子堆起了“长城”,一会儿的工夫就玩得满身的沙子。妈妈很生气,一把拉起孩子,不让他和大家一起玩沙子,理由是会把衣服弄湿。后来孩子去捡贝壳,妈妈也寸步不离地跟着,怕孩子会有危险。妈妈过分的小心让孩子的兴奋一点点丧失殆尽,只留下一脸的羡慕和疲惫。
桑托·费德尔指出:家长过多的“指导”会让孩子逐渐丧失自主判断能力,对别人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家长要学会放手,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由地玩耍,不要动不动就干涉孩子。“自由”始终应该是玩耍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也只有给孩子自由,孩子才能投入和尽兴,玩耍也才有价值。
2.给孩子表演的空间孩子其实有很多了不起的想法,家长在陪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应该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给孩子足够的表演空间。
让孩子自主地选择游戏方式,可以简单询问孩子选择的原因,了解孩子的想法。玩耍中,让孩子自由地发挥,游戏场景的假设,游戏人物的设定,游戏规则的制定,都交给孩子全权负责,让他成为玩耍的主人。让孩子控制玩耍的节奏,父母应主动配合孩子,而不应该随意更改孩子设定的规则。
孩子的每一个设想、每一个创作都是他用心观察用心思考、自己动手完成的,都是他努力的结果,在他眼里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象力,认真倾听孩子编出的故事,认真欣赏孩子的每一幅图画、每一件创作,认真参与孩子设计的每一个游戏。用自己的参与和欣赏鼓励孩子积极主动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父母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孩子思维的灵活性,还能提高孩子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
3.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给孩子表演的空间还要求父母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
孩子在玩耍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玩“过家家”的时候,设定了人物角色,最后却发现人多了一个,要怎么来安排这个多出来的人?玩拼图游戏的时候,最后发现拼图少了一块,不完整怎么办?在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过程中,意见不同,发生分歧怎么解决?这些都是很常见的问题。
当问题发生时,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看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套方法,相信他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些“不和谐”。孩子的世界有孩子的规则,父母不要轻易就用成人的解决方法解决孩子的问题,应该由孩子自己说了算。
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是对孩子的信任,会给孩子带来自信。这样做还能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问题,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锻炼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以后很有帮助。
孩子是天生的表演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给孩子足够的表演空间,让孩子自由发挥,尽情表现自我。尊重孩子的想象和创造,相信孩子的能力,把玩耍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在尽兴玩耍的同时,自主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一点点健康成长。
(五)学会给孩子讲故事
应该没有孩子会不喜欢听故事,孩子在听故事时,想象力会特别活跃,他们的头脑中会不断出现故事中的人物、情景。听故事锻炼孩子的专注能力、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拓展孩子的知识面。
世界著名作家歌德小时候,他母亲经常给他讲故事。她讲故事的方法很独特,总在精彩的地方停下来,让小歌德自由地去想象,继续说下去。母亲这样的方式,极大地发掘和培养了他的想象力,为歌德后来的创作带来了不少美妙的灵感,写出了很多不朽的佳作。
尽管很多家长都知道给孩子讲故事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帮助,但却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喜欢给孩子讲故事。对于许多家长来说,讲故事比读故事书困难得多,离开现成的情节和词汇,他们很容易语无伦次,思路也会受到局限。
给孩子讲故事真的有那么难吗?父母要怎样才能提高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呢?
1.要讲好故事先要选好故事好的故事或给人以感动或能启发人的思维,父母在学会讲故事之前,首先要学会选好故事。那么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呢?其实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不过总的来说,一个好故事应该具备以下4个特征:
(1)主线清晰,主角明确好的故事应该主旨明确、主线清晰、情节紧密,这样的故事家长讲起来也会更容易,不会讲到最后连自己都不知所云。另外,一个故事最好只有一个主角,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抓住重点,听起来才不会那么费劲。
(2)出乎意料的情节好的故事一般都会有出人意料的情节,这样的情节能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激发孩子的想象。只有当听众全神贯注地倾听故事时,故事的效果才有可能产生。
(3)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尽管很多故事都是虚拟的,但是父母在选择故事的时候,也要注意故事的合理性。不要让孩子一听就觉得“这故事是假的”、“骗人的,我才不信”,如果这样,给孩子讲故事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4)积极的结局有一个好结局的故事对听众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对于孩子来说,正面的鼓励往往更有力量,一个积极的结局能给孩子更多的希望,激励孩子去努力。
2.熟悉要讲的故事父母在给孩子讲故事之前,应该充分了解故事的人物、情节以及所要表达的主题,可以的话最好把故事背下来。这样可以让父母在讲故事的时候不至于出现磕磕巴巴或是突然忘记情节的尴尬,熟悉故事是表演和再现故事的前提。
3.讲故事之前对孩子提出要求在讲故事前,父母应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如:“要记住故事里讲了些什么,过几天我要你讲给我听”、“故事里面你最喜欢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孩子就会全神贯注地听,会有意识地记住故事里的一些情节,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就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锻炼。
4.讲故事的时候,要掌握一些技巧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技巧的,给孩子讲故事也一样。借助这些技巧,讲故事对于父母来说也就不再是一件头疼的差事。
(1)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讲故事这就像是演说家进行演讲,不同的观众就要有不同的论调。给孩子讲故事,一定要清楚孩子的年龄,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比如年龄偏小的孩子,易用孩童化的语言,不要过多地使用成语或是孩子没听过的词汇,这样孩子才能听懂,也才会有兴趣。
(2)要有激情,绘声绘色生动地表现故事比完整地再现故事更重要,因此给孩子讲故事时,父母有时候要把“尊严”和“个人形象”抛到脑后。表现故事的时候要有激情,必要时候还要辅以一定的肢体语言。比如,想方设法给故事里的每个角色安排不同的音色,有时实在没法区别,可以捏着鼻子、故意压低嗓子产生需要的效果,更形象生动地再现人物形象。讲到开心处,和孩子一起尽情地笑;讲到紧张的地方,也要握紧拳头,怵怵发抖,这样才能和孩子取得共鸣。
讲故事时还要注意声调的变化,要绘声绘色,但也不宜过分夸张。这是因为一方面绘声绘色更能表现故事的思想感情,帮助孩子领会;另一方面,可以影响孩子的语言表情,他会模仿着成人的样子,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3)给孩子留下发挥的空间父母给孩子讲故事不一定要从头讲到尾,有时可留有余地,让孩子去想象、发挥。如有时不讲结尾,让孩子自己去编结局;或者给出几种结局,让孩子去选择他所希望的结局。这样能让孩子也参与到讲故事的行列,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想象力,还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孩子构架故事的能力。还可以在讲完一个场景后,鼓励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可以强化孩子的记忆。
(4)注意讲故事的时间父母要掌握好讲故事的时间,不要过短,也不可以过长,时间太短无益于孩子注意力的培养,时间过长,孩子容易疲劳,都不好。一些家长总认为给孩子讲故事的最佳时间是在临睡前,其实不一定,可能在早餐后,也可能在晚饭前,只要选择最适合自己家的开讲时间并能让自己同孩子感到放松和愉快的任何时候都好。
5.父母要学会一些讲故事的方法(1)复述法每给孩子讲过一个故事,隔一定的时间要求孩子复述故事。孩子起初可能仅仅说几句,对故事的情节也描述不完整。家长这时不要着急,可以先给孩子讲一小段,让孩子一点点回忆。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孩子持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提问法在讲述完故事后,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白雪公主》,可以问:“皇后为什么不喜欢白雪公主呢?她都做了哪些伤害白雪公主的事情?”孩子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故事领会得更深刻,有助于孩子思维水平的提高。
(3)故事接龙这个活动父母和孩子一起做最好,由一个人开头,三个人轮流接着讲述,不可雷同。孩子会很开心,有和父母竞赛的感觉,实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性互动。鼓励孩子编故事,对孩子的想象力、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也是极大的锻炼。
孩子喜欢听故事,小时候的“故事时光”会成为每一个孩子的温暖回忆。一个好的故事很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应该学会讲故事,多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得到快乐,学到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同时父母也要鼓励孩子编故事,并用心倾听孩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