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养心 道养性:心中有佛人自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慈悲为本,为善心安(1)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有慈悲心的人,才能普度众生,才能成佛。佛说,自作善恶,自受其报。一念慈悲即是天堂,一念恶心即陷地狱。心存善念,即是福源;多行善事,必得善缘。怀慈悲心行善,人安心安。

发慈悲之心行善,是佛的旨意

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大冬天,一个流浪者来到一位比丘的禅室,他因为饥寒而颤抖。

“你可以看出来,我不仅饥饿也受冻,全家人都病在旦夕,如果你有任何一点东西,可以使我们维持哪怕一天的生命,请您怜悯吧。”流浪汉说。

比丘非常同情他,但是身边却找不到一样东西可以布施给他,抬头看到供奉的如来圣像,于是将后面那个金色圈拆下来,送给他道:“拿这个金圈去换钱吧。”

其他弟子看到这个情形,非常惊奇,又不满意,用很生气地口吻责备他:“你怎么可以将佛的金圈拆下来呢?”

比丘回答:“我不过是按照佛的旨意去做罢了。佛陀下世普度众生,假如他看到刚才的情景,他会把自己的手脚都拆下来救他……”

佛在心中

人,有人心;佛,有佛心,那么心中有佛的人会有一颗什么心呢?佛说,人应该具备一颗慈悲的心,那么什么是慈悲心呢,很简单,慈悲心=人心+佛心。“慈”在字典上的意思是“和善”。当我们轻轻地念出“慈”的时候,心中会涌起感动。会想起慈母手中长长的丝线,会想起父亲远去的背影,我们还会想到老人的慈眉善目,想到佛祖的慈祥与慈悲;“悲”是人的七情之一,指痛彻心扉的哀伤,也包含着怜悯和凄凉。当慈和悲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的时候,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以一颗心做底。古人造字是很有讲究的,他们在这两个字中注入了自己的体验和心得,也期待着所有喜欢这两个字的人,都会产生共鸣和震撼。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财富拿出来帮助别人,就等于伸出了自己结实的臂膀,因为劳动者的每一分钱都是他们用双手换来的。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时间拿出来帮助别人,就等于馈赠出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为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血液和骨髓献出来帮助别人,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就超越了自我,被放大成人类最美丽动听的故事,成为一种充满勇敢和友爱的慈悲!只要我们心怀一颗慈悲之心,用我们自己劳动、时间和生命化作世间一缕缕春风,就会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如熙。

【人间世态】

生活需要小小的善

一天晚上,有两个人去肯德基吃饭,看见有两个打工农民端着汉堡包、饮料等坐在他们旁边。两个民工显得有点不知所措,他们猜测这两个民工是第一次来尝新。可能是这两个民工看见了别的用餐客人杯中的吸管,于是他们小声地商量了几句,其中一个便自告奋勇地来到垃圾边徘徊了一圈又折回座位上,显然他不知道吸管该从何处取。

这时,他们当中的一个叫服务生过去,只听服务生客气但是大声地回答说:“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汤匙,更没有筷子!”周围有不屑的目光飘向那两个农民工。

这时,来此正在用餐的两个人中的一个突然站了起来,像是朗声对他朋友说:“吸管掉在地上了,我再去拿一根……”

当这个善意的人夸张地慢腾腾地取下一根吸管时,那两个民工中有一个也跟着冲上去拿了两根吸管,好像担心慢了一步,那“机关”就会失灵似的!

任谁都会为有这样的善举所感动。善良如果与智慧结合在一起,很美。

这只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个动人小小善的片断。其实我们不仅仅需要像捐资助学、铺路架桥、见义勇为那样的大善之举,更需要的是就像那位进餐的人那样的:帮人于实处,助人于无形。如春夜喜雨般润物无声,于微细处见慈悲!

安心释语

“做善事、种福因”的门路固然广泛,但很多善事是要遇到机会才能做的,如救护病危的人,成全他人,扶失明人过马路等等,而这些机会也不可能每日都有。如果刻意去做,也不可能一下子做得多。当然,有心去“种福”的人,平时都不会放过每一个种福的机会。但是,如果怀有一颗慈善之心自己主动,尽力争取,不停地播撒慈悲的种子为自己不停地“种福”,才能拥有为善心安的心态与祥和踏实的生活。那么,应该如何选择自己既可以常常主动去做,而且又不花钱,或花很少的钱,效果又较好的“种福”之门呢?

这里介绍几种既省钱而又简单易做的方法。

1.直接施济孤贫

这个方法虽然须付出财物,但不一定就要很多,可量力而为,种无量之福。我们时常可在报纸上看到报社呼吁市民义解善囊的新闻:或某某地某某人因意外死亡而造成全家老幼顿失生计之悲惨;又或某某人年老伤残无依而致乞卧街头,受饥寒风雨之苦;又或某某人长年卧病不起,六亲无靠,两餐不继,贫病交迫,苦不堪言。不少慈善人士义解善囊,汇款由报社转交到孤贫者的手中,这些慈善人士正在广种福田!为自己之将来种下无量无边之福!为善所种“福德”之大小并非视“善款”之多寡来衡量的,而是视“出心”(“出心”即是“发心”,发什么心?慈悲心,菩萨心是也)之深浅来衡量的,因此,善款之付出,可量力而为。只要种福者时时培养这种慈悲心,不放过每一个行善的机会,善款之多寡不拘,量力为之,则福德之功不可量矣。

2.探访老人院

这个方法最好是由数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人善款不拘多寡,量力自便,将善款全部买食品,如水果、饼干、奶粉、日用品等,然后送到老人院,分给老人。老人院(或安老院、护理院)里的老人,很多是六亲无靠,孤独无依,更不少是身患疾病的,内心的寂寞和悲哀是可想而知的。他们需要亲情、温暖和照顾。由于人体筋骨气血的衰老退化,他们手脚不灵活,行动、穿衣、饮食等种种不便。尤其是一些病人,穿衣参差不齐或倒翻,须人帮忙,饮水喝汤流出嘴角,流湿衫襟,须人照顾,尤其是心灵上的寂寞和悲哀,更加需要得到温暖的慰问。因此,探访慰问老人是慈悲无量的善德,可种无量之福田。

3.探访孤儿院

独自一人或数人同行皆可。携带物品范围较广,食品、玩具、衣物、益智儿童读物等等,在探访时间内前往,分给孤儿。孤儿们失去了父母的扶养,得不到普通儿童所拥有的母爱和家庭温暖,生下来就饱尝孤苦伶仃的辛酸,在童稚的心灵上受到了永难平复的创伤,他们的境遇是人生一大不幸。他们需要母爱般的怀抱,心灵上的安慰和良好的教育。我们用一些物质上的施舍,加上一颗“爱心”,使孤儿们得到心灵上所需要的温暖,在无形中已经种下了福因。感受着孤儿们的欢笑和自己心灵上的快乐,不是种福的最好引证吗?

4.捐印经书善书(建议最好普及简体中文为佳)

这也是极好的行善积福的妙法,经书善书是诸佛菩萨济世度人、救苦消灾的苦海慈航。推动经书善书的传播流行,是宣扬诸佛菩萨的慈悲心肠,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因此,捐印经书善书是广种福田的最佳方法之一。所以,有心行善积德之士,是不会轻易疏忽这个最佳机会的。捐印的数量又要视各人的经济环境,但是,一切善行的深浅绝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以“出心”的深浅作为准绳。

5.原谅别人

古语云:“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这三点,如果能做到,就可以在修德为善的路上前进一大步。许多宗教都教育人要宽恕、容忍别人。别人对不起你,往往有他自己的原因或苦衷,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多看人的好,少念人的恶,就会自然而然生发出一种同情心。如是观之,自然心平气和许多。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6.学习忍辱

忍辱是佛门六度之一,对我们普通人也很有价值。别人对我们的批评还不算是辱骂,我们应该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批评当成别人对我们的关心,当成我们进步的动力。别人对我们的无理的辱骂,其实是在磨练我们的心态和脾气,而做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也需要有过人的度量和承受力,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此不足为勇也,猝然加之而不惊,无故临之而不怒;另一方面正是我们增福的机会,承受过无理的辱骂后,德随量长,福随量进。这能为自己的慈悲为善修得最好的基础。

7.常怀感恩之心谦虚之心

一些青年人,家庭富足,自身学业有成,工作优越,便自视胜人一筹,而生出骄慢之心,以为自己可以凭自己的能力享受荣华富贵,而这些往往成为日后的障碍,一旦失败,方才醒悟自身的渺小。也有一些英才,自身能力过人,却时常存感恩心态和谦虚心态,待人平等。愿意怀慈悲之心、带感恩的心态,用博爱的情怀回馈社会,这样,反而更能家庭和睦,事业发达。其实,上天赐人智慧、财富,不是让人去自顾享乐、骄奢淫逸的,乃是借这些人之手,去帮助哪些穷困之人。越能与人分享福气,福气会越绵长悠久,生生不息。古人云,惟谦方能受福。常怀谦虚,感恩之心,为自己多种“福源”,因果相倚,命运也会随之改善。

8.常常吃亏

人生没有完满的,一个人的生命中总会遇到起落,即使是皇帝巨富也有自己的不如意,从命相的原理来看,这个道理也是对的。人生不要去争夺,如果不是你的,即使争来了,也没有福气受享。而吃亏是一个很好的为善修德的播撒慈悲的方法,把利益让给别人,不去争斗。这样你生命中缺少了这些,上天也会给你在另一方面的补偿的。吃亏是利益上让别人多得一些,是一种美好的心态。要意识到这个世界本来不完美,自己和别人都是有缺点的,懂得开心接纳自己和他人,接受不如意,这样,生活才会越来越快乐。

9.面带微笑

在生活中常常面带微笑,把好意和善意传递给身边的人,就会与周围的人结下善缘。“未修佛道,先结人缘”。熟悉的人,陌生人都能感受到你的善意,如此,你生活中自然少了许多矛盾冲突,变得更加顺畅通达。

佛趣轶事

观音送画像

某年,杭州城疫症流行,碰巧荒年,市民贫病交迫,十分凄惨。

一天,城内的湖边,泊了一只大船,船头坐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她为贫病的人请命,如果有人出钱买她,她就住在他的家里,为他服务,得款用来救济人民。

岸上的人争着买她,相持不下,就采用投钱的方法,谁用钱掷中她,就迎她回去。

于是,铜钱、黄金、白银都纷纷投下来,堆满船头,却没有一枚落在她身上。大家十分失望,只好放弃。

女子微笑,合掌向岸上的人致谢,把每一个捐来的钱都施舍给穷人。

消息传来,轰动整个杭州城,富人们为她侠义的行为感动,纷纷慷慨布施。于是,病人得到医药,穷人得到金钱,饥饿的人得到食物,人心都安慰和满足。

突然,女子的船上光彩万道,灿烂光明,一位法相庄严的菩萨合掌微笑。大家惊奇极了。

她说:“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我来,是为了启发和唤醒大家的仁心。同情、怜悯是最高贵的情操,帮助他人,是最神圣的责任,扶助弱小,是人们义不容辞的天职。今天,你们的表现十分值得赞美,大家将得到幸福。”

众人既感动又欢喜,不约而同合掌,称念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把画像送给他们。她的诺言应验了,她真的住在每一位出钱为善的人家里。

这个故事在中国普遍地流传,增加了人们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

活用慈悲心,不必拘于形式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参禅,时日一久,为了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时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了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道:“你们两位前往参学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

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气愤地拂袖而去。

妇人看到三师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三师弟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

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三师弟再拒绝道:“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

三年后,女方又提出要结婚,三师弟再度婉拒道:“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一户人家的小儿小女都长大了,三师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妇人道别,独自步上求道的路。

这位新寡妇人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幸好有这位师弟自愿帮助她。这位三师弟,他虽然不入山打坐,却为一家孤儿寡母服务,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转,反而转变秽土为净域,可以说这才是真正懂得禅机的。禅者的慈悲,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更是救世的良方。

佛在心中

这是一个将好事做到极致的修行之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比一辈子做好事更难的,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出来,能灵活地运用禅者的慈悲为别人做好事,并且以如此慈悲的智慧播撒了行善的特殊力量。同样的道理,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更应该做到佛法中所倡导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用慈善的心肠把我们的善意这种独特的力量洒满人间,那么人间就成了天堂。

【人间世态】

生命的意义

丛飞原名张崇,1969年10月,丛飞出生在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镇。初二辍学,后考入沈阳音乐学院,1992年毕业,到广州闯荡。1994年10月,丛飞来到深圳,很快成为知名演员。

1997年,丛飞加入深圳义工联。十多年来,他为社会公益演出300多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

从2005年开始,丛飞先后当选深圳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全国青少年“身边最让我感动的人”。

2006年2月9日夜晚,白衣白裤的丛飞登上央视“感动中国”的领奖台。

2005年5月12日,丛飞被深圳市人民医院确诊为晚期胃癌,他在病床上与病魔奋斗了11个月,于2006年4月20日不幸逝世,年仅37岁。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成为他最后的爱心之举。

据统计,到过世前,183个孩子得到他的资助得以继续学业。

2006年4月3日上午,同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洪战辉来看望丛飞。丛飞紧拉洪战辉的双手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质量,在于活得有价值。”

安心释语

行善者都是迫于自己灵魂的要求,才走上行善之路的。行善者不忍心看到在自己的生活周围还有那么多苦难在发生,那些不幸的人们无力自救,只有期待社会与陌生人施以援手。

行善首先是向善,要像向往光明、向往快乐一样地向往着善。行过善的知道,行善是一种大快乐,这种快乐是精神上的一种安慰。当我们乞求社会财富与地位时,我们是一个弱者,而当我们行善时,我们突然发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是社会的强者,是一个可以帮助别人帮助真正的弱者的人。

佛心故事

佛陀穿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