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做人学会无所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学会无所谓一点,你会活得更宽容(1)

人们在提到弥勒佛时,常常会想起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那副乐开怀的样子简直容天纳地!人际万般,各有品貌,不是你喜欢他就存在,你不喜欢他就消失。是友人者,自当春风和煦;是恶人者,也当慈悲为怀。就是说,人这东西,好点歹点无所谓,人人都应处得来;事这玩意,顺点逆点无所谓,事事都应想得开。人的心胸应该跟世界一样宽阔,对一切无所谓一点,身边的壁垒就会消失,脚下的羁绊就会隐去。无所谓的心态不但会使人的心里之路变得更宽阔,也会使人的脚下之路变得更顺畅。

凡是不影响我们生存的事都可以包容

一百多年前,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而在中国,则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说法。这都说明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学会宽容。

我们常说人生如战场,但它毕竟不是战场。战场上敌对双方如不消灭对方就会被对方消灭。而人生赛场不一定如此,为什么非得争个鱼死网破?有一则寓言:一头狮子与一条狼共同去捕获雄鹿,当狮子扑倒雄鹿后,狼才去咬雄鹿,因为它怕被雄鹿踢着;雄鹿被捕获后,狮子想独吞果实,于是与狼打起来,结果狼被咬死,而狮子也被咬成重伤。在美食面前,狮子也无法享用了。如果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争取利益,岂不是两败俱伤?

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国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

“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佛经有言:“一念境转。”同是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定会带来心灵的负累,真正仁者会选择一份包容,一份泰然。包容的神奇就在于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人为朋友。包容他人,不仅仅可以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更能将自己从憎恨的痛苦中解救出来!

古今中外,能成大业者,都是因为包容而得众,做大事的人都必须有这种气度。

蒋琬是三国时蜀国的宰相,素以宽厚待人著称,在朝中威信很高。

在蒋琬身边担任东曹掾的杨戏性情简慢,沉默寡言,蒋琬和他讨论事情,他常常默不作声,很是傲慢。有人借机在蒋琬面前中伤杨戏说:“大人和杨戏谈话,他都不搭理,实在是太傲慢,太过分了!”蒋琬却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当面顺从,背后议论,古人有诫,不可这样。”蒋琬进一步帮杨戏辩称:“杨戏要是赞同我的话,那就违反了他的本意;要是反对我的意见,那就显示了我的缺点,所以默然,这正是杨戏的耿直之处。”

又有负责督察农务的杨敏曾经诋毁蒋琬,说他“做事糊涂,确实赶不上以前的人”。主管官吏请求追究杨敏诋毁上司之罪。蒋琬说:“我实不如前人,没有什么可追究的。”主管官员又请求允许他去责问杨敏所指糊涂的具体表现何在,蒋琬说:“既然不如前任,那么事情处理必有不当,事情处理不当,就是昏庸。还有什么好问的?”后来杨敏因故被捕入狱,大家担心蒋琬伺机报复,结果蒋琬却不以个人亲疏恩怨决断,秉公处理,不存成见,杨敏未被判重刑。

大权在握的蒋琬不计个人恩怨,更不以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定人罪责,而是宽厚待人,雅量容下,诚为可贵。蜀国百姓因此称他“宰相肚里能撑船”。

和蒋琬同时代的曹植,在政治上颇不得志,但是却说出了一番富含哲理的话:“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恢弘的气度,自古皆然。

在现代,一个成功人士更是要有包容之心,只有包容别人,才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

在这里还得说说李嘉诚。还是在他生产塑胶花的时候,有一次,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马素临时取消了订购合同。李嘉诚并没有按照合同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人生在世,不能脱离群众,离开群众,难以活下去,也无所作为。而胸怀广阔、气度宽大的人才能出众,广结良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把事情做得好上加好。

斯宾诺莎说:“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欧文说:“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确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培养宽容的心胸,彼此容纳、谅解,不固执己见,要淡泊名利,泰然处之。

容纳别人无心的过错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在他的自传里,谈起一位叫洛伯里的人时说:“记得有一天早上,洛伯里先生特地差人请我去一趟,当我到他家里时,他正坐在桌旁,桌上放着一个信封,寒暄过后,他便把那个信封递给我说:‘我想请你把写这封信的秘书辞退。’”

“当时我大感惊异。‘为什么呢?’我说:‘这个秘书平日做事十分认真,品行也很不错,简直像是我的左右手一样,他有什么事得罪了你吗?’”

“你看,洛伯里指着信封上的一行名字说:这不是他的字迹吗?他怎么把我的姓氏写上两个r呢?”

“这使我心中大感不悦,我说,这种一时的笔误谁都难免的,即使写错了,也不过是无心之错,何必当作一件了不起的事来论处?我平日如果对这种事也斤斤计较,也许早就累死了。至今我每天收到的大批信件中,仍有不少人把我姓名的字母拼错的。他们有时甚至把我的姓名写成Karnayhie,或Carnayay。”

“我的这一番话仍旧未能提醒他。他拿着那个信封,不知如何是好。试想,即使是一个再了不起的伟人,有了这种狭小的气量,优点也会立刻逊色不少的。”

世上有许多人,常常因为觉得自己立足不稳,便疑神疑鬼,对人多方猜忌,稍微抓住人家一些把柄,就大惊小怪起来,恨不得将那人处以极刑。又有许多人依赖某种势力,高居人上,因为对于自己的行动毫无自信,便时时注意人家是在尊重他,还是鄙视他。如果别人无意中对他稍有疏忽,他就立刻认为那人已在向他进攻,立刻拿出全力与他周旋。这种人固然可悲,也实在很可怜。

试想一下,他们整天活在这样一种境界中,该有多么痛苦啊。

相信大家都听过孔子的这句“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的意思是“那些早已做过的事情就不要议论了,正在做的事情不要去劝阻,总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追究起来有什么意义呢?还是既往不咎的好。”

孔夫子的一个观点和态度,那就是“既往不咎”。人们对犯错误者批评教育之后,总希望他能汲取教训,改正错误,振奋精神,希望他有新的进步,而不是揪住辫子不放,一棍子把人打死。所以需要人们有宽容、接纳、积极、向前看的态度。这样的“既往不咎”是正确的,符合孔子的思想。

但是要做到这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需要不一般的容忍。

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你说也不能改变什么,对事情没有帮助,反而只会伤了感情,让人处于尴尬,那不如不说。

比如,公司或领导已经决定的事情就不要评价,不要给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无论你认为这些建议和想法对公司有多大的好处都要坚持不说的原则。但是在公司决定以前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是你的职责,决定事情是公司领导的事,我们要认识清楚自己的职位和存在价值,不要给出超越职权的建议和想法,否则受到伤害的是自己和公司。

有些小事情,过分地追究,可能伤害别人的面子和积极性。用一颗包容的心,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别人无心的过错,你也会更快乐。

我们中国人不习惯赞美别人,把对别人的赞美埋在心底,总是通过批评别人来“帮助别人成长”,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赞美比批评带给别人的进步要大。别人有了好做法、想法就要赞美,要夸奖,只有这样才有完美的人际关系,才有以后成功的基础。

坏事情,先说结果。先讲结果,这样就有了沟通的底线,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用来沟通怎样解决问题。

但是要注意的是,正确理解“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含义,对于我们仍然有很强的针对性。凡是做过的事,都有必要总结、评价,为的是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把今后的事情做得更好。如果只是议论,当事后诸葛亮,做些雨后送伞的事,更有幸灾乐祸者发表一些挖苦嘲讽的言论,就大错特错了。

该忘掉的就忘掉

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反之,别人倘若有愧对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

乐于忘记是一种心理平衡。也是一种净化心灵的扫除。在心灵堆放一些毫无价值、又影响心境的历史垃圾,有什么用呢?它只能让我们背上包袱,让我们生活得不开心,此外,全没有一点好处。

俗话说:“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了。

乐于忘记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而大踏步地前进。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同事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吧,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说不定也能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强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征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了丰功。

相传唐朝宰相陆蛰,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蛰被罢相,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蛰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计旧怨,而且,“只缘恐惧传须亲”,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蛰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想办法,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图报复,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最难得的是能够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啊!

古人古事,脍炙人口。以古为镜,可以净心灵,愿每一个人都能面向未来,忘掉一切影响情绪的阴影,在生活中宽厚为人。

惠顾于人伤不到本

在人际关系中,个人间的关系也都是彼此联系,互相依存的。

人与人之间难免有些碰撞和摩擦,这一切产生的原因大多数都与名利有关,缘于名利又消于名利。

吃亏怎样?占便宜又怎样?吃亏了,一来取得心灵的平静,二来可获得道义上的支持,三来在钱财上并不会永远吃亏,因一旦对方醒悟,你的我的自然一清二楚。相反,占便宜的人,心理上永无宁日,让天下人耻笑,别人的钱财你占有,是何滋味?明白了个中道理,吃亏、占便宜也就分得很清楚了。

郑板桥说:“为别人打算,就是为自己打算。”为人处世,假如适当地让利给对方,可以避免生怨,少惹灾祸,这便是“有福”了,这就是“真糊涂”了。

日莲和尚《异体同心事》云:“异体同心万事成,同体异心诸事废。”

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或反感,起因经常在彼此双方,俩人谁也不愿主动地、面对面地将诸多鸡毛蒜皮一类的事谈清楚,相反只在背后说三道四,论长论短,以致误解越来越多,隔阂就会越来越深,甚至反目成仇,结果令人沮丧。

当面对这种现象时,两个人可都糊涂一点,打破僵局,与对方谈清楚,诚心、坦荡、虚怀若谷,自然云破天开,重归于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是有感情的,待对方思想转变过来,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样,于己于他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弊的。

交往中,双方互利就会免去很多障碍,交往也会越来越密切。

这其中,不只是指物质因素的互利,还包括精神因素。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主要是指精神上的互相鼓励和促进。

别人怨恨你,你对他处处关心;别人同你为难,你却给他帮助。别人背后搞小动作,你胸怀坦荡,若无其事。用自己冷静的态度和热情去感化别人,当他人确实了解你的为人后。大多数人是反过来自责,这样的交往也会是牢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