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教材:面试一本通(2016最新版)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综合分析类

一、题型分析

(一)综合分析之现象类

综合分析之现象类题型在公考面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全国各类公考面试,无论国考、省考,还是选调生、招警、政法干警等其他类型公考面试,现象类题型都牢牢占据着“霸主”位置。公考面试之所以对这类题型如此青睐,其原因就在于具备综合分析能力是满足公务员职位要求的基本前提。从公务员的工作来看,一名公务员每天要接触大量事物,如果缺乏综合分析能力,是难以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在此背景下,在以“人岗匹配”为终极目标的公考面试中,以测查综合分析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分析之现象类题型应运而生。

1.真题回顾

【真题1】

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国家出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律规定:因为虚假广告而出现购买者身体受到伤害的情况,广告经营者、媒体、明星代言人等都要承担连带责任,请问你怎么看?(2015年3月7日国家安全局面试真题)

【真题2】

近期电动车被盗案频发,当地的派出所与电动车商家联合对举报者奖励电动车一辆,对于这样的做法,你怎么看?(2015年3月10日铁路公安面试真题)

【真题3】

目前海事搜救工作如果确定遇难人员无生还可能,就会放弃搜救。有人认为,应当尊重中国传统的观念,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应当全力救援。你怎么看这个问题?(2014年2月19日海南海事局面试真题)

【真题4】

某机构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在有的蓝领比如月嫂、快递员的工资比白领还高,请问你怎么看?(2015年3月8日汕头边防检查面试真题)

【真题5】

当前“80后”“90后”出现只能听正面肯定和鼓励、需要哄着去干活的现象,作为以后将在机关工作的人员,你怎么看?(2015年3月7日证监会面试真题)

2.题型分析

(1)命题趋势

近年来,出现在公考面试中的现象类题型在命题趋势上可以用“三高”来概括,那就是“命题概率最高”“分数权重最高”“作答难度最大”。

【命题概率最高】

放眼历年的国家公务员面试环节,几乎每套题目都会出现综合分析现象类题型。考生对现象类题型务必要高度重视、认真备考。

【分数权重最高】

我们都知道,在结构化面试中,考官是依据打分表中的若干测评要素对考生进行评价的,而每一项测评要素在打分表中都被赋予了相应的权重,而权重的高低就直接代表着该测评要素的重要程度。也就是说,权重越高,测评要素就越重要,这项测评要素的得分对考生最终成绩的影响也越大。纵观各类公考面试的考官打分表,虽然测评要素设置不同,权重分配也各有差异,但是有一点却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综合分析能力”所占权重始终稳居首位(仅在极少数情况下屈居次席)。由此可见,综合分析能力是考官非常关注的一项能力,也是评价考生优劣的重要依据。

【作答难度最大】

现象类题目的作答难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现象类题型涉及面广,对考生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系统思维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考生平时不关心时政热点,缺乏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那么这些缺点必然会在答综合分析题时暴露出来。对于习惯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来说,现象类题型的难度可想而知。

其二,通过对历年来国考各类面试真题的梳理与观察,我们发现,现象类题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作为整套结构化试题的第一题出现。这就意味着,在考生还未完全适应答题状态,身心仍然高度紧张时,就被迫面对现象类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这无疑是对考生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的极大挑战。对考生来说,如果此题答得不好,就会导致整场面试“出师不利”,进而使考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甚至一路溃败。对考官来说,考生作答第一题的表现,既是一种标志,也是一种信号,如果考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很有可能会给考官留下负面印象,进而影响整体分数。

(2)题型识别

在考场之上,我们如何识别现象类题型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它的题干特征与设问方式。

【题干特征】

现象类题目,顾名思义,就是在题干中为考生设置的通常是社会上已经存在的某种现象的题目,或是某个已经发生并产生了一定影响的社会事件。

【设问方式】

在设问中,现象类题目则要求考生对给出的现象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出看法或意见,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等等。

(3)题型特点

可以说,现象类题目的设问方式不难辨认,但是对于题干,我们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现象类题目的题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特点一:内容多为时事热点。

例如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两道面试真题:

谈谈你对“校长撑腰体”的看法。(2012年3月1日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你对国家实行的“农超对接”政策怎么看?(2012年2月24日上午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第一题的核心是“校长撑腰体”,第二题的核心是“农超对接”这项政策,在设问中都是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题干并未对“校长撑腰体”或“农超对接”的含义进行任何解释,也就是说,如果考生不了解相关背景,那么在作答时就会陷入“无话可说”的境地。

这一点充分表明,在面试备考阶段储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对时事政治的敏锐度和关注度,不仅是在面试中取得优异分数的前提,更是作答现象类题目的客观要求。

此外,在备考阶段补充时事热点,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真题“预测”效应。在全国各类公考面试中,命题“撞车”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经常作为现象类题目的题干,在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中出现。

例如“广东省出台的对于拾金不昧实施奖励”这项举措,就在当年的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中“现身”:

在广州,拾金不昧或将有实质奖励!正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提出:对无主的拾获财物,在拍卖后将拍卖款的10%奖励给拾遗者;对有主失物,失主领回时,可自愿按遗失物价值10%的金额奖励拾金不昧者,对此,你怎么看?(2012年国家公务员国税系统面试真题)

这就意味着,如果考生在面试前对时事保持敏感,关注相关评论,必然能够在考场上抢占先机,在现象类题目作答上更胜一筹。

特点二:部分题干与岗位特性联系紧密。

在部分系统单独命题的国考面试,如国税系统、铁路公安、海事局等职位特性鲜明的招考面试中,现象类题目题干的设置往往还与岗位特性联系紧密。

例如以下两道山东国税系统的面试真题:

为了促进经济保障民生,如果让你选择一个领域来增加一个税种,你如何选择,说明理由。(2012年2月24日国家公务员考试山东国税系统面试真题)

现在贫富差距扩大,谈一下原因,并说说我们在税收政策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2012年2月25日国家公务员考试山东国税系统面试真题)

这两道题的共性在于,都与国税工作息息相关,都对考生在作答过程中的职位意识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考生对税务相关工作一无所知,那么在作答时必然会困难重重。

再如2013年3月17日上午国家公务员上海海事局面试题:

谈谈你对渔船非法载客的看法。

本题中涉及的内容与海事局的日常工作职责息息相关,考生要能够对于题目中提到的现象给予客观阐述,能够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相关政策规定,站在一名海事局工作人员的立场上给予深刻分析,展现自身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

(4)题型分类

可以采用两种标准对现象类题型进行分类。

标准一:社会现象的性质。

所谓社会现象的性质,指的是以国家政策导向和主流价值观作为参照,对现象的影响力进行的人为判定。据此标准,可以将题干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分为三类,分别为积极类社会现象、消极类社会现象与辩证类社会现象。

积极类社会现象,识别标志如下:

①国家层面已经颁布实施的政策、措施、法规等;

②党和政府明确表示提倡和支持的做法、行为等;

③各级领导干部的讲话、指示、要求等;

④其他明显符合主流价值观和健康道德标准的行为、做法,不存在争议的现象。

以下两道面试真题,就属于积极类社会现象:

你对国家实行的“农超对接”政策怎么看?(2012年2月24日上午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对此怎么看?(2013年3月5日下午国家公务员辽宁国税系统面试真题)

消极类社会现象,识别标志如下:

①违法犯罪,侵害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

②明显违背道德规范,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行为;

③党和政府明确表示反对、打击、制止的做法、行为等。

以下这道面试真题,就属于消极类社会现象:

谈谈你对地沟油、苏丹红等事件的看法。(2012年2月23日下午国家公务员海关系统面试真题)

辩证类社会现象,识别标志如下:

①新生事物;

②目前存在明显争议,但尚未定性的问题;

③无法归到积极类与消极类的现象。

以下两道面试真题,就属于辩证类社会现象:

有人说激情产生动力,也有人说公务员最重要的是稳重。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看法。(2012年2月17日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有人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你怎么看?(2011年1月25日国家公务员外交部面试真题)

标准二:社会现象的类型。

所谓社会现象的类型,指的是根据相关的政策理论,对事件或现象所处的宏观背景进行的人为判定。据此标准,可以将题干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分为五类,分别为政治类、经济类、社会类、文化类与生态类。

政治类社会现象,识别标志如下:

①党委、政府自身建设与发展相关问题;

②我国民主政治、法制建设领域相关问题。

以下两道面试真题,就属于政治类社会现象:

中国社科院一位教授在微博上发起了“打拐”活动,社会各阶层反响强烈,公安部门也积极参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甚至有人大代表表示要将此列为提案。请问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这对政府机关的工作有何启示?(2012年2月21日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西安市要求公务员到2015年会用英语交流,你对此怎么看?(2012年2月26日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经济类社会现象,识别标志如下:

涉及我国经济建设领域相关问题。

以下这道面试真题,就属于经济类社会现象:

我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你怎么看?(2011年2月24日上午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社会类社会现象,识别标志如下:

①我国民生领域的相关问题,例如教育、就业、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福利救助、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农惠农等领域;

②社会百态、众生万象。

以下两道面试真题,就属于社会类社会现象:

现在有些大学在自主招生的同时,开设一个“圆梦计划”,特招农村学生中前三代以内没有大学生的家庭的学生,请问你对这个政策有何看法?(2012年2月24日下午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2011年铁道部出台网络购票、电话订票的全新购票方式,但有部分农民工说,这样一来他们连排队购票的机会都没有了,你怎么看?(2012年4月21日上午北京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文化类社会现象,识别标志如下:

①我国公共文化建设领域的相关问题;

②涉及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③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的现象及问题。

以下两道面试真题,就属于文化类社会现象:

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一项政策,要求增加新闻类节目播放时间,减少娱乐类节目播放时间,对此谈谈你的看法?(2012年2月25日下午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目前电视剧中古装片泛滥,有人说这是封建文化残余,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此你怎么看?(2012年2月26日下午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社会现象,识别标志如下:

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关的现象或问题。

以下两道面试真题,就属于生态类社会现象:

对于阶梯电价收费,你怎么看?(2013年3月3日上午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对这个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的情况,你有什么改进的建议?(2013年2月28日下午国家公务员山东国税面试真题)

★名师点拨

依据现象的性质进行分类,其目的是帮助考生更好地选择答题立场,依据现象的类型进行分类,其目的是帮助考生更好地选择答题角度。需要考生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对于同一道题目所属的类别,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与理解,这属于正常现象,考生只需理解分类目的,进而掌握基本的分类方法即可。

3.测评要素

综合分析类题目主要测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是指公务员在分析问题、判断问题方面是否能系统、全面、准确地分析事物,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以人的智力水平为基础,反映出人的目光是否敏锐,思想是否严密,能否系统、全面、准确地分析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难题。

在考官评分表中对于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主要有以下表述内容:

一般定义:

综合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或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概括出一般特征;分析则是在头脑中将组成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或者按要素逐一说明其内在本质的过程。

操作定义:

◆ 对事物能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考虑;

◆ 对事物能从微观方面对其各个组成部分予以考虑;

◆ 能注意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

★名师点拨

想要在答题时符合测评要素的要求,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题目中给出的社会现象,要迅速意识到该现象讨论的是哪个领域的问题。

一位面试考官曾经说过:“准备公务员面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关心政治。”在面试备考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政治、时事、理论的学习,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水平。

第二,对现象或问题给出准确的定性。

题干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在答题时就必须明确地亮出个人观点——是否支持、赞同或认可题干中的现象或问题。在整个答题过程中,我们的观点是灵魂,观点不正确,所答一切都是徒劳。所以,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对”与“错”的区分标准——即党和政府在时政与管理中的政治基调。

第三,对现象或问题加以分析。

在亮出个人观点后,我们就要给出自己肯定(否定)该现象的理由,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认为它是对的(错的)。通常采取的做法是从现象的原因、危害、影响、意义、价值等方面加以阐述。

第四,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

我们分析问题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分析之后要提出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解决对策、方法、手段、思路。

(二)综合分析之观点类

除了现象类题型之外,观点类综合分析题在公考面试中也极为常见。作为综合分析题的另一大重要分支,观点类题型更能够考查出考生的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历年国考面试环节,观点类题型都有所涉及。此外,观点类题型还极易作为交叉命题的载体出现在国考面试中,这些特点都要求考生对其高度重视,认真备考,争取在观点类题型作答中取得最佳表现。

1.真题回顾

【真题1】

论语里有一句话,“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请结合工作谈谈你的看法。(2013年3月5日国家公务员山东国税系统面试真题)

【真题2】

“不要在喜悦的时候作出承诺,不要在忧伤的时候作出答复,不要在愤怒的时候作出决定。”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2013年3月5日上午国家公务员陕西国税系统面试真题)

【真题3】

最近,某省新当选的省长在履职发言时说,要把“百姓说好、背后说好、任后说好”作为最高荣誉。对此你怎么看?(2012年2月25日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真题4】

有人说激情产生动力,也有人说公务员最重要的是稳重。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看法。(2012年2月17日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2.题型识别、分类与特点

(1)题型识别

在考场之上,我们如何识别观点类题型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它的题干特征与设问方式。

【题干特征】

观点类题目,顾名思义,在题干中为考生设置的通常是某种观点或某种言论。

【设问方式】

观点类题目通常要求考生对给出的观点或言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出看法或意见,并阐明自己的理由。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你怎么看待这句话”“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等等。

(2)题型分类

观点类题型可以采用两种标准对其进行分类。

标准一:观点的类型。

所谓观点的类型,指的是观点的来源或出处。据此标准,可以将题干中出现的观点分为两类,分别为领导人讲话类和名言警句类。

①领导人讲话类

领导人讲话中的精辟语言经常被直接用于公务员面试考试中。

温家宝说要多听取民众的声音,多听取批评和建议。对于如何落实此项指示,你有什么看法?(2011年3月9日上午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温家宝说:“财政资金走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10年3月20日下午国家公务员审计署面试真题)

②名言警句类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或普通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并且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这也经常作为命题素材在观点类试题中出现。

以下几道面试真题,也是名言警句类观点题目的经典代表: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服。你怎么理解?(2013年3月7日上午国家公务员陕西国税系统面试真题)

有人说:“一个人不说真话,是一个人的耻辱;一个社会不说真话,是这个时代的耻辱。”你怎么理解?(2012年2月23日上午国家公务员陕西国税系统面试真题)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请谈谈你的看法。(2010年3月4日下午国家公务员海关系统面试真题)

标准二:观点的数量。

所谓观点的数量,指的是题干中出现的彼此具有差异的观点总数,据此标准,可以将观点类试题分为单观点类、双观点类与多观点类。

①单观点类

单观点类题目,指的就是题干中仅出现一个观点的试题。以下几道面试真题均属于单观点类试题:

西方有一句谚语“税收像死亡一样不可避免”,谈谈你的看法。(2012年2月23日上午国家公务员陕西国税面试真题)

论语里有一句话,“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请结合工作谈谈你的看法。(2013年3月16日国家公务员山东国税系统面试真题)

②双观点类

双观点类题目,指的就是题干中同时出现两个不同观点的试题。以下几道面试真题均属于双观点类试题:

有人说激情产生动力,也有人说公务员最重要的是稳重。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看法。(2012年2月23日国家公务员陕西国税系统面试真题)

有人说一个人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是应尽的本分,有的人说做好本职工作就应该进行宣传表扬,对此你怎么看?(2011年2月26日国家公务员山东国税系统面试真题)

③多观点类

多观点类题目,指的就是题干中同时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观点的试题。

下面这道面试真题,就属于多观点类试题:

有人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说又练真把式,说的好干得好才是最好的。对此谈谈你的看法。(2012年2月23日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名师点拨

需要考生注意的是,在根据观点的数量对观点题目进行分类时,题干中分句的个数并不完全等同于观点数目。因为在部分题目中,虽然出现了若干个分句,但其实阐述的都是同一个观点,仍然为单观点题目,比如:

人生有三戒:“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谈谈你的看法。

这两道题中都包含两个以上分句,但其实每个分句传达的含义都非常相近,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仍然将其视为单观点类题目。

(3)题型特点

对于观点类的题干,我们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观点类题目的题干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特点一:地域特性鲜明。

之前在讲解现象类题型的时候,相信考生已经对其命题的广泛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是对于观点类试题,全国各地公考面试在命题喜好上则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2010年国考面试中,观点类试题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在2011年及2012年的国考面试中,观点类题目的整体比例则有所下降。但在一些单独命题的系统面试环节则始终是考查重点,如陕西国税、山东国税等系统每年都会出现观点类题目。

特点二:经常作为交叉命题的载体。

观点类题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带有情感倾向性,这也是观点类与现象类的本质差别。一般来说,题干要求我们评论的观点都与日常工作和生活有着内在的联系,都代表着某种价值观指导下的行为方式,因此,观点类题目通常和自我认知与职位匹配类题目结合命题,通过考生对题干观点的判断与分析,考查考生的价值取向与求职动机。

比如:

一个人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故步自封,请你结合自身经历谈谈看法。(2013年3月6日下午国家公务员国税系统面试真题)

有些题从题型特征上看属于观点类的题目,但是题目最根本是考查考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和做人做事的原则,但答题的思路和技巧则需要使用观点类的答题思路,属于观点类与人际沟通类的交叉题型。

比如:

有人说“沟通对人不对事,合作对事不对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2013年3月2日下午国家公务员海关系统面试真题)

由此可见,观点类试题具有极强的变通性,不仅可以单独命题,也可以与其他题型进行交叉。考生务必要对观点类试题的这个特性保持清醒认识,因为交叉命题不仅具有更为复杂的测评要素,更是极大地提升了作答难度。考生在回答这类交叉问题时,要懂得灵活应变。

3.测评要素

观点类题目除了考查综合分析的总体测评要素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考查要点:

第一,观点类题目一般都较为抽象,属于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因此,需要考生准确把握观点所反映的主题,能读懂观点的真正含义。

第二,观点类题目是对众多现象的概括,我们可以根据它来进行多方面的联想,所以在答此类题目时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

第三,考生是否表现出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工作态度。工作态度,主要指对待社会、他人、工作和自己等方面所持的肯定或否定、接近或背离的稳定的、概括的倾向性。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如有人表现出爱祖国、爱集体、富有同情心、诚实礼貌等性格特征;有人则表现出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粗野、虚伪等性格特征。

(2)对待事业和工作的态度。如有人表现出勤勤恳恳、认真负责、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等工作态度;有人则表现出懒惰、不负责任、马虎、因循守旧、害怕困难等工作态度。

(3)对待自己的态度。如有人表现出谦虚谨慎、自制、自信、自强等特征,有人则表现出高傲自大、缺乏信心、依赖性强等特征。

第四,考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思维活跃,不受阻滞,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点;

(2)解决问题时提出的观点新颖、独特;

(3)不受已有框架的影响,能触类旁通,提出新思路。

二、解题技巧

(一)综合分析之现象类解题技巧

现象类题目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所以考官在评价时,尤为注重观察考生答题的全面性、逻辑性与层次性。这就需要考生在备考时,全面提升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措辞精准、语言流畅地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考官。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各位考生认真学习现象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活学活用,将答题思路与方法切实转化为自身的答题能力。

现象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扣题—分析—对策—升华。

★名师点拨

需要考生注意的是,答题思路适用于所有的现象类题目,无论是按照现象性质进行分类的积极类社会现象、消极类社会现象、辩证类社会现象,还是按照现象类型区分的政治类、经济类、社会类、文化类、生态类社会现象,其答题思路都是“扣题—分析—对策—升华。”

但是在答题思路应用的过程中,积极类社会现象、消极类社会现象、辩证类社会现象会略有区别,下文会进行具体讲解。

1.扣题

“扣题”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开篇点题,展现考生答题的亮点与高度;二是明确表达出考生对现象持有的态度,为后续答题做好铺垫。从“扣题”的这两大目的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扣题”包含两个环节:点题与表态。先点题,后表态,这两个环节缺一不可。

(1)点题

方法一:阐述背景。

例题:某地把今年确定为“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年”,并规定“要按1%的比例选出作风后进人员。”你对这种做法有何看法,请谈谈。

对于这道真题,我们就可以从“公务员作风建设”这个背景入手,进行点题。

阐述背景点题范例:国家公务员是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和服务者,行政机关公务员的作风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方法二:细化展开。

例题:街上办假证的小广告泛滥,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给出的“小广告泛滥”这个现象,我们可以采用“细化展开”的方式,对其进行细化描述,从而进行点题。

细化展开点题范例:近几年来,办假证的小广告在很多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常常是保洁人员刚清理干净,又有不法分子偷偷再贴上了违法的广告,几乎到了泛滥的地步。

方法三:政策引述。

例题:温总理就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向工人、农民工等11位基层群众代表征求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

题中给出的是温总理的一项举措,可以看出,这项举措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听取民意,所以考生可以从这一点出发,联系相关的政策理论,进行点题。

政策引述点题范例:近年来,从“利为民所谋”到“包容性增长”,从免除农业税到深化医改,从社保基金的发展到控制房价上涨,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到“十二五”规划中的社会建设图景,处处都包含着群众利益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2)表态

前文已经介绍过,根据现象的性质,可以将题目分为积极类、消极类和辩证类。对于这三种类型的题目,需要考生在表态阶段阐述出自己的鲜明的立场,明确表达出个人态度。

对于积极类现象,考生要表现出支持或肯定。

例题:温总理就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向工人、农民工等11位基层群众代表征求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

积极现象表态范例:温总理向农民、工人征求意见正是我党执政为民的最佳体现。同时,这也是政府真正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表现。我认为此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对于消极类现象,考生要表现出反对或否定。

例题:农民工小李想要查阅关于土地补偿的红头文件,但查看政府网站时发现内容两年未更新。这种现象被称为“休眠网站”,请你谈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消极现象表态范例:这些“休眠网站”在造成网络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会影响网民解决问题的进度和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从而削弱政府的公信力。

对于辩证类现象,考生要表现出中立。

例题:几个城市都在争论自己是李白的故里,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辩证现象表态范例:对各地基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名人故里争夺,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实事求是地加以看待,不可作出片面武断的倾向性评判。

★名师点拨

积极类现象表述语言集锦:

在当今……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

能更好推动……;

是弘扬……的重要举措;

是贯彻落实……要求的具体体现;

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消极类现象表述语言集锦:

会导致……的问题与后果;

损害了……的合法权益,违背了……的要求;

会使……受到严重冲击;

会对……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辩证类现象表述语言集锦:

衡量……不能局限于一时,应抱着客观的态度,着眼于长远发展;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予肯定或者否定,而应该全面地、客观地、理性地看待;

对于……事件,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因地制宜,要综合考量,不能一概而论。

2.分析

“分析”是整个答题过程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个步骤,其目的在于对自己在“扣题”中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

(1)在对积极现象进行分析时,考生可以重点阐述现象的意义、价值与重要性,也就是说,这种现象的出现,带来了哪些好处,或者如果没有该现象会导致哪些后果。

例题:温总理就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向工人、农民工等11位基层群众代表征求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

积极现象分析范例:

第一,向农民、工人等征求意见能够使我们制定的政策更加科学、合理、切近国家实际情况,因为最能反映政府工作情况的就是基层。温总理曾说:“最能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是群众,最能反映政府工作情况的是基层。群众的意见使我们知道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知道群众的困难和问题所在。”

第二,向农民、工人等征求意见也是一种亲民、爱民的体现,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表现。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应该为人民谋利益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

(2)在对消极现象进行分析时,考生可以重点阐述现象的危害、后果、严重性或者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题:农民工小李想要查阅关于土地补偿的红头文件,但查看政府网站时发现内容两年未更新。这种现象被称为“休眠网站”,请你谈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消极现象分析范例:

之所以出现“休眠网站”,首要原因是个别政府部门及其政府工作人员对政务信息公开的作用认识不够,“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思想还没建立起来。

其次,有些政府网站最初受全国倡导“电子政务”的影响而建立,而在实际工作中则疏于管理,导致网页内容更新过慢。

同时,不可忽略的原因是,有关电子政务的管理机制不完善,责任没有落实到人,出现问题后也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加以处罚。

(3)在对辩证现象进行分析时,考生既要阐述出现象积极的一面,又要阐述出现象消极的一面,做到二者兼顾。

例题:几个城市都在争论自己是李白的故里,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辩证现象分析范例:

一方面,对名人故里争夺应实事求是地看待。“故里经济”主要是文化旅游。

首先要承认“故里经济”在不少地区的确改善了民生,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文化旅游常常对地区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起到了比较关键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却唱跑了调。

把文化产业的功能、作用无限放大,而没有和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禀赋、人文特点结合起来;

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竞相争抢经济利益,名人故里之争中对于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已然将文化遗产商品化。

3.对策

近年来在公考面试中,考官越来越关注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面对题目给出的问题,考生能否提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而这种能力主要就是通过答题思路中“对策”这个步骤来体现的。

(1)对于积极现象,考生在提对策时,可以采用“锦上添花”和“贯彻落实”的方式。

例题:温总理就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向工人、农民工等11位基层群众代表征求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

积极现象对策范例:

仅仅听取民意还不够,要想让民意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级官员都应该首先做到在思想观念上充分重视民意。

有了这种认识,才有可能带动政府所有的工作人员去正确对待民意。

第二,在有了思想上的真正重视以后,还应该具有科学而正确的鉴别能力。

社情民意源头众多,难免真假混杂,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收集到社情民意之后,必须具有分析、鉴别的能力,能够去伪存真,让那些反映了真实问题、真正有意义的民意,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三,最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中。

在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后,要切实将其反映到政府的决策与工作之中。真正做到了解民意、听取民声、凝聚民心、汇集民智。

(2)对于消极现象,考生在提对策时,可以采用“对症下药”的方式。

例题:农民工小李想要查阅关于土地补偿的红头文件,但查看政府网站时发现内容两年未更新。这种现象被称为“休眠网站”,请你谈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消极现象对策范例:

因此,作为公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政府网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才能落实到日常的维护工作中。

“休眠网站”的出现,也提醒我们,有必要加快有关电子政务的立法进程,建立政府网站考核机制,对内容长期不更新、服务水平不高的政府网站给予曝光和惩罚。

与此同时,我们的新闻媒体、社会大众也应当积极关注政府动态,监督及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

(3)对于辩证现象,考生在提对策时,可以结合现象的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灵活运用“锦上添花”、“贯彻落实”和“对症下药”三种方式。

例题:几个城市都在争论自己是李白的故里,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辩证现象对策范例:

对于历史文化的合理传承和开发利用,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名人故里之争应当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能为了打好名人牌而歪曲历史,可以请相关专家开展学术研究,科学甄别认定。对有争议未经认定的,不宜命名或宣传。

第二,利用名人效应开发旅游资源只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作为地方政府,应当多管齐下,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禀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准本地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引导旅游经济和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相关部门除了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当加强政策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文化氛围。

4.升华

在答题收尾阶段,考生需要通过相应的语言对之前的内容进行总结,做到善始善终,进一步体现答题高度,这就要靠“升华”这个步骤来实现。

“升华”主要有三种方法:

(1)展望未来方向

例题:农民工小李想要查阅关于土地补偿的红头文件,但查看政府网站时发现内容两年未更新。这种现象被称为“休眠网站”,请你谈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展望未来方向升华范例:总之,我们要相信,只要本着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评判我们工作效果的原则,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谋福利,“休眠网站”将会日益减少,并且也将不断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从而赢得群众的尊重与信任。

(2)结合自身岗位

例题:温总理就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向工人、农民工等11位基层群众代表征求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

结合自身岗位升华范例:作为群众的一员,作为一名立志在社会公共管理领域有所作为的年轻人,我们也应向总理学习,尽自己所能,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人民的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

(3)联系政策理论

例题:对于现在农村的黄赌毒、封建迷信现象,你怎么看?

联系政策理论升华范例: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村的文化体制建设与改革更是重中之重,只有农村这个文化市场繁荣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现象类答题思路总结

(二)综合分析之观点类解题技巧

观点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就话论话—就话论理—就话论己。

★名师点拨

需要考生注意的是,上述答题思路适用于所有的观点类题目,无论是按照观点类型进行分类的领导人讲话类、名言警句类、社会流行语类,还是按照观点个数进行区分的单观点类、双观点类、多观点类,其答题思路都是“就话论话—就话论理—就话论己。”

但是在答题思路应用的过程中,不同类别的观点题目会略有区别,下文会进行具体讲解。

1.就话论话

所谓就话论话,其实就是在答题一开始,首先解释一下题干给出观点的含义,阐述观点蕴含的道理,或者是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之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即对这种观点是赞同、反对还是认为应辩证地看待。也就是说,“就话论话”包含两个环节:点题与表态。先点题,后表态,这两个环节缺一不可。

需要考生注意的是,对于领导人讲话类的观点题,考生应在“表态”这个环节明确表示出对观点的支持,而对于名言警句类和社会流行语类的观点题,考生则应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

(1)单观点

例题:人们常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请谈谈你的看法。

在“就话论话”这个步骤,我们可以先大致解释一下“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的含义,或者阐述一下它所蕴含的道理,之后表达自己对观点的看法或态度。在表态时,考生应拓宽思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这句古语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在“亡羊”之前“补牢”,而不是等问题出现后再进行补救,所以对于这道题目,考生应该辩证看待。

单观点就话论话范例:“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这句话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遭受损失。我认为对待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

(2)双观点

例题:有人说:年轻人要有鸿鹄之志;也有人说:年轻人一定要脚踏实地。谈谈你的看法。

对于这道题目,由于两个观点的含义都比较鲜明,因此考生在作答时,可以直接过渡到表态环节,不必拘泥于对“鸿鹄之志”与“脚踏实地”的含义进行解释。与单观点题目不同的是,双观点试题题干中给出的两个观点往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考生在表态时,务必要考虑全面。以本题为例,“鸿鹄之志”与“脚踏实地”,一个强调的是年轻人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一个强调的是不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这两个方面其实并不矛盾,所以考生在表态时应明确向考官阐述出二者的必然联系。

双观点就话论话范例:我认为题干中的两个观点并不矛盾,作为年轻人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又不能急功近利。

(3)多观点

例题:想与干的关系,大体有三种:一种是想好了再干,第二种是边想边干,第三种是不想就干。请问,你是怎么处理“想”与“干”的关系的,为什么?

在“就话论话”时,考生可以简单概括题干给出的三种“想”与“干”关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阐明自己对这三种关系持有的态度。其实题干给出的所谓“想”与“干”,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结合现实生活,我们不难分析出,“想好了再干”“边想边干”“不想就干”三种情况各有其适用性,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所以考生在表态时,应该正确对待题干给出的三种关系,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

多观点就话论话范例:所谓“想”与“干”,指的就是“理论”与“实践”,我认为,这三种关系都有道理,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就话论理

所谓就话论理,其实就是对之前自己提出的论点进行论证的过程。其内涵与现象类的“分析”环节有异曲同工之处。

(1)单观点

单观点题目在“就话论理”时,考生应从不同的角度对观点进行论证,阐明观点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其合理性(不合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例题:人们常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请谈谈你的看法。

单观点就话论理范例:

第一,对于事先无法预料的事情,等事情发生后及时补救,尽量减少损失,这的确不晚。

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基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事物的全部细节做到百分之百地把控。从主观层面来说,由于知识、能力、经验等各方面的限制,我们很难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到充分的前瞻与预测,从客观层面来说,事物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出现预料之外的问题与损失也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事后及时总结反思,尽量减少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解决对策。

第二,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任何工作都要未雨绸缪,在“亡羊”之前“补牢”。

曾经有科学研究表明,一起重大飞行事故的背后,有29个事故征兆,每一个征兆背后又有300个事故苗头,每个苗头背后又有1000个事故隐患。总结一些单位发生安全事故的教训,事故原因是对问题发生的苗头、征兆视而不见,预防工作抓得不力,使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问题酿成祸患。

以安全生产为例,我们常说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就是指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亡羊补牢和防患于未然最大的区别在于事故善后和事前防范。亡羊补牢虽然为时未晚,但毕竟是出了事故、遭受损失再去善后的,是一种被动的纠错和弥补。防患于未然却是一种未雨绸缪的主动应对。两者之间,反映出的是安全管理者和参与者对安全工作认识和心态上的差别,二者的差别又会形成安全与事故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事故的发生尽管具有不确定性,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也是我们提倡安全管理必须要有预见性、超前性、创造性和可靠性的原因所在。有隐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隐患的熟视无睹、敷衍塞责。

(2)双观点

双观点题目在“就话论理”时,考生应分别阐述两个观点的合理性(不合理性),以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例题:有人说:年轻人要有鸿鹄之志;也有人说:年轻人一定要脚踏实地。谈谈你的看法。

双观点就话论理范例:

第一,志存高远,才不致碌碌无为,人生才会有目标,有努力的方向,有前进的动力。

我们需坚持仰望星空、以天下为己任的气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文正心系天下的情怀为人千古传颂。

青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我们理当心胸开阔,立大志、许大愿,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到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大我之中。马克思曾说,“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只有树立远大理想,才能激励我们这一代青年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栋梁之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

第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理想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最终才能实现远大理想。

我们要打造脚踏实地、不畏挑战的品格。因为只有脚踏实地,我们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星空是遥远而美丽的,寄托着许多人的梦想,可要让梦想成为现实,必须从一步一个脚印,从实实在在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生活中,有的人好高骛远,不屑于细节,不愿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一心只想成就一番伟业,虽然愿望是好的,可是如果不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去,到头来也只能是空想,只会望着星空慨叹岁月的流逝。也有的人只顾羡慕别人的成就或评头论足于别人的过失,而不愿低下头检查一下自己,不愿从最基层、最简单、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殊不知“一步登天”那只是空而寂寥的神话,“脚踏实地”才会站得稳,行得正。

第三,鸿鹄之志和脚踏实地并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心怀远大,才能找到人生中为之奋斗的事业;而只有在脚踏实地中,我们才能一步一步接近理想。

(3)多观点

多观点题目在“就话论理”时,考生应对每个观点分别进行阐述,并说明这几个观点之间的联系。

例题:想与干的关系,大体有三种:一种是想好了再干,第二种是边想边干,第三种是不想就干。请问,你是怎么处理“想”与“干”的关系的,为什么?

多观点就话论理范例:

第一,想好了再干,指的是做好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在深入把握事物规律的基础上再付诸实践。

我认为这种做法在执行某项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工作时,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谓科学技术,其实就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之上得出的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规律与经验,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之所以要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就是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同样告诉我们,在做一项工作时,万万不可脱离实际,不可闭门造车。这些案例都告诉我们,想好了再干是有其内在道理的。

第二,边想边干,指的是对于开创性的事业,在前人积累的经验不充分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勇于摸着石头过河。

邓小平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在过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这条河当中,就是始终不渝地摸着这条河底的石头,向着河的彼岸进发的。他曾经说过:“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第三,不想就干,指的是在事态紧急的情况下,要果断采取措施,不可优柔寡断,畏首畏尾,在必要时候,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很多时候,机会稍纵即逝,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勇于挺身而出,敢于尝试,不能被眼前的成绩捆绑住手脚,也不应为可能付出的代价感到畏惧。

3.就话论己

所谓就话论己,其实就是结合公职立场,说明今后自己或他人应该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从观点中感悟到的启示或道理。

(1)单观点

例题:人们常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请谈谈你的看法。

单观点就话论己范例:

作为我自己而言,今后在工作中,一方面要“亡羊补牢”,但更重要的是“补牢”于“亡羊”之前,尽可能提前预测和预防,不留漏洞和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双观点

例题:有人说:年轻人要有鸿鹄之志;也有人说:年轻人一定要脚踏实地。谈谈你的看法。

双观点就话论己范例:

作为当代青年,我会树立“鸿鹄之志”,努力做一个关心世界、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命运的人,与此同时,也要“脚踏实地”,找准自己的位置,一步一个脚印稳健前行。

(3)多观点

例题:想与干的关系,大体有三种:一种是想好了再干,第二种是边想边干,第三种是不想就干。请问,你是怎么处理“想”与“干”的关系的,为什么?

多观点就话论己范例:

综上所述,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灵活处理好“想”与“干”之间的关系,既不盲目草率,也不裹足不前,既要继承前人的宝贵成果,又要懂得通过实践来积累经验,争取有所作为,有所创新。

观点类答题思路总结

三、分类巩固练习

(一)综合分析之现象类分类练习

1.政治类

【真题链接一】某市工商局春节期间出台叫停“禁止自带酒水”等六项措施,引起了中国烹饪协会高调反弹,工商部门作出解释声明:这是对于不规范行为的合法做法。此事件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并持续发酵!请问你怎么看?(2014年2月21日武汉、深圳海关面试真题)

【参考解析】

很多人去饭店吃饭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禁止自带酒水。很多人为这样的规定抱屈,认为是霸王条款。现某市工商局叫停了餐饮业“禁止自带酒水”等六种不公平的格式化规定,这本是意在保护消费者权利的措施,也的确得到了多数消费者的热捧,但同时也遭到了中国烹饪协会的质疑。

工商局的这一举措意在最大限度保护消费者利益,但在消费者叫好的同时,有商家也提出了自己的难处,如消费者自带酒水、食品等到餐厅就餐,一旦发生食品中毒等事件,责任确定等问题就会遇到难处。因此,工商部门的上述行政行为,在相当程度上触及了餐饮业的痛处,激起业内的强烈反弹也是正常的。中国烹饪协会作为由餐饮经营管理者、服务人员等组成的餐饮业行业组织,代表行业发声对工商部门的规定提出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即便事情可以得到多数人的理解,但在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之间发生如此激烈的“言语冲突”,此前也是不多见的。这也是市场经济搞活的重要体现,中国烹饪协会面对工商局的这一举措,认为工商部门的干预违背改革原则,是“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而工商部门则强调治理霸王条款是职责所在,而且这与之前工商总局的一贯要求相符合,在得到多数消费者拥护后,工商部门的立场也更加坚定。

其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市场化”“霸王条款”等这些表象争议上,还应该涉及更多更具体的内容讨论。我们应该看到这些“禁止自带酒水”等霸王条款的背后,实质上是店家获得的不合理利润问题、食品安全方面的责任问题。工商部门对此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而且该部门也无权对此作出规定。既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要保障经营者的正当经营,政府职能部门还需慎重把关。

再次,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出台的举措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应该让相关政策得到严格执行,而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代表各方利益的主体可以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争议,深入地探讨,拿出可操作的措施。

总之,有争议代表各方有诉求,只有取得基本共识之后,才能真正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名师点拨

这是一道辩证类社会现象题,本题的核心是叫停“禁止自带酒水”的措施是否应该实行。在解答辩证类社会现象题的时候,要坚持一分为二看待观点,不要因为自身所处立场而有所偏向。同时,在辩证看待某一政治类社会现象时,还要注意挖掘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提升答题内容的高度,将社会现象与政治观点相结合。

【真题链接二】南京城管沉默执法:十几个穿制服的城管执法人员袖手围在一个占道经营的卖鱼摊旁边,在数分钟的沉默僵持之后,尴尬的小贩主动收摊走人。路过的市民将之拍照并上传到网上,很快引起网友的转发和热议。你对此怎么看?(2012年2月29日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参考解析】

南京城管执法人员通过“沉默执法”的方式令摊贩无奈撤走,改变了以往个别执法人员粗暴执法的行为方式,而这样一种创新的方式也引发了群众的普遍热议,确实引人深思。

“沉默执法”的方式改变了摊贩以及群众对于城管人员粗暴执法的印象,这种强势围观避免了双方之间的直接矛盾和冲突,是执法者与违法者之间的一种理性面对,更是执法方式的一种转变。这种善意的执法方式也是温情执法的典范与文明执法的启迪。

但是,之所以网上争议较大,也说明这种执法行为的诸多问题。

第一,“沉默执法”虽然体现了执法的善意,但是集合众多执法人员单纯强势围观、不加劝阻,一方面效果难以保证,不能够起到对摊贩教育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这种需要众多执法人员同时在场的行为也耗时耗力,所需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相对较高,容易造成执法资源的浪费。

第二,“沉默执法”不仅在执法效率上值得考量,而且在面对“钉子户”时可能会毫无效果,如此,可能又会回归暴力执法的老路。

第三,这种“沉默执法”背后隐藏着“软暴力”的嫌疑。强势围观的方式并没有真正践行人性化执法应有的尊重和礼待,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消极执法的态度。

“沉默执法”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被强势围观压力下撤走的摊贩仍可能选择其他地方占道经营。所以,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还需从多个方面寻求解决对策。

首先,合理规范摊贩经营,划定固定经营场所。在为公众创造合理的谋生空间和平台的前提下,使其能够合法经营,既能够解决摊贩占道经营带来的问题,也可以避免“沉默执法”的纠结与尴尬。

其次,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引导,牢固树立执法人员的执法理念和为民服务的宗旨。城市管理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作,需要广博的指挥和醇厚的温情。执法人员需强化人性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善用疏导性的对话思维,减少城市管理过程中的摩擦力。

最后,城市管理人员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要扩大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度,使包括商贩在内的社会群众参与并体验城市管理,了解其中工作的困难,增强群众对于城管人员执法工作的理解。在良性的互动中,维护好城市的环境。

★名师点拨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辩证类社会现象题,本题的核心是城管执法问题。在对题目进行作答时,考生可以结合以下几点来展开:第一,“沉默执法”的方式本身是一种创新;第二,这种执法方式的创新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进而可以联想到常规执法方式面临的暴力抗法等问题,也就是说当前城管执法遇到的诸多困难对“沉默执法”具有催生作用;第三,“沉默执法”有何优势,有何不足,这种创新是否能从根本上使城管执法走出困境,能否完全替代传统的执法方式,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也就是说这种执法方式的创新治标而不治本;第四,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以上四点,其实就是透过这个现象本身,对城管执法问题的本质进行的深入思考与分析。

除了本题之外,在国考及地方性公考面试中,还有很多真题对城管问题进行了考查。以下这些真题就是其中的代表:

城管清理无证小摊贩,却对居民日常生活起居造成不便,群众有同意也有反对,反对者反映城管在盲目执法,对此你怎么看?(2012年2月22日上午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中小学学校门口,每到放学时就有很多摊贩出来摆摊,影响师生进出。执法人员到场执法,他们就一哄而散,执法人员一走,他们又马上回来。你觉得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进行解决?(2012年6月27日上午广东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由此可见,城管执法问题不仅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公考面试的热点。下面我们就对现象类题目里涉及的与城管相关的问题进行一下梳理和总结,便于各位考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

【考点一】执法对象不配合,市民不理解

城市居民都明白城市有一个优美环境的重要性,都认为城市需要整洁的市容市貌。但在实际中,城管的工作时常不被理解。在这一点上,考生务必体现出正确的立场,要明白城管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要宽容对待市民的误解,规范自身执法行为。对此,还可以提出对策,除了采用被动执法,也可以通过对小商贩进行规范管理,使之既不会堵塞交通,又相对集中、方便老百姓,利用街道的空闲时段、剩余空间,在保证城市秩序的前提下,将小商贩组织起来。

【考点二】执法队伍建设亟待完善

不少地方都存在执法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由于人员相对短缺,招协管人员协助执法成为必然。但又因目前对这些人员的管理制度尚不规范,导致粗暴执法现象也时有发生,无疑这也是加剧部分执法相对人抗法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规范城管部门的执法范围、执法手段与执法权限。此外,还要规范执法队伍的资质,以及监督考核方式。

【考点三】执法方式创新

创新可以从三方面来体现:为民执法是本、文明执法是魂、规范执法是形。

为民执法是本:想减少矛盾,首要就是以人为本、为民执法,把“服务”做到家。

文明执法是魂:转变执法理念,狠抓文明执法。在日常工作中严格做到“执法三在先”,即敬礼在先、示证在先、礼貌称呼在先。

规范执法是形:规范执法行为、完善管理制度。出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和适用规则,从源头上防止滥用和乱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努力营造公正、公平的执法环境。认真执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滥用职权等行为,坚决查处,追究责任。

★技巧与方法总结

通过前面两道政治类社会现象题目的讲解,考生对政治类题型的特点应该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近年来,出现在公考面试中的政治类题目,其考查重点,已经由政策理解类问题(如谈谈你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转变为政府行为类问题(如【真题链接一】与【真题链接二】)。

这告诉我们,在对考生的政策理论水平进行考查时,题目已经不再局限于宏观的政策理解,而是更倾向于考查考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即在对政策理论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进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放眼政治类社会现象题目,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命题,都离不开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个宏观政治背景。题目中经常涉及的服务型政府主要有六大维度:

1.有限政府

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的自我管理,尊重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

2.责任政府

强调政府必须对民众负责,要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查办”。

3.服务政府

随着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政府应当把自己的基本角色定位为公共服务,加快解决就业、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积极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4.法治政府

重视立法,使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法可依;按法履职,把政府的职权严格限定在法律的规范之内,不能失职不作为,也不能越权乱作为;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公正执法,执法主体明确,权限清楚,程序公开,公平文明,有良好的执法作风;违法必究,实行责任追究制,对违法的政府及其官员追究行政或法律责任。

5.诚信政府

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必须增强信用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真正树立言必信、行必果,承诺必践、违诺必究的政府形象,以不断代表好、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6.效能政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对政府的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消除阻碍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弊端,是建立效能政府的关键之举。优化政府运行机制的重点是完善办事制度,简化办事环节,减少行政审批,改进工作方式,降低行政成本。

2.经济类

【真题链接】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而其收购价格往往很低,到城市后消费价格就变得很高,消费者并没有得到实惠。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菜贱伤农”通常是指蔬菜价格过低,使菜农的种植收益小于对应的投入,严重伤害到菜农的利益。“菜贱伤农”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共同关注并致力解决的问题,2011年中“菜贱伤农”问题多次出现,其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全国性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流通渠道建设滞后以及我国地方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够。针对这些深层次原因,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第一,建立更完善的全国性信息平台。多年来,农民对种植品种的选择,一般是基于上一年哪个品种价高好卖,而这种盲目跟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品种规模和产量增加,进而造成滞销。应该建设全国性的产品有效种植销售信息平台,加强市场监测和信息搜集,及时发布、及时分析,提升相关公共服务质量,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蔬菜种植的品种与数量,减少农民种植蔬菜的市场风险。

第二,改进、革新现有的蔬菜流通体系。应推动销售模式的转变,精简流通环节和交通运输成本,降低零散的菜农和超市、市场、保险机构之间的沟通成本,这是避免“菜贵伤民、菜贱伤农”怪圈的关键措施。应力推“农超对接”即菜农蔬菜直接进入超市,这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

第三,探索推动蔬菜价格保险机制。推动菜农投保,对蔬菜进行成本价格指数保险,可以引导蔬菜生产流通主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特性,既有助于保障市场供应、平抑菜价,又能减少菜农损失、调动菜农种菜积极性,统筹兼顾市民和菜农利益。

第四,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要提高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应大力推动农民协作合作社体系的建设,合作社可以和城市中的交易商直接挂钩,让农民按订单数量来生产,缓解价格波动。

第五,促进优秀人才向农业流动。应引导有知识、懂经营的人才加入到农业生产队伍中,提升农民群体分析市场信息、对外谈判、规避市场风险的整体能力。

总之,应对“菜贱伤农”的难题,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必须要有长远的健全的制度与机制做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菜价在合理的区间内变化,提升菜农种菜的积极性,推动现代农业的稳健发展。

★名师点拨

本题的核心是“菜贱伤农”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它不仅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缩影,也常和近年来群众普遍关注的物价上涨问题联系起来。考生在回答此类题目的时候,要注意全面分析。菜贱伤农一直是政府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大多数考生对此问题及政府采取的措施并不熟悉,在面试中遇到此问题时只能泛泛而谈,无法深入分析,也就难得高分。因此,对于菜贱伤农这个热点,考生需要高度重视、熟练掌握。

★技巧与方法总结

近年来,出现在公考面试中的经济类题目,其考查重点主要有两个,即科学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考点一】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1.以人为本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全面

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3.协调

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4.可持续

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考点二】创新型国家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求工业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就是要在“中国制造”前面加上“中国设计”“中国创造”。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如2015年3月国税系统面试真题:

有人说扶持小微企业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尤其是税收相关优惠政策,而也有人说小微型企业要注重自身管理能力和品牌创新,对此,你怎么看?

3.社会类

【真题链接一】关于农民工子弟入学难的问题。你怎么看?(2012年7月14日下午山西省长治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参考解析】

我们总能在城市建设的一线见到农民工朋友的身影,他们在城市里担负着最脏最累的工作,为我们身边每一座标志性建筑的落成挥汗如雨。长期以来,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和繁荣贡献了很多,但他们的子女却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平等的教育资源。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不管是城市孩子,还是农村孩子。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跟民众受教育的程度紧密相关,这一代孩子教育不好,我们国家的现代文明就是一句空话。

如果现在农民工子女在城里失学,就会让他们感受到不公平,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承受着和城里孩子巨大的反差,他们得到的更多的是人们的歧视和偏见。在他们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教育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此外,作为城市市民的一员,农民工子弟的整体素质也是全市市民文明素质的组成部分。将其拒于校门外,让他们失学,等于使他们在起跑时就已经落后于城市的孩子,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无法抚平的创伤,而等他们长大融入社会后,又会因为没有知识和技能而处处受挫,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产生不平衡情绪,滋生不稳定因素,以致影响社会未来的发展与稳定。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应该只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事,每个市民都有义务给予关注,因为只有社会各界都广泛参与,才有可能解决这一难题。

首先,当地的公立学校应该敞开大门接纳这些农民工子女,一视同仁,使他们就近入学。

其次,政府有必要在“政策帮扶”的基础上,加大具体项目的帮扶。比如,政府可以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调配教育资源,开办专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并纳入全市教育体系进行管理。在不影响办学质量的前提下,一切从“实惠、低收费”出发。

再次,号召全体市民都来关注农民工子女,动员全民为贫困的农民工子女捐款。公益捐助的意义不在于捐助款项的多少,而在于它最终能体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人们的关爱之情。

总之,农民工的子女是农民工未来的希望,也是我们祖国明天的希望。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它的解决将为其他城乡矛盾的顺利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名师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消极类社会现象题,本题的核心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在国考及地方性公考面试中,很多真题都对农民工相关问题进行了考查。以下这些真题就是其中的代表:

你对农民外出打工这一现象怎么看?(2013年3月7日国家公务员四川省国税系统面试真题) 2012年铁道部出台网络购票、电话订票的全新购票方式,但有部分农民工说,这样一来他们连排队购票的机会都没有了,你怎么看?(2012年4月21日上午北京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近日,一则“农民工让座被嫌脏”的帖子在网上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据网帖中称,在公交车上,一位农民工给抱孩子的乘客让座,不料被嫌脏不让孩子坐。其实,农民工因为知道自己衣服脏而不坐座位是很普遍的,还有很多农民工因为担心其他乘客嫌脏而骑电动车上下班。对待这个问题你怎么看?(2012年4月25日上午北京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当前我国仍在种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经很少,新生代农民工一般不愿返乡务农,农村后备劳动力大多也不可能留乡务农。很多地方农忙季节缺人手问题已十分突出,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情况也很严重,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普遍。我国农业发展正面临着没人种地的严峻挑战。对此谈谈你的看法。(2012年5月19日上午河北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保障问题凸显,你怎么看?(2012年3月11日下午上海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进城务工人员很多,造成农村很多土地没有人种,不知道由谁种,也不知道如何种,你怎么看?(2012年7月3日下午湖北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由此可见,农民工问题不仅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公考面试的热点。下面我们就对现象类题目里涉及的农民工相关问题进行一下梳理和总结,便于各位考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

【考点一】歧视农民工

在一些城里人的眼中,农民工代表着愚昧、落后、贫穷、肮脏、犯罪……这种以偏概全的心态背后,是对体力劳动者的鄙视,是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可怕的隔阂和猜疑,是一种可悲的傲慢和偏见。农民工作为普通公民的一员,同所谓的“城里人”一样享有普通公民应有的权利。并且,相对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的巨大的贡献,他们在行使自己基本权利的同时,理应赢得加倍的尊重。农民工的尊严是衡量一个人、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平等的理念、包容的心态、关怀的精神的参考标准。

【考点二】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

农民工亟须社会的关注和肯定,社会也有责任给农民工提供最为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文化保障。

第一,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逐步实行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坚持多管齐下,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

第二,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考虑农民工对各项公共服务的需要,重点解决好农民工居住条件、子女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问题。

第三,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研究制定全国性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对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可直接纳入城镇职工社保体系,探索建立农民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吸纳具备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市民。

【考点三】用工荒

近年来,多地出现“招工难”问题,尤其是业务技能娴熟的农民工,经常成为多家单位争抢的稀缺资源。想要破解“用工荒”,需要落实以下措施:

第一,要切实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保障农民工应有的合法权益。频繁出现“用工荒”,其重要原因是工资待遇偏低。相关劳动部门也要对企业的最低工资、社保缴纳等严格把关,企业要善待员工,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只有真正提高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让他们真正实现“体面劳动”,才能破解“用工荒”难题。

第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工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文化技术素质。“用工荒”实质上也是“技工荒”。政府、培训机构和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建立社会再教育机制,组织引导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

第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解决“用工荒”,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农民市民化的身份转换,促进农民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仅要求保证他们能和城市市民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而且也要求农民工在城市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

【考点四】农民荒

近年来,国内同时出现“用工荒”和“农民荒”。“农民荒”简而言之就是农村大量土地闲置、民房空置,只有老小在乡守家,中青年人都流到城市,他们进城就成了“民工”。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荒”问题,就要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首先要真正体现工业反哺农业,真正地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建立农村社保制度、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其次要促进形成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机制。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粮食生产成本及市场供求情况,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引导粮价平稳上升,保持粮价合理水平。

再次要完善农产品补贴政策。在将针对种粮补贴政策作为鼓励农业生产辅助手段的同时,研究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城乡中低收入群众的影响,予以财政补贴。

当然,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发展现代农业,这样才能提升农业经营的利润率,调动各种要素投向农业。

【真题链接二】中科院调查发现,现在社会上出现人与人之间信任度下降的现象,很多人不能相信身边的人,针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2013年3月4日上午国家公务员陕西国税系统面试真题)

【参考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连续高速的GDP增长不仅极大地彰显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我国已经开始迈入小康社会。近几年伴随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党和国家同时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并逐渐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我国社会也出现了许多其他层面的问题。近日中科院调查发现现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信任度下降,很多人不能相信身边的人的现象便是这些问题中一个十分突出的表现。对于这一问题的出现我认为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历史角度来说,经历了自清末以来的民族动乱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更新换代以及接下来的战乱时期、“文革”等波折,国人心目中残存的旧有糟粕思想固然被清除干净,一些好的传统思想也被丢弃,新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尚没有被所有人接受,尚未成为所有人精神信仰的归属,从而导致国人思想信仰无处落实,价值观念迷茫,缺乏信仰,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往往难以建立好的价值理念,造成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国思想的疯狂涌进让国人感到新鲜,同时也容易迷失和迷茫;与此同时,经济高速发展使得更多的人最大限度地追逐自己的利益价值,而忽视自身精神信仰的追求。对于自己利益的过度追求也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唯利是图、缺乏信任和温情的重要原因。

第三,我国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一些政治、法律、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和缺失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落后,使得人们在受伤害时难以寻求法律的保护,也使得国人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普遍缺乏安全感,唯有对人对事皆小心应对以寻求自我保护。这些又推动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加剧。

第四,近年社会上不断揭露的“彭宇案”“老摔哥”等事件对人们的思想产生重大冲击,使得人们心目中以前残存的一些敬老爱幼等思想也变得难以维持,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针对以上原因,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缓和并解决这种问题。

第一,我们的党和国家应该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和支持,推动国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进国人之间的民族感情,帮助国人建立起共同认同并信守的国家精神,并使这种精神成为深入人心并能指导人们言行的信仰,从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认同。

第二,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为国人建立起一套有章可循的、经得起考验的秩序和外部保障,增进国人的安全感,缓解人与人相处的紧张度。

第三,我们的社会、媒体应该加大对于美好事物的宣扬和奖励,使得国人相信人与人之间相处中存在的真善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第四,作为社会中的每个人,要增强自身的精神文明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相信并追求美好的事物,信任身边的人,增进人与人的信任。

总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和宣扬,也需要个人自身建立起对别人的信任,只有人人从自我做起才能建立整个社会的和谐美好。

★名师点拨

考生在回答综合分析题目时要注意把握事件的本质,深刻剖析信任度下降的原因及其社会背景,同时在答题时可以多从例子入手,丰富自己的答题,避免语言的空洞,使自己的答题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

★技巧与方法总结

通过前面两道社会类社会现象题目的讲解,考生对社会类题型的特点应该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近年来,出现在公考面试中的社会类题目,其考查重点主要有三个,即社会公平正义、道德建设、孝德与养老。

【考点一】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正义涉及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公共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

1.就业

国考“就业”相关面试真题:

现在有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存在“骑驴找马”现象,谈谈你怎么看?(2015年1月18日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现在有很多人刚参加工作不久,工资很低。每到过年时候需要花很多钱,还要面对亲朋好友关于婚姻关于工作的盘问,感觉压力很大,甚至产生不愿意回家过年的想法。对此现象你怎么看?(2013年3月5日上午国家公务员辽宁国税系统面试题)

海归变成“海待”现象,你有什么看法?(2012年2月23日上午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对策: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

2.教育

国考“教育”相关面试真题: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其中一项措施是:严格控制高考加分,明确要求从2015年起,取消体育类、艺术类特长生加分。谈谈你对这项措施的看法。(2015年3月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现在媒体经常曝光,许多家长常在孩子高中甚至初中的时候将其送往国外念书,对此你怎么看?(2013年2月28日上午国家公务员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面试真题)

现在大学中农村生源减少,对此谈谈你的看法。(2012年2月25日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对策: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3.收入分配

国考“收入分配”相关面试真题:

现在贫富差距扩大,谈一下原因,并说说我们在税收政策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2012年2月25日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有一个乡镇邮递员,在这个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26年,从未出过错,领着微薄的工资,家庭生活很困难。你对这件事怎么看?(2012年2月25日上午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对策: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4.社会保障

公考“社会保障”相关面试真题:

有人说有钱才能做慈善,但是外出务工的新疆买买提三兄弟通过卖烧烤来为贫困学生捐款,资助贫困家庭,请问你怎么看待“做慈善”?(2012年7月18日上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面试真题)

国家针对农村实施了一些政策,使“农民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但还有一样是养老问题,国家正在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老年生活保障,目前覆盖率10%以上,请你就此谈一下个人看法。(2012年6月10日上午河北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对策: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5.保障性住房

公考“保障性住房”相关面试真题:

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例如建造经济适用房等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你是怎么看的?(2011年5月14日下午上海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现在国家推出保障性住房制度,如今,时间过半,任务未半,请你谈谈对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看法和建议。(2011年7月28日云南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请谈谈你对修建廉租房的看法。(2011年6月5日上午山西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有情人终成房奴,有房人终成眷属。你怎么看待?(2011年6月21日陕西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对策:

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各级政府要增加投入,保障土地供应,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增加市场有效供给,特别要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供给,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

6.公共医疗卫生

2012年公考“公共医疗卫生”相关面试真题:

现在就医过程中患者个人信息及相关资料泄露问题非常严重,有些孕妇刚进医院,就频频接到婴儿用品商家的电话推销,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什么解决措施?(2012年6月28日上午广东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有人希望在重点医院设立警务室来缓解医患关系,你认为设立警务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012年6月28日下午广东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对策:

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患关系。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等方面一视同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考点二】道德建设

温家宝说,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公考面试中涉及的道德问题主要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以下这些真题就是考查道德问题的典型代表:

路边一位老人摔倒,一个热心人扶起老人送他去医院,途中却意外遇到了车祸,导致老人受伤,这个热心人多次表示要对老人进行赔偿,老人却拒绝接受,对热心人说,不能让好人受委屈。这件事传到了网上,引起了网民的热议,对此你怎么看?(2012年4月24日下午北京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社会上种种最美现象,如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司机等,都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对此,你怎么看?(2012年6月26日上午广东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对策:

1.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在行动上加大力度

正视和治理各类道德问题,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在思想上进一步觉醒起来,绝不能对道德建设有丝毫的轻视和懈怠;就是要在行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绝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没有道德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就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道德建设上,要做实功而不要务虚名,要日积月累而不能急功近利。要真正把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绩考核指标,纳入干部奖惩评价体系。

2.让法制建设成为道德建设的坚强后盾

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使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是加强道德建设、有效治理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

3.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能只当旁观者;都应该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

4.强化诚信建设

诚信是立身之本、经商之道、为政之要,是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考点三】孝道与养老

孝的基础是道德。独生子女如何尽孝,不只是一家一户的个案,也直接关乎整个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不仅直接关系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且关乎社会的安稳与发展。只是面对独生子女养老的沉重负担,仅仅号召子女“尽孝”显得有些单薄,难以破解现实中独生子女尽孝的困惑。

以下这些真题就是考查孝道与养老问题的典型代表:

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当前社会中还存在部分不孝的现象。北京某机构为此启动了“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希望能够培养出众多的孝子。对此,你怎么看?(2012年6月27日下午广东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当前社会上,“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有人提倡,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关爱老人”,对此,你怎么看?(2012年7月20日上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面试真题)

我国老年人口有2亿多人。《老年人权益修正草案》提出单位应该给工作人员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回家看老人,你怎么看待?(2012年7月3日下午湖北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对策:

1.百善孝为先,孝道是老有所养的基石

面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独生子女一代需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更需要超越道德去赋予“孝道”新的内涵和行为模式。独生子女一代在选择生活与理想道路的时候,不仅要想到自己,同时要把能否对父母尽孝一并考虑。同时,政府应在全社会宣传、倡导“孝”文化,增强年轻一代的感恩意识,落实“探亲假”,完善带薪休假,从制度层面为“常回家看看”提供保障。

2.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解决养老后顾之忧

国家有责任出台新的政策,提供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支持,帮助独生子女一代解决实际困难。比如,能够像社区按规定比例建学校、幼儿园和绿地一样建公立养老院;比如,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帮助独生子女一代化解后顾之忧。

3.重视老人精神需求,实现老有所乐

对每个家庭成员来说,不能仅停留在对老人物质需求的满足上,应当把更多的时间、关爱、亲情等精神赡养投向老人,让老人精神上得到亲情,感觉温馨便是儿女们最大的孝心。政府有关部门应以文化养老促进社会化养老建设氛围,通过一手抓养老设施建设、一手抓养老文化建设,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养老服务整体发展之路。

4.文化类

【真题链接一】书店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但是当前实体书店行业萎缩,也出现了很多书店倒闭的例子,如光合作用连锁书店倒闭等,请你分析一下这个现象。(2012年4月24日上午北京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参考解析】

遍布在城市各个角落里的实体书店,不仅仅是人们进行读书消费,去看书和买书的地方,也是一座城市文化氛围的体现。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体书店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第一,网络购书给实体书店带来了较大冲击。

随着网络书店的蓬勃兴起,眼下中国的图书零售市场正在被网络书店大面积瓜分。网络时代,实体书店在网络书店价格低、送货上门等优势的冲击下,逐渐开始萎缩。

第二,电子书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手机、电脑、iPad、电纸书等阅读终端的出现,给传统纸书阅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电子书价格低廉,携带方便,尤其是对于上下班路途较长的年轻白领,可以随时阅读,所以出现之后很快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这无形中加速了实体书店的萎缩。

第三,实体书店面临生存危机还与当下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相关。

过去,读书是人们业余时间最主要的休闲方式。而现在,旅游、电视、电影、游戏、多媒体等,为人们业余休闲提供了多种选择,人们打发业余时间的方式也多样化。休闲方式越来越多,读书和逛书店的时间自然少了,这也影响到阅读市场及实体书店的减少。

第四,运营成本上升也是实体书店难以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房租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升高,各种费用日益增加。一些靠租房和雇人来经营的书店收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想要化解实体书店当前的生存困境,需要多方发力:

第一,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税收、占地等方面给予实体书店建设以必要的扶持。

地方政府可以适当减免实体书店的税费负担,酌情对实体书店设立专项租金补贴来切实减轻实体书店的房租压力。此外,政府还可以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组建若干热心扶持公益文化建设的专项奖励基金,用于奖励那些主动为实体书店降低租金的地产开发商和物业运营商。

第二,各级政府还可以试行“读书券”制度,把文化消费权真正归还给读者自己,以此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拯救实体书店。

第三,实体书店自身也应该朝专业化、特色化、经营多样化方向发展。

作为书店经营者,应该让广大读者在优雅的店堂环境中,阅读或购买到多品种、最畅销的图书和各类出版物,要把书店建成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各类专题讲座、研讨会、文化沙龙以及各类公益文化活动,把书店打造成传播文化信息、引领文化潮流、构建文化生态的重要场所,让书店成为读者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实体书店还可以走专业化、特色化的路线,将某一种类的书籍做精做细。同时提供具有特色的服务体系,通过搭配其他种类的商品,多元化发展,为顾客创造出独特的阅读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也能为书店的经济效益提供更多保障。

相信通过以上措施,实体书店一定能够摆脱困境、突出重围。

★名师点拨

本题的核心是实体书店的没落,考生在作答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思考:第一,所谓实体书店的没落,肯定是相对于当初实体书店的盛行而言的,既然实体书店有过辉煌,那就说明人们有阅读与购买图书的需求;第二,实体书店每况愈下,其背后有哪些原因,对此,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寻找,客观方面如:社会背景的变迁,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网络购书的竞争等,都是实体书店受到冲击的重要原因,此外,实体书店自身的主观问题我们也不能忽略,比如说竞争模式落后于时代发展等;第三,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实体书店确实有其存在的意义与必要性,想要使其走出困境,应该从哪些方面综合发力,政府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扶持,实体书店自身应该如何转型。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这个现象了。

【真题链接二】近期,广电总局“限娱令”正式下发。要求全国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此项规定的颁发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谈谈你对“限娱令”的看法。(2012年2月25日下午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参考解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层面都获得了保障,老百姓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娱乐节目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人们利用“娱乐”把生活打扮得丰富多彩,在娱乐节目中释放压力。

同时,各地电视台为迎合时代潮流,开始不断增加娱乐类节目的播出场次和时间,娱乐节目在电视节目中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之势,但娱乐节目的质量却是良莠不齐。有些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过度娱乐化,甚至出现一些低俗、庸俗甚至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对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此时,广电总局出台“限娱令”,加强对各地电视台娱乐节目的监管和引导,是在履行自身的公共职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限娱令”的出台能从道德价值观方面对国内各地方的娱乐节目进行一系列的约束,将一些有着负面效果的言论隔离开来。防止一些娱乐节目恶俗化,防止低级趣味的东西充斥电视荧屏,对于有违精神文明的娱乐节目,该取缔的取缔,该整改的整改,促使娱乐节目朝着更健康、更符合人们需求的方向发展。

第二,“限娱令”的出台,在“限娱”的同时,要求各地电视台调整节目架构,合理安排多种类型节目的播放比例,加大对新闻类、思想道德建设类节目的播出。此项规定的执行能促进各地电视媒体对电视节目制作和播放各个环节的规范和完善,有利于我国电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限娱令”的出台体现了我国政府打击“三俗”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决心。对于各地政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和行动上也是一种方向标。要求各地政府在寻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特别是担负着舆论引导功能的媒体,应该清醒认知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绝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制作节目时要以巩固主流文化、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原则,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当然,在社会各界对“限娱令”广泛关注和讨论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广电总局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此次运用行政手段对娱乐节目进行调控和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限制了电视媒体市场化的自由发展。同时,出台此项政策前,并没有广泛听取民意,从而导致少数人对于规定出现误解或者不支持。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政府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时时履行自己的公共职能,尽心尽责地维护百姓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在制定、颁发政策和规定时,要采纳老百姓的意见,接受老百姓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可操作性。

★名师点拨

“限娱令”作为广电总局出台的一项政策,其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此,考生务必明确立场。在回答这类政策性问题的时候,考生应尽可能多联系一些理论热点,比如说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与弘扬等,进而对现象的积极意义展开分析,之后从“锦上添花”与“贯彻落实”两个层面提出对策即可。

★技巧与方法总结

通过前面两道文化类社会现象题目的讲解,考生对文化类题型的特点应该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近年来,出现在公考面试中的文化类题目,其考查重点主要有两个,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传统文化保护。

【考点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相关真题:

有人认为大学图书馆对公众开放有好处,有人认为大学图书馆图书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在校学生,对公众开放意义不大,请问你怎么看?(2012年5月28日上午福建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中国大学文化设施还没有向公众开放,国外大学文化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的。如何构建无围栏大学,请你提出建议?(2012年6月10日上午河北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对策:

第一,立足制度创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由实践推动向理论与实践推动并重转变。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标化、项目化、规范化、制度化。

第二,提高利用率,实现文化设施从以“建”为重点向“建、管、用”并重转变。一方面,合理布局,积极构建文化服务圈,另一方面,抓好软件建设,加强对各类文化设施的管理,着力提高使用效率。全面实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第三,提高满意率,实现公共文化供给从“单向输送”向“双向互动、供需对接”的转变。一方面,继续加大“送”文化的力度,每年组织送演出下乡,送图书下乡,送讲座、展览下乡。同时,改变单向输送的方式,健全公共文化需求表达与共商机制,开展文化需求和满意度调查,实行有针对性的配送。

第四,提高创新力,实现文化服务形式从“传统型”向“数字型、科技型”的方向转变。大力推进文化传播手段与机制的创新,加强文化数字化建设。

第五,提高参与性,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从“以政府为主体”向“以政府为主导”转变。一方面建立健全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研究出台相应的地方政策法规,强化公共文化投入的约束机制。另一方面,鼓励和扶持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惠民新格局。

【考点二】传统文化保护

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和源。在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更应该强调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关真题:

有40%的人认为传统文化的教育不重要,你怎么看?(2012年5月19日下午河北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既采取旧工艺和传统文化,又结合新技术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王澍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他的成功对你有哪些启发?(2012年6月3日下午河北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某省教育厅决定从今年开始,把学前教育中的传统文化逐步取消掉,对此你怎么看?(2011年7月11日上午辽宁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对策:

第一,与时俱进,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文化创新的根基在于继承传统。理论的创新,应是在尊重传统文化艺术特点的前提下,赋予它时代性的审美发展,应是在遵守传统文化表现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与当代审美观念相融合的表现手段。文化创新的活力在于体现时代脉搏。文化的创新,不能脱离中青年一代的欣赏要求,要注意在传承的基础之上丰富表现形式,让传统文化在与时尚碰撞的过程中,激发出新的火花。

第二,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文化艺术工作者创造出更有价值、更符合人民精神文明需求、更能体现时代特点的艺术作品,同时,还要在全社会营造起保护传统文化的浓烈氛围,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有利条件,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

第三,重视开展各种宣传展示活动,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凸显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强化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5.生态类

【真题链接】政协委员提出某些城市大搞亮丽工程,浪费财力物力,应注重节约能源,对此有人说美化城市很有必要,也有人认为要倡导节能环保,你怎么看?(2011年7月16日贵州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参考解析】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在美化城市环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个别地方也存在着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题中政协委员的疑虑也正在于此。

一方面,就城市美化这件事情本身而言,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

改造城市的风貌,让城市的环境更优美,让市民生活得更舒适,本该是一件大好事,只要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建设一些实用、功能完善的设施和场所,人们都会拍手称赞。

但是另一方面,现在各地的“城市创建”中不乏一轮又一轮的突击“整治”,这种突击式的“创建”,往往导致短视行为,大量“创建”成果在炫眼一时之后往往经不起考验,造成了政府财政的极大浪费,搞得群众怨声载道。

不仅如此,在很多耗资巨大的城市美化工程中,往往伴随着对资源、环境的攫取与消耗,在当前全球变暖、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果政府行为尚不能率先垂范,又将如何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真正树立起权威与公信力?

事实上,城市美化与节能环保二者并非不可兼得。

首先,各地要珍惜人力、财力、物力,实事求是地进行城市建设,反对攀比和奢侈浪费,要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改善城市和居民生活环境,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城市建设工作的根本标准。

其次,各地要进一步搞好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要按照科学选址、节约用地、控制规模、经济合理、实用美观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要结合地方文化和气候特点,适量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雕塑等,建设要遵循勤俭节约、注重实效的原则,不得盲目攀比、豪华装修。

再次,要切实做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避免出现一些“建设性的破坏”和违法建设行为。各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建设行为,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严格把关,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对在风景名胜区未经法定程序批准的违法建设行为,应当及时发现,坚决制止,严肃查处,切实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最后,各地的重点工程建设要遵循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切实保障重点工程建设质量。

综上所述,如果今后地方政府都能讲求实际,在现有的条件下,因地制宜,既节约成本,又能把“亮丽工程”做得美观大方,让“亮丽工程”真正“亮”到人们的心里,我想,这种美化工程才能真正成为“民生工程”。

★名师点拨

本题的核心是城市美化与“亮丽工程”之争。考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可以着重考虑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城市美化有其必要性;第二,城市美化需要遵循发展规律,体现城市特色,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第三,合理的城市美化应该如何进行。

★技巧与方法点拨

通过前面这道生态类社会现象题目的讲解,考生对生态类题型的特点应该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近年来,出现在公考面试中的生态类题目,其考查重点主要为两型社会建设。

【考点】两型社会建设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的基础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6.拓展类

近年来,随着公考面试难度的不断加大,一些新题型也逐渐崭露头角。对现象类题目来说,除了我们之前讲解过的常规题型外,还出现了一些颇具新意的拓展题型。这些拓展题型在考查要素上与常规题目并无差异,只是在题干的呈现方式上与常规题目有所区别。在这里,我们重点讲解三类拓展题型——漫画题、材料题与细节题。

(1)漫画题

【真题链接】请你阅读桌上的题签(请考生注意,不要在题签上写字或做记号),自己观察这幅漫画,为其添加一个最为贴切的标题,并尽可能展开联想,联系2~3种社会现象进行阐述分析。(2012年2月29日国家公务员考试国税系统面试题)

【参考解析】

通过观察这一漫画,我认为以“较量”为题比较贴切。对于这一漫画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漫画中参天大树与高楼大厦在掰手腕角力,两者互不相让。参天大树代表着生态环境,高楼大厦代表着城市化建设。这让我联想到现今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现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参天大树又代表着我们的土地资源,高楼大厦也代表着房地产的发展。今年来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对地方GDP贡献巨大,使得房地产大量占用耕作用地,与土地资源的保护产生了冲突。

第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在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在规划中过于重视速度,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规划的过程中缺乏对环境保护的调研,使得城市化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房地产的开发与土地资源保护产生冲突的原因则在于地方政府受传统政绩观的影响,片面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对于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审批没有进行严格地把关,使得开发商大量占用了耕作用地。两个社会现状的实质就在于在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缺乏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第三,这两个问题不能任其发展,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否则不仅会因土地资源流失造成农产品供应问题,更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对此我认为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谋求地方发展时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过分追求快速发展。而且不能忽视农业,虽然房地产业能创造大量的财政收入,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保证好农业的发展才是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不能擅自改变土地的用途,将耕作用地变为商品用地。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使各产业平衡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式。

★名师点拨

面对漫画类的综合分析题考生要注意审题,可能会出现多个问题。本题就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为漫画添加标题,第二是联系社会现象进行阐述分析。考生要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联想,要深刻揭示所联想的社会现象的实质与产生的原因,并要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技巧与方法总结

漫画题实质上是改变了现象类题目的题干呈现方式,将文字转变成了漫画,其设问仍然是要求考生对漫画反映的现象发表观点和看法,与文字表述的现象题目并无二致。因此,漫画题的答题思路仍然沿用“扣题、分析、对策、升华”。唯一的区别是考生在答题伊始需要首先对漫画反映的现象或问题进行概括与描述,之后再按照“扣题、分析、对策、升华”四个步骤依次作答。

(2)材料题

【真题链接】给定材料:打工子弟学校通常是指我国城市中存在的面向进城务工农民的随迁子女(简称打工子弟)的简易学校。这类学校多属私人开办,校舍多不固定,教学设备简陋,师资薄弱,有的甚至没有办学许可证、房产证,校舍被列为违章建筑。由于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很多打工子弟学校被关停。

对于A区教委直接关停不符合办学条件的打工子弟学校的做法,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受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整体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近入学问题,减少了留守儿童的守望,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专心工作,无后顾之忧。

但是打工子弟学校也存在很多问题,让其发展艰难并且带来一定的隐患。第一,打工子弟学校多数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资金不到位使得打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也无法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第二,打工子弟学校大多存在设备简陋问题,有些打工子弟学校甚至只能在楼顶建塑胶跑道、在危房上课。第三,打工子弟学校大多师资薄弱,招不到人、留不住人是其长期面临的难题。第四,一些打工子弟学校没有取得必要的办学资质,证件不全,办学过程不规范、不标准。

A区教委直接关停不符合办学条件的打工子弟学校,有其理由,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当之处,应该辩证看待。一方面,这是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负责的做法,有利于规范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标准、办学资质,保证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安全,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直接关停也会导致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就近入学,增加其就学成本,给外来务工人员造成负担与困扰。

事实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近入学问题与保证教学质量两者不可偏废。因此,我建议A区教委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以确保效果:第一,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政策制定之前要深入调查,政策执行过程中要随时关注情况变化,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比如对全区打工子弟学校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学生就近入学。第二,应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投入。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城市的建设者,为我们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其子女受教育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环境与更优质的教育。第三,采取关停打工子弟学校的同时,做好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的分流工作,安排这些学生就近插入其他学校入学,保障其受教育的权利。

让每个孩子有学上,让每个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成长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政府追求的目标。

★名师点拨

本题材料主要涉及教育资源分配层面的公平正义问题,考生应以点带面,首先就题论题阐述对A区教委做法的看法,依照规定办事保证学生的安全,但也要解决根本问题,保证所有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就如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提出相关有效建议。

★技巧与方法总结

在试题中给出一段或几段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前提下,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一组问题。该类试题能够有效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具体到现象类题目中,则是在问题设置中包含对材料反映现象的认识及看法。

(3)细节题

【真题链接】

背景材料:某省会城市有一个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由一些大中型企业赞助,教育援助办公室是其中的一个部门,主要负责对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提供帮助。

该办公室有三个人:主任王立、小方和大姐李娜。

王立,已有多年公益事业经验,在本部门已工作3年,非常有责任心,但要求严格,经常指导小方,对小方规定过严,有时干涉到工作细节方面,甚至影响了小方独立性的发挥。小方,新分配到这个部门,到本部门半年多时间。李娜,原来在师范院校团委工作了7年,来本部门1年多。李娜原负责师资筹备工作,现在这个工作由小方来接管。

最近,该省一个教育落后的贫困县教育资源十分贫乏,向这个组织提出教育援助申请。基金会考察后同意援助,在经过多方筹集之后,资金还缺200万,师资资源也较为缺乏。具体的工作落到了小方这个部门,王立让小方负责师资援助方面,李娜负责资金筹措方面。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在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方面,你认为政府、社会和公益组织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2011年2月23日上午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参考解析】

在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方面,政府、社会和公益组织应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多层面的合作。

在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中,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制定符合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在资金分配上进行倾斜,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在公益组织和具体的学校之间进行搭桥,为公益组织在本地进行帮扶提供便利。

社会是由一个个有爱心的人构成的,在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工作中,社会需要做的就是响应政府和公益组织的号召,发动群众、单位、企业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为教育事业捐款捐物。同时,社会也即群众、媒体应该是政府和公益组织进行教育扶持工作进展的监督者,保证爱心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公益组织应当是贫困地区教育扶持工作的具体发起者和实施者,他们本着同一个非营利的目标而设立,基于扶持教育的基本方向,根据扶持对象选择和设置合理的扶持项目,向社会公开募集捐助,并将募集所得有序发往贫困地区,并开展进一步的扶持落实工作。

★名师点拨

题干要求我们从三个主体出发,分别阐述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应用主体分析法,有针对性的展开作答。

★技巧与方法总结

细节分析题是指题目不再笼统问考生“如何看待”,而是直接将问题设置为让考生针对某一现象“分析原因”或“提出对策”等,加大考查考生深入分析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故细节分析题题目问什么即答什么,不必赘述其他内容。

(二)综合分析之观点类分类练习

1.名言警句类

【真题链接一】“不要在喜悦的时候作出承诺,不要在忧伤的时候作出答复,不要在愤怒的时候作出决定。”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2013年3月9日上午国家公务员陕西国税系统面试真题)

【参考解析】

题目中的这三个并列句实际上说的都是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不能被情绪所左右,理性要大于感性,冷静地面对当前事物,三思而后行,谨慎思考,做出明智的决定。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偶尔出现情绪上的波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感性的状态影响到我们的理性思考。人在喜悦的时候往往会得意忘形,自我感觉良好,会高估自己的实力,脑袋一热就会做出许多不符合自己能力的承诺却最终无力兑现,最后失信于人。人在忧伤的时候情绪低落,难过消沉,思考问题难免会消极悲观,以至于所做出的答复也是思考不全、不符合实际的,不能给所问者一个合理的答案。人在愤怒的时候更是会被气愤冲昏头脑,做事情不管不顾,容易被情绪控制,以自己的一腔热血作出对自己、对旁人来说都有可能是错误至极的决定。我们都熟知马加爵事件,主人公恰恰是因为不能理性处理当时的问题而被情绪所左右,才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给自己和受害者的亲人家庭都带来了难以言说的痛苦。

呼唤理性,呼唤客观,不为一时的情绪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别人是根本不可能放心地把工作交给我们来完成的。但凡有卓越业绩的人,都是可以随时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做出理智的决定的。像周恩来总理一系列睿智而又理性的外交言语都是在面对他国的轻视时从理智出发,巧妙地应对,既彰显了我国领导人的智慧,也充分维护了我国的尊严。而现在,我们的新一届领导人在面对过往的业绩时并没有沉浸在喜悦当中,而是非常理性地认识自己的职位和职责,全面走入群众,走入贫困地区,真实了解群众的需求,而非喜悦一时以至于脑袋一热拍胸脯做承诺。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凡人来说,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都要时刻谨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被外界环境所影响,更不能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客观地对待周遭事物,在面对人生的百转千回起起落落时将自己的光辉闪现出来,做一个理性思考的人。抵制情绪的影响,在面对诸多小事时亦不可掉以轻心,尽量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忧伤总会过去,而愤怒更会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即便我们处于喜悦中时,亦要正确处理好理智与情绪二者之间的关系。

★名师点拨

观点类题目不仅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理性全面的辩证思维,是否能够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分析问题,并且考查考生价值观层面的素养以及在工作中的处事风格。

这题目看似繁琐,貌似多观点,实则是单观点题目。按照观点类答题的思路,需要先“就话论话”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事例来论证这句话是否有道理,最后结合自身岗位或展望未来进行总结。

事实上,题干越长,对于考生来说越有好处,题干字数越多也就意味着考生可以运用的资源也就越多。对于题目中的三句话,我们可以一句一句分别解释并举例论证,这是最简单的方式;也可以如答案所示,提炼出一个中心观点,在论证阶段只需要论证我们所提出的观点。在论证时,【参考解析】中运用了举例法和反面论证法,此外我们也可以从个人、部门、国家等不同角度运用主体分析法来进行论证。观点类题目并无对错之分,只要论证清晰、准确,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真题链接二】有人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能说能练真把式,说得好干得好才是最好的。对此谈谈你的看法。(2012年2月23日国家公务员考试山东省国税系统面试真题)

【参考解析】

所谓“说”与“练”,其实指的就是“说与做”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一,光说不练,指的是只有空谈,不够务实。对于这种人来说,远大的理想、宏伟的目标永远只停留在口头上,想得好,说得多,却从不深入实际,只会夸夸其谈,最终成为“假把式”。

对于公务员来说,为人民群众服务最忌讳的就是“光说不练”,想要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服务,就必须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到人民群众到中去,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对于政策的制定来说,想要有效地贯彻落实最忌讳的也是“光说不练”,想要确保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就必须认真地了解情况、搜集材料,本着“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否则,就必然会纸上谈兵、流于形式。

第二,光练不说,指的是一味蛮干,缺乏必要的对外沟通与交流,对于这种人来说,他们忽略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工作中理解与配合的重要性,最终只能沦为“傻把式”。对个人工作来说,要懂得在交流中成长,在交流中进步,要乐于将自身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同事进行分享,也要在领导面前勇于表现、善于表现。对政府工作来说,要拓宽社情民意的沟通渠道,不仅要在政策推行之前广泛收集民意、倾听民声、汇聚民智,更要在政策推行之后做好宣传与动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才能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建设。

所以说,“光说不练”要不得,“光练不说”行不通,要在工作中做到“能说能练”,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高效务实,言必行、行必果。

作为年轻人,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我们既要学会良好的沟通意识和技巧,也要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干劲,以“说得好和干得好才是最好的”作为我们的人生信条,相信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做得出色,领导、同事和群众对我们的工作也会满意。

★名师点拨

本题是一道比较典型的多观点类试题,题干中的三个观点告诉我们,既不能光说不练,也不能光练不说,要做到能说能练,二者兼顾。在“就话论话”时,考生需简单阐述观点内涵,明确表达出个人看法,之后在“就话论理”时,对三个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在此环节,要注意灵活应用我们之前讲解

过的三种答题技巧——例证法、引证法和反证法。在“参考解析”中,我们论证“光说不练”与“光练不说”这两个观点时,采用了例证法,通过与公务员现实工作相联系,将观点与现象进行巧妙嫁接,充分说明了“光说不练”与“光练不说”在工作中会产生的危害或者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在“就话论己”时,结合前面论证的三个观点,从自己报考的岗位出发,重点阐述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如何做到“能说能练”。

★技巧与方法总结

在作答名言警句类观点题目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观点的正确性,要综合、全面、辩证地加以看待,很多观点都有其两面性,如果仅从字面意思考虑,就可能会以偏概全,要能做到深入思考,透过表面看本质;第二,要能够对观点的内涵进行引申,比如说观点影射了哪种社会现象,观点有哪些深层次的寓意,只有在作答过程中,将观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真正地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第三,要巧妙地运用引证法、反证法和例证法,在作答观点类题目时,很多考生会认为自己缺乏相应的语言素材,其实原因并非如此,只要考生能够充分理解答题技巧的应用原则,并在答题过程中活学活用,观点类试题就能够回答得游刃有余。

2.领导人讲话类

【真题链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对此,你怎么理解?(2015年3月10日国家公务员审计署面试真题)

【参考解析】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简政放权时说,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的意思是道理很简单,有了权力不能任性而为。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者,政府不仅要做好国家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要对人民负责,正确地行使手中的权力,不能任性而为。

第一,要明确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政权责关系主要表现为指导、管制、服务。指导主要是通过政策指引、宏观调控等政策和制度供给,来驱动、引导、调节市场和社会组织行为;而管制主要是通过审批、监管和其他行政强制来限制、阻止和制止某些市场和社会组织行为,政府应主动承担公共责任,化解社会矛盾与危机;服务职能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由政府提供并维护管理的。

第二,政府要学会依法用权,要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权不可任性”中权力的缩减。近两年,国务院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已经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了简政放权的基本要求,并要求各地出台明确的“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明确各级政府职责,要求其自我约束,做到能放的要放、该管的管好,真正从权力上瘦身,转变我们的政府职能,有力推进机制的改革,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第三,政府的工作人员要学会依法行政,要摒弃“为官不为”、“廉而不勤”,要明确身份、恪守本分,不因位高而骄傲,不因权大而忘形。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公务人员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必须要将权力用之于民,始终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始终把群众冷暖忧乐放在心头。不能滥用权力,更不能将权力特权化、私权化。

第四,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完善各种制度,让有权也不能任性,更加不敢任性。审计监督工作是制约权力任性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时刻牢记审计监督对我国制度、程序以及财政资金方面的监督作用,真正发挥监督的实效,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从梦想照进现实。

★名师点拨

本题在“就话论话”时,考生需简单阐述观点内涵,明确表达出个人看法,之后在“就话论理”时,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在此环节,要注意灵活应用我们之前讲解过的三种答题技巧——例证法、引证法和反证法。在“就话论己”时,结合前面论证的观点,从自己报考的岗位出发,重点阐述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如何践行。

★技巧与方法总结

在作答领导人讲话类观点题目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从积极的层面看待观点;第二,要能够全面论证观点的积极意义;第三,要巧妙地运用引证法、反证法和例证法。

3.故事寓言类

【真题链接一】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你对此故事有什么看法?(2012年6月30日上午山西省太原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参考解析】

这个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带给我的启示也是不同的,但总体说来它对我今后更好的完善自身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首先,故事中针对弟子的建议,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这给我的启示是:人无完人,对于工作或生活中别人提的建议和意见,哪怕是有失偏颇甚至是错误的,都要能够以一颗宽容、包容之心去面对,充分尊重对方,感激对方给予的指导,保持这样的一个“低姿态”,才能不断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其次,弟子能够给表演大师提建议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工作中要敢于挑战权威,要有质疑的精神,要大胆、积极地尝试创新,不能够因为对方是专家、是大师就完全迷信,只有在工作中存在这种质疑、创新的精神,才能够给工作带来活力与动力,督促我们把工作做得更精、更好,个人才能够得到较快的成长与进步。同时还要认识到,在提出个人意见和建议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研究工作,不可凭借自己的主观推断贸然建议,要以更加细致、认真的态度去工作。

此外,这个故事还启示我们:在面临各种纷繁复杂的工作时,对工作的安排要能够做到轻重缓急,善于把握重点工作,正如同那位大师一样,清楚明白当前最重要、最紧急的工作是及时鼓励弟子,而不是教其弟子如何表演。只有对自身的工作科学、合理地统筹,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使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

总之,在日常工作中要敢于创新,要善于合理地统筹安排自己的工作,要有包容之心,要能够虚心地接受意见和建议,而这也是做好一名公务员的基本要求。

★名师点拨

本题是一道比较典型的故事寓言类试题。在“就话论话”时,考生需简单从故事中提炼出启示或道理,明确表达出个人看法。既可以从大师这个角度出发谈启示,也可以从弟子这个角度出发谈启示。之后在“就话论理”时,对自己提炼出的启示或道理进行分析和论证。在此环节,要注意灵活应用我们之前讲解过的三种答题技巧——例证法、引证法和反证法。在“就话论己”时,结合前面论证的观点,从自己报考的岗位出发,重点阐述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如何践行。

【真题链接二】狐狸发现一个山洞里有很多葡萄,但由于太胖进不去,所以饿了三天,瘦了一大圈就进去了。在里面吃了三天吃饱了,又由于长胖出不来,饿了三天出来了。谈谈你对这则寓言的理解。(2012年3月2日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参考解析】

对于这一寓言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我想首先谈一下对于题目中提到的狐狸的看法。狐狸为了吃到山洞里的葡萄,努力寻找办法并且成功吃到了葡萄,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狐狸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做好长期的规划,在进入山洞后吃了大量的葡萄导致要重新挨饿才能走出山洞。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有短视行为,要从长远出发做好规划,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第二,从这个故事中,我想到了现今我国的部分地区在发展模式上也犯了如狐狸一样的错误。部分地区的官员由于受传统政绩观的影响,在制定地方的发展计划时没有因地制宜而出现短视行为,只顾经济效益,没有兼顾环境,引进大量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虽然可以给地方经济带来短期快速增长,但是当地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不仅会影响当地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甚至会导致当地整体科学发展指标的倒退。

第三,虽然这只是部分地区的极个别现象,但这不仅给当地经济带来不良的影响,更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破除传统政绩观的影响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的发展计划,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例如有些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高环境优美,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发展旅游业以及相关服务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总之,题目中的故事对于各地政府是一个警示,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兼顾好经济与环境,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真正做到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发展模式。

第四,无论是国家、地方制定发展规划还是个人制定自身的人生规划,都要避免犯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进行长远规划的错误。寓言中的狐狸犯错需要饿三天才能出来,而现实中国家或者个人如果在规划中只顾眼前利益而出现急功近利的措施和做法,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只有从长远出发做好规划,才能真正得到成功。

★名师点拨

本题是一道比较典型的故事寓言类试题。在“就话论话”时,考生需简单从故事中提炼出启示,明确表达出个人看法。我们可以考虑狐狸的行为中有哪些不足,进而提炼出相应的道理。之后在“就话论理”时,对自己提炼出的启示或道理进行分析和论证。在此环节,要注意灵活应用我们之前讲解过的三种答题技巧——例证法、引证法和反证法。在“就话论己”时,结合前面论证的观点,从自己报考的岗位出发,重点阐述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践行。

★技巧与方法总结

在作答故事寓言类观点题目时,最关键的步骤在于“就话论话”,也就是提炼启示的过程。需要考生注意的是,很多题目都可以多角度看待和分析,比如【真题链接二】,在参考解析中,我们提炼的启示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则寓言。

区分的标准在于,狐狸的意图究竟是品尝到葡萄的美味还是将尽可能多的葡萄吃进肚中。如果是前者,那就意味着它追求的是过程而非结果,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过分否定这只狐狸的做法,即使它走出山洞时一无所获,毕竟它在过程中已经品尝到了葡萄的鲜美。

在论证这个启示时,我们可以举例,比如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人会遭遇失利,甚至面临血本无归的境况。有的人可能会对自己创业的选择懊恼不已,一味沉浸在挫折的情绪里难以自拔,其后果只能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相比而言,那些懂得享受过程的人,他们就不会仅仅着眼于结果的不尽如人意,与之相反,他们会深入总结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遇到的问题以及值得反思的教训,因为他们深知失败同样是一笔财富,其间有艰辛、有探索,考验和磨砺着心志,丰富和增长着见识与才干,拓展并夯实着经验与阅历,无论对于精神世界的成长,还是实际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甚至可以说,狐狸在洞中的选择是一种理智的放弃。因为放弃有时也是在条件暂不具备或时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一种策略性选择,是基于理性和清醒的认识与判断基础上的主动行为反应,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加有利的环境和空间,积聚力量、提升实力,从而在机会到来时能更好地把握。这样一来,这道题的作答就显得新意十足,与众不同。

四、题型总结

五、拓展资料

(一)综合分析之现象类拓展资料

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题目】近年来,在各类活动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一些地区为了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与高校达成协议,将参加志愿者的经历作为保送研究生、评选优秀的加分指标。对此,你怎么看?

【试题分析】

题干主要说了两件事:1.某地想对志愿者活动进行鼓励;2.鼓励的手段是将志愿活动作为评优和保研的加分指标。

针对题干说的这两件事我们能想到什么呢?该如何对它进行评价和论述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分析清楚这两件事之间的逻辑关系。

1.某地想对志愿者活动进行鼓励:鼓励什么?为什么要进行鼓励?

2.鼓励的手段是将志愿活动作为评优和保研的加分指标:用这种手段鼓励是否合理?还有没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将上面四个问题串联之后,我们答题的思考线索就浮出水面了:

切入点一:要鼓励的是什么?——志愿者活动

切入点二:为什么要进行鼓励?——鼓励志愿者活动的目的

切入点三:用这种手段鼓励是否合理?——评优加分或保研依据

切入点四:还有没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引导与激励

【切入点讲解】

切入点一:志愿者活动

志愿者活动是什么?

志愿者活动是人们在自愿的前提下,无偿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或承担社会责任,自觉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实践活动。

志愿者活动好不好?

1.志愿者活动的开展,能够使服务对象体会到社会的关爱。

2.志愿者活动的开展,能够使服务机构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支持。

3.对学生本身来说,参加志愿者活动是一个成长契机。

(1)是一种思想情操上的熏陶: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体会到助人的乐趣,担负起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

(2)是一种道德品质上的培养:加深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及正确的工作态度。

(3)是一种能力的锻炼: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是一种学识的提高:通过志愿者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学科的掌握和运用,促进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4.对学校来说,通过志愿者活动,能使学校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对高等职业院校、对社会工作专业尤为重要。

5.对社会来说,志愿者活动有利于构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

切入点二:鼓励志愿者活动的目的

切入点一中,我们已经论述了“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意义”,而切入点二的论证重心是“要不要对志愿活动进行鼓励以及为什么鼓励”。

1.确实有必要采取措施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帮助青年学子真正理解志愿者的内涵。

2.对志愿者活动进行鼓励,一来可以对志愿行为予以肯定,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使志愿者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二来能够营造志愿氛围,培育志愿文化,进而吸引各阶层人士广泛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切入点三:评优和保研的加分指标

志愿者活动既然应该得到鼓励,那么下一步就是如何鼓励的问题。由此引出了第三个切入点:题干给出的“将志愿活动作为评优和保研的加分指标”这种方式是否恰当。

1.有效性

(1)治标性:在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方面,确实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2)治本性:想要实现志愿精神的认同、志愿文化的传播,关键在于志愿理念的普及和宣传,在于志愿环境的营造和维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给予加分或奖励,必然导致部分动机不纯的学生以名利为目的参加“志愿服务”,在这种利益驱使下,他们愿意投入的精力必然有限,志愿行为的效果也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志愿”二字难免变形走样,不仅志愿精神被误读曲解,甚至可能出现弄虚造假,必将与初衷南辕北辙。

2.合理性

无论学业评比还是保研排名,力保公平与公正无疑是重中之重。如果志愿者加分的规定在最初公布评优或保研细则时并未写明,或者很多参与评优或保研的同学都不知道这项规定,那么对没有加分资格的同学来说,就人为造成了评比过程的不公,违背了公平与公正。

3.可操作性

即使确保了这一措施的公平性,在操作阶段也有待细化。例如,不少志愿活动都没有认证反馈,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分?志愿活动种类繁多,加分幅度是否也完全相同?不同的志愿活动如何在加分层次上根据志愿者做出的贡献大小进行调整?

切入点四:引导与激励

题干中的方式显然有欠妥之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1.合理的治标

加分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加在适当的地方,不能与学业评比混为一谈。例如将加分限制在服务社区的实践考查方面。

2.有效的治本

(1)精神激励:颁发志愿者服务证书、推出公益积分卡、评选星级志愿者,等等。

(2)培训激励:对志愿者提供免费的培训机会,提升志愿者素质。

(3)管理激励:激发志愿者自主性,以老志愿者带领新志愿者的方式,优化团队效能,保证长效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现象类题目如何实现个性化

针对现象类题目,除了需要具备上述能力之外,如何实现答题的个性化,往往是很多考生急迫想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总结一下考生在作答此类题目的时候,经常出现套路化、模板化问题的原因,之后再针对问题给大家提供实现个性化的途径。

问题一:过度追求理论高度

在回答现象类题目的时候,理论高度确实不可或缺,这也是体现答题高度和亮点的关键所在,最重要的是能让考官感知到考生已具备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敏锐度。但是“过犹不及”的道理告诉我们,如果过度套用理论,过度地靠理论来填充答案而偏离题目本身,那么只会适得其反,势必会陷入模板化的圈子。

【个性化点拨】

根据现象类题目的特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考生一定要有一些政策理论的积累,那么这些理论究竟该如何应用,以及应用的比例该如何分配呢?就考生而言,一定要从综合分析的考查要点和答题思路入手,理论的应用一定是就问题而点本质,进而联系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在综合部分能够起到整体拔高的开篇效果。但考生谨记,理论点到为止,不要过度堆砌,更不要表现出明显的背诵痕迹,这样会让考官感觉冗繁乏味。

在分析部分,如原因的分析、对策的提出,考生也可适当引用国家方针作为解决之策。毕竟实践检验过的、国家提倡的政策方针,会更加贴合实际。但与此同时,考生不要忽视综合分析类试题的考查目标在于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结合题目提出自己比较独到的解决问题的措施才是回答此类试题的重中之重。

问题二:堆砌名言警句

话少或者没话说是很多考生在答题过程中的一个通病,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许多考生选择了背诵经典套话,尤其是名言警句。答题的时候不停地引用,而忽略了对题目本身的把握,致使题目的作答假、大、空,而这正是考官所反感的。因此,如果引用名言的数量过多,引用的质量又不高,那么很容易造成答题时间很长,但是分数很低的反比例效果。

【个性化点拨】

那么,如何使用名言警句呢?一是建议考生适当引用,但是一定不要句子过长、过绕;二是引用的质量一定要予以保障,不要总是引用已经被口水化了的句子,这样会让考官听觉疲劳,甚至产生反感;三是考生一定要明白,不是所有的现象类题目在结尾都要用政策理论或是名言警句来结尾,考官更喜欢考生答题能够自始至终结合题目,围绕题目展开,围绕题目结束。

问题三:语言表达生硬、僵化

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考生在表达上可能会出现天壤之别,其本源就在于考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积累的差异。换位思考,作为考官来讲,肯定会倾向于在逻辑上比较清晰、言语表达上比较透彻的考生。因此,考生不仅要注意表达的内容,更要注意表达的形式。

【个性化点拨】

现象类题目并不是泛泛而谈就可以取得高分的,而是需要答题有亮点、有深度、有广度,这就需要考生必须打好基本功,增强自身的知识积累,打开看问题的角度和视野。这个广度和深度就来源于考生剖析问题的能力与语言表达的方式。因此,名言的积累和表达方式的练习都是考生在备考中必做的一门功课。

最后,建议考生在备考期间,每天要养成关注热点的习惯,尤其要注意一些权威人士对某个热点问题所做的多角度剖析,这样有助于拓宽我们的思维空间,以便在面试答题中能够博采众长,一展才华!

分享——哲理小故事

故事一: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然后他们各奔东西。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吃着,吃着,几天之后,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又过了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吃。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启示】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故事二: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启示】

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

(二)综合分析之观点类拓展资料

名人名言类观点题目解题技巧

很多考生一见到名人名言类的题目头脑一片空白,根本找不到解题头绪,例如,“你是如何理解‘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这句话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你怎么理解?”等一些带有文言文名句的面试题目。

下文将和考生分享一下这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1.抓住主体词

主体词指的是这句话中谈论的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以“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这道题为例,这道题的前半句中有个逗号,逗号之前的主体词是“吏”,这个词可以理解成为官吏,后半句的主体词是“民”,可以理解成为人民。抓住了这两个核心词就知道这句话说的是为官之人如何与其他官吏和人民相处。我们以此类推来看看第二道例题,前半句的主体词是“木”与“林”,后半句说的是“堆”与“岸”,找到主体词之后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是在说个体与整体之间如何协调关系。

2.抓住核心词

第一道例题的核心词就有“严”“廉”“能”“公”。这些词可以理解为严厉、廉洁、才能、公平。意思就是官吏不畏惧我严厉而畏惧我廉洁,人民不求我能力出众而要求我公平公正。第一道例题中核心词为“秀”“摧”“高”“湍”。这可以解释为:挺拔、摧残、高于、冲刷。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棵树木高于整个森林,那么大风来的时候必将摧残它;如果堆积物高于堤岸,水流来的时候必先冲刷它。

3.抓住方向与角度

有些名人名言类的题目主体词和核心词不突出。例如,“你如何理解‘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孔子说‘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请谈谈你的看法。”这类题目没有鲜明的主体词与核心词,那么我们就要从大的角度去着手,它们往往说的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与做事方法,其实是开放性题目,只要与原文没有很大的冲突我们都可以发挥,并且举例论证。“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个题目中“上善若水”是说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任何东西。“厚德载物”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简单说就是宽容不与人争执,道德宽厚泽被万物。说的就是人要提高自己的德行。后一个例子就是说不能光一味追求知识,而是要与周围的人探讨辩论,不然就会成为一个孤陋寡闻的人,这讲的是一种求学之道。

分享——效应问题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生成一场飓风。

【启示】

蝴蝶效应揭示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重要道理。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要有“防微杜渐”的忧患意识。

蝴蝶效应强调的是一种关联性和联动性,反映的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指的是,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地,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继续往这儿扔垃圾,丝毫不觉羞愧。

【启示】

破窗效应传递的是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惕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鲶鱼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被揭开。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沙丁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便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启示】

故事中的“鲶鱼”让我想到了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为了生存的年轻人,他们凭借自己的实力,努力奋斗,而恰恰是因为这样一群有志之士的加入,才让我们感觉到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不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故事中的“沙丁鱼”也让我想到了在社会竞争中感觉到压力的职业人,本来凭借自己的资质、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可以高枕无忧,安于现状。但是竞争无处不在,在竞争中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当这些职业人意识到这一点,便会努力进取,提升自我,这也是竞争所带来的动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