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梁启超
【大师素描】
他是一位在历史上曾叱咤风云的人物,23岁便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他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参加科举考试时,被主考官称之为“国士无双”。他的文章,从《少年中国说》的汪洋恣意气势磅礴,到《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的振聋发聩鞭辟入里,读起来气势磅礴,让人荡气回肠。他的为人,用胡适话说“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他光明坦荡,是非分明。对于老师维新变法的思想竭力支持、对于老师复辟帝制的思想又竭力抨击。他宽容无限,临死前被医院切错了一个肾而要求家人宽容医生。他的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异常响亮的。他集政治家、学者、作家于一身,留下了1400余万字的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
他就是梁启超,一个少年天才,一个国之栋梁。这里,我们将品读他激情澎湃、大开风气、催人奋进的文字,思索他勉人拼搏、勇负责任、谆谆告诫的话语。在他大气如海的思想里,我们将感悟到什么才是人生真该有的态度和精神。
第一章 感悟梁启超先生人生格言中的智慧
梁启超先生的一生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一生。他的话语总是能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他的人生格言总是能够催人奋进,勉人自强。品读他的人生格言、感悟其中的智慧,我们知道什么才是大家风范。这里,梁启超先生用他精粹洗练的话语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患难困苦、如何看待人生志向、如何应对阻力的障碍、如何从成功的危险中走出。
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孟子》中有这么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以说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遭遇到这样那样得困苦和磨难。有的人,在困苦和磨难面前抱怨自己的人生太过悲惨;而有的人则在困苦和磨难中高昂着头颅,他们相信自己终将从困苦和磨难中走出。那么,青少年时期的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困苦和磨难呢?
梁启超先生有一句名言: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这句话给了我们最好的启示。在患难困苦面前,我们不能抱怨,我们要将困苦和磨难,看成是磨练我们人格的最好学校。在困苦和磨难中学会忍耐、学会培养起坚定的意志、学会从容坦然地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将困苦和磨难看成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这才是我们最应该有的心态,也是最值得提倡的精神。
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中,有一位年青的小伙子当选,他就是洪战辉。从洪战辉的故事中,我们就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梁启超先生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1982年,洪战辉出生在河南省西华县的一个小村子里。在他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打伤了他的母亲,摔死了他的妹妹。在周围亲友的帮助下,洪战辉把父亲和母亲送到了医院。从那时起,照顾住院的父亲、母亲、照顾年幼的弟弟,12岁的洪战辉便学会了肩负了家庭主人的责任,3个月的时间,洪战辉医院、学校、家里三点一线,不分白天黑夜,风雨无阻,这三个月的艰辛,让洪战辉长大了,他艰辛的付出换来的是:母亲出了院,父亲间歇性精神病的病情也得到了控制,然而,此时他的家却已经负债累累。
在这年过年的时候,他的爸爸捡回来了一个弃婴,是一个女孩。当时面对家庭的困窘,洪战辉的母亲反对收养这个孩子,然而,12岁的洪战辉却坚定地要收养这个弃婴。他说了一句:“你们不养,我来养”,就这样他又多了一个妹妹。后来,由于不堪自己父亲间歇性精神病的折磨,洪战辉的母亲离家出走了。留下了他和他不到10岁的弟弟,还有这个不到一岁的小妹妹。这一年洪战辉才13岁。
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3岁的洪战辉从母亲离家的那一刻起,便承担起了抚养尚不会走路的妹妹,伺候病情不稳定的父亲,照顾年幼的弟弟的责任。他学会了在上学前,放学后为全家人做饭,学会了照顾还在喝奶粉的妹妹。上初中时,每年的寒暑假,小小的洪战辉就会去县城的工地上做苦工,来挣钱给自己交学费、给父亲买药,而自己弟弟妹妹买衣服。上高中后,学习压力很大,然而洪战辉凭着同龄人中少有的坚毅,坚持着学习,并且成绩还很优异。为了照顾妹妹,洪战辉在学校旁边租了个小房子,把妹妹接到县城中,而他放学后便开始学着摆地摊,卖一些圆珠笔和小东西,挣点生活费用。然而就在高二的这一年,洪战辉父亲的病又犯了,由于家里已经负了很多债务,没有办法洪战辉休学了。
接下来的一年里,洪战辉去工厂打工,去工地做工来挣钱给父亲看病,来支撑着整个家。后来,等父亲的病好了点后,洪战辉在一个老师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学校的课堂。然而他依然要在课余的时间里,靠摆地摊来维持着家用,有一次卖复习参考书,由于抢了其他人的生意,洪战辉的眼睛被人打坏了。然而生活中的这些困苦和磨难并没有吓倒他,一年后的高考,洪战辉还是以490分的成绩考进了湖南怀化学院。
高考后的那年暑假里,面对5000元的大学学费,洪战辉走进了弹簧厂,挣了1500元。然后背着200斤弹簧踏上了去学校报道的火车,下火车后,他把这200斤弹簧给卖了,得到了几百元钱。到学校后,他的家庭情况得到了学校领导的了解,于是发起了给他捐款的一次活动。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洪战辉交齐了学费。后来,由于放心不下自己妹妹,洪战辉在学校的帮助解决下,把自己的妹妹接到了湖南。从此又开始了他带着妹妹上大学、课余时间做点小生意的四年时光。
当电视台报道了洪战辉的故事后,很多人为洪战辉捐了款。然而洪战辉都拒绝了。他说:“不接受捐款,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自立自强才是最重要的!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当记者问到他的理想时,洪战辉说:想父亲的病能好起来,想把自己的妹妹送进大学。
这就是洪战辉的故事。和我们很多生活在幸福家庭中的青少年比起来,他经历的困苦和磨难要比我们多出不知道多少倍。然而,他视苦难为磨练自己的学校,在人生的苦难面前,他肩负起常人难以想象的责任。照顾一个负债累累的家庭。而他从苦难中获取的是:一颗不抱怨现实的平静的心,一种伟大的责任和爱,一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在苦难中,他磨砺了自己的品性和意志;在苦难中,他谱写了带着妹妹10年求学的感人篇章。
所以,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牢记梁启超先生这句话吧!不再抱怨自己所遇到的困苦和磨难了。和洪战辉的困苦和磨难比起来,你的又算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学会感谢这些磨难。因为:困苦和磨难,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
志未酬,言志已酬无志
梁启超先生在《志未酬》中有一句名言: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的志向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成功了,在实现了自己的志向,那么他可以说是没有人生志向了。志向和愿望是有区别的,一个人志有不断地超越自己,在实现一个愿望后,能够快速地朝着另一个愿望去奋斗,永不停止自己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步伐,不言志已酬,才是有真正的大志向。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纵心所欲,不逾归”,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的一生是自强不息,永不言志已酬的一生。正是不断地拼搏和进取,才使得孔子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每十年都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和感悟。这就是“但有进兮不有止”的精神。在孔子的一生中,早期为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孔子做过官,游历过诸侯国。当发现自己的政治思想理念不被诸侯国的君主们接受后,他又开始兴办教育来传播自己的儒家思想,史书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千”,可见他的学生之多。后来,年老的孔子依然没有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他开始整理历代的古籍,“纬编三绝”就是描述他细致认真编著古籍的故事。正是他一生“不言志酬”,才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儒家思想。
梁启超先生的一生,也是“不言志酬”的一生。在21岁的时候,梁启超先生随着自己的老师康有为来到北京。面对当时的列强入侵和民不聊生,以及清廷的腐败无能。他和自己的老师组织了“公车上书”运动,主张维新变法以图自强。25岁时,当时轰动一时的“百日维新”运动,在他和康有为等人的领导下开始了,虽然维新变法遭到了慈禧太后等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梁启超先生也逃到了日本。然而,他并未因此消沉。在日本的阶段,他努力学习西方和日本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文化,开始认清了封建帝制的腐败和不可挽回。这个时期,他写了很多著作,开始与自己老师的思想分裂。当时,孙中山先生也在日本,孙中山先生是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的。梁启超先生也认同这种思想,并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的各种活动。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梁启超先生投身于政治舞台,担任民国政府的司法总长。当袁世凯想要称帝时,梁启超先生不畏惧袁世凯的威逼利诱,毅然的写下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公然抨击袁世凯倒行逆施的野心。然后南下参加了蔡锷的护战争。袁世凯死后,他担任段祺瑞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付诸于行动。后来,在孙中山先生的“护法运动”下,北洋政府倒台,他也被迫辞职。然而,梁启超先生并未因此而沮丧失落,在1918年远赴欧洲,考察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政治。回国后,他投身于教育,在清华大学任教,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化“来”拯救世界“,并投身于图书馆学的研究直到自己的去世。
可以说梁启超先生的一生,从未停止过奋斗的步伐,他也从未认为自己的志向实现了。正是在这种“志未酬“的鞭策下,梁启超先生的一生一直在不断前进着。而相比下,他的老师康有为后来便停止了自己思想前进的步伐,成为保皇复辟的反动思想的代言人。让人所不耻。其实,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停止自己前进和学习的步伐,时代在改变,我们的志向也要不断的改变。只有抱着”但有进兮不有止“的信念和态度,来对待我们的一生,我们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梁启超先生曾说“登高山复有高山,出瀛海复有瀛海。任龙腾虎跃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的其能几许?虽成少许,不敢自轻,不有少许兮,多许奚自生。但望前途之宏廓而廖远兮,其孰能无感于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山外有山,海外有海,一个人的成就能有多大呢?即使取得了点滴成就,也不能为此而沾沾自喜,只有不断去开拓去拼搏,才有”宏廓而廖远兮“的前途和未来。
所以,一一定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而不能因为小小的心愿实现了而感到满足。”言志已酬便无志“就是告诉我们不能满足于小小的成功,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成就,人生有止境,志向无止境。
畏阻而避之,则一事无成
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学骑自行车和学溜冰时的样子吗?你是一踏上去就能飞快地骑吗?是一跨步就溜的非常顺畅吗?是不是动不动就摔个四脚朝天,腿和胳臂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但是最后你还是克服了这些,学会骑车了,并且在溜冰场上也潇洒自如地化着美丽的弧线。
所以说,成功就是无数个阻碍你的因素,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后尝到的甜美。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多一些顺利少一些阻力,可是命运却似乎总爱捉弄人、折磨人,总是给我们以更多的痛苦和阻力。这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凡办事必有阻力。其事小者,其阻力亦小;其事愈大,其阻力亦愈大。阻力者乃由天然,非由人事也。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是会遇到阻力的,所做的事情越小,阻力也就越小,所做的事情越大,阻力也就越大。阻力自然而然地隐藏在所有的事情中的,是我们无法决定的。所以我们渴望做事情没有阻力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如何面对在生活中遇到的阻力呢?面对阻力,关键是看我们采取什么态度。有的人不畏惧阻力,他们勇于挑战阻力,克服阻力,当然最终他们能获取到克服阻力后的成功。而有的人,在阻力面前选择消极逃避,最终被阻力给打败,一事无成。历史上的宋神宗就是其中的一位。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二十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但是他不是原来皇帝宋仁宗的亲生儿子,因为仁宗没有儿子,他才侥幸当上皇帝的。当时他看到国家不景气情况,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宋仁宋时期的老臣,个个暮气沉沉,不思改革。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在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王安石一到京诚,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
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
宋神宗要他回去写详细的改革意见。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第二天送给神宗。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得病了,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全抓了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改革进行一年多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得罪当时一些官员和地主的利益,改革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宋神宗听到这些反对的意见后,把王安石找去,问他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
王安石坦然地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以何必怕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王安石坚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
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他心里真的想改变当时国家贫困的现状,然而他又害怕得罪太多的朝中老臣,毕竟自己当皇帝不久,那些王爷们对他得皇帝之位又虎视眈眈。这时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对变法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这样一来神宗更是犹豫不定了。
由于神宗对变法也犹豫了,朝中的那些大臣和王爷更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了。王安石看到这种情况后,发现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却为了平息大家的意见,真的让王安石离开东京,到江宁府去修养。
第二年,宋朝的财政收入更少了,没有办法他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自然在王安石的推动下,变法又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可是过了几个月后,天空上出现了彗星。这本来是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要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但宋神宗心里更加害怕和犹豫不定了。最后,在一些王公大臣的反对下,神宗决定放弃新法。而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也因此没有得到任何改变,最终越来越弱小。
这就是宋神宗在阻力面前,选择逃避的结果。如果他能正视变法中所遇到的阻力,坚定地支持王安石的变法,那么肯定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中国有句古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能在阻力面前坚持住,那么肯定会有成功的一天,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办事遇阻力者,当作如是观,至诚所感,金石为开,何阻力之有焉!苟畏而避之,则终无一事可办而已。宋神宗就是因为没有这种直面阻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心,而是选择逃避才遭致了失败。
梁启超先生曾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在面对学习、生活种的阻力时:惟当察阻力之来而排之,不可畏阻力来而避之,譬之江河,千里人海,曲折奔赴,遇有砂石则挟而下,遇有山陵则绕越而行,要之必以至海为究竟。这就告诉我们,要直面阻力,像河流中的沙石一样,遇到大山的阻隔,就算绕道而行,也要到达大海。
当我们以一种藐视阻力的面貌来做事情时,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巨大困难只是一只纸老虎,根本经不起我们手指的一捅。其实,阻力也并非是件坏事情,有人就曾经打过这样的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个人的能力好比一把披荆斩棘的“刀”,而做事情时遇到的阻力,就好比一块磨砺这把“刀”不可缺少的“顽石”。只有通过无数次的磨砺,我们的这把能力之“刀”才会更锋利。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阻力。让它来磨砺我们的品性,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美国NBA决赛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电视广告。
在广告里,迈克尔·乔丹走进体育馆,向热情的球迷们打招呼。你可以听出他自言自语的声音。在此辉煌的时刻,他在回忆一生中遭遇的挫折和阻力。他想起念中学时被开除出篮球队的情形,想到在职业棒球赛上的失败,想到他在NBA生涯中38次没有拿下决胜的一分。在广告的最后,乔丹对着镜头说:“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这则广告被公认为是最震撼人心的广告之一。
这个小广告告诉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阻力,战胜人生旅途中的挫折,是对我们成功的磨炼,也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
所以,阻力好比是我们前进道路上,一道满布荆棘的栅栏,只要我们不害怕它,跨越它,那么我们终将取得成功,而如果我们害怕它,躲避它,那么我们真的会一事无成。
学会用“破坏主义”打破成功的羁绊
如何才能称得上成功呢?有人认为成功就是拥有巨大的财富,拥有高贵的地位,拥有无尚的荣誉;也有人认为成功就是一种自我感觉满足快乐的状态……当然,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成功。成功在每个人眼里都有着自己的定义。我们都渴望成功,但是,青少年朋友们,你们想过成功之后该怎么办吗?是停留在成功的喜悦中吱吱作响、裹足不前,还是开始新的征程,追求新的成功?
如果是前者的话,那么成功带给你的不是幸福,而是不幸。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成功对于你来说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一生为什么总是失败多余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成功的得来太不容易,而我们从成功中走出来又太过于困难了。
梁启超先生在《破坏主义》这篇文章中就曾写到:凡人之情,莫不恋旧,而此恋旧之性质,实阻阏进步之一大根原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总是很容易沉湎于昔日的成功与辉煌中。而这种恋旧的满足心态,往往成为了阻碍我们前进的根源。由此可知成功并不是一件绝对的好事。最初的成功,尤其是早期的成功,对许多人来说就像鸦片,会麻醉和麻痹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在成功中沉溺,最终摔倒在这“成功”上。
有人对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了跟踪调查,发现这些人获奖前平均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为5~9篇,获奖后则下降为4篇。有的政治家取得一系列成功后,因过分自信而造成重大失误;有的作家写出一两篇佳作后,再无新作问世,原因固然很多,但不能正确对待成功,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成功”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而“成功”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从而失去了理智。
那么对于我们所取得的成功,我们该持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能不至于深陷成功的温柔陷阱而难以自拔呢?梁启超先生告诉我们:破坏主义何其贵也!快刀断乱麻,一拳碎黄鹤,使百千万亿蠕蠕恋旧之徒,瞠目结舌,一旦尽丧其根据之地,虽欲恋而无可恋,然后驱之以上进步之途,与天下万国驰骤于大剧场,其庶乎其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取得了成功,当我们赢得了公众的赞美,我们要想到成功只是短暂的,绝对不能就此打住,而放弃下一步的努力。如果我们满足于现状,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力量,一种懈怠和厌倦的感觉就会左右我们,使我们一蹶不振。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快速地忘记自己取得的成功。快刀斩乱麻似的将成功后沾沾自喜的念头给打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新的成功。
有一首诗这样说——
想要攀登到顶峰,
想要呼吸到至纯空气的人,
一定不会轻易休息,
而是坚持着攀登。
青少年朋友们:自我满足是诱惑的温床,疾病的摇篮,也是时间的浪费者,福祉的吞食者。只有不断地进取,才能完成崇高的使命和创造人生的辉煌。如果我们满足于在平凡的生活中随波逐流,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那么我们的一生就将只有那么一个小小的成功。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只有小人物才会认为自己是成功者,而真正伟大的成功者是绝不会自认为自己成功,而放弃前进的步伐的。
19世纪英国政治家,曾历任四届英国首相的鲍尔温在70岁时开始学习新的语言。
俾斯麦死时83岁,但他最伟大的工作是他70岁以后才完成的。
16世纪意大利的画家提香一直作画到99岁去世为止。
哥德是在他83岁去世的前几年才完成《浮士德》的。
天文学家拉布兰在79岁去世时说:“我们知道的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是无限的。”
牛顿把自己看作是在真理的海洋边拣贝壳的孩子。爱因斯坦取得成绩越大,受到称誉越多,越感到无知,他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比作一个圆,圆越大,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科学无止境,奋斗无止境,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满足已有的成功中不断进步的。
要想自己也成为一个像伟人一样,取得不断成功的人。就要发扬梁启超先生所说的:用“破坏主义”来打破自己成功后的自满,打破这种“成功的羁绊”开始新的奋斗。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拥有更多的成功。
第二章 聆听国学大师讲述责任之中的大智慧
责任,是我们经常谈及的一个话题,或许你会觉得那是你成人之后所思考的问题,或许你觉得责任离你还很遥远,或许你感觉责任只是一种负担,或许你认为责任之中毫无有用的智慧。然而,梁启超先生告诉你,真正的大智慧往往蕴含在你勇于负责、坚定履责之中。
肩负起责任,不做可憎的旁观者
一个人要跨进成功的大门,他必须持有一张门票——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人成长的动力,对家人,对朋友,对国家的责任都可以成为我们奋斗的动力。同时,承担责任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当一个人的责任心在心底萌发时,就是他走向成熟的标志。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应当学会主动地为祖国,为社会,为家人负起自己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走向成熟。
梁启超先生在《呵旁观者文》中这么写到: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光以为乐;如立于此船,观彼船之沈溺,而睹其凫浴以为欢。若是者,谓之阴险也不可,谓之狠毒也不可,此种人无以名之,名之曰无血性。嗟乎,血性者,人类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也;无血性,则是无人类、无世界也。故旁观者,人类之蟊贼,世界之仇敌也。
可见,旁观者是多么令人厌恶,他们看到人家家里着火了,不救火而幸灾乐祸;看到人家沉船了,不救人而以看着人在水中挣扎直至淹死为乐趣,这种人梁启超先生说用阴险、狠毒都不能形容,只能称这种人没有血性。这种人是我们全人类、全世界的敌人,是大家都要唾弃的人。这种旁观者是典型的无责任的人,他们不知道要是这些可悲的灾难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是多么可怕。这种旁观者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是: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的人,而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呢?
很多青少年朋友应该都曾经是个旁观者,看到人家打架了,以一种看热闹的心情去欣赏人家打得头破血流,看到人家出事了,以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去探个究竟。这是多么可悲的一种现象啊!如果我们任由这种劣根性发展下去的话,那么,对于我们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将来来说,实在是危害太大了。
梁启超先生曾说:是故人也者,对于一家而有一家之责任,对于一国而有一国之责任,对于世界而有世界之责任。一家之人各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国必亡;全世界人人各各自放弃其责任,则世界必毁。旁观云者,放弃责任之谓也。
可见,一个旁观者,一个无责任的人,他的危害有多大。我们青少年,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如果现在年纪轻轻地就毫无责任感可言,那么在将来谁还能指望你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尽一份责任,奉献一份力量。一个没有责任的人,一个不敢挑起责任的人,只能被这个社会所唾弃。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那些勇于挑起肩上的责任,乐于助人有责任感的人。
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阿贝尔·加谬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在他还不懂事的时候,父亲就在战场上牺牲了,只剩下母亲与他相依为命。因为家里没有什么积蓄,小加谬和妈妈的生活特别艰难。但是,为了不让儿子在同伴中感到自卑,在小加谬到了上学年龄以后,妈妈还是毫不犹豫地把他送到了学校。可是,懂事的小加缪很快就发现,因为自己上学又增加了学费和其他一些花销,妈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妈妈每天都努力地工作着,由于经常熬夜,才三十几岁的人,脸上就已经早早地爬满了皱纹。懂事的小加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一天晚上,加谬又伏在那盏小煤油灯下复习功课,写完作业之后,他看见妈妈还在忙碌,自己又帮不上忙,就早早地上床睡觉了。半夜里,加谬忽然被一阵咳嗽声惊醒了,睁开眼睛一看,妈妈还没有睡,她正借着微弱的灯光缝补衣服呢。小加谬再也忍不住了,他一骨碌从被子里爬起来:“……妈妈,我以后再也不能让你这么辛苦了,你看,我已经长大了,是个小男子汉了,我想出去找点活儿干,减轻一下家里的负担。”
儿子善解人意的话,让妈妈的眼睛湿润了。她把小加谬紧紧地搂在怀里,泪水顺着面颊流了下来。看见妈妈留下眼泪,小加谬有些不知所措:“妈妈,难道我说错了吗?你为什么哭了?”“好孩子,你没有说错。可是你现在还太小了,妈妈怎么舍得让你去干活儿呢?你现在需要的是好好学习,只有等你长大了,才能帮助妈妈减轻负担呀。”妈妈抚摸着加谬的头轻轻说。听了妈妈的话,小加谬认真地点了点头,从那以后,他学习更认真了。但是,无论妈妈怎么努力,他们家的生活还是越来越困难。读完小学以后,在小加谬的一再央求下,妈妈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去做些事情,帮助家里减轻负担,但前提是不能耽误自己的学习。从那以后,小加谬一边读书,一边劳动。一开始,他找到了一份扫大街的工作。对小加谬来说,这份工作无疑是份苦差事。因为他每天不仅需要很早起床,还要拿着几乎跟他一样高的扫帚去扫大街,人小,扫的地方又大,小加缪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为了给妈妈减轻负担,小加缪努力着坚持过来了。后来,小加谬又到一个饭馆里去洗碗。这个工作和扫大街的工作比起来更辛苦,加谬和几个小伙计每天都拼命干活,还常常不能按时洗完那些小山一样高的碗碟。
艰难的生活让加谬经受了磨炼,也养成了他刻苦勤奋的优良品质。后来,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取了大学,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举世瞩目的大文学家。
成就加缪的是什么?答案可以找出很多,但毫无疑问,加缪对妈妈的爱,对家庭的那份责任感,是帮助他走过那段灰暗日子的精神支柱,也是加缪最具光彩的人生财富。
责任是一个人成长的动力。对家人、对朋友、对国家的责任都可以成为我们奋斗的动力。梁启超先生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人人都有着自己应尽的责任,承当起责任是一个人的人生起点,人生只有走到尽头的时候,才能将自己身上的责任担子给放下来,那些不承担自己责任的人是不能算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人。
青少年朋友们:成功的人不仅承担责任,他们还希望增加责任,以便激发更多的能力。事实上,你承担的责任越多,你处理事情的能力就越强。一个人的能力是用不完的。你也许会用完时间,但是你不会用完能力,能力是越用越多的,如同智慧一样。所以,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勇于挑起自己责任的人,让可憎的旁观者的影子从此消失在自己的生命中吧!
责任让你从懦弱走向勇敢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森林里,一只母虎正给小虎仔喂奶,它没发现一群猎人正悄悄地走近它。当它终于感觉到危险的时候,猎人们已经举起了长矛。母虎想逃跑,但它又舍不得自己的孩子,为了救孩子,它放弃了逃跑,而是冲着猎人们怒吼而去。发狂的母虎极其凶猛,把猎人吓傻了。因为平时,老虎看到猎人拿着长矛都会快速地逃跑。而这只母虎不但不逃跑而且暴怒的冲着猎人怒吼,于是猎人们顾不得打猎,掉头跑了。
就这样,母虎凭着自己的勇敢,救了自己的孩子。
是什么让母虎勇敢地留下来,赶跑猎人,有人会说是母爱,的确,母爱在这里是主要的原因。但是,在这里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要保护小老虎的责任,促使母虎勇敢的同猎人们对抗。其实,母虎也害怕,但是这种爱心催化而产生的责任,让母虎勇敢起来,战胜了自己的懦弱,并最终战胜了猎人的信心,挽救了自己的孩子。
这就是责任的巨大力量。梁启超先生在《呵旁观者文》中,就曾说如果一个人有了责任,“苟知之极明,则行之必极勇。猛虎在于后,虽跛者或能跃数丈之涧;燎火及于邻,虽弱者或能运千钧之力。”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很清楚自己的责任是什么,知道了自己必须要履行什么样的责任,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变得非常的勇敢。就好比凶猛的老虎在后面追赶,即使脚受伤了也能跨过数丈宽的深涧;大火马上就要烧到自己身上了,即使自己非常的弱小,也能在发挥处千钧的力量帮助别人一起把火给扑灭。
由此可知,一个人拥有一颗责任心,他将变得多么强大而无所畏惧。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听说了很多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敢救人的事迹。其实,并不是他们不害怕,想反他们可能也很害怕危险。但是,他们的责任心克服了恐惧和软弱,从而创造了很多常人不敢想象的奇迹。
很多救人的英雄们,当他们走出危险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勇敢也会表示难以置信,觉得他们原本并不是那么勇敢的。其实,这就是责任的力量。责任能够产生勇气和力量,它能够让人战胜懦弱和恐惧,战胜死亡的威胁,战胜一切困难。
有一个由业余登山爱好者组成的登山队,他们要对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发起进攻。虽然人类攀登珠峰已经不止一次了,但这是他们第一次攀登世界最高峰。队员们既激动又信心十足,他们有决心征服珠穆朗玛峰。
经过考察后,他们选择自己状态很好、天气也很好的一天出发了。攀登一直很顺利,队员们彼此互相照应,没有出现什么问题,高原缺氧的情况也基本能够适应,在预定时间,他们到达了1号营地。大家都很高兴,因为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第二天,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风很大,还有雪。登山队长征求大家的意见,要不要回去,因为要确保大家的生命安全。生命只有一次,登山却还有机会。但是大家都建议继续攀登,登山本来就是对生命极限的一种挑战。
于是,登山队继续向上攀登。尽管环境很恶劣,但是队员征服自然,征服珠穆朗玛峰的信心却十足,大家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登。“队长,你看!”一个队员大喊,大家循声望去,在离他们很远的地方发生了雪崩。虽然很远,但雪崩的巨大冲击力波及到登山队,一名队员突然滑向另一边的山崖,还好,在快落下山崖的那一刻,他的冰锥紧紧地插进了雪层里,他没有滑落下去,但他随时有可能被雪崩的冲击力推下去。
情况十分危险,如果其他队员来营救山崖边的队员,有可能雪崩的冲击力会将别的队员冲下山崖。如果不救,这名队员将在生死边缘徘徊。
队长说:“还是我来吧,我有经验,你们帮我。大家把冰锥都死死地插进雪层里,然后用绳子绑住我。”“这很危险,队长。”队员们说。
“已经没有犹豫的时间了,快!”队长下了死命令。大家迅速动起手来,队长系着绳子滑向悬崖边,他死命地拉住了抱住冰锥的队员,其他队员使劲把他俩往上拉。就在下一轮雪崩冲击到来之前,队长救出了这名队员。
全队沸腾了,经过了生死的考验,大家变得更坚强了。
最终,登山队征服了珠峰。站在山峰上,他们把队旗插在山峰的那一刻,也把他们的荣誉和责任留在了世界上最纯净的地方。
后来,队长说:“当时我也非常恐惧,随时可能尸骨无还,但我知道,我有责任去救他,我必须这么做。责任的力量太大了,它战胜了死亡和恐惧。真的。”
青少年朋友们,责任可以战胜软弱,甚至战胜死亡和恐惧,可以让你变得勇敢和坚强。所以,当你面对困难和危险时,牢记你心中的责任,你就能够从中汲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从而赶跑懦弱,成为一个生命里的强者。
爱国,是你我必须牢记的责任
青少年朋友们,你们听过苏武牧羊的故事吗?
苏武是我国汉朝时期的人,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赴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把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坚持十九年不屈。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才被遣回朝。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看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而他心如铁石坚,不背叛祖国的气节,也流芳千古,为后人所称道。
苏武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是一个人的高尚情操,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国家,他才能称其为人。背叛自己国家的人,我们俗称为:汉奸、走狗。在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没有感觉处爱国有多么的切合实际的需要,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忘记了:爱国,是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时刻要肩负起的责任。
梁启超先生,就是一个一身为了祖国的兴衰而奋斗不息的爱国主义人士。他和康有为组织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力图挽救当时贫穷落后的祖国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中。虽然失败了,仍然以自己的言传身教老履行自己爱国的责任。他的拳拳赤子之心,一直被后人所称道。
在《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中,梁启超先生就曾经这么写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梁启超先生,对我么青少年朋友寄予了多大的厚望和责任。我们国家的富强,对立、自由、进步……都有赖于我们青少年去奋斗、去拼搏、去完成,这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我们必须要时刻牢记它,只有我们在心中树立起这样的责任意识,我们的国家才会有希望。
1986年3月,当我国“863”计划全面启动时,郭三堆荣幸地被推荐为首批中青年专家,赴法国久负盛名的巴斯德生物研究所深造。能进入这所已先后培养出8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和学习,是郭三堆梦寐以求的机会。远涉重洋抵达法国后,他无暇顾及风光旖旎的丽都和流金淌银的塞纳河,一头扎进巴斯德研究所,埋头从事生物基因的研究。
很快,郭三堆在“杀虫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法国一家杂志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世界许多科研机构的高度关注。国外的许多大公司纷纷找他签订聘约,年薪一家比一家高。其中,英国一家搞分子生物学的公司派人与郭三堆面谈时,年薪出价到11万英磅,但都遭到他的婉拒。在法国还未拿到博士学位,但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通知他回国主持“863”的一些科研项目时,郭三堆义无反顾地积极响应。临行前,他用自己在法工作最后一个月的薪水购买了国内紧缺的实验用品。当法国同行再次挽留他时,郭三堆说:“我
是个科研工作者,虽然科技是没有国界的,但哪个国家先研究出一种先进技术和高科技成果,肯定哪个国家最受益。我是从中国的农村出来的,我深知农民的辛苦和负担。我的祖国需要我,我应该回去。”
郭三堆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要问你的祖国为你做了什么,而应当问自己,你究竟为你的祖国贡献了什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总是心系着自己的祖国。
爱国不是一句口头上的大话和套话。爱国是必须铭刻在我们心中的一种责任意识。责任就意味着承担,意味着付出代价。当将来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当将来我们的国家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必须尽可能付出自己的所有,来完成自己心中的这一份光荣而神圣的责任。一个人,只有树立爱国的意识,视自己国家的兴衰荣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责任感的人。
朱鎔基总理在他上任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凤凰台记者吴小莉的提问时就曾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会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段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因这它体现了一个勇于担当责任的人的精神。
一个真正爱国的人,他必是一个拥有责任感的人。他具备一种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能为他
所承担的事情,付出心血、付出劳动、付出代价,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会竭尽自己的全部努力和付出自己的所有。青少年朋友们,爱国的责任意识,在你的心中牢牢地树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