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如何进行研究,如何进行专业写作,是顺利获得学位的必要能力。然而我在北大指导学生论文,经常遇到的问题不是学生没有观点,也不是找不到资料,而是难以用合乎标准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即写作论文。学生的基本困难是,不知道怎样进行研究性思考,并把结果清楚地用文字表述出来。由于独立写作论文是取得学位必经的程序,很多学生平时没有在意练习,以为不过是到时拿出一些文字,但由于难合规范,常在毕业期间被多次修改所折磨。于是我给自己一个例外的决定,写一本有关论文写作的小册子,帮助学生克服论文写作的困难。
说是“例外”的决定,缘于我一直不写教材的经历。不少出版社曾经来约写教材,而我总是婉言谢绝。原因是我一直认为,阅读国内外的优秀论文,就可以学习到论文写作的方法,这些研究文献本身就是“教材”,不必再重复工作。但是最近我意识到,这样的想法有理由改变。
理由一是,目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扩招,使得大量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有机会进入社会学专业修习。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科训练与社会学可能不同,与此同时学制又在缩短(一些学校院系已经将研究生学制缩短为两年),加上学生本人也大多忙于考研、考托、教学实践、实习、打工、求职等事,用传统方法——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揣摩专业写作的路径,对他们来说在时间和知识上的难度提高了。所以需要教师提供更为简明的方法,帮助他们获得专业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
理由二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主要是一种文学欣赏和评析的模式,但是缺乏证明性写作的训练。所以,虽然在中国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不错的写作能力,但作文写得好,并不等于会写论文,原因是要求不同。尽管各种写作都需要一些共同的技能——语言表达、逻辑性、洞察力,甚至热情,但不同专业的写作标准不同。与中学语文教育不同的是,大学的专业性写作重点不在个性、情节和人物特征的表达,而是以实证或阐释的方式,去认识人类活动显现的关系、行为、思想、制度、过程和问题。这种认识必须基于证据:使用专业语言、概念、逻辑和方法,对一个知识(观点)进行证明。这样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可运用的知识。
不得不承认,不只在中学,甚至在大学,我们的教学中也缺少这样有意识的专业训练。所以,解决学生的困难不仅需要他们自己学习,而且需要我们的教学清晰地给予指南。本书希望能够弥补这个缺憾。
本书的目标,是形成一个简要、初步的基础性读物,给那些尝试做合乎标准的社会学研究,但苦于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了解如何进行研究性思考,如何用论文写作表达思考的结果。对于已经进入社会学领域多年的资深学生,本书也许略为浅显,他们应当主要依赖自己的学习能力,借助阅读高水平的研究,获得论文写作的灵感。但是对于接触社会学不久、或是缺少证明性写作方法训练的学生,特别是那些从其他学科转入、辅修第二专业、在职进修以及从事政策研究的学生(过去几年中这类学生越来越多),明确说明社会学研究论文的基本规范,不仅对他们有益,而且可能为他们节省大量“暗中摸索”的时间。如果这些读者想要寻找合格论文的门径,并以较少的弯路顺利完成论文,那么这本书可以有点儿用处。
在具体内容方面,本书不涉及论文的观点(这需要作者自己同指导老师沟通后决定),而是针对论文写作的常见问题,简述那些写作可能涉及的一般而初步的程序、逻辑、要点和格式。本书包含不同阶段的论文——比如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让同学了解不同论文的定位目标。本书还涉及不同类型的论文写作——比如社会学常用的案例研究和变量研究选择,但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说明(这方面国内已经有大量教材可以参考)。本书的重点在于论文写作的一般性问题,不对论文的具体观点设置标准并进行评议,但会提到影响观点的多元要素。
在附录中,本书给出了部分国内外社会学研究资讯,为学生提供备用的网络资源参考,我的研究生潘建雷和纪莺莺帮助收集了部分资源,在此致谢。
本书写作的一些内容,在我于北大开设的两门课程——“若干社会学概念框架及其争辩”(2005—2006)、“社会秩序理论”(2007)——中已有涉及。本书的主要参考作品如下(详见本书“参考文献”):The Sociology Student Writers Manual(Pearson Prentice Hall,2005);World History:Patterns of Interaction(McDougal Littell,2001,见Skillbuilder Handbook之Contents部分);以及Theories of Social order:A Reade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中有关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此外,书后的参考文献还包含社会学和一般社会科学方法的资料,其中一些在我和研究生的读书会上曾经报告过。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并非直接编译,原因是中国学生的写作问题来自我们的现实,中国大学的论文惯例、逻辑语言和学位制度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我希望切合这些特点,针对我们特有的、常见的写作问题有的放矢。在论文质量方面,我们虽然追求和国际大学一致的专业标准,但是一些差异往往无法直接进行比较。更具建设性的方法是,根据中国大学和汉语写作的特别经验,让分析更加针对我们学生的特有困难和实际需要。另外,我希望本书的风格更加简明扼要、流畅易懂。这里要感谢书中四幅插图的作者苏熠慧同学,她的贡献为本书增加了愉悦的色彩。
如果读者掩卷之余,感觉明朗了研究性思考和写作的大致脉络,从而减轻了论文写作的焦虑和无所适从,这便是我莫大的欣慰。
张静
2006年2月初稿于纽约曼哈顿
2007年8月二稿修改于北京诚品
2007年11月三稿修改于北京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