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邹韬奋简介
邹韬奋(1895~1944)原名邹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他是我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1895年,邹韬奋出生在福建长乐县一个破落的旧式官僚家庭。当他5岁时候,便在家读私塾。1900年,他进入福州工业学校读书,不久他的父亲将他送至上海南洋公学,在此上中学并读至大学电机工程科二年级。1919年,由于他的兴趣原因,转而投考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并主修西洋文学,辅修教育。1921年,他毕业并获文学学士。
1922年,邹韬奋受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之聘,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并加入中华职业教育社,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和编译《职业教育丛书》。1926年,他任《生活》周刊主编。1932年7月,他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1月,他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为执行委员。同年7月14日起,他迫于压力到欧洲各国和前苏联“考察”。
1935年8月,邹韬奋回国后,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他奔走与港沪之间,积极鼓动抗日,年底遭逮捕。出狱后,上海沦陷,他前往武汉继续参加救国活动,国民党政府聘他为国民参议员。他把《抗战》和《全民周刊》合并改为《全民抗战》三日刊,在鼓励抗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41年2月,邹韬奋辞去国民参议员职务,出走香港,并恢复《大众生活》周刊。1942年11月,他辗转至苏中抗日根据地,后赴苏北抗日根据地。1943年3月,他赴沪治病。1944年7月,他因癌症病逝。9月,中共中央接受其在遗嘱中的申请,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员。中共给予邹韬奋极高规格的评价,毛泽东本人亲笔题词命名“邹韬奋精神”。
邹韬奋早期曾从事多年的职业教育研究和宣传活动,并且他提出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在新闻和出版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1926年10月,他担负《生活》周刊的编辑职务。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决定根据社会和读者需要,从内容到形式对《生活》周刊进行一次大幅度革新。
在邹韬奋的主张下,《生活》周刊以文字朴实、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又敢于面对现实、伸张正义的特色,成为群众倾诉衷肠的热心伙伴。很快,周刊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和热爱。同时周刊还以反内战和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
1935年8月,邹韬奋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大众生活》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无畏的战斗风格,痛斥国民党当局的卖国行径,并对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进行大力宣传和热情支持。他高度赞扬学生救亡运动,呼吁凡是以民族解放斗争为前提的人们,应该“共同擎起民族解放斗争的大旗以血诚拥护学生救亡运动,推动全国大众的全盘的努力奋斗!”因此,《大众生活》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他的文章从来不畏权势,勇于一贯地讲真话,他批评时弊不怕得罪人,力主言论自由的主张在舆论界独树一帜。
邹韬奋除了主办刊物外,他还从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包括《韬奋漫笔》、《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坦白集》、《再厉集》、《抗战以来》、《患难余生记》、《对反民主的抗争》、《爱与人生》、《办私室》、《丢脸》、《干》、《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集中的精力》、《坚毅之酬报》、《久仰得很》、《敏捷准确》、《肉麻的模仿》、《什么是真平等》、《随遇而安》、《痛念亡友雨轩》、《外国人的办事精神》、《有效率的乐观主义》、《闲暇的伟力》、《风雨香港》、《深挚的友谊》、《萧伯纳的夫人》、《忘名》、《我的母亲》。
邹韬奋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新闻事业,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他的人生是由爱国主义逐步走向追求共产主义的典范。他一生正是抱着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执著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鞠躬尽瘁,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曾说:“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著名文学评论家许觉民曾说:按照他一贯的与压迫者周旋的历史检验,在思想言论上,他决不肯做仰人鼻息的传声筒,他只会仗义执言地讲真话;他也决不会去参与那些卖友求荣的勾当,而宁肯以生命去保护同一战垒中的忠实的朋友;他更不会在高压下去作低三下四以致摇尾乞怜的检讨,他剩下的是只要一息尚存,便藐视着群小,昂首阔步地往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