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上任那几天
桑塔纳轿车在段(纯)梁(家墕)公路上盘旋,后掠的杨树,平整的路面,旧貌换新颜的村庄,童山披绿装的丘峦……把我的思绪带回到30年前上任的那几天——那是1970年的仲秋,我从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回到第二故乡——灵石,被分配到梁家墕公社上庄九年制学校任教。
8月30日是我启程的日子。前一天,母亲为我打点了一些简单的行李——一床又薄又旧的被褥,外加一个老式枕头;将我穿得褪了色的灯芯绒裤洗干净又染了一下;我把需要的书籍整理了一些,用旧报纸包上,装在网兜中。就这么简单,我将穿、带着这些,到那从未听过、更未去过的小山庄——毛家上庄,开始人生的旅程。
到那么远的地方,交通当然是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县文教办公室的一位同志告诉我,县“三干”会30日结束,可能有汽车送开会的人。于是我就直奔“三干”会址,同时任公社书记的王德龙接上了头。王德龙同志答应让我搭车赴任。
第二天,我背着铺盖,提着书籍,早早地等在了搭车的地方。所搭的车是一辆南京产的嘎斯卡车,满满地装了一车生产队干部,我被夹在人缝中。汽车在沙砾路上颠簸,驶夏门村,钻进交口河,爬上碾则墕原,下了南坪头坡,最终进了段纯。我从来没有坐大卡车走过这样艰险的路,好在我被夹在中间,既看不到路险,也摔不到边上,总算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段纯。
我被安排在段纯公社的一间办公室里,是当时的办公室主任刘启旺接待我的。此后,便是吃饭、休息。
刘启旺用手摇电话机接通了上庄学校,说是“给你们分配来一位大学生,明天赶紧下来接。”第二天早饭后,上庄学校的事务长王铭贤和村里的一位脚夫赶着两头驴来专程接我。一头驴是驮行李的,另一头驴是让我骑的。
行李和书籍是让驴驮上了,但我并没有骑驴,一是我从来没有骑过驴,掉下来当场出丑,多难堪!二来未知前程如何艰险,判断不准怎敢轻易骑之?于是,我跟着驴小心翼翼地走进了深井沟……果然不出所料,狭窄的深井沟,除了弯弯曲曲的简易公路外,满沟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人、驴、车在石间穿行,一不小心就会碰在石头上。这样的路要是骑在驴背上,才叫做险上加险呢!
一个小时后,总算走完了乱石遍布的深井沟,开始爬5里长的岭后坡。山路蜿蜒陡直,这时候人要是骑在驴背上,十有八九会倾下来。于是,我还是跟在驴后面慢慢爬坡……
天将要黑下来的时候,我们到了学校。上庄村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排排窑洞重叠着,从坡底一直到坡顶,最上面的三叠窑洞就是学校。山里人用什么晚餐欢迎我这远来的大学生呢?后来我听事务长给我讲第一顿餐是这样筹备的:在村子里找来两个青西红柿(当时已是仲秋,西红柿还没有红,可见这里气候是多么的凉,其实,这里的西红柿就从来没有红过)用鸡蛋炒了一下,做了一碗面条,拌上西红柿鸡蛋菜,算是人皆垂涎的美餐!
饭间,玻璃窗外爬满了学生,争看城里大学生的风采,先睹为快!
饭后,同事给我用铁壶打来一壶浑浊的温水,是特供我的洗脸、洗脚水——后来,我才知道上庄饮水十分困难,学校用水全靠患白内障病的续福祥老汉去挑,每天只能挑17担,多了也挑不动,况且井里也没有那么多的水。学生每4人一马勺洗漱用水,老师虽可宽裕点,但过于奢侈总觉得脸上挂不住,因此师生都很注意节约用水。
晚饭后,我在上庄村最高、最中间的那孔窑洞里沉思,体味周围全新而又陌生的一切,耳边传来“心中升起不落的太阳,五洲四海全照亮……”的歌声,这是学生们上晚自习前惯唱的歌……
人定时分,当我的同事还在煤油罩子灯下精心批改作文的时候,疲劳早已把我带入梦乡。梦中,我仿佛看到一群学生像嗷嗷待哺的婴儿正在聚精会神地听我滔滔不绝地讲课……
一阵急促的敲打钢轨的声音将我唤醒,此时已是早晨六点。随后,我听到了脚步声、集合声和“一、二、三、四”的口号声……早饭时,我以主人的身份走进教工餐厅(一间又黑又小的窑洞)。四两重的窝头(据说非上庄炭是蒸不熟的),稀得再不能稀的米汤,还有一份凉拌山药蛋丝,这就是常规的“早餐老三样”。后来的事实表明,在梁家墕任教的8年,几乎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教工的小菜往往不如学生从家带来的咸菜、酸菜、腌辣椒等。因此,我常常拿上半个窝头(2两)到学生宿舍里与他们同吃,往往可以刺激食欲。
没有想到,我这次上任,一干就是8年,直到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那年,才调回灵石中学……
这时桑塔纳戛然停在上庄村的会坪里,眼前是一排崭新的平房,“上庄小学”、“上庄村委”的牌子挂在大门口。此行目的地已经到达,我是来参加“上庄学校第20届师生联谊会”的。于是我从追梦中醒了过来……
(2000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