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存目)
[提示]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黑龙江呼兰人,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写于1940年,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真实、凄婉细腻的笔调,真情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又质朴自然的日常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对淳朴人民的戕害和束缚,流露出了对家乡人民不断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作家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带有自然清新的气息。大地冻裂了口子,后花园荒凉了,看台下的人声鼎沸,有二伯、冯歪嘴子、小团圆媳妇…人们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情况,他们始终认为呼兰河这里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人病了,请巫婆跳大神来消灾;女人想生孩子,去娘娘庙拜拜;鬼节,要家家户户放河灯。他们的行为、语言、性格都深受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自古长存的封建伦理道德已经支配了小镇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麻木愚昧却不自知。作者用一种同情和悲悯来述说人们的苦难,她对自己的故乡充满了怀念和留恋,用她与生俱来的温柔,细细地体会着这一切。整部小说如同一条岁月的河流,缓缓流过读者的心间,留下一种淡淡的悲凉。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得最多的是她的祖父和后花园。祖父对她的爱使她对童年多了一份美好的回忆。小说中胡家的媳妇,刚到婆家时,辫子又黑又长,脸黑乎乎的,笑呵呵的,最后被婆婆好意的规矩,折磨成面色蜡黄,眼睛老是充满了眼泪,大腿被拧得像一个梅花鹿似的青一块、紫一块,晚上瞪着眼睛,张着嘴,像杀猪似的连哭带叫,直到最后当众活活被烫死。可以看出在那种年代下女性对自己命运的无法做主。小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荒凉,生活环境是荒凉的,生存状态是荒凉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是荒凉的。小说以呼兰河整体文化氛围的沉滞及个体生存状态的悲剧来表现城与人的存在所蕴含的悲剧意蕴,表达了萧红对温暖与爱的憧憬与追求。
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与核心人物,通篇以抒情笔调写自我感受,重视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结构散文化,人物鲜明活泼,风格凄婉忧伤,弥漫着忧郁的气息,因此它更像一副多彩的图画,一首优美的歌曲。
(陈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