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智慧富平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随后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意味着新型城镇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路径,将从新产业、新环境、新模式、新生活、新服务五大方面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智慧城市使城市“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

从国内外实践看,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迄今为止,现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大概有200多个智慧城市的项目正在实施。就国内而言,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呈现遍地开花之势。工信部《2014年ICT深度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100%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241个)、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51个),总共约400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将继续增加。此外,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纵向上不断拓展和延伸。向上拓展至智慧城市群,向下延伸至智慧城镇(2013年两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中,县、镇占26席)。

陕西富平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的故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富平正面临着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资源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新型城镇化背景和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下,智慧富平建设已成为应对以上挑战的重要手段。但是,和全国很多城市(县、镇)一样,富平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着理念落后、思路不清、路径不明等问题。

基于此,本书以智慧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思想为指导,综合应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规范研究等方法,全面回顾梳理国内外智慧城市最新研究成果,系统阐述智慧城市相关理论,深入分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状况,总结比较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论证智慧富平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智慧富平建设的顶层设计、实施路径、保障机制,以期为富平和我国其他城市(县、镇)的智慧城市建设决策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本书的主要特色如下:

(1)站在智慧城市研究前沿,突破当前国内智慧城市研究主要针对大中城市的内在局限,以智慧富平为例,系统深入探讨县城建设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填补国内研究此块空白,并把我国智慧城市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2)全面梳理总结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将智慧城市理论与我国城市发展现实相结合,进行应用性理论创新,丰富完善智慧城市理论体系。

(3)提出智慧富平建设的一揽子方案,重点在顶层设计、实施路径、保障机制方面上取得突破,为富平和我国其他城市(县、镇)的智慧城市建设决策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4)其他

①系统总结国内外典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做法和措施。最有价值的是对国内典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内容、主要任务、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等的总结,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供有力的经验支持。

②全面梳理当前我国及陕西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情况。其中对国家相关支持政策、相关部委局试点、陕西相关支持政策方面的梳理尤为详尽,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③系统回顾当前国内外研究文献,系统阐述智慧城市的相关理论。这十分有利于相关科研人员及研究生、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广大读者更深层次认知智慧城市,把握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现状。

本书撰写分工如下:全书由张超撰写,张鸿审稿及定稿。卢建军、范九伦、蒋林、田小平、卢光跃、王军选、刘进海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张权、王群、范满航负责全书的校对工作,张媛老师和范满航、代玉虎、关启轩等研究生参与了本书的数据调研与资料整理工作。

本书的出版,凝聚了大量人员的努力和心血,得到了一些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笔者要感谢以上同志所做的基础性工作,还要感谢富平县人民政府、富平县信息办、富平县公安局、富平县科学技术局、富平县住建局、富平县园林办、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管委会等单位对调研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要感谢西安邮电大学学术专著出版基金、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电子商务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基金、陕西(高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基金、对本书出版工作的支持陕西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基金。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吸收、引用了一些单位、领导、专家、学者、城市关于智慧城市的观点或成果。其中:①单位主要包括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通信学会、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IBM、工信部、住建部、中共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中国通信协会、通信世界网、赛迪网、国脉物联网、传感物联网、人民邮电报、赛普观察、新华网、千家网、电气自动化技术网、中商情报网、华商网、陕西联通、陕西省工信厅、陕西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陕西省政府办公厅、《陕西日报》《华商报》《陕西农村报》《西安日报》《渭南日报》《今日中国论坛》杂志社等;②领导、专家、学者主要包括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郭理桥,北京邮电大学宋俊德、芦效峰,南京大学甄峰、席广亮,吉林大学赵大鹏,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杨会华、樊耀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广乾,陕西省咸阳市人民政府张永民,南京市信息中心邓贤峰、何军,《通信产业报》王彦彬,国家信息中心单志广,北京市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杨冰之、姜德峰,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周宏仁,武汉大学李德仁,中国工程院邬贺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杨再高,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续合元,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张梅燕,浙江师范大学邹佳佳,以及武琪、黄心怡、爱倜西人(网名)等;③城市主要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徐州、慈溪、渭南、咸阳、郫县、乐从等市县镇。还有许多单位和个人不再一一列举。在此笔者一并向这些单位、领导、专家、学者及城市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此外,本书最终能够顺利出版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以及陈雅慧、罗莉两位编辑认真细致的工作密不可分。在此笔者对她们付出的努力、汗水和智慧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尽管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与不足,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