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8章 诱敌之计
三天后,汉左神武卫大将军,武陵侯沙摩柯带领三万武陵蛮兵来到了长沙城外。
贺齐和陆績带着长沙城内的大小官员出来迎接。
“罪臣(罪将)陆績(贺齐)见过武陵侯。”贺齐和陆績二人说道。
“哈哈,”沙摩柯仰天大笑,过了一会才说道,“贺将军和陆大人无罪,你们能迷途知返,归顺朝廷,是有功之臣。”说着,沙摩柯从副将手里恭敬地接过了一份圣旨,看着贺齐和陆績道,“贺齐,陆績接旨。”
“臣贺齐(陆績)恭迎陛下圣意。”贺齐二人连忙跪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圣人有言…………,今有贺齐,陆績,率众归顺朝廷,封陆績为山南道监察使兼领朗州刺史,贺齐为右神武卫将军兼领襄州都督,随江南道行军大总管卫国公姜维征讨江东叛逆,钦此。”
“臣领旨谢恩。”贺齐二人恭敬地说道。
沙摩柯将圣旨递到贺齐二人手中后,严肃的对贺齐二人问道:“陆刺史,贺将军,你们向周善求援了吗?”
“武陵侯放心,”贺齐信心十足地说道,“两天前已经向周善发出了求援,估摸着,这两三天他就会率军前来救援。”
“好,”沙摩柯对副将说道,“传令,我左神武卫右营和后营两营将士,屯驻在长沙城外的山脚下,阻断吴军援兵。”
“遵命。”副将连忙跑去军队之中传令,而沙摩柯则让贺齐二人带着军队回到长沙城内坚守,做做样子给周善看。
而远在江夏的周善得到贺齐的求援信后,召集副将商议。
“诸位,”周善看着座下的副将们,“贺将军遭到汉军左神武卫军的攻打,损失惨重,向本将求援,你们认为该去吗?”
“将军,末将认为不可去,”建威将军顾邵沉声道,“如今长沙陷落在即,去增援只是送死,倒不如固守江夏,等待大都督的援兵。”
“顾将军此言差矣,”振武将军太史享当即反驳道,“长沙郡,桂阳郡乃是庐陵郡,豫章郡的门户郡,这两郡若失,我吴国危矣。”
“好了,”眼看着顾邵二人就要继续争下去,周善发话了,“整顿军队,明日本将军亲率两万人马去救援长沙。”
“两万?”顾邵大为惊讶,连忙劝阻道,“将军,两万人是不是太多了一点儿?毕竟江夏还要有军队驻守啊?”
“这一段时间长沙为了抵抗汉军的攻击,肯定消耗不少,两万人是必要的,再说了在江夏城还有着数道要寨,抵抗汉军的攻击绝对够了。”周善解释道。
“顾将军,”周善又说道,“你马上带人星夜赶回建业,向陛下要援兵。”
“遵令。”顾邵立刻转身离开。
吴黄武二年(蜀章武四年)五月初九,周善带领的援兵抵达了长沙城外六十余里的地方,与左神武卫下属的飞熊军(章武二年,十六卫军设立外军,有代号的军队属于骑兵)及陌刀军展开激战。
周善身披盔甲,看着对面的汉军,眼中全是谨慎。与汉军交战多年,他深知汉军的战斗力。
前几年的荆州之役,他带领的几千军马,被两千余汉军击溃,他本人还差点被汉军俘虏,汉军士卒大多来自巴蜀和关中两地,而江南之地只有丹阳郡的士卒陆战能力较强,其他地方皆不强。
说实话,其实今天这一战,周善是有些担忧的。
而身为汉军左神武卫大将军的沙摩柯,可以说也算是久经沙场了,沙摩柯麾下的一万左神武卫常备军和从武陵等地征召的两三万武陵府兵的战斗力虽说比不上左右威卫,左右卫这些作战多年的军队,但也是战斗力比较强悍的了,并不是东吴这些军队可以抵抗的。
周善高举长枪,“杀”。在其身后,两万吴军士卒在将军们的带领下,向着汉军冲杀了过去。
对面,统帅左神武卫飞熊军和陌刀军的左军将军陈凤一脸不屑。虽说吴军足有两万余人,他手下的飞熊军和陌刀军加在一起也不过八千左右,但陈凤相信,凭借飞熊军无比强大的战斗力和陌刀那惊人的杀伤力,足以抵挡吴军的进攻。
“汉军的将士们,”陈凤高声道,“建功立业,就在此时,击败他们,杀。”
八千多汉军士卒也向吴军发起了进攻,将近三万人在长沙城外展开了生死搏杀,而在数里外的山上,沙摩柯和陆績,贺齐二人看着远处的战斗,沙摩柯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
在离长沙城一百多里的地方,一支三万多人的军队,他们打着左卫的旗号,领军之人正是镇南侯胡济。
…………
长安太极殿
刘贝刚刚回到长安,便召见了兵部尚书马谡和内阁首辅诸葛亮,户部尚书杨仪等人。
“幼常啊,”刘贝看着下方的马谡,“大汉现在有多少军队啊?”
马谡拱了拱手恭敬地说道:“禀陛下,今年初的统计,大汉包括北衙禁军和南衙十六卫,三大营,玄甲军在内的常备军,共有大军十六万人北衙禁军包括左右羽林卫,左右监门卫,左右金吾卫各一万人,共计三万;南衙十六卫包括左右骁卫,左右屯卫,左右神武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卫,左右千牛卫,共计八万人;三大营共计三万人;玄甲军共计两万人,战时可以征召各地府兵共计十八万左右。”
“户部尚书,”刘贝又看向一旁的杨仪,“现在剑南道,关内道以及山南道的户籍情况怎么样?”
章武三年六月初八,刘贝下诏改组内阁,内阁中只留下诸葛亮,李严,黄权,蒋琬,费祎四人,而之前的杨仪被授予了户部尚书一职,张裔被授予了京兆尹一职,尹赏被授予了礼部尚书一职。
“禀陛下,”杨仪恭敬地说道,“去年清查户籍,三道共有四十万户。”
“孔明啊,”刘贝又看向诸葛亮,“朕离京这一段时间,对关内道的改革推行的还好吗?”
诸葛亮有些忧郁,过了许久他才说道:“关中的世家门阀对推行的新政很是抵触,只有一些小的世家迎合改革。”
“哦,”刘贝有些惊讶,“那是哪些世家?”
诸葛亮想了想道:“有京兆杜氏,河东柳氏,陇西李氏,武功苏氏,昌黎豆卢氏,京兆韦氏这些小家族。”
“那这些家族的子弟科举考试情况如何?”刘贝不动声色的问道。诸葛亮说的这些家族刘贝其实全部知道,都是后来的唐代关陇集团的家族,但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也出现了,刘贝只能够将其归咎为时空错乱罢了。
诸葛亮没有回答,而是看向了一旁的吏部郎中,章武二年二甲第十三名的,来自京兆杜陵的杜元。
杜元见首辅看着自己,连忙明白过来,对刘贝恭敬地说道:“禀陛下,吏部的文献记载,这些家族的考试情况都比较好,最好的是卫国公姜维所在的朔方姜氏以及武功苏氏较好。”
“嗯,”刘贝点了点头,过了许久他才说道,“杜元听令,由你来草拟诏令。”
杜元听后,立马跑到一旁的书桌前,执笔听候。
“古来帝王治国,一靠贤臣良将,二靠卓越的制度,且…………”刘贝缓缓地说道,“今罢撤御史大夫,增设二台,九寺,五监,即御史台,司天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二台,五监官职由吏部商议后制定,钦此。”
这时,锦衣卫指挥使陈到走了进来,递上了一份战报,刘贝看了一眼,对陈到说:“将十六卫大将军在京的以及其他内阁成员召开。”
刘贝看着那份战报,长吁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