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南北矛盾”论
一部分学者强调“南北矛盾”的重要性,认为在两极格局解体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早已存在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和矛盾进一步突出,南北之间的对立加深,成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而且这个矛盾很难解决。
谢益显认为,现在“西西矛盾”日益明显地发展,“南北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人们主要是在“西西矛盾”和“南北矛盾”这两对矛盾中来分析判断何者为主要矛盾。但相比而言,他更加倾向于认为“南北矛盾”是国际主要矛盾。谢益显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了“南北矛盾”为何会成为国际主要矛盾。首先,在经济上,西方大国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受到西方国家所控制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损害;在政治上,发达国家不但企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模式强加于人,为此而侵犯他国主权、干涉他国内政,呈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特征,而且公然大肆宣扬一国国内秩序问题会影响国际秩序,因而外国可以进行干预的主张。在这个基础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国际新秩序观,而这集中反映了“南北矛盾”。
但是谢益显在另一篇文章中又指出,“当前‘西西矛盾’日益发展,‘南北矛盾’十分突出,但这两对矛盾中的任何一对矛盾都没有取得一种使另一对矛盾降到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只有当主要矛盾的概念是指“它的发展状况最本质地反映这整个时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状况”的时候,“南北矛盾”才是主要矛盾,“因为‘南北矛盾’的发展状况如何,体现着今后国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状况如何”。
金德湘通过解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得出如下结论:“应把发展问题视为目前全世界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把各国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发展经济的普遍要求同世界经济发展失衡、远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视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李志平根据邓小平的“东西南北”理论,推断出发展问题最基本的表现是南北问题,是经济问题。
有学者具体分析了“南北矛盾”的内容及变化,认为“南北矛盾”的传统概念是经济矛盾,表现在南北经济的失衡。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南北矛盾”中的政治因素上升,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与斗争形成激烈的对抗。
强调“南北矛盾”为冷战后国际政治主要矛盾的政策意义在于强调从冷战后的国际形势看,防止世界大战,争取较长时间的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的,争取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发展自己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中心任务或主要矛盾。因此,中国应该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这呼应了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但是,也有学者批评将“南北矛盾”作为国际关系主要矛盾的观点。他们的主要理由是,南北力量对比严重失衡,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急剧分化之中,“南南矛盾”上升,发展中国家难以形成一个声音说话,在与北方的对话中处于更加软弱和更加被动的地位。“南北矛盾”对世界战略全局的影响不是在增强,而是在削弱,正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却并未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一样,当前的“南北矛盾”也并未成为左右过渡时期国际战略格局发展的主要矛盾。
“西西矛盾”论者卫林也对南北矛盾论提出反驳。他认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开始发挥作用,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分化不断深入,出现了所谓“第三世界内部的南北关系”,即已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益和面临的问题,与沦为债务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越来越大,已不可能像20世纪70年代那样形成一个整体进行斗争。
赵俊杰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南北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不可取。他认为,目前南北差距并非只是扩大,并非只有负面效应,恰恰相反,南北差距在有些地区有所缩小,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有所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