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流星錘的應用和發展源遠流長,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爲了狩獵就開始使用石球和流星索了,而流星索就是用繩索繫以石球用來抛擊或纏繞野獸用的,這已從許多歷史文物中得到證實,這便是流星錘的前身。待有了戰争,流星錘則又成爲戰争得力的武器。正像《中國兵器史稿》《明代繫兵》文中所述:“其作用介乎短兵與長射器之間,可以抛擲擊遠,亦可縮短以擊近身之敵之兵器也。繫兵未必始於明代,但明人用之頗多,不但步卒、騎士均曾用之,且出海遠去之明代海軍亦曾利用之,以作舟上戰及登陸後抛擊土人之特種兵器。”但該書在寫兵器考證中却未曾對明代以前的繫兵作何考究和論述,而在《明代繫兵》一文中雖未明確其淵源,但作者周偉已肯定“繫兵未必始於明代,但明人用之頗多”。正因爲明代使用之盛,影響較大,乃在民間傳説中多有“流星出現於明,而盛行於明末清初,多爲抗清志士、遊俠、義士所使用”之説。
因爲流星錘既便於携帶又有很强的技擊作用,特别是不拘敵方人多人少都可發出震撼群膽降敵制勝的威力。它既可作爲暗器又可作爲表演的特技藝術出現。所以,編者幼年習武便憧憬能掌握和運用這一武器。但所接觸到的武師均不諳繫兵,致夙志未酬。直到1931年得遇精於馬上步下武藝,尤擅暗器、輕功的徐德福老先生,在向他學習柔韌輕功的同時,也得到他對繫兵和暗器給予的指教。雖未能得窺流星錘的精華全貌,也略知流星中技法竅要,其後在五十多年涉足武壇的歷練中,凡耳聞目見有練流星錘者無不趨訪求教,藉以瞭解其技法動作之特長及其换把發勁有何獨到之技法。數十年的經歷告訴我,現在雙流星錘的動作和套路在技擊用法上,可以説久已失傳,只有在舞臺表演中尚能略見其動作形迹。
筆者多年受精力和環境所限,未能對流星錘進行精煉,也未能盡早完成其挖掘、整理工作。但由於筆者對流星錘的偏愛,因之總想找個勇敢而又堅强的青少年來代我完成這一夙願。於1973年齊齊哈爾和平機械廠開辦青少年武術班時,發現了堅强逾於一般男孩,而淘氣又幾乎超過所有同伴的十二歲女孩——董平,看她膽大心細,領悟力强,勇於實踐,敢於創新,就試着把流星錘的技法一點點地教給她練。而她由於對流星錘的興趣濃厚,勇氣倍增,幾乎没用沙袋就直接操舞起金屬錘來。只要指給她動作要求和要領,她就敢於實踐。在她掌握了流星錘的器械性能後又指給她技擊動作和發勁要領,她經過五年多的刻苦鍛煉和技法鑽研,終於摸清了流星錘的技法規律,并做了許多新的嘗試。在動作和發勁上又有了許多創新,做到了“指向出錘,變勢應心,發錘剛疾,逢擊不空”。當她入武術班三年時(1976年,十五歲),就被選中代表黑龍江省參加全國武術比賽。1984年她代表哈爾濱體育學院參加全國體育院校武術比賽時,表演的流星錘獲傳統器械金牌奬,還因動作剛疾、熟練、變化多端,人們前所未見,致引起不少教師和運動員學練她的流星錘。由於她練的流星錘變化奇幻,錘勁剛疾,且“脖肩膊肘腕加手,腰身胸脊胯膝足”,無處不能發錘勁擊,使我感到欣慰。尤其令人滿意的是,她能基本擺脱現時武術繫、軟兵器只用舞花的形式化,而能突出流星錘的實戰性。她未及而立之年,不僅精於武術且能兼擅藝術體操、健美操和壘球等項目,已成爲哈爾濱工業大學體育部最年輕的講師。願她在今後的歲月裏堅持練功,不斷總結提高,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更好地發熱發光,爲提高中國武術,特别是繫軟兵器技術水平做出更多的貢獻。我們師徒爲了扭轉繫兵流星錘的單純表演性,使它再現其特殊技擊作用,恢復其實戰效能,剛剛開始做出第一步新的嘗試,不當處請明家指正。
滃然李文彬
1991年元月於北國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