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探讨
“两型社会”建设的利益相关者涉及政府、企业和居民(消费者)。
一 “两型社会”建设中政府的行为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相关行为将产生正外部性,行为相关者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正因为如此,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没有动力自觉地把“两型社会”行为内在化,出现了市场失灵,需要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来纠正。政府既是“两型社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又是“两型社会”建设相关制度的制定者。
邓超和尹媛媛(2009)[18]认为,政府如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发挥创业投资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职能,是推动长株潭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一环。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发挥以下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在发展创业投资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对创业投资的引导及政策扶持是确保长株潭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基本要件。通过设立为“两型社会”服务的政府主导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进信贷资金向“两型产业”倾斜,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资金保证。同时,政府通过为商业银行对创业企业提供的贷款进行担保,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创业企业进行融资的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创业企业的融资成本。第二,由政府发起建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创业投资服务中心,为创业投融资机构和创业企业提供投融资全过程中所需要的服务,是实现创业投资公司和创业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缓解创业企业的融资难题,助推“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另一保障。
聂方红、黄夏先和钟荣丙(2010)[19]认为,地方政府是长株潭城市群低碳转型的巨大推动力量:首先,政府主导力量主要体现在低碳转型的制度安排方面;其次,地方政府是低碳发展的财政提供者。
此外,政府作为社会最大的消费者,一方面要通过机构改革精简政府机构、裁减冗员,建设高效性政府;另一方面,在政府采购行为中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通常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政府采购进行“绿化”和完善,将环境准则纳入采购模式,并在采购活动中选择符合国家特定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20]通过政府行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众形象。
二 “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的行为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不仅是资源消耗的主体,也是污染物排放的主体,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企业行为至关重要。相关研究着重就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企业责任竞争力、绩效评价、战略预算管理等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接连不断发生的我国国有企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国有企业环境责任的缺失不但影响自身形象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刘儒昞(2012)[21]结合经济学和心理学知识,将国有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社会公众履行投资责任(由政府代为履行)界定为国有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心理契约。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种情况对此心理契约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提升国有企业环境责任意识、重建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等加强国有企业环境责任建设的策略建议。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社会对现代企业的基本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国际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准确科学地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阳秋林和代金云(2012)[22]在“两型社会”视角下,首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进行了界定,然后分别从责任管理、环境、资源、经济、社会五个方面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指标评价体系,最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南省相关企业2011年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及得出结论,并针对一些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
蔡珍贵和罗灿(2009)[23]认为:“两型社会”的提出,全球契约所倡导的企业在人权、劳工、环境等领域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也就更加重大,逐渐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新内容。在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已从当初以处理劳工冲突和环保问题为主要功能,提升到事关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并提出了提升企业责任竞争力的六方面的策略:尽快完善与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相关的法规建设;企业要强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改善劳资关系;加强社会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意识;重视并争取取得社会责任认证。
“两型社会”建设对企业绩效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会计利润、财务指标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这一新要求。王朝阁和孙海涛(2013)[24]分析了“两型社会”背景下对企业绩效评价的新要求:对于企业内部而言,节能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可以为企业节省不必要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对于企业外部而言,减少了环境污染,在对周边环境的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自身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赢得社会的认可,树立企业的形象对于企业来讲更是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产。所以,在进行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时,企业应当在原有的平衡计分卡方法中加入对于环保程度和资源节约程度考评的指标,以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进一步,从整体的绩效评价体系框架以及评价重点指标两方面构建了新型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
颜赛燕(2012)[25]指出,企业战略预算管理是企业在进行预算时,以战略为出发点,提升企业治理效率。战略预算管理着眼于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关的事项。因此,在其预算编制内容、流程和考核指标的设立上,不仅需要着重考虑利润、成本等短期指标,而且要考虑长远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才能生态、节约和惠民,达到“两型社会”建设的终极追求。
三 “两型社会”建设中消费者的选择
人类消耗各种资源从事生产活动,并排放各种污染物导致环境的污染,根本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各种消费。过度和畸形的消费是间接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所以,建设“两型社会”,一方面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也需要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有关文献从生态消费模式、责任消费、“两型社会”消费引导、“两型社会”居民消费指数、使用产出-环境边界和环境偏好曲线分析“两型社会”的一般均衡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倪琳(2013)[26]认为生态消费模式就是指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消费水平适度、消费结构合理、消费方式健康、绿色和低碳的消费模式,它既要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能以危害同代他人和下一代的消费权利为代价,是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消费模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模式。表现出消费水平适度、消费结构合理、消费方式健康、绿色和低碳的特征。提出了如何加快构建生态消费模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加快提升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加快构建“两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生态消费的制度体系;加快营造有利于生态消费的社会氛围。
王天仁和李建锋(2011)[27]提出:“责任消费”一般是指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消费者,自觉将自身消费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及社会责任履行相联系,通过有鲜明价值导向的“选择消费”“货币投票”和维权监督等方式,去支持、鼓励符合国家标准及产业政策的优质商品与服务,摒弃、抵制不符合国家标准及产业政策的商品与服务,以促进国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消费观念、消费态度、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倡导责任消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以及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倡导责任消费就是要让消费者树立“责任消费”意识,用好消费选择权,积极监督企业的行为,并带动身边亲友实行“责任消费”。倡导和实施责任消费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政府、企业、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海鸣(2012)[28]提出了“两型社会”消费引导的概念,指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中的政府,为了实现“两型社会”消费,促进“两型社会”建设,采用一定手段引导社会成员按照政府引导的消费方向和要求(也即引导的消费生活方式)进行消费的一种社会活动。认为“两型社会”消费是迄今为止要求最高层次的最新消费活动;而进行“两型社会”消费引导,则可以加速实现“两型社会”消费模式的形成,但是要很好地进行“两型社会”消费引导,必须首先认识“两型社会”消费引导的作用和性质,才能更自觉地进行“两型社会”消费引导。
“居民消费问题研究”课题组(2011)[29]以居民家庭消费为着眼点,构建居民消费指数模型和指标体系,并运用“两型社会”居民消费指数的计算方式进行了试算,探索当前居民消费现状和消费趋势以及衡量标准。并提出:立足“两型社会”建设,在实践中推进“两型社会”消费;加大宣传,培养“两型社会”消费者;加强政府规范和引导,建立科学的消费调控机制;大力倡导公众参与四方面的对策建议。
朱清、余瑞祥和李彦军(2012)[30]认为,从居民环境偏好的角度来看,居民环境偏好的强烈程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绿色程度。那么,“两型社会”本质反映了人们对资源环境偏好与经济物品偏好的选择与排列。使用产出-环境边界和环境偏好曲线分析了“两型社会”的一般均衡,对“两型社会”展开了新的解读,并指出:当一个社会的最大产出正好满足居民愿意支付的最高环境质量时,该社会即是“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后,提出了“两型社会”环境政策的发展方向:居民环境偏好打破传统环境治理的二元结构,实现对政府环境规制和企业环境行为的全面驱动,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起点。
另外,在信息社会时期,各种社会媒体在信息披露、舆论引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互联网应担负起介绍、宣传、推广“两型社会”的社会责任,同时还应起到监督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行为的作用。各种社会媒体应协同一致,推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使“两型社会”成为不同经济主体的自觉行为。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理应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相关理论的探索者。陈秀芹和许抄军(2013)[31]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心理动机,得出的结论有: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心理动机是积极的,强度较强;幸福生活追求是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在动机;大学生的心理动机受性别、专业、区域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