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复杂劳动还原与产品的价值决定:理论和数理分析
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平均劳动(或简单劳动)的问题,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品通过交换证明自己的价值性质,不仅需要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而且要将复杂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但是,在马克思的论著中,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深入透彻的研究。这一明显的理论空白客观上为各种批评意见以及不同观点的纷争留下了伏笔。庞巴维克——第一个认真地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曾抓住并利用这一弱点,将其作为非难劳动价值论的主要依据。现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曾就此问题对马克思提出过批评。在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进行了一些尝试,力图发展和完善复杂劳动还原的理论,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希法亭,许多有影响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支持他的观点。鲁宾则试图从另一角度发展复杂劳动还原的理论。20世纪60~70年代,一些学者将希法亭的理论进一步精细化,建立了数理模型。但自80年代以来,也许由于该问题在研究上的难度,国外对复杂劳动还原问题的研究似乎停顿了,新的研究文献极为稀少。以伊藤诚为代表的一派学者,甚至试图取消复杂劳动还原问题,即否定复杂劳动的存在和这种还原的必要性。
本章试图在一个崭新思路的指引下重新考察复杂劳动还原问题。第1节批判地考察了过往关于复杂劳动还原的理论,尤其是希法亭的理论,在汲取这些理论的合理要素的同时,重新诠释了教育培训劳动(以及研究开发活动)与产品价值形成过程的关系,分析了复杂劳动还原的条件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本章提出应同时立足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的概念,将希法亭和鲁宾所代表的两种理论传统经过适当的修正综合在一个框架里。基于上述讨论,本章第3节提出了一个数理模型,该模型由产品价值生产方程和价值实现方程共同构成。根据这一模型的求解结果,复杂劳动还原系数取决于相关部门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现(MELT)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现之比。此外,本章还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经验中识别复杂劳动还原这一难题,并给出了一个简易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