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通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9 什么是社会主义?

第三种主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关于平等和乌托邦的理想,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有关于“财产公有”的描述。柏拉图尽管没有系统地论证这一观点,但他表述了这方面的思想。当然柏拉图不能被称为是一位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出现,是对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反应。首先出现的是空想社会主义。像欧文、圣西门和傅里叶等人都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他们强调集体主义和互助,批评资本主义的诸种负面现象。后来,这一派的学说就慢慢地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或者叫共产主义,这主要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建立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建设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中动员工人阶级的著名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中包括了十条基本政策,这可以被视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纲领。尽管他们两人后来对该政治纲领的表述做出了修正,但这十条基本政策至少代表了他们在1848年的观点。他们说:

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征收高额累进税。

3.废除继承权。

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83]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后,社会主义学说后来又有新的发展,被称为改良的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性人物是德国思想家与政治活动家爱德华·伯恩斯坦,他认为应该放弃暴力革命,主张通过议会方式进行民主斗争,并进而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强化再分配,实现社会平等以及建设福利国家。数十年之后,伯恩斯坦倡导的很多主张已经成为欧洲发达国家的基本政策和实际状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的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的发达国家——其政治经济模式已经融合了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因素。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呢?借鉴安德鲁·海伍德的论述,这里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视为对若干原则的倡导:[84]

一是强调共同体原则。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群体,认为脱离了群体的个人是不存在的,个人脱离群体实际上也无法生存。比如,如果一个小孩生活在孤岛上,如鲁宾逊一般,不跟其他社会成员发生交往,他最后是无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只不过是一个具有人形的动物罢了。所以,倘若脱离了群体,个体的价值就无从体现,甚至难以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二是平等主义原则。如果说自由主义更重视自由,保守主义更重视秩序与财产,那么社会主义就更重视平等。社会主义的平等观,不只是形式平等和机会平等,同样重要的是实质平等和结果平等。所以,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理想的社会,其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程度应该要远远小于按照其他原则构建的社会。平等的重要性与优先性,是衡量一种观点是否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标准。

三是博爱原则。社会主义主张博爱,认为应该以同等的方式去对待社会中的每一份子。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是要让所有人或绝大多数人都过上一种更美好、更体面和更有尊严的生活。

四是阶级原则。社会主义秉承阶级分析方法,把社会分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或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前者是统治阶级,后者是被统治阶级。社会主义认为,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存在压迫与被压迫关系。凡是下层阶级的一员,实际上时刻都受着上层阶级的压迫。所以,社会主义主张打破既有的阶级结构,以构建更平等的、甚至无阶级的社会作为理想。

五是财产的社会控制原则。社会主义认为,只要财产控制在私人手里,必定会带来前面提到的不平等和阶级压迫。所以,社会主义寻求的是让财产的私人占有过渡到某种形式的财产的社会控制。当然,关于财产的社会控制应该采取何种具体手段,马克思有自己的看法,其他社会主义思想家们也有各自的见解。总的来说,财产的社会控制主要存在国家控制和社会自治体控制两种不同的设想。

六是满足需求的原则。社会主义比较注重人基本需求的满足。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基本需求,每个人应该拥有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权利。所以,共产主义的口号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与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相比,社会主义至少在意识形态上更注重人的基本需求,这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独特之处。

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同类型的社会主义在欧洲知识界一直占据着较大的市场。很多杰出的知识分子都走到社会主义立场上,这一点大概跟人的同情心有关。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说:“三种激情支配了我的一生:爱的渴望,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极度同情。”如同罗素,很多人思考社会问题都是从观察苦难入手的。不少人在从小到大的环境里会见识了各种苦难,随后是思考苦难,由此产生了减轻社会苦难的积极愿望。从社会分层看,下层阶级的苦难往往更多一些。所以,思考如何让下层阶级的生活变得更好时,很多知识分子容易走上信奉社会主义的思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