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60多年前,侵华日军在滇缅战场遭受重创,有数万日军遗骨散落在缅甸和滇西各地。实现了到现地祭奠这个愿望后,他们就盘算着将死在这些地方的日军遗骨收集回去。
在日军野炮第56联队战记《炮烟》一书的附录中,有一份日本战后在缅甸收敛阵亡人员遗骨的资料,是自1975年首次派出“收骨团”赴缅甸,直至1980年派出“慰灵团”来我国云南活动的大事记。每次收骨回国后,日本国内的各部队战友会即组织“慰灵祭”,资料中还附有侵占滇西的日军第56师团及其所辖野炮第56联队的历次祭奠活动的详细记录。
这一切的发端,是日本于1973年发起成立“全缅甸战友团体联络协议会”,推动日本政府厚生省于1974年制定出“海外战殁者遗骨收集计划”,并为即将派出的“全缅战联协”团员募集活动资金,当年4月和10月两次共募得8500万日元。据日方统计,日军在缅甸战场的阵亡人员约为13.7万,因此留下大量未能及时处理的弃尸。
1975年,第一次“收骨团”踏上了赴缅旅程,成员由141人组成。其中,厚生省职员10名,老兵90名,阵亡者遗族25名,还有志愿者组成的“日本青年遗骨收集团”成员15名。此次,共收集遗骨10717柱。1976年,第二次“收骨团”赴缅,此次由163人组成。其中厚生省职员12人,老兵100名,阵亡者遗族40名,“日本青年遗骨收集团”成员10名。此次共收集遗骨12589柱。以上两次共收集遗骨23306柱。
日本方面如何在缅甸打开的局面,笔者未见详细的资料,然而“金钱铺路”这一点却是不会错的。“二战”之前,缅甸为英国殖民地。日本为实现侵缅意图,战前即派遣特务赴缅积极活动,以支持缅甸民族独立运动为诱饵,组织昂山、奈温等一批缅甸民族精英在日占区台湾、海南予以培训,又秘密遣返回国组建“缅甸独立军”,在1942年日军进攻缅甸时积极配合;当时,中国派出远征军第一路赴缅与英军并肩抗日,很多缅甸人却对我怀有深深敌意。虽然昂山后来看清形势,于1944年倒戈加入了反法西斯战线,协助盟军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投降,但1947年英国又反悔当初允诺缅甸独立的协议,指使歹徒刺杀了昂山,使缅甸人深受伤害。此后,缅甸民族主义意识日趋浓烈,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昂山的继任者奈温以仇华反共为政治基点,铲平了缅甸境内的大量中国阵亡军人墓地和纪念碑,却对前来收骨、慰灵的日本人予以配合。
从1975年开始,在政府、财团和民众的大力支持下,日本人在缅甸打通了种种关节,在各个战场都修建了大大小小的慰灵塔和纪念碑,不论原址上已盖酒楼还是居民房,日本人皆重金买下做祭祀之所。距曼德勒30多英里、伊洛瓦底江边的自敢山,为缅甸著名佛教胜地,山上山下佛塔林立。风光最佳处,有一座由日本人出资修建的巨型鎏金佛塔,是其悼念战死者亡魂之所,白色佛塔基座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几千个日本军人的名字。以这座塔为中心,四面有日本人修建的各种慰灵塔、悼魂碑、镇魂牌。甚至,为在缅甸和滇西战死的800匹军马也建了纪念碑。每年春秋两季,都有大量日本人在僧人带领下来这里进行祭祀活动。
几乎与在缅甸的活动同步,日本人也开始了对于中国云南的活动。1980年至1990年期间,他们先后4次以旅游者身份来到云南,打着“日中友好恳谈会”的旗号,企图从民间收集日军遗骨。1988年7月,“全缅战联协”常务理事甲谷秀太郎一行4人经有关部门特批,沿滇缅公路到达滇西,在龙陵、腾冲、芒市、畹町等地战场遗址进行谢罪忏悔。这些日本老兵当时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他们也做了一些促进中日友好的事,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他们三番五次来云南的真正目的。
当时在昆明市日资企业——日本华兴株式会社驻昆办事处供职的陈晓耘女士见证了这一事件。1990年,陈晓耘应邀参加欢迎甲谷秀太郎的宴会。甲谷认为陈晓耘是日本公司雇员,似可信任,所以在昆明逗留期间曾多次到陈晓耘工作之处拜访。陈晓耘了解到,甲谷参加过侵缅战争。一次,甲谷将一份滇西各战场日军遗骨分布图给了陈晓耘。其中《拉孟(即松山)阵地要图》和《腾越(腾冲旧称)城附近守备要图》上清楚地记录了1944年6月至9月的战斗情况。甲谷对日军的侵华罪行做了谢罪,同时希望收集遗骨的事能有所突破。多次通过外交的、民间的交涉未果后,甲谷希望陈晓耘能帮他在此事上做些工作,回到日本后又多次来电。但陈晓耘认为,日本侵略云南的史实是永远无法抹去的罪恶,所以婉言谢绝了他的请求,并表示请他尊重中国人的民族情感。
1944年,日军在滇西战场上遭受重大损失,战死的日军尸骨遍地。据甲谷秀太郎提供给陈晓耘的资料,日军遗骨分布如下:拉孟阵地1250人,红木树附近100人,龙陵周边2937人,腾越城及周边1800人,瓦甸及大塘子附近200人,桥头街及冷水沟附近100人,芒市及上街附近878人,遮放及滇缅国境附近400人,保山附近约200人,合计7865人。实际上,这个资料仍然不是最精确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缅战联协”成员曾来到龙陵,欲在城南的伏龙寺举行佛教仪式为战死者“招魂”。遭到当地有关部门拒绝后,他们不死心,将一份“战死者名簿”用塑料桶密封,悄悄掩埋在了寺外山脚下的一棵大树下,但2012年被当地百姓在劳动时无意间挖出。这份“战死者名簿”记载,在松山地区第56师团阵亡1288名;在龙陵地区第56师团阵亡1866名、第2师团阵亡544名,合计2410名。这些资料反映了日军在松山、龙陵、高黎贡山、腾冲等地的阵亡情况,是了解滇西战场战况的重要旁证资料。
松山、龙陵的老百姓,几乎都听说过县外事办公室的人讲日本人为寻找日军遗骨而“悬赏”的事,据说交换条件是:一具尸骸换一辆轿车,一根腿骨或手骨换一台彩电。当地没有人为此动心。那么,那些遗留下来的日军遗骨到底在何处呢?据龙陵县史志办公室陈景东先生介绍,1988年至1989年,当地政府曾组织人力在松山一带收集了一些日军遗骨和遗物,当时的目的一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二是史志办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和物证。之后,这些遗骸和遗物被装在约20个木箱以及40余个陶罐内,一直放置在龙陵县史志办公室的仓库内。2005年龙陵抗战纪念广场落成,又搬迁到新建的抗战纪念馆内。
笔者的朋友、著有《我认识的鬼子兵》一书的北京作家方军,在龙陵采访见证抗战的“最后一批人”时曾看到过这些骨灰罐,他将这些日军遗物分为三类:
5个陶罐装的骨灰,是日军第56师团将在缅甸战死的日本兵烧成骨灰,带入中国滇西的。据说日军当时曾准备带着这些骨灰打到昆明、重庆去。装骨灰的陶罐口小、肚大,是缅甸萨尔温江流域妇女顶在头上使用的陶瓷器皿;
据日本厚生省的统计资料,在滇西战场上,侵华日军共战死14052人。当年滇西群众掩埋日军尸体是为了防止尸体发臭,担心污染空气和水源,属于草草掩埋。1988年仅在松山挖掘出了其中一部分骨骸,装在本地烧制的陶罐里;
此外,当时在收拾日军遗骨时,和遗骨一起出土的还有他们的钢盔、皮鞋、饭盒和炮弹等物品,装进了二十几个木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