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快闪+传统文化

有种微文化行为艺术,叫快闪[7],为互联网衍生物,用网络召集一批人,在指定地点和时间,出人意料地同时做一系列指定的歌舞或其他动作,然后迅速闪开。“快闪行动”初期纯为搞笑或膜拜纪念,是忙碌的当代人对世界开的善意玩笑。后来,“快闪行动”制成“快闪影片”,传播威力大增,并在公益、商业等领域热起来,快闪族兴起。

快闪源于2000年3月美国纽约曼哈顿,由比尔组织发起。后扩展至欧洲、亚洲等。如加拿大的“青蛙跳”,数十人突然步入商场TOYSRUS玩具店,扮青蛙跳来跳去。《歌舞青春》闪电影[8]很有创意,将篮球动作与舞蹈艺术融合,融入街舞、爵士舞、拉丁舞等,配合摇滚歌曲,充分展现一群青春阳光男孩的热力和活力,轻易就能俘获年轻人的心。香港第一闪是2003年8月22日,一群外籍人士突然在铜锣湾时代广场的麦当劳,集体举起纸巾并跳芭蕾舞,一分钟后散去。NFM北京快闪团,为羽泉演唱会闪舞。青岛,一群人在繁华地段擦地,并迅速消失,以此唤醒环保意识。

艺术无国界,以正确方式创造艺术,利大于弊。快闪可为艺术服务、社会服务,由街头表演拓展到公益活动、绿色环保、品牌推广、主题宣传、迎接春运、快闪求婚等。公益快闪进行公益理念的传播、公益活动的呼吁。商业快闪,融合快闪与广告,由原来的架上艺术向架下转移,走上街头,走进百姓生活,由早期的用户创作广告,转向民众直接参与广告,成为广告的主角,实现了广告的平民化与互动传播。[9]

快闪艺术有几个特点。

首先是“跨”。快闪属于典型的跨媒介创意艺术,网罗电子游戏、广告、音乐、摄影、影视等元素,综合不同符码、话语习惯、渠道感觉和认知模式,既可利用现代流行的音乐、舞蹈等元素,又可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新颖的方式呈现出来。快闪与影视融合,实现媒介的整合以及协作叙事,缩短影片与观众的距离,看与被看的共时性,增强了互动性。快闪不仅运用影视播出平台和网络PC端等传统媒介,也运用视频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寻找跨屏互动的最佳结合点,结合手机播放,在时长、风格、拍摄等方面,考虑播放要求和受众口味。以跨媒介的方式,实现了“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融合、品牌打造、促进线上线下互动等的互利共赢,实现再媒介转译与多媒介的整合,实现移动新媒体立体传播与复合营销,走“短、热、快”路线。

其次是“快”。通过“眼球效应”,迅速吸引人群,瞬间冲击观赏者,向人群传达某种理念、商家品牌等信息,达到传播目的。快闪年轻化,紧扣“80后”“90后”乃至“00后”的心理特征,与新时代节奏合拍。

然后是“众”。快闪改写了舞台概念,公共空间变成舞台,提供免费的视听盛宴。快闪客有意选取空间宽敞、人流密集之地,如露天广场、购物中心、交通枢纽等,迅速将常规生活空间改造为艺术空间,空间表现形态是进场、介入、离场。以新奇、突然的方式,给观众深刻、强烈的视听嗅觉印象。快闪讲究在场感,快闪客与旁观者同时在场,看与被看互换统一。

高雅的快闪,是值得留存的艺术经典。例如,芬兰科瓦斯特兰姆的都市四部曲快闪舞蹈,整合多媒介艺术。一是舞蹈+文学:全舞有隐含故事线,两男一女双人舞、三人舞纠缠,仿若演绎三角恋的爱恨情仇小说,以舞蹈捕捉潜意识。二是舞蹈+电影:运用快闪快切、晃动摇移等镜头法,舞蹈镜头交织日常镜头,现代舞选配摇滚乐,夹杂地铁噪声,动感十足;舞蹈因视频传播而长存。三是舞蹈+地铁:肢体动作设计呼应地铁的去来,为动感舞蹈再添流动性,再现既有控制力又无序的都市情绪张力。四是舞蹈+现实舞台:以地铁站作为舞台,地铁广告成为布景,光源就地取材,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较量。五是舞者+人群互动:群众既有赞赏或惊愕的呼应,也有漠然视之的不呼应。艺术家不刻意要求乘客驻足观看,只表达潜在诉求。全舞视频只有四分多钟,像快闪演出,都市节奏的现代感与打破常规的后现代感交织,全新创意给人震撼感。

“快闪”是舶来品,传入中国存在文化相容与否的问题。快闪的中国化演变,需要土壤,需要创意。快闪可与传统艺术结合,如合唱、舞蹈、器乐、童话、传说……快闪可让传统文化重入人心,给人亲切随和感。但是,快闪特点是快速、短暂,多以劲歌热舞为亮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是含蓄、悠长,需要时间来细细品味。快闪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要解决这一冲突,需要抓住传统文化的最大亮点,通过短时间的快闪表演呈现传统文化的精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以点带面起到烘托作用。

快闪与中国传统文化能产生化学反应,并直接向海外输送传统文化。经典案例是加拿大上演的“祝贺华人猴年新春”精彩快闪。[10]2016年1月30日,首都渥太华的地标建筑国会山,虽是零下19摄氏度,却游人如织,他们先被教堂阶梯上的Q版孔子小雕塑吸引,纷纷拍照留影。伴随着教堂的钟声,一列鼓号队出现。一声哨响,欢快的贺岁音乐响起,几位洋人娴熟地唱起了中国歌曲:原创歌曲《你好孔子》,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轻松地唱出来;中国摇滚乐开山之作《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与西方交响乐的碰撞,唱出了时代经典。《龙的传人》由华人歌手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则由大型合唱团倾情演绎,融入了多转音的动感唱腔、黑人灵魂式solo。《新年到》营造的喜庆氛围与DJ打碟融合,相得益彰。歌曲《加拿大》由加拿大的小伙子们用中文快板念出来,中国快板与西方乐器如架子鼓、小鼓、keyboard等融合,别具一格。在青春少男少女的且歌且舞中,又加入舞龙舞狮,带来浓浓的中国农历新年味道。踩高跷和Q版孔子大人偶的出现,更是将全场气氛推到高潮。虽是冰天雪地,但是所有演员与外围观众一起,在广场上载歌载舞,鼓乐齐鸣,热情洋溢,化成了欢乐的海洋,让人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Q版孔子像在全国各地均有巡回展览。

这次快闪之所以成功,原因很多。中国古代圣人孔子以可爱活泼的形象做代言,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邀请很多洋人演员参演,融入华人的贺春庆典。邀请到加拿大联邦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部长凯瑟琳·麦肯纳,代表总理出席并发言。动用了1000多名中外演员,准备时间超过一个月。近年,加拿大的华人数量剧增,这次快闪选择在加拿大举行,不但能吸引外国人的注意,更勾起了华人浓浓的思乡情谊,本地生活与故土文化碰撞,非常感染人,也使这次快闪更引人注目,引起共鸣。虽然只有11分钟,但被誉为“全球华人最棒贺岁视频”,迅速在网络上传播,点击率高,宣传效果好,中西文化交织,更有利于在全球传播传统文化,使之名扬四海。

中国传统文化与快闪契合的例证,还有“老外穿汉服寻福”[11],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大城市的闹市区,于春节期间,同时举办寻福快闪,同步同传,开拓“城市四合一”快闪。开局设计巧妙,在闹市中弹古筝:闹市的“闹”和古筝的“静”、快闪的“短”和古筝的“悠”,拼贴互渗,矛盾交织,快闪活动更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然后,数名外国友人身穿传统汉服逐一出现,合力拼成一个巨大的“福”字,最后散发小福字贴纸,与游人合影。此次快闪,巧借福文化、汉服、古筝、中国书法,以“寻福”作为催化剂,外国人穿汉服,说汉语,祝福新年吉祥如意,中西结合,更能吸引观众眼球,也有利于在海内外网站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快闪是起源于当代西方创始的行为艺术,而中华传统文化是独树一帜的民族符号。快闪与传统文化联姻,既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和谐、神韵等抽象符号,在避“实”就“虚”的意境中,感悟特有的民族精神和东方韵味;也要借用西方的表达方式、创作手法等,在西方艺术形式框架中融入中国文化精神,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融合,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于一身,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统一,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设计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直陈不误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快闪形式的冲突反而造就了艺术风格上多元化的统一,视觉的冲击,听觉的震撼,寻根文化因素的萌动,让人耳目一新。相对于“老外穿汉服寻福”中较单一的汉服、福、古筝等中国文化符号:“加拿大华人春节快闪”多姿多彩的中国符号更为夺人眼球、内涵丰富。

未来的快闪发展,在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把快闪作为辅助工具,提供前卫、时尚的传播方式。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融合,如西方流行音乐的奔放、激动与中国传统舞蹈的含蓄、内敛互补互利,共同发展;如武术与太极可以肃穆、庄严的西方交响乐为背景乐,在街头表演;如用书法写诗歌、对联等;如制作传统文化快闪电影,弘扬传统文化;如发展校园传统文化快闪,年轻学生较易接受新事物,也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受众。

笔者曾为快闪小组设计“课堂快闪戏剧”:春天,开课,突然一汉服学生缓步进入课堂,执扇,朗声诵出两句春日诗词。另一个学生起来,挥袖,应和两句春日诗词。然后,从不同方位里,一个个学生起立,吟诵,从独诵,到双声,到群诵。快闪完毕,开始快闪演讲。或者,还可以设计,校运会、社团宣传活动或文化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快闪如吟诵、历史短剧等;专门成立传统文化快闪的社团组织。这些将有利于宣扬传统文化,能产生正向的良性效应。再如,快闪与沙画、文学的结合,通过快闪的模式,利用沙画的表现形式,把快闪表现内容转化为沙画。又如快闪与微电影结合:微电影的特点是短,在短时间内呈现完整小故事;快闪的特点是快,讲究瞬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每次快闪活动后加以后期的制作,形成快闪微电影,让快闪变“慢”,让观众能够仔细地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主题等,同时能够通过网络渠道快速传播开来,提高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