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社会建设理论
西方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充满血与火的斗争和赤裸裸的掠夺,阶级矛盾、社会对立相对比较严重,19世纪30年代末,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和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基本形成,社会稳定就成为当务之急。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统治阶级迫切需要借助某种理论学说来安抚民众、化解对抗情绪,社会建设理论应运而生,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孔德、斯宾塞和空想社会主义者。
孔德(1798—1857年),法国思想家,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他在《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学体系》两本书中提出了专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相互关系的社会静力学以及专门研究社会进化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动力学观点。他认为,从结构看,社会是有机体的一种类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被武装起来的团体是社会组织,国家和城市是社会器官;从历史发展看,知识进化必然引起社会变化,知识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社会静态和动态都建筑在特殊精神或社会价值基础之上。人类最高的本能是普遍的爱,他开出以爱为原则、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的药方来医治社会弊病。尽管孔德的思想方法是唯心主义,治理社会的路径是改良,受到马克思的严厉批评。但是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具有合理性。
斯宾塞(1820—1903年),英国思想家。他一方面试图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说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组织形态,尤其关注社会制度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试图说明社会通过进化,正由原始的一夫多妻的、军事的、部落的和奴隶制的社会向一夫一妻的、国家的、专业化的和以契约劳动为基础的社会过渡,以便达到最大限度的和谐。他认为在一切发达的社会集合体中,存在着支持系统、分配系统、调正系统三个部分,正如动物器官有营养、消化和调节系统一样。担负这三大系统功能的器官是各种社会设施。他列举了家庭、礼仪、政治、教会、职业和工业六种类型的设制,正是这些设制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运行。他认为社会有机体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主要原因是集中和分化。随着社会发展,各部分越分越细、数量越来越多、功能也各不相同,必然要进行新的结合,而导致社会发展,由军事的社会发展为工业的社会。斯宾塞认为,社会的这种进化过程,尽管有矛盾,但基本上是平稳的、自然的,不允许有意识的加速或外来干预,这才是阻力最小的路线。因此他严厉谴责革命改造社会的意图,要人们等待社会长期自然进化的结果。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迪尔凯姆、马克斯·韦伯、芝加哥学派将西方社会建设理论推向前进,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逐步形成。
迪尔凯姆(1858—1917年),法国社会学家,首次把社会学作为一门课程在法国大学里讲授,并创办了《社会学年鉴》。他想通过教育改革在公民中反复灌输一种强烈的道德意识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团体意识,来达到道德的重建和社会的整合。对于社会团结,他认为有两种类型:一是机械团结,二是有机团结。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转变为有机团结。他认为自杀率这一社会事实反映了社会团结状况,自杀有利己性自杀、失范性自杀、利他性自杀、宿命性自杀,利己性、失范性自杀率与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而利他性、宿命性自杀率则与社会整合程度成正比。他认为宗教是一种集体的产物,能够从内部给人以团结的纽带。
韦伯(1864—1920年),德国社会思想家。他非常重视社会合理化问题及社会组织研究,强调必须给予人的行动以理性分析,认为人的社会行动由主观动机和他人期待两种因素决定,有四种类型:①目标合理的行动,即能达到目标并取得成效;②价值合理的行动,按自己的价值进行,无论有无成效;③激情的行动,激情和感觉支配的行动;④传统的行动,按照习惯而进行。在传统社会中主要是传统和激情的行动,在工业社会中主要是目标合理与价值合理的行动。他认为科层制是社会组织目标合理化的结果,与传统治理和神授治理相异,不仅合理,而且合法。
芝加哥学派开美国社会学重视调查社会现实问题之先河,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对外来移民区、流浪汉、盗贼、舞女及不动产代理等问题进行调查,目的是为减轻社会弊病、改善城市运转提出建议;二是提出城市区域模式,用生物界弱肉强食规则解释市区位置安排。
20世纪40年代之后,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结构功能主义、交换理论、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说等流派。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是结构功能主义的典型代表,他认为社会结构是行动者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模式的组合或系统,功能是对系统的作用或效果。功能可有益于或有害于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社会系统一般有适应功能、达鹄功能、整合功能、维模功能,在社会系统中,这四种功能通常由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法律制度和家庭制度来执行。他认为道德规范是调解人际关系、规定角色行为的标准,也是衡量社会过程是否处于平衡的尺度。
交换理论认为,所有行动者都拥有从他人那里接受有价值财物的资本,所有行动者都要算计他人可提供的奖励价值及物力实用程度能否抵消他本人失去的物力和资本;所有行动者都要算计使“得”超过“失”。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牵涉到不间断的物力交换过程,这些社会关系的变化与稳定可以通过行动者间的物力交换的平衡与失调得到解释。
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塞、米尔斯等,他们认为冲突不仅有消极作用,也有维持功能,冲突是由对价值观信仰的不同及对权力、地位、资源分配的不均引起的斗争。因此,要注意冲突的维持功能,寻找解决冲突的正确途径,要有社会安全阀并使之制度化。
符号互动说的代表人物是布鲁默,他把社会交往分为符号性交往和非符号性交往。符号性交往是指人在接受他人影响作用反映前要有一个解释过程,要确定他人行为的意义,同时还要“定义”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告诉别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一个解释和定义持续不断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这一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当属安东尼·吉登斯。
吉登斯(1938—),英国社会学家,以社会结构理论和当代社会的本体论而闻名。在《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中,他认为日常用语中的社会一词显然有两种主要意思:一是社会交往或社会互动里包含的广义意涵;二是作为一个统一体的某一社会意思上的社会,它有特定界限,以使自己与周围其他社会区分开来。社会性总体只能建立在沿时空边缘分布的跨社会系统的情境中,所有社会都既是社会系统,又同时由多重复合的社会系统交织构成。这种多重复合的系统既可能完全“内在于”社会,又可能跨越社会的内部与外部,在社会性总体与跨社会系统之间形成多种形态的关联。跨社会系统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它的特点是包含了不同类型社会之间的各种关联形式。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分析其间所涉及的自主与依赖关系,把它视为支配体系加以考察。而所谓的时空边缘,指的是构成跨社会系统的不同社会类型之间存在的相互关联和权力差别。因此,社会是以其所嵌入的一系列其他系统性关系为背景,从中凸显而出的社会系统。所有社会研究都必然包含文化的、民族志的或者说是人类学的面向;社会研究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对行动者在协调他们日常行为的情境方面采用的复杂技能保持敏感;进行社会分析的学者还必须对社会生活的时空构成保持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