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宁波农业发展情况分析及2017年展望
摘要:2016年宁波农业除了畜牧业因为“五水共治”略有下降,粮食生产、林特产业和渔业基本保持稳定,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三产融合取得了较大突破,农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为农业第一产业占比较大,自然资源对农业的约束日益凸显,另外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制度保障不足和信息化支撑力度不够等问题都影响了宁波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三产”融合。我市应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农业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和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来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
关键词:宁波农业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一、2016年宁波农业的发展情况
(一)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2016年上半年全市农业经济稳中有进,虽然受到天气影响粮食种植和林特产业都略有下降,但得益于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整体保持平稳,上半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3.7亿元,同比增长1.3%。
1.粮食生产总体稳定
受2015年底连续阴雨不利天气影响,2016年春粮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减”,小麦受灾严重。全市实收春粮37.52万亩,单产238公斤,总产8.9万吨,分别比上年减8.8%、8%、15.6%;油菜实收13.03万亩,单产113公斤,总产1.5万吨,分别比上年减10.7%、18.3%、27%。但早稻生产形势好于2015年,实现生产“三增”,单产创历史新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早稻种植16万亩,比2015年增0.2万亩,增幅1.3%。预估亩产将达到450公斤,高出历史最高产量8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如后期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产量有望超过2015年。中晚稻面积保持稳定,与上年基本持平。2016年我市单季晚稻种植面积82.6万亩,基本与2015年持平,连作晚稻意向种植面积18.5万亩,比2015年增加0.4万亩,增幅2.2%。
2.畜牧业生产降幅继续收窄
畜牧业方面,随着养殖污染治理进入扫尾阶段,加之为保障G20峰会顺利召开,部分低小散畜禽养殖场继续被淘汰,全市畜牧业生产能力持续下降。生产上表现为猪、禽、牛、羊、兔“五降”,但降幅明显收窄,效益上表现为“猪好、禽稳、牛亏、羊赚、兔低谷”。2016年上半年全市肉类总产量7.39万吨,禽蛋产量2.32万吨,同比分别减7%和15.1%,降幅分别比2015年同期缩小1.7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相比,调减幅度相对较小,肉类总产降幅比全省平均小3.5个百分点,处于全省中上游水平。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6年上半年宁波畜牧业生产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宁波市农业局二季度年度统计数据。
由表1可知,生猪存栏70.6万只、出栏64.6万只,分别同比下降24.6%和8.6%;有繁殖功能的母猪存栏6.9万头,同比下降16.4%,降幅略有收窄,说明随着整治行动进入尾声和猪价持续走高,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较高,后期生猪出栏量有望稳步提升。随着饲养量的下降,家禽存栏明显下降,上半年存栏583.2万只、出栏660.6万只,同比分别下降20.0%和9.7%。与2015年同期相比,降幅也有所收窄。牛、羊、兔等食草动物饲养量也呈现下降趋势,牛、羊、兔饲养量分别为1.8万只、16.3万只和54.3万只,分别下降9.4%、6.6%和25.5%。
3.林特产业多元发展
2016年上半年,全市茶叶、水果、笋竹、花木4大主导产业受气候和市场影响,整体效益下滑。但凭借二、三产业的发展,全市林特产业发展依然呈增长态势,总产值231.5亿元(包含林特二、三产业),同比增长6.3%。我市积极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新建毛竹林下竹荪种植试验基地4个,形成林下经济种植基地3000多亩规模。举办第八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茶业博览会展出展位800个,参展企业400多家,现场成交800万元,达成合同3000多万元。
4.渔业生产增幅不大
根据渔业经济统计,2016年上半年全市海淡水养殖总面积为51974.8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31298.8公顷,淡水养殖面积为20676公顷。受杭州湾大桥两侧围垦等因素影响,海、淡水养殖面积分别减少8.54%和6.58%。除渔业养殖外,2016年上半年,我市海洋捕捞作业渔船数量维持在6000艘左右,一季度生产形势略好于二季度。虽然养殖面积和捕捞作业有所减少,但渔业整体产量和产值没有受到太大影响。2016年上半年水产品总产量41.16万吨,同比增长1.26%,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3.15万吨,同比增长1.43%;海水养殖产量12.91万吨,略增1.59%;淡水产品产量3.60万吨,同比减少3.53%。水产苗种发展基本平稳,1—6月生产各类苗种约180亿尾,同比增长约6%。2016上半年渔业总产值(含苗种产值)53.32亿元,同比增长2.97%。
5.现代种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6年上半年,宁波种子有限公司销售收入2576万元,同比增加550万元,增幅27.1%,公司自主培育的“甬优8050”“甬优540”和“甬优150”等三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籼粳杂交“甬优9号”被评为“十二五”浙江十大好品牌;市微萌种业有限公司销售收入2078万元,与2015年同期持平,继续居全省同行业第一。市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圃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扩初设计会审。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1.“三区”建设初见成效,保障农业现代化发展
以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主线,以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粮食蔬菜功能区、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三区”建设为载体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2016年第一批农业“三区”建设暨土地治理项目完成审批,共有13个项目获批立项,计划投资总额11378万元,建设总面积8.44万亩,其中,粮食功能区面积4.22万亩,蔬菜功能区面积0.25万亩。另外,慈溪年进口10万头澳大利亚肉牛隔离屠宰项目列入市重点项目三年行动计划,至5月底,累计完成项目投资6150万元,完成计划投资的34.5%,预计年底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2.养殖业转型升级平稳,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在“五水共治”的新形势下,宁波顺利完成了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并在转型升级上有所突破。截至2016年6月底,全市276个应验收规模养殖场全部通过验收,完成率100%。在实施畜禽养殖场生态化、标准化改造以外,还开展了21个省级美丽生态牧场创建。积极推行农牧结合的发展模式,在粮食和蔬菜生产功能区内,按照土地承载能力配套适度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实现养殖废弃物就地消纳。同时,加快推进在沿海滩涂地区的绿色畜牧园区规划建设,目前,象山道人山塘、黄沙岙塘两个园区3740亩土地规划已落地。在渔业养殖方面,积极创建2016年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按照“五水共治”的要求,继续推进稻鱼共生轮作等生态养殖模式,截至目前已经完成稻鱼共生轮作模式面积200亩,累计投资28万元。继续推进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宁海三门湾现代渔业园区建设等项目,上半年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7178亩,累计完成总投资2220万元,目前园区各区块的招商或建设有序推进,三门湾现代渔业园区已基本完成一期基础设施配套工程,2016年下半年会完成项目验收。
3.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三产融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宁波着力建设乡村旅游示范镇村,打造精品民宿项目,以此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6年一季度,全市乡村接待旅游游客888.7万人次,同比增长21.04%,发展势头良好。乡村旅游促进了农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使农业成为一个高附加值的产业,推动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供给侧改革。乡村旅游不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拉动有效投资和内需,也扩大区域知名度,提升了区域品质,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成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
4.电商服务平台建设,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宁波通过不断地整合资源,打造多层次互补的电商服务平台,增加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也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信息化支持。①整合资源,打造了宁波农产品外销平台,与淘宝、京东、顺丰优选等国内25家知名电商平台对接,拓宽宁波农产品外销渠道。2016年上半年,淘宝特色中国宁波馆新增入馆网商19家(累计达到700家);通过举办网上年货展、象山白鹅节、余姚杨梅节等特色营销活动,实现农产品交易额1.62亿元(累计4.18亿元),同比增长122%。②注重实效,打造农村电商培训专业平台。宁波供销电商公司大力开展农村电商技能培训,是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全国三家上行服务商之一,被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授予“浙江省电子商务实践基地”,并在2016年上半年成立了优客智联培训学校,为宁波市人社局研究开发了全国首个农村电商专项能力认定考核系统。此外,宁波供销电商公司开展线下培训10场904人次(其中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培训指标890人次),线上培训6场5340人次,举办电商网店运营经验分享会10次。
二、宁波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宁波农业生产总体平稳,供给侧改革和“三产”融合发展也初见成效,但是宁波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生产要素、政策机制和信息化发展都制约着宁波农业的发展。
(一)日益凸显的自然资源约束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宁波经济发达,但除海洋资源以外其他资源相对不足。“十二五”以来,“占补平衡”虽然保证了我市耕地总量的稳定,但占优补劣现象较为突出,耕地质量下降明显;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而且季节、地区分布均不平衡;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主要经济鱼类得不到有效恢复,影响海洋捕捞产量与效益。而且我市地处东南沿海,寒潮台风等农业自然灾害频发,2016年第一季度的阶段性极端低温寒潮与雨雪天气影响对我市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对宁波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虽然宁波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产业融合,调整农业结构,但总体上来说农业产业链条不长,竞争实力有待增强。实际上,传统中低端的农产品需求正在减弱,优质特色精品的“名特优”农产品需求增强,部分传统产业已不符合市场需求,如水煮笋、普通柑橘、蔺草等已成为夕阳产业,亟须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农业龙头企业多从事初加工,多数主导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精深加工少、品牌多乱杂、附加值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滞后,农业总体效益较低。
(二)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宁波农业物质装备整体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这也是造成2016年上半年早稻歉收的主要原因。农田灌溉排水设施仍存在标准低、不配套、老化失修等问题,宁波设施较好的标准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面积不到60万亩,仅占全市农田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宁波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除了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助力。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并没有考虑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更没有考虑结合旅游、文化等元素。许多地区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农村供水、供电、供气条件还比较差,道路、网络通信、仓储物流设施等还不发达,与城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衔接性也不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思想意识的发展,对于周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需求在加大,但农村景点周边交通堵塞、停车难、卫生条件不佳等现象严重抑制了消费需求的释放。此外,环保设施的缺乏加大了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集聚区的污染压力,不利于绿色农业发展。
(三)农业生产要素供给不足
土地、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是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融合的重大问题。土地是农业的基础,但是当前我国的土地所有权为集体所有,经营者没有完整的产权使得其利益容易被侵害,影响了资本投入的意愿和强度。土地权属问题造成宁波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不高,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土地流转短、小、散现象比较普遍。而且按照国土资源部规定,以农业为依托的二、三产业用地,必须严格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所以农业附属设施用地不但指标落实难度大、控制标准严,而且在实际审批中经常处于停滞状态,大大影响许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正常实施。资金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第二大要素。农业资金的缺口巨大,一方面实现现代农业和农业的“三产”融合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农业资金的来源比较单一。由于农业自然依赖性高,环境风险较大,贷款抵押方式相对较少,银行机构贷款给农业的意愿不大,所以农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同时“三农”资金投入总量和农民人口数量、农业基础地位、农村社区规模不相适用,财政资金存在分布不均、重点不明、后劲不足的问题,社会资金投入“三农”也偏低。人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第三大要素。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农业兼业化和农民老龄化日趋明显,我市农业从业人员总量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而且现代化农业有别于传统单一的耕种,生态农业和标准化农业的发展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农业的“三产”融合也对新型农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业经营型和农村基层管理人才缺乏,农业人才供求的结构矛盾日益突出。
(四)农业产业发展制度保障不足
政策制度对于当地的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代化农业和农业“三产”融合都离不开有效的政策和高效的实施,而宁波农业发展的政策制度性支持方向和力度还不够。①目前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对于农业的认识还是比较单一,多数认为农业还是简单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没有意识到现代化农业是全产业链农业,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产业融合,协同发展。②新的管理体系的缺失造成了现代化农业管理效率低下。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涉及经信、旅游、商务以及土地、环保等十几个管理部门,亟须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建立协调机制,提高办事效率,统筹协调和有序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③现有支农政策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农业扶植政策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从生产层面给予扶持,而较少考虑如何推动产业融合转型,对消费引导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流通服务环节也不够重视。例如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补助项目对建设内容有严格要求,不能投入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建设,难以加快推动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
(五)农业信息化支撑力度不足
宁波智慧农业发展滞后,信息化建设有待加速。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市、县、乡镇之间信息交流不畅。畜牧、农资、农机、农技、农经等农业相关部门都各自为政加大了信息传递的困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融合不紧密。农业科技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缺少一流的团队和领军人才,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特别是在林业和渔业方面的服务平台、服务力量、服务产品等都不能适应生态建设的要求,没有形成对现代林业发展和渔业的有效支撑。
三、2017年宁波农业发展形势展望
(一)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1.国际农业发展形势分析
(1)全球农业生产保持增长,但需求的快速增加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联合国粮农组织2016年8月发布数据预测来看2016—2017年度全球农业生产稳定,不同农业产品有增有减,但是整体农业产值呈现出缓慢增长趋势,这种增长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提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耕种技术的提升。例如,数据显示2016—2017年全球小麦产值预计将较快增长,但除了预期澳大利亚小麦将基于其持续优良的生长条件持续增长外,小麦的增长预期主要来自于对发展中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巴西等地区)产区农业生产水平提升的预期。
虽然农业生产保持稳定,但是快速上升的需求使得满足全人类对于农业产品的需求依旧成为未来全球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2016年7月发布的《2016—2025年世界农业展望》中提出未来十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其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将推动全球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世界人口预计将从2016年的74亿增长到2025年的81亿,而其中95%的人口增长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同时增长的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的增长,增长的人均收入进一步推动了对农业产品的需求,未来粮食供求矛盾还将长期存在。以小麦为例,粮农组织预计虽然未来两年小麦都有望丰产,但是随着食品和饲料使用的增加,总使用量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快于其供应量的增长速度。
(2)农村发展对全球农业长期增长至关重要。
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2016年9月14日发布的年度报告指出,单凭经济增长并不足以使数以百万计每天受到饥饿威胁的人口摆脱贫困,发展中国家政府需要调整政策和投资,促进农村的全面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消除贫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2016年农村发展报告》指出,关注农村和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全世界有25亿人口的收入直接依赖于小型农场,这些小型农场在亚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提供了供人们消费的80%的食物。报告强调,要促进以农村收入和农业生产收益多样化为特征的农村转型,需要综合性的整体经济策略,需要将贫困的、常常被边缘化的农村人口融入主流经济,促使农村发展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层面都具有可持续性。在当今世界面临食物需求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以及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带来的影响的背景下,报告分析了六十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发展经验。农村地区的基本投资以及土地改革和其他政策对中国、印度、菲律宾和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转型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农业人口占人口比重较大的国家,只有发展好了农业农村,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红利。
2.国内农业发展形势分析
2016年我国农业发展总体保持平稳,粮食和蔬菜的生产都保持平稳,棉花和夏收油菜籽产量略有减少,畜牧业生产稳中略降。但是由于国际农业形势和我国农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农业品种结构不平衡。农产品价格成本倒挂和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已经显现。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农业产业融合来提升农业的附加值是当前和今后几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
我国在2016年对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部门的发展提出了结构调整的要求。例如中国发布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适当扩大大宗油料种植面积,稳步提高单产水平。到2020年,油菜籽、花生、大豆、油茶籽四大油料播种面积力争达到4亿亩左右,总产量5980万吨,并积极落实结构调整,例如推进“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调整,推进种养结合协调发展。此外,2016年我国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耕地重金属污染、地下水超采治理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等试点启动实施。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国家会继续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通过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和供给侧改革会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2015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专项建设基金210多亿元,带动社会资本3000多亿元投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2016年我国安排用于农业和农村建设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就达到2300亿元人民币以上。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和涉农资金整合改革积极推进,研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四川、湖南等省积极推动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进一步撬动了社会资本投资,以农牧结合、农渔结合为重点的高效、立体、循环农业加快发展,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的产城融合加快推进,以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为支撑的“互联网+农业”发展迅猛,以田园山水游、农事体验游、民风民俗游等为特点的农旅结合蓬勃兴起。可以预见,2017年国家对于农业农村的投资力度不会下降,会继续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
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在全球农业生产和价格形势下,我国继续深入地推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2016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首次下调,逐步改变价格水平刚性上调的市场预期。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将东北地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进一步推进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降低操作成本,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可以预期2017年国家也将在保证农业生产力利益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收购价格的市场化,这对农业生产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和全球趋势一致的是,农村重点领域改革也是我国当前和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为农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石。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已在33个县(市、区)深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分类推进,农民股份合作试点继续开展。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办法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贷款试点启动,修订农业保险条例,取消农业保险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事项。可以预见2017年随着农村制度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农业生产的资金和土地瓶颈将会进一步突破,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加快。
(二)宁波农业发展主要指标预测
2016年国内外农业生产稳定,国际农产品价格开始有所回升,有利于我市农业产业的发展。根据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以及宁波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2017年宁波农业生产将呈现以下特点:
1.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虽然在年初受到寒流和雨雪天气影响,春粮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减”,但早稻生产形势好于2015年,实现生产“三增”,单产创历史新高。如后期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加之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进一步推进,预计2016年和2017年两年我市粮食生产基本维持在历史水平,粮食产量有望保持稳定,达到80万吨,顺利完成粮食生产目标,并推动整体种植业稳定发展。
2.畜牧产品生产趋稳
2016年为了继续按照“五水共治”和“生态农业”的战略方针,我市继续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并为了保障G20峰会顺利召开,加大了畜牧业生产安全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部分低小散畜禽养殖场继续被淘汰,全市畜牧业生产能力持续下降,所以当时预计2016年畜牧业生产还是会持续下滑,下降绝对值会和前期持平,但由于基数较小,降幅会有所加大,并预计2016年全市畜牧业产值会同比下降9.7%,总产值下降至44.32亿元左右。由于2016年污染治理的基本完成和2017年部分畜牧养殖场改造完成,适度规模养殖比例会增加,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等生态养殖模式会有较大的推进,而畜牧业产值也将保持稳定,稳定在45亿元左右。
3.水产品增长幅度下降
受到“五水共治”和杭州湾大桥两侧围垦等因素影响,我市海、淡水养殖面积有所下降,但是2016年上半年由于鱼类生长期的关系产值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2016年下半年养殖面积下降对于产值的影响会逐步显现。而且2016年一季度全市远洋渔业开局不利,很难保持2015年由于新增9条远洋渔船所带来的渔业产值的高速增长,所以2016年及2017年全市渔业很难维持2015的高速增长,预期将会小幅增长3%左右,2016年全年产值167亿元左右,2017年将达到172亿元左右。
4.林特产业有所增长
随着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林特二、三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受气候和市场影响,林特产品产量的下降使得林特产业整体的增幅放缓,预计2016年将呈现平稳增长趋势,一、二、三产业产值比2015年总体增长5%左右,全年达到486亿元左右。如果2017年气候条件适宜,随着现代林区建设的推进和林特二、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将推动林特产业以8%的增速较快发展,达到524亿元左右。
四、2017年推进宁波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传统农业处于第一产业,但是受到环境资源的限制,在经济里的比重正在下降,而且宁波是经济大市、资源小市,人均耕地只有0.55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但宁波市山地丘陵、平原湖泊、海域滩涂等资源齐备,农、林、牧、渔等产业齐全。基于宁波市农业资源要素稀缺,但是品类丰富这种资源禀赋,以及宁波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较好的经济特征,我市应该立足国家政策,从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和资金要素的供给、创新经营方式和农业科技等方面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和供给侧改革,以此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完善现代农业的生产结构
以农业第一产业为基础,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①建设现代生态都市农业,突出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提升现代农业园区的休闲观光功能,着力建设现代生态都市农业产业体系。②发掘农业的多种价值,例如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挖掘农业农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和文化教育价值。提出“一镇一品”,让每个乡镇找到自己的亮点,经过申报考察后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聘请专业人士为这些村镇提供建议咨询,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把农业打造成为“第六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③推动种养加一体,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有效连接,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二)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夯实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
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我市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①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推进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全程机械化。以水稻、油菜、蔬菜、畜牧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完善农业机械采供和使用补贴政策,以此推动相关农机服务项目建设。同时利用补贴鼓励企业实施农产品加工设备自动化改造。②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设。大力培育规范化农机合作社和专业化农机服务公司,实施农机合作组织提质工程。除了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为了三产融合发展,建设农业全产业链,需要进一步配套建设农村二、三产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依托现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升级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在部分条件成熟的区域,尝试开展普通基础设施统一建设,个性化设施项目主体自行建造的模式。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考虑结合产业融合的功能需求,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水、电、路、信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借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增加农村互联网覆盖率和WiFi热点。
(三)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使用,保障农业发展的土地供给
土地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市应通过改革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废弃地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等措施,破解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土地瓶颈。①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使得权属清楚,承包经营人的合法权益能得到保护,保障生产者对承包地占有、使用、受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的实现,为农业现代化奠定更好的产权基础。②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 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收益,使得农民愿意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让,长期租赁给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或者发展休闲旅游等农业二、三产业项目。
(四)推进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解决农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财税和金融政策的支持是保证农业资金供给的关键所在,利用宁波建设全国普惠金融示范区的契机,加大对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①要扩大农业的补贴范围。农业的第一产业补贴已经碰到“天花板”,加大补贴可能会违反国际约定,可以通过加大对农业二、三产业的支持,扩大财政补贴覆盖范围,通过把农产品仓储物流、农村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设备购置以及乡村休闲农业设施改造等纳入财政补贴范围,来引导农业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②设立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财政资金占一定比例,同时吸收社会资本,实行封闭运行、市场化运作方式,以股权投资等形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领域。③创新金融产品,通过拓展贷款抵押物范围,继续尝试新型抵押担保方式来解决农业抵押物不足造成的融资难问题。④在全市农业信用体系的基础上,推动政府和银行关于农业企业、信用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和农户个人的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完善对农业经济组织和个人的信用评价机制,形成“信息共享+信息评价+政策扶植+金融创新”的模式,推进金融机构对信用村、信用户授信范围。此外,整合现有农业融资担保组织,在农合联框架内积极组建全市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议由供销合作社与各级财政共同出资,设立融资性农信担保公司,在政府层面上继续推进政府、银行、担保公司三方共同分担担保代偿损失机制,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效用。
(五)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强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农业经营方式则关系到具有积极性的农业经营者用什么样的模式道路发展以达到经营目标,经营方式和生产效率紧密相关。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①设立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补贴。使补贴资金向种粮大户以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②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完善龙头企业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连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稳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经营机制。③发展以产业为纽带的合作社联合社,推动行业内企业的互相学习和信息流转,并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互帮互助,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问题。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完善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并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通过和本市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发一套农民接受继续教育的体系,例如专门开设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面的课程,使农民也能不断地学习。
(六)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①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议我市利用财政补贴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并鼓励与农业相关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人员去企业兼职或者创业,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②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加强农业类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③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我市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监管领域的应用,并为农业相关人员提供供求信息、产品数量和质量以及相关交易方信用等信息。我市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在农业规模化生产区域(例如规模化的粮食、畜禽和渔业产区)推行物联网测控体系,加快发展标准化农业。并且利用信息服务平台把全市的农业一、二、三产的相关企业和个人联系起来,并在平台上通过对认证用户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推动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和农户个人的信用信息数据采集,在信息平台上构建一个由“个人数据+银行数据+政府数据”支持的农业信用信息系统,进一步解决涉农主体多、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R].2016-08-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R].2016-08-09.
[3]宁波市农业局.宁波市2016年上半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R]. 2016-08-08.
[4]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R].2016-01-27.
[5]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s of the United Nations.OECD-FAO Agricultural Outlook 2016-2025[R].2016-07.
[6]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s of the United Nation.Global harvest prospects improve for maize,w heat and rice crops[R].2016-09-08.
(作者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