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宁波社会发展总报告
摘要:2016年是“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后各种特征深化显现的一年。2016年以来,全市上下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社会服务四大社会建设领域亮点纷呈,各项民生社会事业稳步提升。但是,由于受到复杂外部环境的影响,2016年宁波社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亟须重视和解决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亟须警惕民粹主义思潮泛滥兴起;亟须培育壮大蓝领中等收入群体;亟须补齐民生服务领域重点短板。2017年宁波的社会发展将迈入“新成长”阶段,即更加重视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宁波必须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和效率,让更多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优化社会结构,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社会发展 总体态势 形势展望
2016年是“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后各种特征深化显现的一年。2016年以来,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市上下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扎实推进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创新驱动势头良好,社会大局总体和谐稳定,各项民生社会事业实现稳步提升。2016年初,在由《民主与法制》杂志社、中国新闻社事业发展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共同组织举办的“第二届城市民生建设与民生保障论坛”上,宁波荣获“十二五民生改善优秀示范城市”称号。
一、2016年宁波社会发展基本形势
2016年以来,宁波市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作为引领和提升宁波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四大社会建设领域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6月底,在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宁波城市公共服务整体满意度排名全国第一。
(一)社会事业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际合作蓬勃兴起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宁波市一直积极探索推进“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以城校带乡校、以强校带弱校、以名校带新校,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流转。2016年9月新学期开学以后,全市又有1400余名优秀骨干教师和校长开展为期三年的跨校轮岗交流,交流比例远超全省标准。同时,为改善乡村、山区、海岛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年初起市里启动“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工程”,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投入10亿元,改造100所薄弱学校。
(2)高等教育持续提升。截至2016年9月底,全市共有各类高校15所,其中全日制本科高校7所、高职高专院校6所、成人高校2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15.1万人,研究生8200人,本专科在校生比为64︰36。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270人。在甬高校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3个,在甬高校科研经费总量达5亿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3)国际合作蓬勃兴起。借助第二届中国—中东欧投资洽谈合作会的东风,宁波与中东欧国家共签署了18项教育合作协议,一大批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和平台,如宁波外事学校罗马尼亚分校、宁波中东欧国家合作研究院、波兰语言文化中心等正式启动。此外,宁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共建的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项目于2016年3月初正式启动,这是继宁波诺丁汉大学创立以后,世界名校与宁波再次牵手,成为宁波中外教育史上又一创举。
2.公共文化日益繁荣,文化之都实至名归
(1)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日益丰富。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各类文化惠民实事工程不断推进。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市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89家,建设数量和质量均在全省位列前茅。全年共实施“天然舞台”送戏下乡6000余场次,组织农家书屋流转更新图书30万册次,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挖掘整理本土资源,2016年共创作编排完成越剧《凤冠霞帔》、歌剧《呦呦鹿鸣》、话剧《大江东去》等剧目,组织开展了纪念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创作活动。
(2)公共文化遗产保护切实加强。以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为基础,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先后完成了以灵桥、江北天主教堂等为代表的一批重点文物的保护修缮工作,启动了郡庙抢修工程和董孝子庙重建工程。积极组织开展浙江海防遗存考古调查(宁波)项目、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保护修复项目等文物考古工作。深入开展非遗濒危项目抢救工作,通过举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品及相关衍生品设计大赛、宁波地方传统戏剧曲艺展示月、非遗课堂公益培训等各类活动,推动非遗项目融入甬城百姓的日常生活。
(3)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不断拓展。以举办“东亚文化之都· 2016宁波”活动为契机,宁波市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线,积极开展“东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海丝之旅·宁波周”“天一阁文化之旅”“中日韩文化艺术交流季”“中日韩青年设计艺术节”等100多项大型文化艺术主题活动,全面凸显了宁波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气质、文化氛围和文化实力。2016年8月中旬,宁波市交响乐团受韩国济州道政府邀请,首次出国参加韩国济州国际管乐节,提升了宁波城市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综合医改先行先试,基层医疗多措并举
(1)综合医疗改革先行先试。继2014年宁波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来,2016年7月,宁波市又被确定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综合医改先行先试地区。以综合医改先行先试为契机,宁波市确定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改革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联动、医院管办分离的管理体制改革、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机制改革、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社会力量办医执业环境改善、城乡基本医保整合等7个方面,作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努力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2)多措并举缓解基层难题。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一直是全国性难题。2016年以来,宁波市结合实际,推出多项举措,逐步缓解基层看病难题。一方面通过构建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专家送医到基层。截至2016年6月底,基层共开设固定上级专家社区门诊52个,5家医院50余个专科的119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的专家轮流到基层医院坐诊。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契约式家庭医生和“云医院”“云诊室”等医疗新模式。截至2016年4月底,全市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共计27.2万人,开设专业“云诊室”13个、基层“云诊室”70余个。
4.品牌赛事提升影响,全民健身广泛开展
(1)品牌赛事提升城市影响。宁波市努力打造长三角南翼体育中心城市,不断推动各种体育赛事量质齐升。在承办好中国职业篮球联赛、中国女排主场赛等传统赛事外,马拉松比赛、搏击格斗赛、帆船邀请赛、铁人三项赛等也在不断丰富着宁波市民的精神生活。2016年以来,借助“中东欧博览会”和“东亚文化之都”等平台积极开展体育文化交流,引进高水平赛事,不仅让体育在对外开放、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而且助推了宁波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城市进程。每年40余项全国性以上赛事和活动的举办,让市民共享文化大餐,同时提升了宁波城市知名度。
(2)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健身组织日渐完善。截至2016年6月底,全市已建有39个市级体育社团和53个体育类民非单位,其中26个被命名为浙江省先进体育社团。各级各类体育类社会组织每年开展的“快乐体育进社区”主题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感受到体育的快乐,甬超足球联赛和“晚报杯”五人制足球赛人气爆棚。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元旦万人长跑、龙腾狮跃闹元宵、青少年科技体育竞赛、市民健身节、千人健步走、群众登山大会等活动贯穿全年。据统计,2016年全市共开展群众体育活动300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5.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1)空气质量持续好转。据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宁波城区空气质量稳中向好,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5.2%,比2015年同期上升2.9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来最高。其中,Ⅰ级(优)天数比例为15.4%,Ⅱ级(良)天数比例为69.8%,轻度污染天数比例为13.7%,中度污染天数比例为1.1%,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超标天数(轻度污染以上)共27天,其中PM 2.5浓度超标15天,臭氧浓度超标11天。空气质量持续好转,除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外,也离不开环保部门的“重拳出击”。上半年以来,全市共完成淘汰黄标车1276辆,淘汰10吨以下燃煤锅炉392台,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490起,有力地维护了城市整洁。
(2)入选海绵城市试点。作为一座以水为核心的水网城市,宁波市一直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一方面,积极制定和完善水资源保护、供排水管理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一系列制度。在城区内涝最严重区域,建成2.84平方千米的海绵城市连片区,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大于75%的控制目标,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益。另一方面,通过“五水共治”,基本消除了黑河、臭河、垃圾河,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创立了内河水质治理维护PPP模式。同时建立了岸水同治、水环境长效保持机制,海绵城市与城市棚户区改造同步实施等模式。2016年4月,宁波成功入选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二)社会保障
1.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创业创新如火如荼
(1)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2016年以来,受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和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等影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各类帮扶就业创业举措,创新就业创业工作机制,确保就业各项主要指标处于正常范围内,就业形势总体趋于稳定。截至2016年6月底,全市就业登记人数317.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01%以内。
(2)创业创新氛围如火如荼。自“双创”战略提出以来,全市创业创新热潮如火如荼。自年初以来,全市围绕大学生创业积极创新各类举措,先后通过启动实施青年大学生创业提升计划、举办中国(宁波)大学生创业大赛、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成长之星等活动,扶持培育青年大学生创业实体1万余家,带动就业5万多人。同时,各种创业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构筑起从项目培育、市场引导、资源整合到后续服务完整的生态链,营造出浓郁的创业创新氛围。
2.职工医保愈加完善,巨灾保险发挥作用
(1)职工医保愈加完善。为保持医保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之间结构比例平衡,适应老龄化加速发展的现状,自2016年5月1日新的医保年度起,全市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计入比例相应做了调整上升。同时,个人账户历年结余资金支付自费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有了明显提升,可由历年账户支付的自费药品增加了2.7万种、医疗服务项目增加1100多条,医用材料也增加了2.4万种。此外,在新的医疗年度调整中,双相情感障碍、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症、中医药门诊抗肿瘤治疗均纳入特殊病种治疗范围,将有效提高这几类患者的医保待遇。
(2)巨灾保险发挥作用。2016年9月中旬期间,台风“莫兰蒂”和“马勒卡”接踵而至,全市平均面雨量一度曾达到237毫米,给全市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宁波市自2014年起就实施了公共巨灾保险,全市及时启动巨灾保险理赔,民政、保监指导保险机构等相关部门全力开展查勘、定损和理赔工作。截至2016年9月19日,全市共受理10个县(市)区、506个村(社区)报损,报告损失户数超过3.43万户,救助理赔金额超过2000万元。公共巨灾保险有效地发挥了在防灾抗灾和民生保障方面的积极作用。
3.慈善募捐创下新高,崇德向善形成风尚
(1)慈善募捐创下新高。截至2016年7月28日,市本级“慈善一日捐”共募集善款756万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单位捐款146.7万元,个人捐款609.3万元,与2015年同比增长9%。与往年相比,2016年的“慈善一日捐”活动社会参与面更广、参与率更高,影响力更大,捐款数额增长明显。此外,广大社会组织、部门和行业协会也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市妇联和女企业家协会建立“宁波女企业家圆梦基金”、市企业家协会建立“企业家公益慈善基金”、台胞台属联谊会建立“台胞台属爱心基金”等等,扶助各类定向人群,成为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方式。
(2)崇德向善形成风尚。爱心人士和道德楷模一直是宁波这座爱心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2016年里,宁波涌现了以热心助学的退休教师周秀芳、市优秀志愿者蔡明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心人士和道德楷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第九届“中华慈善奖”颁奖典礼上,“顺其自然”还荣获了“最具爱心慈善楷模”称号。全市上下充分发挥爱心人士和道德楷模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开展系列礼遇活动、讲好系列道德故事、组织系列传播活动、培育系列示范团队,放大道德正能量,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社会治理
1.公共安全监管有力,平安建设成效卓著
(1)公共安全监管有力。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上,始终注重源头管理,强化隐患排治。通过开展“八打八治”“三打一整治”等活动,2016年上半年,全市纳入隐患排查信息平台的重点企业超过4万家,自查自纠安全生产隐患23.7万个,隐患排查报送率99.7%。此外,上半年度对“三场所两企业”进行了多轮检查,责令限期整改181家、停产停业6家、取缔关闭64家。在强化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监管上,全市积极开展路面执法整治专项行动,强化道路运输监管。截至2016年5月底,全市共现场查处工程车各类交通违法10.06万起,整改非法加高货厢栏板工程车1521辆,事故同比下降20%以上。
(2)平安建设成效卓著。平安是民生的保障,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自2004年市委做出建设平安宁波决策以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不懈奋斗,创建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底,全市刑事发案总数和七类重大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分别下降10.3%和10.2%,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2%和5.4%,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5.95%,同比提高0.42个百分点。群体性治安事件同比下降35.7%。
(3)全面护航G20峰会。2016年G20峰会于9月4日至5日在杭州举行,为确保G20峰会期间的维稳安保工作,宁波市全面开展筑牢“环杭护城河”工程,始终坚持党政统揽、专群结合,坚持情报主导、科技支撑,坚持内外联动、区域合作,坚持精细部署、整体防控,全力确保G20杭州峰会期间各项维稳安全工作抓实抓细,以宁波的安全稳定助推实现了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
2.基层治理稳步推进,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1)基层治理稳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自2015年11月召开全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现场推进会以来,各县(市)区着力健全信息系统平台,提升信息系统数据分析能力,健全督查考核配套机制,稳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试点推广工作。以江北区为例,截至2016年3月底,江北区共划分网格217个,配备网格长217名、网格员930名、网格指导员142名、服务团队312个,发现问题1199个,处置解决1031个,处置率达到86%,初步建成了实时收集社情民意的精准化信息网络。
(2)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为着力解决当前乡镇(街道)机构设置和职能配备与基层社会治理不相适应的难题,2016年7月,由市委办和市府办联合发文《深化乡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标志着我市全面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序幕的拉开。按照意见要求,今后乡镇(街道)内设机构将按照“6+X”或“5+X”模式设置,并根据工作需要和产业特色自行设置其他1~3个内设机构。深化乡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是推进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3)社会组织繁荣发展。社会组织是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力量。2016年年初以来,全市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作为突破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益创投机制,在区、街道、社区三级层面建立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形成“孵化器”。2016年9月22日,首个综合性公益集聚地“宁波公益街”正式开街,推动公益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登记注册法人社会组织6186家,同比增长7.4%。此外,在全市城乡基层,还活跃着12149个经过备案的基层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发展呈现“向下扎根、向上成林”的成长态势。
(四)社会服务
1.审批流程加速优化,“互联网+”助力政务
(1)审批流程加速优化。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是政府职能转型的重要方面。2016年全市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的重点是清理审批前置中介环节以及证明、盖章等前置条件及材料。截至2016年8月底,全市共取消前置中介服务事项53个,占比17.26%;取消前置条件材料129项,占比26.65%;取消106项兜底条款,占比69.28%。此外,还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召开会商会审会议,实现有效投资向生产力的快速转化。截至2016年8月底,全市共组织召开近200次专题会商会审会议,累计服务1013个重点项目和重要民生项目。同时还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审批代办机制,累计代办重点项目430个,总投资1860亿元。
(2)“互联网+”助力政务。“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推进政府部门简政放权的重要途径。借助大数据技术,宁波市启动市政务云计算中心项目。截至2016年3月底,已入驻市政务云计算中心的单位30个,其中市级部门19个,县(市)区政务服务网平台11个,云资源使用率已超过85%,市民通过政务云计算中心就可以免费下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科技、农业、金融等各类民生保障服务领域相关的政府数据。根据中山大学联合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发布的《“互联网+政务”报告(2016)》,宁波市共有23项政务服务入驻支付宝,一年内有144.9万名宁波市民足不出户就享受移动政务服务带来的便利,宁波政府服务渗透率位居全国各城市第五。
2.公交服务优化提升,养老服务快速发展
(1)公交服务优化提升。2016年3月19日,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开通试运营。1号线二期西起东环南路,东至霞浦站,横跨鄞州、北仑两个行政区,全长25.287千米,标志着轨道交通第一轮规划建设圆满收官,也标志着轨道交通实现市六区全覆盖。随着轨交1号线二期的通车,全市常规公交线路网也进行了优化调整,全市公交线路新辟15条,优化调整30条,开通微循环5条,新增(开工)公交枢纽场站12万平方米,公交线路网延长40千米;新建公共自行车网点200个,配套公共自行车5000辆。全面优化提升了多模式、一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2)“81890”服务更趋成熟。2016年是“81890”求助服务中心成立15周年。15年来,“81890”的服务领域从生活性服务拓展到社会性服务,服务对象由普通群众拓展到特殊群体,服务深度从共性服务拓展到个性化服务,服务区域从海曙区拓展到宁波全市;15年来,“81890”的日均受理求助事项从40件增加到3000件,加盟企业从90家增加到835家,参与的志愿者从100名增加到85万名,服务网站日均点击量从100人次增加到2万余人次;15年来,“81890”共为市民解决求助事项930万件,办结率100 %,满意率99.87 %。毫不夸张地说,“81890”已经成为宁波城市公共服务的品牌象征。
(3)养老服务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老年人口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截至2015年底,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131.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2.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全市上下全力推动养老服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截至2016年7月底,全市共建成各级各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502个,服务覆盖89%的城乡社区。江东区形成了以“家院互融”为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宁海县建立了1043支各类养老服务队伍,以老助老、银龄互助,呈现出老年人互帮互助、其乐融融的景象。
二、2016年宁波社会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
总体而言,2016年宁波社会发展仍然保持和谐稳定、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随着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各界对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日益重视,社会发展领域内存在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突出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由于受到日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社会环境影响,2016年宁波社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亟须重视和解决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亟须警惕民粹主义思潮泛滥兴起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分化,社会各界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变化,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层出不穷。根据学者马立诚的研究,当代中国共有八种社会思潮,分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这八种社会思潮彼此之间或部分重合,或相互对立,或激烈争辩。社会思潮是社会心态、社会意识的集中体现,反映出当前不同社会阶层和民众对中国社会结构深刻转型乃至国际社会重大变化的理解、评价和主张。
在2016年里,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中国国内来看,都亟须特别警惕和小心民粹主义思潮的泛滥兴起。所谓民粹主义思潮,是一种反现代化的现代化产物,它以中下层大众为诉求对象,坚持反精英、反体制的社会立场,主张全体人民是所有政治行为的唯一合法性源泉。作为一种极端化的政治思潮,民粹主义割裂社会,破坏阶层共识,挟裹民意,影响公共政策过程,借民主名义行反民主之实,在现实中日益显示出其危害性。民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泛滥,突出表现为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英国的“公投脱欧”。北京时间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派”通过全民公投的方式,以微弱优势战胜“留欧派”,成为首个投票脱离欧盟的国家。二是美国的“特朗普现象”。一向口无遮拦、政策激进,且毫无从政经验的房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当选为美国第45任总统。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民粹主义的泛滥盛行都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欧洲经历债务危机、难民危机,带来社会思潮的变化;美国自“9·11”后陷入反恐战争泥淖,再加上次贷危机的出现、贫富差距的拉大,也给民粹主义提供了土壤。
近年来,民粹主义思潮在国内也有抬头的迹象。2016年7月,所谓的“南海仲裁案”闹剧发生后,河北等地的一些民众走上街头,围堵肯德基,打砸日本车。在我们宁波,也发生过几起围堵肯德基和必胜客的事件。此外,还有部分企业和网民发起“抵制苹果手机”“抵制菲律宾香蕉”等运动,甚至将不赞同他们观点的人,统统冠以“卖国”“汉奸”的称号。这种貌似“爱国主义”“代表人民”,实则不理性、暴民式的表达手段和表现方式,正是民粹主义思潮的危害所在。2016年是“文革”结束40周年,5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前进》,深刻指出必须牢牢记取“文革”的历史教训,坚决防范和抵制各种干扰,以史为鉴,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对待当前社会思潮中的民粹主义思潮,也必须牢牢坚持冷静理性、以史为鉴的态度,既要注意到其中正当合理的平民诉求成分,又要防止其极端偏激的一面对社会造成破坏,要通过深化改革打破利益固化格局,引导民众理性进行政治参与,实现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样才能铲除民粹主义思潮滋长的社会土壤,也才能化解社会中的民粹主义情绪。
(二)亟须培育壮大蓝领中等收入群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根据“宁波市社会结构变迁课题组”的研究,当前宁波市整体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基本脱离了“金字塔型”的结构状况,呈现中部下沉的“橄榄型”结构形态。要进一步优化社会阶层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就需要尽可能地减少下层和中下层群体的规模,而在当前宁波市下层和中下层群体中,占比最大的是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人员,其中产业工人占比分别达到31.85%和39.77%,商业服务人员占比分别达到33.12%和24.16%。因此,努力推动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人员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对于宁波市尽快实现真正“橄榄型”社会结构,意义尤为重要。
回顾西方发达国家优化社会结构的历史,“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两种途径,一种是在工业化背景下,提高产业工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另一种是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产业工人向中高级技工群体转变。宁波具有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制造业优势,浙江省委、宁波市委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都明确提出要将宁波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制造业创新中心”。2016年8月,宁波又获批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因此,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壮大蓝领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对于提升宁波城市综合实力,推进宁波跨越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壮大蓝领中等收入群体,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推动现代产业结构基础上的职业结构高级化。努力提升工业效益,加快转型升级,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我国结构调整性改革契机,把握“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重大机遇,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智能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对产业工人的技术培育和职业教育,提升其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②要重建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形成与职业技能等级相适应的社会回报体制,提高蓝领工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③要建立健全面向农民和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体系。近年来,宁波市大幅加快城镇化步伐,从2016年9月30日起又全面取消了农业户口,这些举措既释放出大量本地农村劳动力,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要建立健全面向这两类人群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三)亟须补齐民生服务领域重点短板
近年来,宁波市一直将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持续攀升,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6年初,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城市民生建设与民生保障论坛”上,宁波还荣获了“十二五民生改善优秀示范城市”称号。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没有终点。例如,截至2016年底我市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已达99%,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但是即便只剩下1%,也即意味着还有将近5万人饮水安全没有保障;又如,当前我市已全面消除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但是那些达到“脱贫”标准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刚过500元,在宁波这样物价较高的地区生活,日常开支也难免捉襟见肘。
事实上,即使是宁波这样经济发达的城市,受发展阶段、历史欠账等因素影响,民生服务领域也存在着不少重点短板,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2016年6月29日,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提出将“补齐民生服务短板,争创幸福宜居新优势”作为六大重点短板之一,同时明确了补齐民生服务领域重点短板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分别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这三块重点短板瞄准的是当前宁波民生服务领域亟须补强的重点和弱点。问题把握得准,针对性强,是提升宁波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重要举措。
导致民生服务短板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由于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衡,如部分偏远地区群众、弱势群体享受不到应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由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健全,如医疗、教育、养老等有效供给不足,满足不了部分群众的需求。因此,要补齐民生服务领域重点短板,就必须从源头找对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改革力度。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广泛培育社会组织,吸引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民生服务领域供给和生产机制的设计,制定和完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以标准化推动均等化。通过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以多层次、标准化的服务供给解决民生服务领域中存在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人群差异等结构性问题。
三、2017年宁波社会发展形势展望及对策建议
可以预见,2017年宁波社会发展形势将延续2016年的基本态势,在总体保持和谐稳定的同时,呈现出更趋复杂、更不确定的特征。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著名社会学家李培林研究员曾多次提出,随着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社会发展也会相应迈入一个“新成长”阶段,即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健康、食品安全、水和空气清洁、满意度、幸福感等都会有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2017年里,宁波必须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为引领,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和效率,更加注重让更多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优化社会结构,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一)以体制改革为动力,推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社会事业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主要平台,也是深化社会体制创新的有效抓手。2015年宁波全面深化社会事业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以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为重点,大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以各种方式发展社会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教育事业要围绕“均衡化、优质化、多样化、终身化”目标,努力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创新办学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为全社会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教育资源。医疗卫生事业要围绕“构筑惠及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目标,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辅助、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进一步深化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资源共享配置效率,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群全覆盖。公共文化事业要以“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为目标,大力构建覆盖城乡、普遍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拓展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公共文化产品配送模式。生态事业是推进新一轮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生态事业要以改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为重点,着力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深入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不断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以体系建设为依托,实现社会保障稳步提升
从宏观背景看,随着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多,2017年宁波市社会保障工作中稳定和扩大就业、确保和谐劳动关系的难度将不断加大。宁波需要更加重视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以全面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依托,提升社会发展水平,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在社会就业方面,重点是要继续深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以创业带动就业。要进一步拓宽小额担保贷款等各项创业补贴的对象、标准和范围,推进农村劳动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搭建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依托的各级公共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完善和优化创业项目库建设,实现全市创业项目资源共享,推动宁波向充分就业和创业型城市迈进。在社会保障项目方面,要努力解决社保、就医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提升社会保障的水平和层次,不断推动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转变,形成积极、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福利制度。在社会慈善方面,重点是要深化落实《慈善法》各项规定,依法规范慈善事业发展,加强各类民间慈善组织自律机制建设,提高慈善募捐的社会公信度,充分发挥社会慈善事业作为调整社会利益和社会结构的“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三)以基层治理为龙头,促进社会治理规范有序
2017年宁波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要总结提炼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工作经验,继续推动以体制创新为统领,着重解决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点难点和体制性问题,确保社会发展和谐稳定、规范有序。2017年宁波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重点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要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深化总结乡镇(街道)体制改革工作经验,继续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将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末梢,使基层基础更加扎实,基层活力更加焕发。第二,要坚持依法治理。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和手段,要切实加强社会治理、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地方立法工作,积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构建完备的社会治理法治支撑。要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加强公正司法规范执法,维护权威的社会治理法治保障。要培育和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管理法治环境。第三,要加强协同治理。要加大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不断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要不断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常态化监管机制,进一步推动社会组织自律诚信建设,加快社会组织专职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加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培养。
(四)以均衡便捷为目标,加快社会服务优化升级
2017年宁波市社会服务的工作重点是根据行政区划调整的要求,积极配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改革,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和普惠化,以均衡便捷为目标,提升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和效率,实现社会服务优化升级。①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继续深化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积极探索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模式,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努力推动政务透明公开,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公信力。②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格局。要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向社会事业、向各类民生项目、向农村和城西、奉化等偏远地区倾斜的力度。要加强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平台建设,完善规范公共资源进场交易办法。切实改变重硬件项目投资、轻软件服务投资的观念,健全财权事权相匹配体制。创新和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采取PPP等多元融资方式,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强资源配置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参考文献
[1]李培林,陈光金,张翼.社会蓝皮书: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何伟.宁波发展蓝皮书2016[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3]吴建民.当今哪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J].人民论坛,2016(13):26-27.
[4]余玮.李培林:社会发展进入“新成长”阶段[J].中华儿女,2015(5):20-23.
[5]刘玉照,于立平.宁波市社会结构变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6]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7]陶文昭.中国民粹主义的新特点:“三仇”、“两求”与“两过”.人民论坛,2016(13):32-33.
(作者单位:宁波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