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校思政课问题意识教学思想的资源借鉴
问题意识是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这些学科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及基本原理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问题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思想借鉴意义。因此,为了进一步认识和论证问题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我们除了从历史的角度对高校思政课问题意识教学的思想渊源进行考察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之外,还需要参考和借鉴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紧密的哲学、教育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资源,并从中寻找和汲取问题意识教学思想相关的理论资源,为构建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奠定更为坚实的资源基础和理论支持。下面就着重从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对高校思政课问题意识教学思想相关的理论资源做简单介绍,笔者在后文中还会对相关的理论内容进行更加详细具体的论述和分析。
1.问题意识教学思想的哲学借鉴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意识教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首先,认识论是建立教学论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所谓能动的反映论,就是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并不是简单机械、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一种充分体现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反映。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领域,认为整个人类的认识是产生并建立于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实践是人类认识活动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前提、基础、根本目的和动力,而人类认识的发展则是一个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的、能动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认识论就是在坚持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的前提下,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这对于我们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重视问题意识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应该说,人们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而获得了对事物认识的相关材料和信息,但对这些材料信息的选择、处理、加工和重构的过程则是主观的,也就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体现。在认识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传统教学论也用反映论解释教学过程,但它片面地理解反映论,即只强调感性反映的一面,却忽视理性反映的一面。用这种理解法来解释教学过程就导致:片面地强调‘生动的直观’,认为每个新概念的掌握都应当从直接感知开始,从直观入手。结果就对直观性—具体形象思维的作用估价过高,而对逻辑思维、概括—抽象思维的作用估价过低,即贬低概括性知识的意义和演绎推理的作用。传统教学论首先强调的是,如何在识记、背诵、复现过程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技能、技巧,而不曾论述与创造性反映相联系的人的思维的创造积极性。”因此,要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来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就必须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理性思维在其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而问题意识本身就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和基点。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是问题意识教学思想的认识论哲学基础。
其次,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论。在某种意义上,矛盾即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关于内因和外因的矛盾运动关系原理为问题意识教学思想提供了辩证法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显然,基于问题意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就充分体现了从主体的内部矛盾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内外因关系的辩证法原理。
2.问题意识教学思想的教育学借鉴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教育学中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体性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问题意识教学思想提供了教育学的理论资源基础。首先,现代教育学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罗杰斯(C.R.Rogers)、马斯洛(A.H.M aslow)和库姆斯(A.W.Combs)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要积极关注人的价值,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和潜能,注意主体之间的个性差异,并且强调情感、兴趣、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等。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和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注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和主体素质。总体而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现代主体性教学思想、方法和模式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对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各方面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事实上,基于问题意识的教学思想与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之间具有高度的吻合性和一致性。例如,坚持以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核心,本身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而以问题意识为核心的主体性教学等内容也正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应有之义。所以说,人本主义教育教学理论也是问题意识教学思想的重要教育学理论支持和思想来源。
其次,现代教育学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且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自主地通过意义建构而形成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自主性的建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与相关的问题相结合。教师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引导学生通过探讨和解决问题来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学习者以问题的解决作为建构知识的现实途径,使学习者在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学习和建构知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本书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教学思想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一。本书在后面的相关章节中将以此理论作为基础对相关的教学问题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和论述。
3.问题意识教学思想的心理学借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问题意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问题意识教学思想与心理学之间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学是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学科之一,问题教学的心理学依据是问题性思维理论,问题性思维理论也是问题意识教学思想的基础理论。所谓问题性思维是指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人们为解决其中的相关问题而围绕这些问题形成的一种具有逻辑性的心理过程。问题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苏联的问题教学理论奠基人马赫穆托夫认为:“思维中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辩证矛盾过程经过认识过程本身的辩证矛盾的特殊改变可以被人感知为逻辑矛盾,感知为逻辑思维中的矛盾,感知为对逻辑思维规律即形式逻辑规律的背反。辩证矛盾是现实现象(及其概念)本质所具有的,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它在意识中反映为逻辑(认识性)矛盾,被思维着的个体感知为理论性问题。”因此,解决形式逻辑矛盾实际就是解决(理论性)问题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的思维的本质力量和重要特征。这也可以认为是问题意识教学思想的心理学基础和依据。同时,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和问题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自身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提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问题意识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兴趣等非理性心理因素。从当前学生的现实心理特征来看,现代大学生具有爱思考、善于批判、好奇心强等特点,如果能针对当前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来实施相关的问题教学活动,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问题意识对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当然,应该说在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中与问题意识教学思想相关的思想理论还有很多,而且在其他的一些学科中也有不少相关的论述。深入地梳理、研究和分析这些相关的思想理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问题意识教学思想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思想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