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题教学是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转型的重要路径
高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作为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学生基本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问题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现实实践性,必须结合时代特征、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的热点和问题来进行教育教学。这一现实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是会随着社会实际和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不能拘泥于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规范,而是要从实际出发,把解决学生的思想现实问题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出发点、切入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从总体上看,充分发挥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发展总是与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这两方面的因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积极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主导作用,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键和保障;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人们通常采用一种主客两分的方法论视角,把教师当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把学生当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并认为主体、客体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对立关系。这种传统的观念把学生仅仅视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灌输对象,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仅仅视为一种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机械说教模式。正如杜威所言,“来自上面和外面的灌输”是传统教学的实质。随着现代主体间性和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研究的兴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逐步确立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同是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主体,同时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思想交流与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成为教育主体之间动态的思想认识的教育和建构过程。
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理念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尤其是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思想现实问题出发,努力实现从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解决学生思想现实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接受主体,也是内化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思政课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最终要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来体现。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并信任学生,加强学情研究,了解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当中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在教学方法的革新上,应该坚持从学生的思想现实问题出发,尤其是要努力实现从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解决学生思想现实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始于问题,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本动力和手段。因此,从学生思想和社会现实问题出发,积极探索基于学生问题,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未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的要求,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2006年开始实施了新的课程方案,简称“05方案”。可以认为,实施高校思政课程“05方案”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问题意识”的彰显。“贯彻落实‘05方案’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把实施新的课程设置落实到提高教学效果上。提高教学效果,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教学出发点真正转向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书本、从理论体系和概念出发。在观念上要实现的转变是强化问题意识,淡化体系意识。‘05方案’根据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特点和新的要求,提出的课程设置导向是把原来细分化的学科综合起来,以学科综合的优势,更好地解决大学生所面对的带有综合性的问题。显然,新课程设置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而不是以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为出发点。当前在积极准备实施‘05方案’时,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提高教学效果上,更注重以问题为出发点的专题式教学。”
因此,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适当弱化“体系意识”,凸显“问题意识”,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突出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问题教学表明思政课教学必须加强学情研究,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动态和思想现实问题,才能使思政课教学有“的”放矢;其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突出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问题教学表明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关注社会发展和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并将其有机地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之中,才能使思政课教学有“实”放矢;再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突出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问题教学表明思政课教学必须加强对教学内容和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使教学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之上,才能使思政课教学有“效”放矢。
形成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范式,有助于我们在新形势下更加科学有效地实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多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内容机械性、教条性地灌输和记忆,而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内容的分析、解剖、反思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因此,从问题意识导向的视域来看,通过问题意识作为媒介,在直面各种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思想性,具体内容与精神实质,基本结论与原理方法等更有机地统一、结合起来,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合理和完善。
马赫穆托夫曾经总结过问题教学优于传统教学的八个重要特点:“1)学生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智力活动,即通过解决学习性问题来独立掌握知识,这能保证知识的理解及其深度和巩固性,能保证逻辑理论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同步形成;2)问题教学是奠定马列主义世界观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变知识为信念的可靠条件,因为在问题式学习过程中能形成批判性的、创造性的、辩证性的思维;3)问题教学能保证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活的联系;4)问题教学要结合采用各种类型的独立工作,既要求运用原有知识,也要求掌握新知识和新活动方式;5)问题教学能最好地保证个别化教学,因为处于问题情境中的每个人,在问题的概述上、在假想的提出和证明上,都存在个别差异;6)问题教学具有动态性,这是由于事物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辩证矛盾,它导致一种情境必然过渡到另一种情境;7)问题教学能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积极性;8)问题教学能在配合使用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同时加强演绎法的作用,能在兼采复现型、能产型、创造型活动的同时加强创造型活动的作用。”
由于问题教学具有以上的重要特点,问题教学在教学功能上较之于传统教学也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优势:“1)保证学生掌握成体系的知识及智力活动和实践活动方式;2)开发学生的智力,亦即认识独立性和创造能力;3)形成作为共产主义世界观之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能力;4)形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除此之外,问题教学还具有其他的重要功能:“1)培养创造性地掌握知识的技巧(即运用一系列逻辑方式和某些创造性活动方式去掌握);2)培养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即运用已学知识于新的情境中)的技巧以及解决学习性问题的技巧;3)形成并积累创造性活动的经验(即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实践性问题的方法、对现实作艺术反映的方法);4)形成学习动机以及社会需求、道德需求、认识需求。”马赫穆托夫不仅对问题教学优于传统教学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总结分析,而且还通过大量的教学实验证明了问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马赫穆托夫所总结的问题教学优于传统教学的这些特点和功能对我们研究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普遍采用传统的以单向灌输为主要特征的独白式、注入式的讲授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思想日趋活跃、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等越来越强的当代大学生,以及日益迫切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要求而言,已经越来越显得枯燥单调,缺乏生机和活力。所以,从问题教学方式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和优势,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以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要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问题教学在当前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实效性就必须把长期的以知识性传授和占有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以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能力为主的教学。问题教学不仅在理论上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任务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要求,在实践中,通过教学实验也证明其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我们要从提供问题、用问题来促进理论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从学生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出发运用好这一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是新时期思政课教学发展转型的重要路径,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树立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基本教学理念,就要求思政课教学从学生出发,从现实出发,强调对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的解疑释惑,强调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方法的运用,形成对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具有探究、反思、批判性的主体性理解学习过程和教学模式,努力解决学生的思想现实问题和理论困惑,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关问题,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科学地去分析、认识、看待和研究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