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概论(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印染成品质量与前工序制品质量的关系

1.纺织纤维质量的影响 棉及棉型织物采用的天然纤维有棉纤维、麻类纤维(苎麻、亚麻及大麻纤维等),化学纤维有黏胶纤维、涤纶、锦纶、氨纶、丙纶等。纺织纤维的质量对纺织制品质量有显著影响。各类纺织纤维品质对印染成品质量的影响分别叙述如下。

(1)棉纤维。纺织纤维中天然纤维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天然纤维中棉纤维的耗用量最大。棉纤维的各项质量指标中,对印染成品质量影响最显著的是棉纤维的成熟度。棉纤维由初生胞壁与次生胞壁组成,次生胞壁加厚程度与棉纤维的成熟度有密切关系,胞壁越厚,成熟度越高。除纤维长度外,棉纤维的各项性能指标几乎都与棉纤维的成熟度有关,成熟度高的棉纤维强度高,弹性好,有光泽,吸色性好,织物染色均匀;成熟度低的纤维胞壁薄,吸色性差,容易在织物染深色时显现“白星”,影响织物外观。原棉中的杂物有两类:一类是非纤维性物质,包括泥沙、枝叶、铃壳、不孕籽、棉籽壳、籽棉、虫屎及虫浆等;另一类是原棉中存在的有害于纺纱的纤维性物质,包括索丝、棉结、软籽表皮、带纤维籽屑等,又称为棉纤维疵点。原棉中杂质与疵点在纺纱过程中较难全部排除,又由于受到机件的打击,颗粒较大的杂质会分裂成碎片,疵点粒数将增多,在染整过程中也很难彻底去除,最后影响成品的外观质量。特殊杂质如砖石、木屑、麻袋片、金属屑等,加工时常对机器设备造成损伤。麻丝、发丝混入棉纤维中,将影响纱与布的质量,增加染整加工的难度。

(2)麻纤维。麻纤维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是线密度,品种优良的麻纤维线密度在0.56tex以下(1800公支以上),中等线密度为0.67~0.56tex(1500~1800公支),线密度在0.67tex以上(1500公支以下)的为低级麻。同一株麻的梢部、中部、根部的线密度都不一致,收获季节次数不同的麻线密度也不一样。目前麻类织物向高档细薄织物方向发展,要求纱支条干均匀,使织物表面平整度提高,染色均匀。因此首先应培育线密度在0.56tex以下(1800公支以上)的优级麻,其次若能对不同收获季节的原麻及原麻的头梢、中部、根部分档处理,也可提高纺纱、织布的质量,从而也对提高染整最终产品的质量有利。苎麻的脱胶程度是否达到要求,将直接影响纺纱质量及织物表面平整度。

(3)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品种多,其中差别化纤维有中空纤维、异形纤维、空气变形纱网络丝、阳离子可染纤维、抗起球纤维、超细纤维以及高强高模量纤维、复合纤维等;功能纤维有阻燃纤维、抗静电纤维、高吸湿纤维、芳纶等。在纺纱工艺中常用多种纤维混纺,这必然带来染整工艺的复杂化,因此对化学纤维的质量必须重视,同时也应考虑到染整加工的难易及是否可行。

化学纤维的质量指标一般包括纤维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长度偏差、倍长纤维含量、染色性能等。此外,黏胶纤维还有湿强度与湿伸长度、钩接强度和残硫量;维纶有缩醇度、水中软化点、色相、异形纤维含量;腈纶有上色率和染色配伍值;涤纶有沸水收缩率、强度不匀率、伸长不匀率等。其他如纤维卷曲数、回潮率等也列为化学纤维的质量指标。这些质量指标与纺织工艺及纱、布质量关系密切,也与染整最终产品质量有关。

化学纤维的外观疵点有粗丝、并丝、异状丝以及油污等,黏胶纤维还包括黏胶块。化学纤维的外观疵点影响其可纺性,也影响成品的质量。不同工厂生产或同一工厂生产的不同牌号、不同批号的化学纤维,因制造工艺上的差异,其热收缩率、染色性能都不完全一致,故在纺纱配用化学纤维原料时必须充分注意,否则在染整加工时会产生不规则收缩、形成上色不匀等疵病。

2.纺纱制品质量的影响 纱线质量虽然首先影响的是织造产品,但最终仍将影响染整的最后产品,所有纱线或织物的疵病都会在染整加工中暴露出来,因此,纺织纤维的正确使用非常重要。纺纱时应首先重视纤维原料的配比,纺棉时的配棉工序应注意产地、牌号、批号;使用涤纶时要注意国别、牌号、批号以及在制造过程中是否漂白或消光,因为涤纶的上色率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

(1)纤维原料的配比和混和。在染整生产中往往由于纤维原料的配比不一致,混和不良或纺织生产管理不善(如原料混错,批号翻错,混纺比搞错等),造成染色产品的色差和白星疵病,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纱线品质指标是结合纱支粗细来表达强力的综合数据,对织造、染整工艺来说,品质指标越高越有利。用作经纱的品质指标要比用作纬纱的高。纱支捻度不匀对染整加工后的产品质量影响也很大,纱支捻度增加会使织物光泽减弱、手感增硬、染色性降低、缩水率增大、平磨性减弱、卷曲增加,还会影响绒布织物的顺利拉绒。坯布纬纱的捻度增大,经向的织缩随之增大,印染加工的伸长率也就越大。捻度不匀,还会影响织物的外观。对于合成纤维织物若捻度过低,容易起毛起球,即使经染整加工后也难以防止。

纱线条干不匀会使织物表面呈现不均匀的经纬白条,严重影响织物的外观,漂染后尤为突出。

纱线上的棉结是由成熟度低的棉纤维或僵棉在轧花和纺纱工程中处理不良纠结而成,呈黄色或白色的圆形或扁形小结状。此外,尚有因清棉不净而残留的棉籽屑、碎叶等,在纺纱时混入纱中。纱支上附有较多的棉纺杂质时,将影响织物外观,并使织物手感粗糙,平磨性减弱,同时增加了印染加工的难度。

在棉与化学纤维混纺时,应注意不同类型纤维混纺造成的纱线强力“垂链现象”,同时也应考虑到印染加工时的难易。

(2)造成染疵的纱疵因素。

①纱线中的油迹、有色疵点,如竹节、油花纱、油经、油纬、色经、色纬和煤灰纱等,在漂白织物上十分显眼,必须特别注意。化纤本身白度较高,对于化纤纯纺及混纺织物更应避免使用有上述疵病的纱线。

②深色织物对棉结、紧经、松经、紧捻纱等要求特别高,深色织物的“白星”问题也与纱疵有关。浅色织物因色浅,遮盖力较弱,各种疵点容易显现,除与深色织物一样,对紧经、松经、紧捻纱等有同样要求外,对花纬、棉球等纱疵要求也较高,否则易出色差及布面“白星”等染色疵病。

3.织造制品质量的影响 染整是紧接着织造的工序,织造制品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染整后最终产品的质量。织造制品质量的影响,一是对织物外观方面,如纬缩形成的毛圈形小辫、跳纱、蛛网等,这些疵病在细纱高密织物上(府绸、卡其等)更为突出;二是对色布染色质量的影响。常见疵病的影响分列于下:

坯布的边疵,如锯齿边、荷叶边、边纬缩、边穿错以及边擦疵、烂边、毛边等都将在染整加工过程中进一步严重发展。色边是在离布边0.5cm内织入有颜色的纱线。织入布边的色纱有两类:一类是暂时的着色记号,用以区别本厂各类织品不致搞错之用,所用染料应该是在染整加工的前处理工序时容易褪除的染料,如强酸性染料,使用牢度稍好的弱酸性染料或直接染料将会造成沾色疵病;另一种色纱的染色坚牢度要求较高,是为了区别本厂与外厂纺织品种而做的色纱边,要求色纱上的染料在染整加工时不能褪色,一般使用还原染料,但要考虑到在煮练时的高温强碱条件下,是否会造成白地沾色或搭色。织布厂交班时在坯布上盖交班印用的染料也要考虑以后的沾搭色问题。

染整成品上的色差、色疵有不少是由于坯布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如经纬纱用错、筘路和穿错等,在染整加工后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经向色档,影响成品质量,特别在染凡拉明蓝布、士林蓝布及硫化蓝布等更为显著。织造时经纱断头,长时间未予接上,造成织物上经纱短少或中断,染色后,断经处颜色较深,而且也会造成破洞。拖纱如不及时修剪,留在坯布上,经染色加工(尤其是轧染)即造成拖纱白印或浅色拖纱印。织厂经纱上蜡,如采用外上蜡法,而且布上含蜡量在0.7%~1.0%以上时,容易造成拒染斑。织厂在坯布上洗除油渍时,由于去除不净或污渍扩散,也会造成斑渍印。

坯布缺经、断纬、稀纬、稀弄及蛛网等织疵,除会引起相应的色疵外,稀薄织物如具上列织疵,在烧毛时易造成烧毛破洞,甚至引燃织物。坯布带来的布辊皱,烧毛时会产生烧毛条痕,最后造成染色条花。涤棉混纺纱定形不匀是造成染色织物“裙子皱”的原因。坯布幅宽不足时最后成品也将达不到标准,即使在拉幅时勉强拉足,其纬向缩水率也难以符合标准,有时因为硬拉幅还会将布拉破。

从纤维材料、纺纱、织布各工序来看,某一工序产生疵病,最后都会影响染整产品的质量。坯布在织厂整理车间,经过检验修理,虽可提高坯布合格率,但在印染厂加工时,某些经修补的疵病仍将在印染布上暴露出来,因此应加强各工序的管理,尽量减少差错,把坯布疵病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才能得到质量优良的纺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