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店名研究现状
我国店名研究渊源已久,孔子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荀子在《正名篇》中表示命名要“稽实”,可以看成对命名学较为原始的哲学与逻辑思考。韩非子所著的《外储说右上》中的“宋人有酣酒者……悬帜甚高”,是有关早期店名幌子的最早记载;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了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著名的商店名,这些记载为店名语言文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材料。真正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店名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曾经掀起一股店名研究高潮,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青年研究群体开始对网络店名进行尝试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各项。
一、专著
潘文国所著的《实用命名艺术手册》(1994),是我国第一本对命名艺术及实践进行全面研究和总结的著作,主要论述了艺术型命名艺术、述志型命名艺术、竞争型命名艺术等命名类型,并不主要针对店名。
罗听如所著的《社会用语用字规范化透析》(2004),用专门的章节对城市店名进行了多角度考察,分析了店名语言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在如何规范店名方面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
钱理、王军元所著的《商店名称语言》(2005),是“商务语言研究丛书”系列之一,作者运用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观察、剖析了店名语言的起源、发展与研究,对店名的语言学本体、蕴含的传统文化、营销策略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剖析,并对老字号店名、现代店名与网名进行了分类研究。
王军云所著的《商名是金:公司、店铺、商品命名艺术》(2005),详细讲解了起名的理念、原则、技巧、途径、禁忌等,具有内容全面、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把店名的命名原则与策略延伸到公司和商品命名领域,带有浓厚的商业特点。
二、期刊论文
论文类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可归纳为以下十类。
(一)店名的语言学本体研究
包括店名的语音特点分析研究、店名用语的语词分析研究、店名用语的修辞特点研究、店名的语用策略研究、店名作为一种社会用语的社会语言学综合研究。如刘宁生的《店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1987)、郑梦娟的《当代商业店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2006)等。
(二)店名的社会文化研究
包括店名中社会文化心理探究、店名中的区域文化特征探究、店名中的城市文化传承与缺失探究、命名的文化内涵与功能探析等。如邵敬敏的《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1990)、郭先珍的《店名的社会文化属性》(1996)、李洪彩的《临沂市牌匾语言与沂蒙文化探析》(2005)、潘佳凝的《城市中店名、广告牌的语言学文化》等。
(三)店名的类型研究
针对店名语料进行类型探析,是一种较为基础和浅层次的分析归类研究。如李首鹏的《商店店名的类型管窥》(2006)等。
(四)店名的历时演变研究
从历史的角度对店名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归纳、梳理,或者关注某个城市店名的历史发展与变化情况。如林岩、黄燕生的《中国店铺幌子研究》(1995),刘惠琼的《城市商店名称演变的跟踪研究——以广州市北京路为例》(2009)等。
(五)店名的命名策略研究
从命名学视角探究店铺命名的方法与策略,如黄利华的《当代美发店店名的命名策略》(2008)等。
(六)店名存在的问题研究
从社会学视角关注店名作为一种社会用语是否规范、存在哪些问题、对社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如何进行规范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如丁安英的《青岛市店铺名存在的问题、原因、影响及建议》(2015)等。
(七)店名的符号学研究
从现代符号学的视角探究店名符号的意义及其社会价值,如陈萌的《商店名称的现代符号学解读》(2009)等。
(八)店名的民俗学研究
从民俗学的视角探究店名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如王楠楠的《什刹海商业店名的民俗文化内涵》等。
(九)网络店名研究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店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是实体店铺在网络技术时代的延伸。尽管网店名与传统店名都是店铺的名称,但是网店名带有鲜明的网络语言特点与电商文化特色,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与研究。如傅钰的《试论网络店名体现出的新特点》(2012)、唐七元的《试谈网络书店名的结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2012)、李华的《网店名称的语言调查及社会文化分析》(2010)等。
(十)硕士毕业论文
店名研究的视野十分广泛,涉及的专业门类较多,如语言学、社会学、酒店管理、艺术设计、文化学、民俗学、符号学等,因此出现了大量的以店名为研究对象的硕士研究论文。如吕玥的《天津商店命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和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2)、张晓旭的《语言学视角下的店铺命名行为研究》(吉林大学,2006)、赵爱英的《店名的语言特征及其历史文化心理》(华中师范大学,2006)等。
三、研究综述
从以上研究资料可以看出,跨入新世纪以后,店名语言文化研究无论从研究数量还是研究视野上都取得较大进步与开拓性发展。学者们不仅从语言学、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店名语言,还尝试从符号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进行探究,有的学者从店名与语言认知、命名策略、店名中存在的问题等角度展开分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近十年来,网络店名的研究使得店名语言的研究与时俱进,视野更为开阔,研究的材料也更全面、细致,研究方法更加成熟、趋于完善,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首先,店名的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最丰富,从研究方法看已经形成“语料——分类——归纳”的分析研究模式,尤其是对店名的语言文字本体的应用分析更为充分,以郭贤珍、郑梦娟为代表的研究成果质量趋于成熟,主要涉及店名的语音、用字、语法、修辞、语义、语用诸方面的分析研究,而语音、用字和修辞方面的研究成果最集中。
其次,店名的社会文化研究也较为扎实充分,大多是从语料来源地的具体城市入手,结合本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展开分析研究,区域性特征明显。而区域间的比较研究大多只涉及店名语言文字本身,文化对比较少,大概店名所呈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商贸文化所占比例较大,文化差异不明显,比较分析较困难。
最后,店名的类型、命名策略、存在问题以及对店名符号学与民俗学的研究虽有涉及,但是还有深度挖掘的空间。网络店名作为传统店名的时代拓展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目前看,对网店中的电商文化挖掘还不够,未发现微店、微商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