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比较视域下意识形态安全与首善之区建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研究目标、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等

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中国的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成为近年来一个越来越引起关注的新领域。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成果颇丰,但研究视角不同。

国内学者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较多,他们大多从全球化、文化软实力、网络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视角进行研究。根据其内容和方法不同,相关研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界定。石中英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是衡量文化安全程度的重要尺度。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黄建明等认为,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指主体意识形态在一个国家中未受到威胁,统治地位相对比较稳定。黄建明,杜阿奇.积极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系[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4).②关于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严高鸿认为,邓小平通过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把全民共同富裕作为价值方向,用科学理想和信念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严高鸿,杜永吉.社会主义的科学精神与价值原则——论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8).③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朱兆中认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牢牢掌握舆论阵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主要经验。朱兆中.政党的执政资源与执政成本初探[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4).王永贵认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经验有抵御和批判各种反动错误思潮、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教训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原则不动摇等。王永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经验[J].社会主义研究,2005(4).④关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杨立英认为,市场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深化,打破了传统封闭的思想环境,对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峻挑战。杨立英.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当代挑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3).杨文华认为,当代中国科学绝对主义与科学相对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持续压力。杨文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⑤关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对策。王岩、茅晓嵩认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王岩,茅晓嵩.“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政治学研究,2009(5).周国平认为,当前应确立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网络危机意识,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和管理,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意识形态安全宣传网络。周国平.信息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策略[J].党建研究,2010(6).

国外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概念阐释、功能论述和发展趋向探讨上。①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阐释。内容包括辩护和规范两方面。米勒认为,意识形态表现、解释和评价现实世界的方法来形成、动员、指导、组织和证明一定行为模式和方式。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5:237.迪韦尔热认为,意识形态是解释一个社会的系统方法,一种维持或摧毁、维护或批判一种社会所采取行动的依据。迪维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19.②关于意识形态功能的研究。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温和的手段,采取说教方式发挥功能作用,其次才是暴力手段。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1.柯尔施认为,意识形态有虚假和歪曲的一面,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产生重大精神力量影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王南湜,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43.③关于“意识形态终结论”。亨廷顿认为,人类最大纷争的根本因素是文化上的差异,文明冲突将逐步成为未来世界的基本矛盾。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78.国外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意识形态的认识,但基于认识框架的局限,其意识形态观念需要我们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进行分析和批判。

综上可见,国内外学术界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多方面解读,为我们全方位了解意识形态安全拓宽了视野。但是,目前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缺乏具体深入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基于学理性的逻辑思辨较多,研究视野往往局限于意识形态本身,结合中国意识形态变迁的实证性研究不足。

(2)缺少典型个案的考察和比较。对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基本停留在国家宏观层面,介绍性成果较多,比较性研究、批判性研究和反思性研究成果较少。

(3)现有问题和相应策略研究不够。已有研究成果多是定性分析,具体定量分析较少;多从宏观原则把握,较少提出具体方法和机制。

2.研究目标

本书以首都意识形态战略定位为切入点,以总结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为背景,对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教训,重点研究当前首都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原因,探寻新常态下首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创新的实现路径。

3.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本书总结国内外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宝贵经验,都是为了着重系统研究当前北京市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探寻继续推进的有效实现路径。因此,如何找到首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有效对策是本书研究的重点。面对新时期新常态下首都发展大势,结合中央给北京的新定位,要探索一条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城市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之路,首先必须找到当前首都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所在及出现问题原因,这正是本书研究的难点。

二、本书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意义

1.研究思路

本书以界定意识形态安全相关概念和首都意识形态战略定位为切入点,以梳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历程与基本经验为背景,对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教训,重点研究当前首都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探寻新常态下首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创新的实现路径。

2.主要内容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政党都要通过意识形态来阐明主张、引领社会、凝聚民众。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核心,既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

本书包括以下几部分:①全球化条件下意识形态安全相关理论概述。主要是对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进行科学概念界定和功能分析,同时将首都意识形态工作置于维护国家战略安全高度,阐释首都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外延及功能定位。②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历程与基本经验。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领导集体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历程及经验教训。③中外比较视域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主要研究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越南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和实践规律,分析其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④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从主流意识形态阐释与建构困境、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西方文化侵蚀威胁、网络时代话语领导权式微等,从新时代面临的国内、国外两大领域分析面临的挑战。⑤探索新媒体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主要从新媒体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出发,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探析利用新媒体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路径。⑥新时代首都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特点。主要从话语平台的创建及传播、引导和对话、规制和管理等方面分析目前首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现状及特点。⑦新时代首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主要分析了网络技术和信息霸权、主流意识形态被“污名化”、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和几种主要社会思潮流行带来的新问题新任务。⑧新时代首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创新的实现路径。主要立足北京全国意识形态“主阵地、主战场、主力军”的特点,从培育意识形态战略思维、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优化网络舆论生态、推进党的科学化建设等多维视角提出对策思路。

3.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与文献研究相结合。本书查阅了大量的中央和北京市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档案文献资料。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很复杂的现实性问题,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历史分析必不可少。

(2)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本书通过对首都宣传、文化、网络管理部门的调查研究,统计大量实证数据总结意识形态管理取得的成就,揭示北京与其他地区存在的不同问题,探寻合理的解决方法。

(3)比较分析与层次研究相结合。通过对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相关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分析当前中国与北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探寻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策略。

4.研究意义

(1)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本书从考察意识形态安全的含义和特点入手,从中外比较视域探讨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以求本书的研究建立在理论与现实基础之上。因此,本研究发表的论文和最终著作较具有理论创新意义。

(2)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既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核心,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首都稳才能全国稳。结合笔者对近几年北京意识形态领域舆情的调查研究,对首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因此,本书能够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