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的长江
在长江厂完全渡过难关之后,当初被裁减的员工又都被李嘉诚请了回来,还补发了这部分工人离厂阶段的工薪。这一举动令长江的所有员工打心底对这位老板充满了感激和敬佩。
当李嘉诚的长江厂可以继续生产的时候,李嘉诚很是感慨,他意识到,要想能长久立足,诚信与质量保证必不可少。与此同时,只有改进才有机会与香港经济齐头并进,而不是举步不前。李嘉诚开始耐心考察香港市场的塑胶产品,他要设计出具有长江自己独特风格的新产品来。
李嘉诚与工人们一起,把从前被客户退回的玩具进行了回炉,模具重新或局部修改,出品后进行细致打磨。经过他对旧产品的重新改造和再次投放市场,新机遇来临了。
由于当时李嘉诚选择的新市场是经济较为滞后的周边地区,譬如台湾地区当时尚未有塑胶产品面市,尤其是塑胶儿童玩具十分鲜见。李嘉诚亲自带人去台湾推销,并且主动把这批玩具的售价压低到最低限度,物美价廉的塑胶玩具让儿童们爱不释手,市场的销路十分看好,结算时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益。
有了这些陆续回笼的钱款,到了1954年秋天,李嘉诚几乎还清了绝大多数从私人手中借用的钱款,从前的声誉回来了,李嘉诚一度丧失的信心又重新树立起来,当初那些陈旧的机器经过几年的精心修理和更换零部件,如今可以达到先进水平了。新的产销局面,鼓舞着他。
新型的塑胶模具是李嘉诚在两年中对比香港近三百家塑胶公司最新上市产品所进行的全新设计,据行业人士观测,这些设计精美、格调清新的模具,明显要比香港市场上正在畅销的同类产品高出一筹。例如他设计的儿童手枪型玩具,不但样式独特,有右轮枪、驳壳枪、撸子枪,同时还有当时在香港极为少见的卡宾长枪、坦克车类玩具枪。
与此同时,教训依然在李嘉诚心里挥之不去,他诚心地接受了前次失败和退货的惨痛教训,这一次做得谨慎而成熟:稳妥出击,少量生产,先行上市,造成影响。他明白,初创的企业必须保持稳健的经营态度,留有足够的现金盈余,保证自己不管面对多少风浪都能活下来。
宝贵的经验和用心血设计出来的新产品终于带来了新的丰收,长江的产品在香港市场上成了抢手货。
1954年冬天到1955年秋天,是李嘉诚的长江厂冲出低谷的复苏时期。历经五年的磨砺,让李嘉诚真正成熟起来。他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并且在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都没有改变。
长江厂开始进入初创时的辉煌阶段,产品由于物美价低,很快就在三百多家互相竞争的塑胶厂中脱颖而出,成为香港塑胶产品市场中的佼佼者,并且一路直上。
也是这一年冬天到来的时候,长江厂里洋溢了前所未有的欢庆气息。因为年终结账,李嘉诚不但偿还了包括香港两家银行在内的所有贷款,而且还有了可观的盈余,他终于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老板”。
日夜祈祷的庄碧琴看到儿子多年紧锁的眉宇终于舒展开来,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但多年的经验告诉庄碧琴,愈是成功,愈要冷静。庄碧琴提醒李嘉诚:“阿诚,你千万不要兴高采烈,更不要趾高气扬,要记住,你到任何时候都还是一个普通人。”
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老人则大为不同。当他在旧历新年的晚上与外甥同桌同饮时,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庄静庵对李嘉诚说:“阿诚,从前我小看你了。从今以后,我会把你当成一个大人看。你将来,会比我强啊!”
此时,李嘉诚心中感慨万千。舅舅的事业如日中天,有的中南表店已经开始自己研制新式手表,而钟表业经过最近几年的拼搏和开发,也早已进入钟表工厂生产的正常轨道。当初他离开时的一句建议“舅舅为什么就不能自己生产钟表呢”终于没有白费,也算是报答了老人对他们家的一片恩情。
◇始终保持创新意识◇
李嘉诚认为,在创业这条道路上要始终保持创新意识,用自己的眼光注视世界,而不随波逐流,只有这样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李嘉诚自己,也没有放弃寻求新的机遇与发展的途径。他除了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外,还会自修功课。临睡前,作为最后一个功课——翻杂志,李嘉诚也认真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无数个夜里,他从这些中英杂志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转眼间,勤奋便让李嘉诚与机遇迎头而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