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真经”,暗度陈仓
1988年4期香港《星岛经济纵横》评论道:“李嘉诚发迹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式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勤俭好学,刻苦而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驱使人不断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李嘉诚所飞往的目的地,就是塑胶花盛开的地方——意大利。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也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飞机旅行。
1957年的春天,李嘉诚踏上了意大利的大地。走出机场候机大厅时,米兰弥漫在一派迷蒙的朝雾中,就像他的这次冒险一样。但他清醒地知道,若要捷足先登抓住这一商机,就必须尽快掌握生产塑胶花的技术。
李嘉诚在一间低档旅社安下身,便急不可待地去寻访米兰的维斯孔蒂塑胶厂地址。然而他突然意识到,关于新技术,厂家一定有着非常严格的措施来保护与戒备,并非能轻而易举地学会的。而自己的厂子虽然有起色,但比起一大笔昂贵的购买技术专利的费用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而且,即便是买到了,也会因为其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之后才肯卖给自己。而自己只能亦步亦趋,何谈成为塑胶业的佼佼者?这一层思考让李嘉诚出了一身汗。他一夜难眠,只好决定,在参观完塑胶厂之后就回国,因为,在意大利这样的大城市逗留,无异于浪费金钱。
第二天,李嘉诚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进入这家公司,参观了琳琅满目的塑胶花。李嘉诚一面询问有关塑胶花的知识,一面暗自下定决心克服万难获取技术。
也是天助,就在李嘉诚等候购买回程机票的时候,他在购票窗口见到了一张招工广告,上写:本公司现缺勤杂工三名,供料工两人。凡米兰常住人口,或者外国人均可报名应试。录用者试用期一个月,转正后发给所有正式工人应有的劳保待遇,并增加工薪……署名,正是李嘉诚梦寐已求的塑胶厂。
于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产生了,李嘉诚要打工学艺。便如同在原来的塑胶厂那样,学到全盘技术。就这样,李嘉诚进入了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根据招工启事上的要求,凡是年满20岁的本土人或外国人均可报名,李嘉诚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据说,由于老板贪利,才把本不能打工的李嘉诚招了进来,只给他不及同类工人一半的工薪。然而,李嘉诚已经太满足了。
李嘉诚当时负责清除废品废料,在工作中,李嘉诚勤奋而机警,如同“国际间谍”般全面观察每个工作流程。收工后便把所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
假日里,李嘉诚便大方地邀请数位新结识的工作朋友到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十分虔诚地向他们请教相关技术,他们对于这位勤奋的工友十分有好感,把自己知道的不吝啬地告诉了他。这样,李嘉诚很快便逐渐掌握了塑胶花的技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李嘉诚认为,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的。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站在今日的角度,我们可能会感到李嘉诚的行为有悖商业道德。的确,他未经允许便暗自取得了别人研制的专利,并且自主生产销售。然而在专利法还不健全的20世纪50年代,李嘉诚的举动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这个“取经”版本,后来李嘉诚先生曾做过解释,说并未去过意大利,是全厂在取得很多知识后研发出的。由于一带而过的描述无法让人知其详情,我们暂且不一而述。
总之,李嘉诚便是在这样一个塑胶花新产品的契机前取得了包括技术在内的一切,顺利返回了香港。
李嘉诚满载而归。随机到达的还有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不过,这一系列动作,却是暗地进行的,秘而不宣的策略是李嘉诚面对绝地反攻契机时的冷静之举。
回港后,李嘉诚立刻兼程回到长江塑胶厂。他不动声色,只是把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他的办公室,把带来的样品展示给大家看。众人为这样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塑胶花拍案叫绝。
在长江厂简陋的车间深处,他组成了一个攻坚小组,专门研制新型塑胶花的工艺,以便尽早上市,并准备在一炮打响以后马上进行批量生产。与此同时,李嘉诚知道,若想让外来花卉开遍香港,必须进行本土化,他要求技术人员们顺应本港和国际大众消费者的喜好,设计出全新的款式,不拘泥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当时,李嘉诚四处寻访,重酬聘请塑胶人才。李嘉诚把样品交给他们研究,要求他们着眼于三处:一是配方调色;二是成型组合;三是款式品种。他还给所有参与此事的攻坚小组下了一条死命令,在塑胶花正式生产之前,任何人也不得向外泄露这一秘密,因为,一人泄露,便意味着可能要全盘皆输。
终于,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已把配方调色研定到最佳水准。昼夜奋斗带来了奇效,李嘉诚与技术人员们做出不同色泽款式的“蜡样”,走访了不同消费层次的家庭,竟一致获得了好评。于是,大好时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