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市,财富狂飙不成问题
1972年,香港股市一派兴旺,李嘉诚认准时机,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骑牛上市。从此,他便与地产和股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当时内地政治趋于安定,香港经济经大动荡后恢复并开始起飞,亟待筹资的企业纷纷触发上市的需求。这与1969年前香港股市规模停滞不前有了巨大的差别。那时,由于时局震荡中的香港也是摇摆不定,而且1961年以后,银行业的激烈竞争,相对削弱了股票的吸引力。加上当时香港所有股票买卖活动均通过香港证券交易所(俗称香港会)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华人,把上市公司局限为外资大银行,股市对于香港本地企业集资而言并未发挥多大作用。
1969年,这种垄断形式被打破了。12月17日,由李福兆为首的华人财经人士组成的“远东交易所”开始营业。由于远东会放宽了公司上市条件,交易允许使用广东话,这一举措开辟了香港证券业新纪元。其后,金钱证券交易所(金银会)、九龙证券交易所(九龙会)相继成立,逐渐形成四足鼎立的格局。
而如今形势大好,稳定中的香港开始全力发展经济,各行业的竞争相对体现在寻求发展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李嘉诚的这一构想,正是在公司自身发展与香港股市发展两大需求下的必然决策。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将公司改名长江实业后即刻委托财务顾问拟定上市申请书,准备公司章程、招股章程、公司实绩、各项账目等附件,准备申请股票上市。到了当年11月1日,李嘉诚终于获得批准挂牌,法定股本为两亿港元,实收资本为8400万港元,分为4200万股,面额每股两元,溢价1元。包销商是宝源财务公司和获多利财务公司,分别在香港、远东、金银等三间交易所向公众发售。
有消息称,长江实业上市后不到24小时,股票就升值一倍多,认购额竟超过发行额的65.4倍。这个消息实在振奋人心,因为它意味着公司市值增幅一倍多,意味着上市这个举措的正确性。如此下去,长江财富狂飙绝对不成问题。然而,已经成熟的李嘉诚这次却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兴奋。他吸取了第一次踏入塑胶业的教训,认真考虑当前的诸多因素,以有备无患。
李嘉诚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很清楚,他之所以有第一天的丰收,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大市的兴旺所致,而非出于众人对长江实业的清醒认知。要使投资者真正信任并宠爱“长实”股,最终还是要看“长实”的未来实绩,以及股东们的既得利益。而且,物极必反,大旺之下必有大亏。而股市的风险早有耳闻,若不及时察觉,结局很可能是一败涂地,很难东方再起。
目标已经很明确,他不但要超越置地,还要寻求海外上市机会。风险也已经很确凿,股市起伏不定,不知何时翻船。整个过程都在李嘉诚的控制中,他的行动由此多了很多从容。短时间内,李嘉诚同时在本港和海外股市集资,为长江的拓展提供了厚实的资金基础,而稳扎稳打也为即将来临的一个凶险对抗做好了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