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看上九龙仓
李嘉诚一直把置地当成竞争对手,九龙仓之所以能引起他的注意,是因为九龙仓的“挪窝”。
九龙仓是怡和系的大洋行,如今这块旧址即将成为九龙地王。李嘉诚赞叹九龙仓的创始人以极廉的价格获得这块风水宝地,如今水涨船高,身价百倍。但九龙仓股票如今却大大被低估,假若能合理开发,其前景必定辉煌。包玉刚清楚这一点,李嘉诚亦清楚;包氏欲得,李氏欲购。于是一场轰动当时的九龙仓角逐大战蓄势待发。
角逐结果,李嘉诚成全船王。一石三鸟,各取所需。
严格意义上说九龙仓不算是仓库,而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拥有露天货场、深水码头和货运仓库。自从1886年起,保罗·遮打第一个在九龙设立码头仓库,怡和洋行就一直是其大股东之一。
其实李嘉诚之所以会看好九仓股票,主要原因在于该集团不善经营而造成股价偏低。李嘉诚也不止一次地设想过,如果由他来主持九龙仓旧址地产的开发,绝不会陷于如此困境。李嘉诚精于地产股票,他曾细算过一笔账:从1977年年末到次年年初,九仓股市价在13~14港元之间,而九龙仓发行的股票不到1亿股,就是说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到14亿港元。九龙仓所在地点是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当时的同档次官方地段拍卖落槌价是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若按这个价格计算,九龙仓股的实际价值应该是50港元每股。所以说,若能合理开发九龙仓旧址地盘,将来价值一定不菲。李嘉诚很清楚,即便是以高于时价的5倍价钱买下九仓股,也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因此,李嘉诚不动声色,逐渐从散户手中买下了约2000万股的九仓股。
周祖贵先生有一文曾记录了这段往事,1977年12月中旬,敏感的财经评论家对九龙仓进行分析,以《九龙仓业务开始蜕变》为题,分析认为九龙仓集团若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土地资源,在未来的10年里完全可以出现年增长20%的大好势头。另外,该评论家还预测,当时时价为13.5元的九仓股,很有可能会成为1978年的热门股。
当时来看,在九龙仓问题上这位评论家与李嘉诚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只不过李嘉诚没有大鸣大放,公开议论,他只是在暗处,埋头实干,暗度陈仓。
“长实”上市之后,李嘉诚在兴建楼宇“售”与“租”的问题上,更加奉行谨慎灵活的原则。当楼市不景气、楼价偏低,或者手头资金较宽裕时,最好是保留来做出租物业;而如果楼市景气楼价炒高,又急需资金回流,加快建房的速度,那么就选择售楼业务。
从不打无准备的仗是李嘉诚的做事风格,他通过渠道得悉,一贯被称为“怡和两翼”的九龙仓,和兄弟公司置地在控股结构上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关系。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龙仓,置地不过拥有不到20%的九龙仓股权。
李嘉诚对九仓股的吸纳,采取的是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到现在为止,李嘉诚手中的九仓股,已经约占到九仓总股数的20%。这个数字暗示着,不久九龙仓的最大股东将不再是怡和的凯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诚。这一进展,为李嘉诚最终能购得九龙仓,从而与怡和展开一番较量铺平了前路。但是最重要的结果应该是,一旦购得九龙仓无疑意味着“长实”的老对手置地将如同断臂折翼。
但是,世事总不是如人意般顺利,九仓股成交额与日俱升,引起不少证券分析员的关注,并且导致嗅觉敏锐的职业炒家不断介入,九仓股一时间便被炒高。大户小户纷纷出马,加上股市流言四起,到1978年3月,九仓股急速蹿到46元每股的历史最高水平。而这已经相当接近九仓股的每股实际估值了。无奈之下,李嘉诚筹股回落,以稍低的价格增持九仓股到20%的水平。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对公司的所谓的绝对控制权,是指其控有的股份须在50%以上。否则一旦被收购方反收购,便会导致收购计划前功尽弃。而现在九仓股价已经被炒得很高,李嘉诚如果一意要想增购到51%,恐非其能力能及。
九龙仓的老板迅速反击,开始布置反收购,到市面上高价收购散户所持的九仓股,以巩固自己对九龙仓的控股能力。但是今日之怡和,不似昔日之怡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数十年来,怡和向来奉行的是“赚钱在香港,发展在海外”的政策。由于在海外投资的战线过长,而投资回报率又十分低,遂而使得怡和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此时已经处在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现在后院起火,怡和倾资补救——高价增购九龙仓股票,以保“江山无缺”。但坦白讲,怡和当时的现金储备实不足以增购到绝对安全的水平。于是慌乱之中,怡和向港岛第一大财团——汇丰银行伸出求救之手。
此时传出小道消息:汇丰大班沈弼亲自出面斡旋,奉劝李嘉诚放弃对九龙仓的收购。李嘉诚审时度势,认识到如果同时树怡和和汇丰两个强敌,对将来自己的发展着实不利。因为长江的发展,还必须得倚靠汇丰的支持。即便是眼下,一旦一意孤行,不但拂了汇丰的面子,最终也会导致汇丰贷款支持怡和,而九龙仓之战也将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此时的李嘉诚手中已经持有了将近2000万股的九龙仓股,由于怡和一方未透露增购后的持股数,所以李嘉诚自己也摸不透,这个数字是否已经是九龙仓的最大股东。不过李嘉诚一番审慎考虑之后,很快答应沈弼,停止收购,鸣金收兵。
李嘉诚的偃旗息鼓,引来四方强手介入角逐,其中最显眼的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船王包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