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药港:左手同仁堂,右手白云山
1986年,李嘉诚痛失老母。
病逝的母亲撒手一生辛劳,离开人世。失去至亲之痛,不言而喻,此前的挽留之苦,更是刻骨铭心。
早一年前冬,老母亲病重,李嘉诚揣着几辈子也花不完的金钱,不惜一切地请来各地名医,试图挽留母亲的生命。可惜生命岂是重金名医就能那么容易挽回的,一年后,母亲还是辞别了人世。她人生的最后几个月,几乎完全是依靠香港养和医院一位中医大夫的中药处方而得以延续。因而至那时起,李嘉诚便更痛恨迷信,而对中草药怀有特殊感情了。
过了几年,李嘉诚来到北京,并专程前往颇具盛名的同仁堂中药店。他从小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但仅对当归、杜仲、甘草这些普通药材有基本了解,此次进京与一些著名中草药专家座谈,这才知道国药店里每一种珍贵的草药,都有它相应的独特疗效。对中草药的进一步了解和对其历史渊源的进一步体会,使得李嘉诚对中草药的感情愈加浓厚,并萌发过将其列入集团经营范畴的构想。只是因一心忙于房地产开发,那时他还无暇实现这番构想。几年以后,李嘉诚的舅舅兼岳父庄静庵忽然染病,李嘉诚首先便坚决抵制迷信,拒绝请来所谓的“弥宗大师”,而是坚持延请了中医为庄静庵调理治疗。这与草药不断的牵连,无疑让他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于是,李嘉诚在“长实”集团总部召开重要会议,正式提出将中药材列入可以促进香港特区经济增长的计划,优先考虑并马上付诸实施。尤其突出的是他在这个计划中关于“中药港”的设想方案。李嘉诚认为,“中草药”当属国宝,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中草药必将成为经营和销售的主体之一,其初衷不仅为赚钱,更是为发扬祖国的中药遗产,使世界能够通过“中药港”这一媒介,更进一步地增进对中草药的认识。
但当务之急是,必须找到相应的合作商,共同经营这个项目,发展出一定的规模。“中药港”计划最终敲定之后,李嘉诚便立即开始在香港和内地寻找合作方,终于有些相关的集团和企业,开始站出来支持响应李嘉诚精心拟定的计划方案。
最终新世纪集团公司,与李嘉诚表明意向,愿意立即注入资金,成为李嘉诚新的合作伙伴,并且,两家集团公司携手之后立即拟定了一个全面的发展计划方案,商定共同投资50亿港元作为中草药的开发费用,初步构建起一个有活力的“中药港”雏形。
2004年秋,当李嘉诚再次来到首都北京,踏入百年老店“同仁堂”时,他百感交集。他在这里亲眼目睹了所有中成药的生产过程,这才恍然大悟,这家百年老店之所以在国内外都能够始终保持信誉不倒,负有盛名,就因为他们对中成药原料质量秉持的一丝不苟的态度。任何不完全符合规定的草药,在严格的审查过程中,都会毫无例外地被淘汰剔除。这种严谨敬业的崇高精神,恰是李嘉诚不断追求的经营态度。
随即,“长实”与上海第一中药厂签订合作备忘录之后,李嘉诚亲自拍板:批准“长实”集团与北京同仁堂合资组成中成药联合企业。这两项合作,更为充实“中药港”计划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国内老牌同仁堂中药制药机构的加入,无疑更为他的中药出口计划增添了权威性和名牌性。
说干就干,计划刚启动,李嘉诚就在与“新世纪”联手的同时,授意“长实”旗下的和黄与广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为“中药港”计划增设筹码。
李嘉诚对于这次与广州中药材联手经营,十分关注,他对和黄此事负责人强调,谈判的进程一定要加快,因为此次合作是打造“中药港”所必需的。翌年春,“和记黄埔”与广州这家药厂正式签订合作备忘录,李嘉诚对“中药港”计划的实施便更具信心了。这一项目本是由双方共同投资10亿港元资金用以启动实施,广州白云山中药厂作为生产基地,和黄则优先注入资金,并负责在国际范围内中成药的推销。使得李嘉诚信心十足的是广州白云山中药厂20年的悠久历史以及他们在此领域的权威性。作为一家老牌中草药企业,他们不但拥有成套生产中成药的设备,更有诸多该领域专家作为担当顾问。诸如“乌鸡白凤丸”“牛黄解毒丸”和“安宫丸”等名牌中成药产品,其生产原料都是国内的货真价实的中草药,有些甚至是专由西藏、青海、贵州等地采集运送,不乏许多上等原料。李嘉诚最终期望的效果是,将中国的精品中草药推广到世界各地,尤其欧洲、美洲等一些历来对中成药持怀疑态度的地区。与此同时,他要求这次关涉到香港经济腾飞和中国草药声誉的“中药港”之战,能够打出有质量的中药品牌。而长久推广和发展,药品原材料质量可谓关键。
白云山中药厂在中药界长期享有美誉,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白云山”之说,与同仁堂一起可视作是中国内陆最具权威的两大中药企业。李嘉诚与之合作,一方面必然能够保证“中药港”的权威,另一方面对于他自身来说,凭借李嘉诚财团在商界的巨大影响,也恰能加速其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扩大。白云山某高层分析说,通过和记黄埔在欧洲的上千家的药店,白云山可将药品轻松地销售到欧洲地区。
加之当时白云山中药厂正欲启动穿心莲、消炎利胆片为主的“中药抗生素”项目,但却需要巨资支持,恰时与和黄的合作,又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样,两方都得益,合作就顺利达成了。
当然,李嘉诚的志向绝不会仅限于香港,他之所以选择中草药领域,不遗余力地与药业巨头达成合作,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欧美市场。他仅将香港作为中药国际化的起点和桥梁,起的只不过是铺垫的功用。
但是,要想真正打造国际品牌的中医药业,仍存在问题:分销渠道的不完善、科技含量的不足、海外市场对其作坊式生产的旧观念。李嘉诚就想到,内地中药企业与自己的集团合作,就正好扫除了这些障碍:以和黄的实力,谁会认为它是作坊式生产?因此,有业界人士感叹,李嘉诚与白云山中药厂并肩,打入国际市场,中药国际化将因和黄的实力,而变得“一切皆有可能”。
如此,李嘉诚左手同仁堂,右手白云山,一北一南,两方合力,以香港为桥头堡,朝着国际化的目标挺进。
与同仁堂和白云山结成合作之后,“中药港”发展的步伐更为稳健。但是李嘉诚思量再三,回忆起当时董建华动员他时的初衷,是希望“中药港”能够成为繁荣香港经济的一大项目,他越来越觉得,这样仅仅几家合资企业生产中成药,并简单地在香港出售,达到的仅仅是宣传作用,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李嘉诚亲自找来和黄的主要领导成员,举行圆桌会议,多次与他们商量计策,让中国的大批成药,透过香港这一桥梁,朝着欧洲和美洲药品市场一批一批倾销出去。要想达此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无疑就是通过“长实”集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通过诚恳的推销,赢得那些对中国药材尚持怀疑态度的国家和地区的信任。于是,“和记黄埔”立即派出大批推销人员,进入欧洲和北美的几个重要市场,稳扎稳打,各个击破。推销员出身的李嘉诚,甚至亲自给那些即将前往各国的推销人员授课,教他们如何通过各种推销方式,获得那些有偏见的人们对这些质地优良的中成药的信任和肯定。
这些由李嘉诚亲自指导过的推销人员们,到了世界各国,采取边推销边开设零售药店的策略,一步一步征服了各地的药品市场。从2004年开始至2005年底,李嘉诚麾下的“和记黄埔”,共建立大小中药材零售商店多达1000多家,已成为世界上药品经销商中,势力最大、实力最足、竞争力最强的企业之一,踏出了李嘉诚“中药港”计划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