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人体经络穴位养生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足太阳膀胱经主要穴位详解

睛明

【穴位一找准】位于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功效】祛风、清热、明目。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等。

【刺灸法】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l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本穴禁灸。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精明。别名泪孔、泪空、泪腔。属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之会。穴内气血为温热的天部水气与地部经水(血),气血的运行分为三支,一是气态物向上行于督脉及膀胱本经,二是地部经水下走足阳明经。

figure_0192_0181
◎生活中经常刮痧睛明穴,可以治疗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等症。

睛明:睛,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也。明,光明之意。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经的气血而变得光明。本穴为太阳膀胱经之第一穴,其气血来源为体内膀胱经的上行气血,乃体内膀胱经吸热上行的气态物所化之液,亦即是血。膀胱经之血由本穴提供于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变得明亮清澈,故名睛明。

睛明穴是防治眼睛疾病的第一大要穴,但它一直被人们忽略,因为,大家按这个穴位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有这么大的神奇功效,原因就是这个穴位大家没有按对,因此,作用没显示出来。按此穴时,咱们要把所有的指甲剪平了,先用两手大拇指指肚夹住鼻根,不要特别使劲,然后垂直地往眼睛深部按,按的时候把眼睛闭上,然后按一下松一下,再按一下再松一下,如是做9次,这个穴位就能真正起作用了。

为什么我们先要用拇指把鼻根夹住呢?因为这个穴特别小,如果你很随意地去揉,很容易就杵到眼睛,而且还可能把旁边的皮也杵破了,只有这样按起来才能安全,而且对眼睛的诸多疾病都有效果。

攒竹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位于人体的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

【功效】清热明目,熄风止痉。

【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等。在学生的眼保健操中,其中有一节就是指压按摩此穴,可见其保健效果非同一般。

【刺灸法】平刺0.5~0.8寸。禁灸。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figure_0193_0182
◎生活中经常刮痧攒竹穴,可以治疗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等症。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眉头、眉本、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上行。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其气血温度比睛明穴的要高,但比头面其他经脉穴位中的气血温度要低,循膀胱经上行。

攒竹:攒,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攒竹名意指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上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因其性寒而为吸热上行,与睛明穴内提供的水湿之气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量小,如同捆扎聚集的竹竿小头一般(小头为上部、为去部,大头为下部、为来部),故名攒竹。

眉冲

【穴位一找准】眉冲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攒竹穴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穴与曲差穴连线之间。

【功效】祛风通窍,明目醒神。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刺灸法】平刺0.3~0.5寸。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穴位详解

眉冲,经穴名出自《脉经》。别名小竹。属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向上冲行。气血物质为较低温态的水湿之气,循膀胱经传输于曲差穴。

眉冲:眉,眼眶上的毛发也,其色黑,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寒冷的水湿之气。冲,冲射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向上冲行。本穴气血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受外部所传之热寒冷水气复又胀散,胀散之气则循膀胱经向上冲行,故名。

眉冲穴可配太阳穴治头痛。

曲差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

【功效】祛风,明目,通络。

【主治】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

【刺灸法】平刺0.5~0.8寸。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鼻冲。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由穴内输向头之各部。

曲差:曲,隐秘也。差,派遗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由此输送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眉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输送头之各部,但因其气血水湿成分少如若有若无之状,故名。

鼻冲:鼻,肺之所主,言穴内物质为气也。冲,冲行也。鼻冲名意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冲行之状。本穴物质为眉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胀散之气性同肺气的凉冷之性,且为向穴外的冲行之状,故名鼻冲。

本穴可配合谷穴治头痛、鼻塞。

五处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功效】散风清热,明目镇静。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本穴经书列为不可灸,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空虚即为正常态,若施以火灸,则穴内地部的水湿气化充斥穴内,穴内正常的空虚态即被破坏,故不可灸。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医学入门》作巨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由穴外的头之各部汇入穴内,汇聚头部冷降浊气。

figure_0194_0183
◎五处穴。

五处:五,东南西北中五方也。处,处所也。该穴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头之各部。本穴气血本应由曲差穴提供,但因曲差穴的气血受热后散于膀胱经之外,基本无物传入本穴,穴外头之各部的气血因而汇入穴内,故名。

巨处:巨,巨大也。处,处所也。巨处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穴外的广阔天部。理同五处名解。

临床上常配合谷穴、太冲穴治头痛、目眩。

承光

【穴位一找准】承光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正坐或仰卧位,在五处后1.5寸,五处与通天之间取穴。

【功效】祛风、明目、降逆。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热病。面神经麻痹,角膜白斑,鼻息肉,鼻炎,内耳眩晕症等。

【刺灸法】刺法:平刺0.3~0.5寸,局部酸痛。寒则补之,热则泻之。禁灸。

figure_0195_0184
◎承光穴。

本穴经书列为禁灸,其理与上一节我们提到的五处穴不可灸相近,原因在于本穴气血由五处穴提供,水湿成分比五处穴更少,施灸只能熬干穴内地部之水,所灸之热则内传于颅脑并使之受损,故列为禁灸。

穴位详解

本穴穴名中的“承”是“受”之意。光,亮也,阳也,热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进一步受热胀散。

本穴物质为五处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受热胀散,如受之以热一般,故名。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水湿含量少,吸热后上行于通天穴。

可用本穴配百会穴治头痛。

通天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功效】祛风通窍。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出血,鼻渊。

figure_0195_0185
◎通天穴。

【刺灸法】平刺0.3~0.5寸。寒则泻之,热则补之。针刺头面部时,不宜深刺,宜浅刺或斜刺,可增强疗效。凡疼痛以胀痛、跳痛、刺痛、烧灼痛为主,且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者,针刺手法一般多用强刺激;凡疼痛以昏痛、隐隐作痛为主,且有眼花、耳鸣等虚弱之象者,针刺手法多采用弱刺激,或同时予以温针治疗。

穴位详解

通天,别名天臼,天伯,天目,天白,天日,天归,天旧。膀胱经气血在此受热胀散上行于天。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由天之下部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

通天:通,通达也。天,天部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由此上行天部。本穴气血来自承光穴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此水湿之气所处为天之下部,与头部的阳气不在同一层次,经由本穴吸热后才上行至与头部阳气相同的天部层次,故名。

天臼:天,天部也。臼,石做的椿米器具,石也,肾也,润下之气也。天臼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阳热之气带来寒冷之气。本穴气血为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吸热上炎,而在其气血吸热上炎的同时也就为天部带去了寒冷,即是本穴气血有润下的特性,故名天臼。

天伯:天,天部也。伯,天之伯也,即脾气,天为肺,其伯为脾。天伯名意指本穴气血带有脾的热燥之性。本穴物质为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气弱小,在天部阳热之气稍旺盛的情况下它则表现出脾气的燥性,故名天伯。

天目:天,天部也。目,肝所主的风也。天目名意指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中水湿含量稍大则会在本穴吸热后胀散化风而行。

天白:天,天部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天白名意指在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稍多的情况下穴内气血就会变为肺气特性的凉性之气。

天日:天,天部也。日,与夜相对,阳也,气也。天日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阳气。

天归:天,天部也。归,归来穴也。天归名意指本穴气血吸热后归于天部。

天旧:天,天部也。旧,依旧也。天旧名意指本穴气血对天部层次的气血作用影响不太大。

通天穴配迎香穴、合谷穴治鼻疾。对头顶部疼痛者,选择的穴位有百会、前顶、通天、行间及疼痛部位。

络却

【穴位一找准】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正坐或仰卧位,在通天后1.5寸,距督脉1.5寸处取穴。

【功效】清热安神,平肝熄风。

figure_0196_0186
◎络却穴。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面神经麻痹,精神病,抑郁症。

(2)五官科系统疾病:近视眼,鼻炎。

(3)其他: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

【刺灸法】

刺法:平刺0.3~0.5寸,局部酸痛。

灸法:艾条温灸5~10分钟。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络却,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胳却;《医学入门》作络郄。别名强阳、脑盖。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由穴外天部汇入穴内后再循膀胱经向下传输。

络却:络,联络也。却,退却、拒绝也。络却名意指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本穴气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无物传来而处于空虚之状,穴内气血是由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而非阳热之气,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故名络却。

强阳:强,强盛也。阳,阳气也。强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强盛的阳气。如络却之名解,本穴气血虽为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但对于膀胱经原有气血来说它仍为偏高温态的天部之气,比膀胱经气血的温度要高要强,故名强阳。

脑盖:脑,头脑也。盖,护盖也。脑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如同头之外卫。

及行:及,至、到也。行,行动、运行也。及行名意指本穴要在接受外部气血后才有气血循膀胱经传输。理同络却名解。

玉枕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功效】祛风,通窍,利目。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枕神经痛,视神经炎,嗅觉减退。

(2)五官科系统疾病:青光眼,近视眼,鼻炎,口疮。

(3)其他:足癣。

【刺灸法】

刺法:平刺0.3~0.5寸。

灸法:艾条温灸5~10分钟。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性凉冷,既散热又冷降,所散之热循膀胱上行,冷降之气循膀胱经下行。

figure_0197_0187
◎玉枕穴。

玉,金性器物,肺金之气也。枕,头与枕接触之部位,言穴所在的位置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络却穴传来的寒湿水气与天柱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汇合而成天部的凉湿水气,其性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名。

玉枕,最直观的意思就是玉做的枕头。想想,玉是多么圆润华美的东西,用它来做枕头,尤其是在夏天,肯定是很舒服的。古人非常喜欢玉,所以富贵人家里一般都有这些东西。李清照在《醉花阴》里就写道“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躺在纱橱房子里,枕着玉做的枕头,更深夜半,只感到阵阵凉意。

实际上,玉枕骨就是我们常说的后脑勺。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人在睡觉的时候,这里正好对着枕头,所以称为玉枕。

玉枕穴在后脑勺,有一个非常好的作用就是防治谢顶。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一些中高层领导,精神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思虑过度,导致头发的毛细血管也经常处于收缩状态,供血不好,所以很容易掉头发。刚到中年,头发就稀稀疏疏的了,很不好看。

玉枕穴对付这个现象可以说是很拿手,但它在后脑勺的位置,很不好定位。所以,这里给容易掉发脱发的朋友推荐一个按摩的方法。将手变成“五指梳”,也就是将五指自然放松,散开,像一把梳子一样。然后从前额梳到后脑勺,用指腹的位置,这样不容易伤到头皮,要稍微用劲一点儿,这样头皮才能受到刺激,梳50次左右,一直到头皮有酸胀的感觉为止。

其实,这个方法早在唐代时候孙思邈就推荐过了,他说齿宜常叩,发宜常梳。每天早上起来,孙思邈都会这样梳头百次,所以年纪大了,还头不晕、眼不花的,身体非常好。这个方法的原理也非常简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或者麻烦的时候,是不是会习惯性地用手在头发上使劲地抓?这个其实就是在疏通膀胱经的气血,只不过是身体自发的。所以我们就习以为常,没太在意罢了。

中医是一个整体,不光体现在上下左右的经脉连通上,包括一个人的心智、情绪和生理的健康也是密切相关。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情商和智商,其实情商和智商是有非常大的关联的。智商高的人只要稍加提点,他的情商也能很快提上来。因为这样的人往往气血比较充足,只要引到合适的地方,他会在心理性格方面迅速地出现质的飞跃。这里,最关键的就是找到引导的路径。

天柱

【穴位一找准】在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1.3寸)左右即是此穴。

【功效】疏风通络,熄风宁神。

【主治】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热病。

现代常用来治疗颈椎酸痛、睡扭了脖子(落枕)、五十肩、高血压、目眩、头痛、缓解眼睛疲劳等。该穴道是治疗头部、颈部、脊椎以及神经类疾病的中医首选穴之一。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膀胱经的阳热之气由此穴快速上传头之天部。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阳气。循膀胱经快速上行。

天,一指穴内物质为天部阳气,二指穴内气血作用于人的头颈天部。柱,支柱也,支承重物的坚实之物,在此喻意穴内气血饱满坚实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为坚实饱满之状。本穴气血乃汇聚膀胱经背部各腧穴上行的阳气所成,其气强劲,充盈头颈交接之处,颈项受其气乃可承受头部重量,如头之支柱一般,故名。本穴配大椎穴治头痛项强。

figure_0199_0188
◎天柱穴。

有关此穴道的指压法列举如下:按摩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治疗疼痛、麻痹等后遗症,治疗宿醉、穴道指压法治疗忧郁症等。

大杼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强筋骨,清邪热。

【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

(3)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腰背肌痉挛,膝关节骨质增生。

(4)其他:咽炎,感冒,骨结核。

【刺灸法】

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肩部扩散。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figure_0199_0189
◎大杼穴。

穴位详解

别名背俞,本神,百旁,百劳。手足太阳经之交会穴;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水气,吸热后循膀胱经快速上行头颈天部,为头部提供湿冷水气,清热除燥。

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织布的梭子。大杼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分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

背俞:背,穴内气血来自于背部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个腧穴。理同大杼名解。

夏季长期处于空调环境里,久坐办公室工作,或长期使用电脑的人,颈肩部很容易疼痛、僵硬,这时触及大杼穴就会有异常的压痛感。

有些颈椎病前期的患者,颈肩部虽然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疼痛僵直,但会感到脖子不舒服、发皱、发酸,这时触及大杼穴也会有较明显的压痛。

这是因为,不当的姿势、过度的紧张使颈肩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气受阻,大杼穴就容易气血不通。同时,姿势不良对脊柱骨质产生压力,时间久了,产生骨质增生,也就是“骨病”,会加重大杼穴气血瘀阻的状况。

因此,保持大杼穴气血畅通,颈肩部经脉气血的流通就有了保证,颈椎病的症状就能得到改善。

在开始感觉到颈部有时酸痛,肩部不适的时候,经常按摩、揉擦大杼穴,沿着大杼穴上下拍打,每天抽时间做2~3次,每次10分钟,可以促进气血的畅通,避免在大杼穴形成气血的瘀阻。按摩大杼穴时会觉得酸痛感比较明显,但按摩之后会觉得舒服。

每天用梅花针敲打大杼穴一带3~5次,每次5分钟,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疼痛持续出现时,还可以用梅花针轻度敲打后在穴位处拔火罐5~10分钟。在这一阶段避免过度紧张,避免长时间的坐姿和长时间的眼睛疲劳,这样的自我保健可以使颈椎病免于继续发展,趋向好转。

如果颈椎病已经形成,出现明显的颈肩背部疼痛时,此时,仅靠按摩或用梅花针刺激大杼穴就不够了,自我保健还需要配合风池、肩井、外关等穴位,可以用按摩、梅花针敲打以及拔火罐的方法。平时要放松身心,睡眠充足,避免长时间疲劳等,颈椎病还是会有相当程度的恢复,能够控制颈背部的疼痛,保证生活质量。

但如果颈肩背部疼痛加重,甚至手臂麻木、疼痛、酸软无力,或出现头晕的症状,这时,就应该到医院就诊,按照疗程进行规律的针灸、砭石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的颈肩疼痛,伴有颈肩肌肉的肿胀的,则不可强力刺激大杼穴,以免加重肌肉的肿胀,使疼痛更严重。只可以用梅花针轻刺激穴位一带,起到促进穴位微循环好转的作用。

风门

【穴位一找准】人体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两处就是“风门穴”。

【功效】祛风,宣肺解表。

【主治】

(1)防治感冒:风门穴既是感冒的预防穴,也是治疗穴。多灸风门,可以预防感冒。如果觉得项背发冷,似有感冒的征兆时,可即灸风门穴20壮,同时灸身柱穴,就会觉得脊背发暖,感冒可以避过,即使避不过,也可以减轻;如果感冒以后总觉得没有痊愈,迁延时日,则灸风门,即可痊愈。

(2)呼吸系统疾患:风门穴对于防治小叶性肺炎、肺门淋巴结核、初期肺浸润、哮喘、运气管炎、胸膜炎、百日咳等,都是重要的穴位。

figure_0201_0190
◎风门穴。

(3)预防脑出血:灸风门能预防中风。脑出血昏倒时,可在风门穴上放血,会缓和脑部充血或出血,可以急救。

(4)耳鼻咽喉科疾患:鼻炎、鼻窦炎、咽喉炎、腭扁桃体发炎等。

(5)医治背部蜂窝组织炎:即中医外科的痈疽搭背,灸风门能有预防发痈疽的作用。

(6)其他:肩酸痛、肩背软组织劳损、头痛、颈部痉挛。一般头痛,只灸风门,身柱即可痊愈。

【刺灸法】斜刺0.5~0.8寸。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可灸。

穴位详解

风门穴,别名热府;又有左为风门,右为热府之说,为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出自《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风门者,风所出入之门也(《会元针灸学》)。其穴在第二椎下两旁,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故名风门,是临床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风门穴气血物质为湿热的风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且为风行之状。作用是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

风门: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风门。

热府:热,气血物质在本穴受热也。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理同风门名解。热府俞名意与热府同。

本穴可配肺俞穴、大椎穴治咳嗽、气喘;配合谷穴治伤风咳嗽。

肺俞

【穴位一找准】人体肺俞穴位于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定穴位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功效】宣肺、平喘、理气。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现代常用本穴来治疗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指压肺俞还有止痰、去除雀斑和荞麦皮的功效。

【刺灸法】斜刺0.5~0.8寸。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肺的背腧穴。肺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传于膀胱经。气血物质为肺脏外输的湿热之气,其质轻,快速地散热冷降,所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归降地部后循膀胱经下行。

figure_0202_0191
◎肺俞穴。

肺,指肺脏。俞,输也。肺俞名意指肺脏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可用本穴配风门穴治咳嗽喘;配合谷穴、迎香穴治鼻疾。

肺俞止痰、去除雀斑的指压法操作:

咳痰时,一边吐气一边在此强压6秒钟,如此重复三次,这时喉咙异物便会消失净尽。小孩指压不可太强,但应增加次数。

去除雀斑时首先指压第三、四胸椎之间左右4厘米处的肺俞,它是与皮肤有密切关系的穴道。一面吐气一面用指头(任何指头皆可)强压6秒钟,如果不方便的话,可请他人帮忙。

其次是指压第二腰椎、第三腰椎之间左右1厘米的肾俞,要领是一面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上述两步骤每20次为一疗程,每日应做5疗程。如此不间断,则肌肤定然变得光滑美丽。

厥阴俞

【穴位一找准】厥阴俞穴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上方,左右二指宽处(约2厘米左右)。

【功效】宽胸理气,理气安神。

【主治】指压该穴,可以治疗疾病性气喘、止咳;此外还能使胸部伸张,使怯弱性格者缓解紧张,降低自我防卫意识,从而增加自信,克服掉懦弱的性格。

【刺灸法】斜刺0.5~0.8寸。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figure_0203_0192
◎厥阴俞。

穴位详解

别名厥俞,心包俞,关俞,心室外卫心包中的阳热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气血物质为较高温态的阳热之气,富含水湿,由心室的外卫心包中外输膀胱经。

厥阴俞:厥,通阙,阙乃古代宫殿、陵墓等的卫外建筑,用于厥阴经之名,指厥阴经气血为心血的气化之气。厥阴俞名意指心室外卫心包中的干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关俞:关,关卡也。俞,输也。关俞名意指心脏中的血液被关卡于内,而血液的气化之气则由本穴外输膀胱经。

可用本穴配内关穴治心痛、心悸。

厥阴俞穴点按治疗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病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站或坐于其后或一侧,取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厥阴俞穴,厥阴俞,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两旁各1.5寸。双侧同取,以指代针,把握准穴位,用两手拇指指腹,用中等力度按压两穴,用力不可过大或过小,过大则痛重,过小则收效甚微,按压时间一般每次5~10分钟即可,每日按压1次或2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心俞穴

【穴位一找准】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取穴时一般可以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心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功效】宽胸理气,宁心通络。

【主治】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胸痛、心悸亢进、晕车、头痛、恶心想吐、神经官能症等。

【刺灸法】斜刺0.5~0.8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灵枢·背腧》。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物质为高温态湿热水气,湿热水气一方面散发热量循膀胱经向上传输,另一方面水湿散热冷降后循膀胱经下行,散发心室之热。

figure_0203_0193
◎心俞穴。

心俞:心,心室也。俞,输也。心俞穴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背俞:背,指穴所在部位为背部。俞,输也。背俞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背部。

本穴配巨阙穴、内关穴治心痛、惊悸;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失眠、健忘。

督俞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卧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灵台(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理气止痛,强心通脉。

【主治】

(1)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动过速,心内外膜炎。

(2)其他疾病:胃炎,膈肌痉挛,乳腺炎,皮肤瘙痒,银屑病等。

【刺灸法】

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figure_0204_0194
◎督俞穴。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太平圣惠方》。别名高盖,商盖,高益。体内所生的纯阳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

督俞:督,督脉也,阳气也。俞,输也。督俞名意指督脉的阳气由此输向膀胱经。本穴为膀胱经接受督脉阳气之处,故名督俞。

高盖:高,上也,天部之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阳热之气,性干燥,所处为天之天部,如卫外护盖,故名高盖。

商盖:商,计时之漏刻也。盖,护盖也。商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弱小阳气。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阳热之气,性干燥,至本穴所在的膀胱经后散热缩合为弱小的水湿之气,气属外卫之护盖,而弱小水湿之气则如从漏刻中滴出一般,故名商盖。

高益:高,上也,天部之气也。益,益助也。高益名意指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纯阳之气。本穴物质为督脉传来的纯阳之气,性干燥,与背俞各穴传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相比所处的天部层次为高,对膀胱经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有益助的作用,故名高益。

膈俞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理气宽胸,活血通脉。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神经性呕吐,胃炎,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

(2)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心脏肥大,心内外膜炎。

(3)外科系统疾病:食道癌,胃癌,食道狭窄,淋巴结结核,胸膜炎。

(4)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支气管炎。

(5)其他: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膈肌痉挛,荨麻疹,小儿营养不良。

【刺灸法】

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灸法:

(1)艾炷灸5~7壮,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2)艾条温灸10~15分钟,治疗咳喘,胸闷。

(3)溃脓灸,治疗肺痨。

(4)隔姜灸中脘,治疗胃寒刺痛。

(5)隔蒜灸百会,可防感冒。

figure_0205_0195
◎膈俞穴。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补血水针。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太平圣惠方》。别名高盖,商盖,高益。体内所生的纯阳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气血物质为心血液的气化之气,性湿热(微观下的血液微粒则当看成是气态物),所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散热化血。

膈俞: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输也。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

血会:因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为血液所化之气,故名血会。

“血会膈俞”,因此针刺膈俞有活血化瘀之功,临床上常与血海相配伍治疗多种血瘀病症。如配肺俞、列缺、血海等可治气滞血瘀,迫血离经的紫斑;配三阴交、蠡沟等治血淋;配膀胱俞、肾俞、气海等可治疗尿血。

因本穴靠近胸膈,因此具有利气、开胸膈的作用,如配伍阙可治胃气上逆的呃逆;与膻中、列缺、肺俞等相伍可治肺气壅闭的呼吸衰竭;配伍内关、中脘、丰隆等可治痰阻的噎膈;配伍足三里、气海、膻中等可疗气虚阳衰的噎膈。

此外,本穴还可清泄暑热、宽胸凉膈,适用于治疗暑湿、风湿及邪热盛实的高热。治疗暑湿常配少府、行间、肺俞等以治伤肺络型;配少府、曲泽、中冲等以治暑入血分型;对于余热未尽,痰瘀阻络者则常配太溪、三阴交、太冲等。治疗水湿为病常配外关、内关等以治热郁胸膈型;配合谷、支沟、天柱等以治热滞胸膈,微兼腑实型;与郄门、冲门、曲泽等配则治热灼营阴的风湿。对于邪实高热者可配伍大椎、少商、曲池等以速退其热。取穴时患者应呈俯伏位,施术者应注意针刺方向,只能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不可直刺或向斜刺,否则易经肋间隙刺穿胸壁,造成气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肝俞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疏肝利胆,理气明目。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黄疸。

(2)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视网膜炎。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病。

figure_0206_0196
◎肝俞穴。

(4)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结核,胃出血,肠出血,胆石症。

(5)其他:月经不调等。

【刺灸法】

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穴位详解

肝俞经穴名出自《灵枢·背腧》为肝之背腧穴。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肝,肝脏也。俞,输也。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配伍:本穴配期门穴,为俞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主治肝炎,胆囊炎,胁痛;配百会穴、太冲穴,有平肝潜阳,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头昏头痛,眩晕;配肾俞穴、太溪穴,有滋阴养血补肾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配大椎穴、曲池穴,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

胆俞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卧位,在第十胸椎棘突下,中枢(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疏肝利胆,清热化湿。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胆囊炎,肝炎,胃炎,溃疡病,呕吐,食道狭窄。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失眠,癔症。

figure_0207_0197
◎胆俞穴。

(3)外科系统疾病: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胸膜炎。

(4)其他:高血压等。

【刺灸法】

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胆之背腧穴。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胆,胆腑也。俞,输也。胆俞名意指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脾俞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

(2)其他: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刺灸法】

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腰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穴位详解

脾之背腧穴。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figure_0207_0198
◎脾俞穴。

脾俞穴最显著的一个作用是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安神。糖尿病患者闲时常常按摩这个穴位可安神、静心、通络,缓解糖尿病症状。按摩方法:找准穴位后,用自己双手手背的食指根部隆起的关节压在脾俞穴上,缓缓旋转按揉。一次1~3分钟为宜,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注意骨质疏松者和脊柱弯曲者慎按此穴。

胃俞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卧位,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溃疡,胃扩张,胃下垂,胃痉挛,肝炎,腮腺炎,肠炎,痢疾。

(2)其他:糖尿病,失眠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腰部及腹部。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肾脏。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figure_0208_0199
◎胃俞穴。

穴位详解

胃之背腧穴。胃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胃,胃腑也。俞,输也。胃俞名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三焦俞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调三焦,利水道。

【主治】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三焦背腧穴。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地。

三焦,三焦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figure_0208_0200
◎三焦俞穴。

三焦俞配气海穴、足三里穴治肠鸣、腹胀。

有许多男性叹道:“虽然能勃起,但马上就会软化”“无法集中精力持久战”等等。男人性交的能力随年龄而减,但是最近年轻人,尤其是肥胖者无法持久倾向更为显著。俗云:“胖者挡不住三斧头!”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胖者患糖尿病概率高,这是其中一个理由。因为患有糖尿病,则身体容易疲倦,无法集中全力,缺乏干劲,所以对“性”的兴趣也随之减退,应及早采用穴道指压法来治疗。

糖尿病是因胰岛素荷尔蒙功能不足而产生,胰岛素是糖分代谢时所不可缺少的荷尔蒙,由于暴饮暴食,会导致这种荷尔蒙功能不足。血液中糖分无法输入细胞,完全存于血液中,如此一来全身血管容易产生障碍,如果不加以治疗,不久动脉硬化、心脏病、肾脏病都会接踵而来。

精力因糖尿病而减退的话,采用穴道指压法可以奏效,如果配合食物疗法和适当运动,则效果更佳。采用食物疗法,必须切记“平时只吃八分饱”的格言。运动时,只要达到微微出汗即可。以上三种方法配合运用,一个月下来,精力必定大增,并能明显延长性欲时间。

患糖尿病时有时皮肤会痒,但是在此只介绍治疗性欲减退,延长性欲时间,性交时无法集中全力的穴道指压法。这种方法对于提高性欲很有效果,对一般糖尿病当天也有效。

治疗糖尿病代表性穴位是三焦俞。指压此处,可使胰岛素功能活跃,使精神安定,增加集中力。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如此重复20次。其次是指压可以延长性欲时间、增长勃起的关元俞。关元俞位于第五腰椎处下方左右2指宽处,指压方法同前。以上两种方法每日指压,在不知不觉中会使精力充沛、延长性欲时间。

肾俞

【穴位一找准】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益肾助阳,强腰利水。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肾绞痛,遗尿,尿路感染,阳痿,早泄,遗精,精液缺乏。

(2)外科系统疾病:肾下垂,膀胱肌麻痹及痉挛,胃出血,肠出血,痔疮,肝大。

(3)其他:月经不调,腰痛,哮喘,耳聋,贫血,肋间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等。

figure_0209_0201
◎肾俞穴。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肾之背腧穴,别名高盖。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大部分水湿之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高盖:高,天部也,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肾脏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肾脏输出的寒湿水气,所处为天部,为卫外之护盖,故名高盖。

如今的脑力劳动者大多养成了在网上、电话里解决事情的习惯,懒得运动。其实,久坐不动会导致阳气相对不足,进而出现乏力、疲劳等各种不适,所以,建议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而又少运动的人,平时多按摩后腰的肾俞穴,有强肾之效,可以缓解以上症状。

肾是人体最重要的脏腑之一,为先天之本,但很容易受到损伤,其中包括长期久坐、频繁抽烟、性生活频繁、生活无规律等各种因素,而揉肾俞穴正是保持肾健康的常用方法之一。肾俞穴位于人的腰部,在与肚脐同一水平线的脊椎左右两侧两指宽处,按摩它对于腰痛、肾脏疾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都有保健治疗效果。由于肾主人体水液,喜暖怕寒,按揉肾俞穴正好有助于温补肾阳,具体做法是:双掌摩擦至热后,将掌心贴于肾俞穴,如此反复3~5分钟;或者直接用手指按揉肾俞穴,至出现酸胀感,且腰部微微发热。此方法适合所有人,不仅用脑多、不爱动的人应常做,它对于中老年人的养生也大有帮助。

肾俞穴也是男人的一个“大穴”,它适用于缓解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阳痿遗精、肾不纳气和不育等。在日常保健中,男人可以多多关注这个穴位。

首先,男性应放松站立,双脚与肩同宽。两臂平举,缓缓抬起至头顶上方,掌心朝上,向上做托举状。稍作停顿后,两腿绷直,以腰为轴,身体前俯,双手顺势去够脚尖,稍作停顿。最后,两手握空拳,击打两侧的肾俞穴,共30下。然后身体缓缓直起,两臂伸直,下落于体侧。这样算一组,每天重复8次。

大肠俞

【穴位一找准】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卧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约与髂嵴高点相平。

figure_0210_0202
◎大肠俞。

【功效】理气降逆,调和肠胃。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腰痛,骶髂关节炎,骶棘肌痉挛。

(2)消化系统疾病:肠炎,痢疾,便秘,小儿消化不良。

(3)外科系统疾病:阑尾炎,肠出血。

(4)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

(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肾炎,淋病。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2)向下平刺2~2.5寸,透小肠俞,局部酸胀,针感可向骶髂关节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大肠背腧穴,大肠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本穴配气海穴、足三里穴、支沟穴治便秘。

关元俞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腰部,当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壮腰培元,通调二便。

【主治】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太平圣惠方》,小腹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入膀胱经。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关元穴,脐下关穴元穴也,指气血来源于与关元对应的小腹内部。

俞,输也。关元俞名意指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关元穴,故名关元俞。

指压该穴道,可以延长性欲时间,提高男性勃起功能。采用此穴做相应治疗时,应该同时与三焦俞穴配合,才能发挥更好的疗效。

小肠俞

【穴位一找准】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俯卧位,平第一骶后孔,督脉旁1.5寸处,当髂后上棘内缘与骶骨间的凹陷处取穴。

figure_0211_0203
◎小肠俞。

【功效】通调二便,清热利湿。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肠炎,痢疾,便秘。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遗精。

(3)妇产科系统疾病:盆腔炎,子宫内膜炎。

(4)其他:骶髂关节炎,痔疮。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8~1寸,局部酸胀。

(2)向下斜刺2~2.5寸,针感扩散至骶髂关节,用以治疗骶髂关节疾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小肠之背腧穴,小肠腑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小肠,小肠腑也。俞,输也。小肠俞名意指小肠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俞膀胱经。

指压小肠俞可有效要治疗早泄,首先要使腰椎和仙骨结合处产生正常的柔性。要恢复它的功能以指压“大肠俞”和“小肠俞”最有效。指压时,一边缓缓吐气一边强压6秒钟,如此重复10次。指压之前如果先将手搓热,则治疗早泄效果更佳。早泄者平常应下意识地将肛门肌肉夹紧。镇静呼吸对治疗早泄也有效。所谓镇静呼吸是丹田用力缓缓深吸,急吐气,如此不断重复,这种呼吸法平常应该有意识进行。

膀胱俞

【穴位一找准】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功效】通利膀胱,舒经活络。

【主治】小便不通,遗尿,尿频,泄泻,便秘,腰脊强痛。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痢疾,糖尿病,子宫内膜炎,膀胱炎,膀胱结石等。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膀胱的背俞穴。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大部分寒湿水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膀胱,膀胱腑也。俞,输也。膀胱俞名意指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穴位配伍】

配中极,为俞募配穴法,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水道不利,癃闭,小便赤涩。

figure_0212_0204
◎膀胱俞。

配筋缩、犊鼻、有通经活络,健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脊强痛,下肢无力。

配阴廉、血海,有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阴部瘙痒,淋浊。

中膂俞

【穴位一找准】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俯卧位,平第三骶后,孔督脉旁1.5寸处取穴。

【功效】益肾温阳,调理下焦。

【主治】腰骶痛,坐骨神经痛,腹膜炎,肠炎,脚气,糖尿病,肠疝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穴位详解

别名中膂,中膂内俞,脊内俞。脊骨内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于膀胱经。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中膂俞。中,与外、与旁相对,指体内。膂,脊骨也。俞,输也。中膂俞名意指脊骨中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为肾之所主,内藏水液,水液气化后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中膂俞。别名之意与中膂俞同。

白环俞

【穴位一找准】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俯卧位,平第四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益肾固精,调理经带。

【主治】腰骶,坐骨神经痛,子宫内膜炎,肛门诸肌痉挛,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尿潴留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臀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穴位详解

别名腰俞。臀部深层部位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大部分水气冷降后循膀胱经下行,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白环俞:白,肺之色也,气也。环,古指环状且中间有孔的玉器,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俞,输也。白环俞名意指臀部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由本穴外输膀胱经。

腰俞:腰,肾之府也,此指穴内气血有寒冷之性。俞,输也。腰俞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腰臀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本穴物质为来自腰臀部位的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其性寒湿,表现出肾气的润下特征,故名腰俞。

上髎

【穴位一找准】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

【功效】健腰调经,清利下焦。

【主治】腰痛,二便不利,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现多用于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寒则通之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figure_0214_0205
◎上髎穴。

穴位详解

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气血物质为地部之经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髎,孔隙也。上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上髎。

可用本穴配三阴交、中极,治小便不利。

次髎

【穴位一找准】俯卧位,在第二骶后孔处取穴。

【功效】补益下焦,强腰利湿。

【主治】同上髎穴,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骶部。

(2)直刺2寸左右,使小腹内有热感,用以治疗经带诸疾。

(3)直刺2寸左右,使针感向会阴部放散,以治疗遗精,阳痿。

(4)直刺2寸左右,使针感向尾骶部放散,以治疗肛肠疾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穴位详解

次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次髎。

中髎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骶部,当次髎穴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功效】健腰调经,清利下焦。

【主治】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穴位详解

别名脊中俞、中膂内俞。居人体的正中,因名为中膂。一股多以膂为夹脊肌肉。本穴内应中膂与督脉之气相通而为之俞,故以中膂俞名之。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figure_0215_0206
◎中髎穴。

本穴配足三里穴治便秘。

下髎

【穴位一找准】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俯卧位,在第四骶后孔处取穴。

【功效】补益下焦,强腰利湿。

【主治】同上髎穴。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外生殖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穴位详解

本穴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髎,孔隙也。下中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下髎。

会阳

【穴位一找准】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俯卧位或跪伏位,在尾骨下端两旁,督脉旁0.5寸处取穴。

【功效】清热利湿,益肾固带。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前列腺炎,阳痿。

(2)皮肤科系统疾病:外阴湿疹,阴部瘙痒,阴部神经性皮炎。

(3)其他:经期腰痛,肠炎,肠出血,痔疮,坐骨神经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会阴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穴位详解

别名利机。气血物质为阳气,由本穴循膀胱经传于上下二部及传于臀之各部。

figure_0215_0207
◎会阳穴。

会阳:会,会合、交会也。阳,阳气也。会阳名意指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本穴物质为下髎穴传来的地部剩余经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后吸热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与督脉外传的阳气会合后循膀胱经散热下行,穴内气血的变化特点是天部的阳气相会,故名会阳。

利机:利,便利也。机,机关也,巧妙也。利机名意指本穴向臀部输送阳气。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与督脉的阳气会合而成,阳热之气不光循膀胱经而传输,亦向穴外的臀部传输,臀部受此阳热之气后方能灵活自如,如同方便的活动机关一般,故名利机。

承扶

【穴位一找准】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俯卧位,在臀横纹正中取穴。

【功效】

通便消痔,舒筋活络。

【主治】

figure_0216_0208
◎承扶穴。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2)其他: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5~2.5寸,局部酸胀,有闪电样感向下肢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穴位详解

别名肉郄,阴关,皮部。膀胱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外散。气血物质为地部脾土水湿及天部之气,脾土物质屯固于穴周,水湿气化后则循膀胱经上行。

承扶:承,承担、承托也。扶,扶助也。承扶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外散。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和经水中夹带的脾土微粒,由于膀胱经经水在上、次、中、下髎四穴处大部分流落于地之地部,至本穴后气血物质实已变为经水与脾土微粒的混合物。

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气化,水湿气化上行于天部,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固化的脾土物质质干坚硬,能很好地承托并阻止随膀胱经经水流失的脾土,故名承扶。

肉郄:肉,肌肉也,脾土也。郄,孔隙也。肉郄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运行缓慢。本穴物质为水液与脾土物质的混合物,其运行变化为水液气化而脾土屯固,脾土的运行量小,如从小孔中运输一般,故名肉郄。

阴关:阴,阴液也,地部经水也。关,关卡也。阴关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水在此被关卡不能下行。理同承扶名解。

皮部,天部也,气也。皮部名意指膀胱经经水在此气化为天部之气。

殷门

【穴位一找准】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俯卧位,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处取穴。

【功效】舒筋通络,强腰膝。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

(2)其他:腰背痛,股部炎症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5~2.5寸,局部酸胀,有闪电样感向下肢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穴位详解

膀胱经经气在此升至天之天部。殷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专门治疗腰背疼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针刺患者不容易接受也很不方便。患有腰部病症的患者可以用敲打殷门穴的方法来缓解,疗效几乎是立竿见影的。很多患者经过简单的辅导以后即可以自行操作,用小木槌等器物均可。

患者站立,用小木槌轮换敲打殷门穴各300次,力度适中,腰背疼痛明显改善还可以大大缓解,椎间盘突出症及慢性腰背疼。平时坚持敲打还可以积极预防腰突症的发生。同时很多患者在敲打殷门穴的同时发现前列腺炎尿路不畅、尿滴沥等症状也消失了,此法简便,效果颇佳,很值得推广。

figure_0217_0209
◎殷门穴。

委阳

【穴位一找准】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俯卧位,在腘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腱内缘取穴。

【功效】舒筋活络,通利水湿。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腰背肌痉挛,腰背痛,膝盖肿痛,腓肠肌痉挛。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乳糜尿。

(3)其他:下腹部痉挛,癫痫,热病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胀,可向大腿及小腿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三焦之下合穴。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富含水湿,不断地吸热并循膀胱经传于浮郄穴。

委阳:委,堆积也。阳,阳气也。委阳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委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天部阳气,阳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委阳。

三焦经合穴: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富含水湿,其性同于三焦经气血之性,且聚集于穴内,故为三焦经合穴。

浮郄

【穴位一找准】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俯卧位,在腘窝上方,股二头肌腱内侧,委阳上1寸处取穴。

【功效】舒筋通络。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肠炎,便秘。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尿潴留。

(3)其他:髌骨软化症,腓肠肌痉挛等。

figure_0218_0210
◎浮郄穴。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小腿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穴位详解

浮郄,浮,阳也,气也。郄,孔隙也。名意指膀胱经经气在此各至天之天部。本穴物质为委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上至天之天部,但因膀胱经气血性本寒湿,即使吸热其所上行天之天部的气态物也少,如从孔隙中上行一般。

委中

【穴位一找准】委中穴位置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功效】理血泄热,舒筋活络。

【主治】

(1)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症。

(2)腹痛,急性吐泻。

(3)小便不利,遗尿。

(4)丹毒。

【刺灸法】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穴位详解

委中穴,又名郄中,是针灸四大要穴之一,又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足太阳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是刺血较为理想的穴位,故《针灸大成》称为血郄。别名腘中,郄中,血郄。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亦即是血的气态物,大部分散热冷降后归于此部,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委阳穴。

委中: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

配肾俞、阳陵泉、腰阳关、志室、太溪主要用于治腰痛:配长强、次髎、上巨虚、承山主治便血。

古有“腰背委中求”之语,出自《四总穴歌》,初录于明代针灸学家徐风编着的《针灸大全》,“腰背委中求”是指凡腰背部病症都可取委中治疗;此穴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等作用,故马丹阳用于治疗鹤膝风;杨继洲用于治疗丹毒、痈疽;《医宗金鉴》又用于治疗流注。委中穴可疏通太阳经气,泄脏腑之里热,刺络出血可治伤暑、霍乱、吐泻;清热泻火、引火下行、凉血止血而止鼻衄。点刺拔罐出血;又能泄血分之热邪,清热利湿除风疹;疏阳邪火毒,除血分积热,解毒祛痰疗疔疮、且能舒筋活血痹痛。此外,临床上还常用于治疗下肢痿弱、偏枯、酸楚、肿痛,小腿拘急痉挛等症。

委中穴是治疗腰背疼痛的要穴。中医认为,委中穴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刺激委中穴可用于治疗腰脊强痛、股膝挛痛、风湿痹痛、小便不利以及头痛身热、呕吐泄泻、咽喉疼痛等病症。

按摩的具体方法如下:

(1)用两手拇指端按压两侧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连做10~20次。

figure_0219_0211
◎委中穴。

(2)两手握空拳,用拳背有节奏地叩击该穴,连做20~40次。

(3)用两手拇指指端置于两侧委中穴处,顺、逆时针方向各揉10次。

(4)摩手至热,用两手掌面上下来回擦本穴,连做30次。

此外,膀胱经最活跃的时候为下午3点到5点,在这段时间刺激委中效果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委中穴的委中刺血纯属泻法,临床应用治分虚实寒热,实热证宜取。虚寒证当忌。操作必须熟练轻巧恰到好处。体位多取俯卧位,对于急性腰扭伤或下肢疗毒瘀血疼痛较剧者,或采用站立位。

委中刺血法放血量应视病情而定,一般l~5毫升,色浓紫者以转红为度。若出血太多或本为血虚之体,可导致气随血脱。另外,误伤腘动脉或腘静脉引起血肿,易致感染,实为针家之戒,临床上不可轻易使用,对于体质素虚、精血不足、病久体衰、孕妇、贫血、一切虚脱之症和习惯性流产、失血、易于出血的病人禁用。

附分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俯卧位,平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功效】舒筋活络,疏风散邪。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颈部肌肉痉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副神经麻痹。

(3)其他:肺炎,感冒。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寒则补之或微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手、足太阳经之交会穴。脏腑外输脊背的气血物质在此构成膀胱经经脉的附属分支。气血物质为干热风气,循膀胱经上输头颈。运化膀胱经水湿上行天部。

figure_0220_0212
◎附分穴。

附分至秩边各穴所在的膀胱经经脉与紧邻脊骨的膀胱经经脉相比较,此为分支,紧邻脊旁的膀胱经为正经。分支中各穴比正经中对应的各穴气血偏于阳热干性,正经则水湿稍重,分支气血稍弱,正经则气血较强。从功能作用看,分支作用于肩背外侧强,而正经作用上下前后部强,分支与正经对应各穴功用又大体相似。

附,随带、附带也。分,分开、分出也。附分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物质在此形成一条经脉的附属分支。

魄户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俯卧位,平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功效】理气降逆,舒筋活络。

【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肺不张。

(2)其他: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肩背上臂部疼痛或麻木。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别名魂户。肺脏的阳热之气由此外传于膀胱经。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循膀胱经横向上行。

figure_0221_0213
◎魄户穴。

魄户:魄,肺之精也,气也。户,出入的门户也。魄户名意指本穴出入的气血为来自肺脏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和肺俞穴一样,皆为来自肺脏的外输之气,但因本穴与肺俞穴相比处于更外更高处,气血物质为比肺俞穴更为干燥的阳热之气,属于肺之精气,故名魄户。

魂户:魂,肝之精也,风气也。户,出入的门户也。魂户名意本穴出入的气血为横行的风气。本穴物质为肺脏外输的干热阳气,所处为天之天部,其运行为横向上行,表现出风木的特性,故名魂户。

膏肓俞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俯卧位,两手抱肘,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功效】补虚益损,调理肺气。

【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阳痿,遗精。

(3)其他: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经衰弱,胸膜炎,乳腺炎,贫血。

(4)本穴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肩胛部放散;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临床常用配伍:

虚劳:百劳、膏肓俞。

自汗:大椎、膏肓俞、复溜。

久病体弱:膏肓俞、关元、足三里。

穴位详解

饮食中的营养,经过阳明胃肠的消化,有些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转化成膏肓。固体的膏肓蓄积能量,能保温从而保护脏器。膏肓液化,充盈骨髓脑髓,营养心脑;气化的膏肓,转变成能量,温养脏器。膏肓的代谢,直接隶属于心包和三焦,心包的背腧穴、三焦的背腧穴外侧,就是膏肓俞和肓门。由于普通人奇经八脉不通,靠三焦通行元气,因此膏肓与元气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般来讲,元气元阳不足的时候,人体就肥厚,反之就精瘦干练。三焦气化功能弱的时候,消化吸收脂肪的功能就差,三焦功能亢进的时候,膏肓分解得快,甚至会出现骨髓枯槁的情况。

具体分析,肓算是半成品,质地柔软,在皮下相对较浅。膏的质地相对坚硬,包裹脏器,位置较深。如何把肓转化成膏,进而营养骨髓,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膏的原穴是鸠尾,也就是调节膏的合成和分解的反应点,位于胸骨柄剑突下,无剑突的人在胸骨下一寸。“膏之下”也可以理解成膏的原穴之下,就是心的募穴巨阙,此穴解剖位置下面是肝脏左叶,历来禁针。

肓的原穴是气海,也就是调节肓的合成和分解的反应点,在脐下一寸半。肓之上也可以理解成肓的原穴之上,就是阴交和神阙。《素问腹中论篇》:“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之病。”针刺气海也需要谨慎,免得伤及膀胱、大肠而导致排便异常。

现代人以瘦为美,不惜节食、抽脂,其实这是残害自身、引邪入膏肓的典型行为。人之所以要长脂肪,一则为了贮存能量,二则为了保温取暖。当人的脏器寒冷的时候,不由得会吸收、合成脂肪,形成膏肓来包裹、覆盖脏器。可是当人一意孤行,拒绝摄入或武断吸出脂肪的时候,就是暴露心脏和其他重要脏器于外,招灾惹祸。

神堂

【穴位一找准】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功效】宽胸理气,宁心定喘。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病。

【刺灸法】斜刺0.5~0.8寸。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心室的阳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堂为阳、室为阴。该穴名意指心室的阳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循膀胱经上传。

神,心神也,心气也。堂,古指宫室的前面部分,前为堂、后为室。

譩譆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俯卧位,平第六胸椎棘突下,灵台(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功效】宣肺理气,通络止痛。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

(2)其他:感冒,心包炎,哮喘,疟疾,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本穴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循膀胱经上行,外散体内之热。

譩譆:譩譆者,压按本穴病者呼出之声也,无他意。别名五胠俞。

五胠俞:五,五脏六腑之代称。胠,古战阵右翼的名称也。俞,输也。五胠俞名意指体内的纯阳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督脉外传的阳热之气,而督脉的阳热之气由五脏六腑的精微物质所生化,本穴所受的纯阳之气即是五脏六腑的纯阳之气,故名五胠俞。

可用本穴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膈关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俯卧位,平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功效】宽胸理气,和胃降逆。

【主治】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胃出血,肠炎。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寒则补而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穴位详解

膈膜中的阳气由此外输。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富含水湿(即为血的气态物),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膈,心之下、脾之上也。关,关卡也。膈关名意指膈膜中的阳气由此上输膀胱经。

figure_0223_0214
◎膈关穴。

魂门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俯卧位,平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功效】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肝炎,胆囊炎,胃炎,胃痉挛,食道狭窄,消化不良。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神经症,癔症。

(3)其他:心内膜炎,胸膜炎,肌肉风湿病。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风湿则补而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循膀胱经上行。

魂,肝之神也,阳热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魂门名意指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阳纲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俯卧位,平第十胸椎棘突下,中枢(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功效】疏肝利胆,健脾和中。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胃炎,消化不良,胃痉挛,肝炎,胆囊炎。

figure_0224_0215
◎阳纲穴。

(2)其他:心内膜炎,肌内风湿病,蛔虫性腹痛。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风湿则补而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本穴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所处为天之天部,由本穴散输于肩背各部,散热降火。

阳,阳气也。纲,网上之总绳也。阳纲名意指胆腑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阳纲穴与胆俞穴相对,气血物质皆来自胆腑,胆腑气血处半表半里,而本穴又在背外之侧,穴内物质为胆腑外输的阳热风气,此阳热风气即是脏腑外输的阳气汇聚而成,有对体内外输的阳气抓总提纲作用,故名阳纲。

意舍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俯卧位,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figure_0224_0216
◎意舍穴。

【功效】健脾和胃,利胆化湿。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肠炎,胃扩张,肝炎,食道狭窄。

(2)其他:腹直肌痉挛,胸膜炎,糖尿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刺伤内脏。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气血物质为热燥的阳气,循膀胱经上行,外散脾脏之热。意,脾之神也,脾气也。

舍,来源也。意舍名意指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胃仓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俯卧位,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功效】和胃健脾,消食导滞。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胃溃疡,肠炎,习惯性便秘。

(2)其他:腰背部软组织疾患。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损伤内脏。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寒湿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穴位详解

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气血物质为湿热阳气,由穴内向穴外缓慢扩散,外散胃腑之热。

胃,胃腑也。仓,存贮聚散之所也。胃仓名意指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胃腑的湿热阳气,至本穴后,因受人体重力场的作用,湿重而热的阳气既不能上行又不能下行,湿热阳气屯留于本穴之中,故名胃仓。

figure_0225_0217
◎胃仓穴。

肓门

【穴位一找准】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俯卧位,平第一腰椎棘突下,悬枢(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功效】理气和胃,清热消肿。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便秘、乳腺炎,腰肌劳损。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肾脏。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寒则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气血物质为冷凝后的膏脂,膏脂之物由天部冷降归于地部。

figure_0225_0218
◎肓门穴。

肓,心下膈膜也,指穴内调节的物质对象为膏肓穴外传的膏脂之物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肓门名意指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本穴与膏肓穴相对应,膏肓穴为膏脂之物的输出之处,而本穴则为膏脂之物的回落之处,故名肓门。

志室

【穴位一找准】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寻找此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的姿势。

【功效】益肾固精,壮腰强身。

【主治】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指压该穴道,可以影响副肾分泌的与脂肪代谢有关的荷尔蒙,可除去现有脂肪,治疗腹部赘肉。此外,还可以强化夫妻性生活,对阳痿、早泄、遗精、阴囊湿疹、腰痛等病都很有效。

【刺灸法】斜刺0.5~0.8寸。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干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穴位详解

别名精宫,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物质为凉湿水气,少部分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并循膀胱经下行,内散肾脏之热,外降体表之温。

志室:志,肾之精也,肾气也。室,房屋之内间也,与堂相对,堂在前、室在后,亦指穴内气血为肾脏外输寒湿水气。志室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精宫:精,肾之所藏也,肾之精气也。宫,宫殿也。精宫名意指肾脏水液气化的精微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肾脏之水的气化之气,肾脏水液的气化之气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只有少部分清气吸热后上行至本穴,本穴物质为肾气精微所化,故名精宫。

figure_0226_0219
◎志室穴。

本穴可配命门穴治遗精。

胞肓

【穴位一找准】在臀部,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俯卧位,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功效】补肾强腰,通利二便。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

(2)消化系统疾病:肠炎,便秘。

(3)其他:坐骨神经痛,腹直肌痉挛,腰背部软组织疾患。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臀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膀胱经。胞,包裹胎儿的膜质囊也。肓,心下膈膜也。胞肓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它与心下膈膜中外输的膏脂之物同性,故名胞肓(胞肓穴膀胱俞穴相对应,气血物质的来源相同,按前面的穴位分析来推导,本穴物质应该是膀胱腑气化的干燥气态物,何以本穴物质为膏脂之类呢?这是因为本穴与膀胱俞二穴的气血物质并非只来自膀胱腑,而是来自膀胱腑与胞宫。从人体重力场来看,膀胱与胞宫皆处于同一层次,坐标位置的高度相同,气血物质的特性相同,气血物质亦由相同的出口外输膀胱经,只不过胞宫外输的气血物质中脂质成分偏多而膀胱外输的气血物质中水湿成分偏多罢了。但在人体重力场中,由于膀胱俞与胞肓穴所处的坐标位置不同,因此此二穴外输的气血物质才表现出不同的气血特征,这就是胞肓穴的气血物质是以脂质为主而非以干燥水气为主的原因所在)。

figure_0227_0220
◎胞肓穴。

秩边

【穴位一找准】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俯卧位,胞肓直下,在骶管裂孔旁开3寸处取穴。

【功效】舒筋活络,强壮腰膝,调理下焦。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梨状肌损伤综合征,下肢瘫痪。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

(3)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生殖器疾病。

(4)其他:痔疮,脱肛。

古代记述:腰痛不能俯仰、尻重不能举、阴痛、大小便不利、小便赤涩、遗尿、痔肿、腿叉风疼、遗精、带下。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1.5~3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肢放散,用以治疗下肢痿痹,坐骨神经痛等。

(2)斜刺2.5~4寸,针尖向前阴方向呈80度角,针感向少腹及前阴方向放散,治疗前阴及少腹疾病。

figure_0227_0221
◎秩边穴。

(3)斜刺1.5~2寸,针尖向肛门方向呈70度角,针感向肛门方向放散,以治疗痔疮,脱肛。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7~9壮,艾条灸10~20分钟。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穴位详解

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于膀胱经。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凉湿,散热冷降为水液后循膀胱经下行。

秩,古指官吏的俸禄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之气。本穴所在为膀胱经,五行之水当值为官,其俸禄者金气也。边,旁也,侧也。秩边名意指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于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腰臀部肌肉层中气化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循膀胱经而行,冷降之气补充了膀胱经的地部经水,故名秩边。

合阳

【穴位一找准】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俯卧或正坐垂足位,在委中直下2寸,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取穴。

【功效】舒筋通络,调经止带,强健腰膝。

【主治】

(1)妇产科系统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前列腺炎。

(3)其他:脑血管病后遗症,肠出血,疝痛,腓肠肌痉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底放散。

figure_0228_0222
◎合阳穴。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合,会合、会集也。阳,阳热之气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

承筋

【穴位一找准】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俯卧或正坐垂足位,在合阳与承山之,间腓肠肌肌腹中央取穴。

【功效】舒筋活络,强健腰膝,清泄肠热。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腓肠肌痉挛或麻痹。

(2)其他:脱肛,痔疮,便秘。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别名腨肠,直肠。膀胱经的上行阳气在此化风而行。

承筋:承,承受也。筋,肝所主的风也。承筋名意指膀胱经的上行阳气在此化风而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上行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为风行之状,故名承筋。

腨肠:腨肠者,直肠也。腨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的气血物质特性相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与大肠经气血同性,故名腨肠。

承山

【穴位一找准】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俯卧位,下肢伸直,足趾挺而向上,其腓肠肌部出现人字陷纹,于其尖下取穴。或者直立,两手上举按着墙壁,足尖着地,在腓肠下部出现人字陷纹,当人字尖下取穴。

figure_0229_0223
◎承山穴。

【功效】理气止痛,舒筋活络,消痔。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腓肠肌痉挛,下肢瘫痪。

(2)肛肠科疾病:痔疮,脱肛。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小儿惊风。

(4)其他:痛经。

【刺灸法】

刺法:直刺0.7~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寒湿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之或水针。

此外还有点承山的方法:承山穴在小腿背侧正中线上,伸小腿或上提足跟时,可以看到在小腿背侧中间肌肉(腓肠肌)收缩时会形成一个人字形的分叉,承山穴就在这个人字形沟的顶点处。施治者拇指翘立,用力点按承山穴,尽量用力,并坚持点住不要放松,直至肌肉痉挛缓解为止。

穴位详解

别名:鱼腹,肉柱,伤山,鱼肠,肠山,鱼腹山,玉柱,鱼腰穴。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气血物质为地部脾土及天部上行的风气,风气循膀胱经上行,脾土则屯固于穴周。

承山:承,承受、承托也。山,土石之大堆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脾土。承山名意指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行至本穴后,水液气化而干燥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积如大山之状,故名承山。

现代常用承山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痔疮、脱肛等。配环跳、阳陵泉主治下肢痿痹;配长强、百会、二白治疗痔疾。

用六寸长的毫针,条口穴透承山穴治疗肩周炎有奇效。为什么条山穴能治肩周炎呢?条口和承山一属足阳明胃经,一属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在肩部的走向路过缺盆而络督脉的大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肩部。两穴经气上行同交于肩,所以治疗肩周炎有奇效。经常敲击能防止腿部积存废物,使腿部线条柔美,并能消除长久站立、行走所造成的疼痛。

飞扬

【穴位一找准】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正坐垂足,在承山穴外下方,当昆仑上7寸处取穴。

figure_0230_0224
◎飞扬穴。

【功效】清热安神,舒筋活络。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痔疮,膀胱炎,癫痫,眩晕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7~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下肢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别名:厥阳,厥阴,厥扬。足太阳经之络穴。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向上飞扬。

飞扬:飞,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也。扬,指穴内物质扬而上行也。飞扬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跗阳至至阴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蒸升,故名飞扬。

厥阳:厥,厥通掘,乃翘起、掘起之意。阳,阳气也。厥阳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掘起上扬。理同飞扬名解。厥阴、厥扬名意与厥阳近同,阴表示本穴上扬的气血物质为膀胱经的寒湿水气而非为真正的阳热之气。

膀胱经络穴:本穴气血为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它不光膀胱经上行,同时亦向外扩散于与膀胱经相表里的少阴肾经,故为膀胱经络穴。

长时间站、坐或步行,都会引起腿脚的疲劳和肿胀,刺激飞扬穴能够缓解症状。另外,上火、鼻塞、流鼻涕时刺激这个位置也会觉得舒服一些。

小儿感冒发热,只需用伤湿膏贴涌泉、飞扬二穴,无须服药,十愈七八。

跗阳

【穴位一找准】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正坐垂足或俯卧位,在足外踝后方,昆仑直上3寸处取穴。

【功效】舒筋活络,退热散风。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头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足少阳、足阳明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千金要方》作付阳,《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跷。属足太阳膀胱经,阳跷之郄穴。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循膀胱经上传于飞扬穴。

figure_0231_0225
◎跗阳穴。

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湿冷的水气,由于有足少阳、足阳明二经上行的阳气为其补充热量,足太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才得以继续上行。本穴水湿之气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阳气才得以上行的,故名跗阳。

阳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阳经上行的阳气构成,气血之性同于阳跷脉。但由于膀胱经上行至此的阳气较为寒湿,即使有足少阳、足阳明的阳气带动足太阳的阳气上行,由本穴上输的阳气量亦较少,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为阳跷脉郄穴。

昆仑

【穴位一找准】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清热镇痉,通络催产。

【主治】

(1)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

figure_0231_0226
◎昆仑穴。

(2)癫痫。

(3)滞产。

【刺灸法】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穴位详解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天之天部。

昆仑。昆仑,广漠无艮也。昆仑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寒湿,由于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外散之热作用,寒湿水气吸热后亦上行并充斥于天之天部,穴内的各个层次都有气血物存在,如广漠无艮之状,故名昆仑。上昆仑名意与昆仑同。

膀胱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吸热上行,动而不居,故为膀胱经经穴。

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原本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现代常用本穴配风池、天柱、肩中俞、后溪治疗项强;配太溪、丘墟、三阴交治疗足跟痛。

仆参

【穴位一找准】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当跟骨凹陷处赤白肉际取穴。

figure_0232_0227
◎仆参穴。

【功效】舒筋活络,强壮腰膝。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足跟痛,膝关节炎,下肢瘫痪。

(2)其他:尿道炎,癫痫,鼻出血。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别名安邪,安耶,安邦。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吸热后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天部。

仆参:仆参者奴仆参拜也。仆参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本穴所在为膀胱经,穴内物质为寒湿水气,水为主,火为仆,穴外传来的火热之气仅能使较少部分的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火热之气相对于本穴的寒湿水气来说就如奴仆一般,故名仆参。

安邪:安,安定也。邪,邪气也。安邪名意指穴内的火热之为弱小之势。本穴物质为寒湿水气,穴外传入穴内的火热之气是为邪气,但穴外传入的火热之气不足以改变穴内气血的寒湿之性,故名安邪。安耶、安邦名意与安邪同。

申脉

【穴位一找准】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穴。

【功效】清热安神,利腰膝。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内耳性眩晕,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

(2)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关节炎,踝关节扭伤。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figure_0233_0228
◎申脉穴。

穴位详解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跷脉。别名鬼路,阳跷。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部的湿热之气,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

申脉:申,八卦中属金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也。申脉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申脉。

足太阳阳跷脉之会。同阳跷名解。

临床上常用本穴配翳风、太冲治疗内耳性眩晕;配金门治疗头风头痛;配后溪治疗癫痫。

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里叫作“拘急收引”,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阳气足则寒邪自散。

平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用手指点揉刺激申脉穴,点按时会感觉到微微的酸胀。灸的时候,以感觉此部位微微发热即可,有时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暖流自脚下缓缓升起,瞬间人就会舒展许多。秋冬交替的季节,温差变化很大,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建议大家买一些艾条回去,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感,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体质偏寒的人更应经常地灸一灸此穴。

人老腿先衰,实际上就是阳气不能通达人体末端的表现,申脉穴通畅可以有效地延缓这一过程,有回阳保命之功。做儿女的可以有很多方法来孝敬父母,这个方法既安全又简单,回家后静心给父母灸上一灸,一家其乐融融,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实惠。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看似平常的一个穴位,如果我们能够时常用心来呵护它,时间长了,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值得提示的一点是:当身体受了风寒,点按申脉穴的时候会感觉有点酸胀,熏灸时身上有些微微出汗,是身体阳气升发祛除风寒的表现。

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不关爱自己的身体,而是缺少关爱自己身体的方法。如果你身边的亲人体质虚弱,畏惧寒冷,腰酸背痛……那就用你手中的艾条来帮助他们开启这温暖身体的源泉吧!

下面介绍的按摩法是缓解寒冷的快速有效方法,以下四个穴位指压时,请把大口吸的气缓慢吐出,每6秒钟按压一次。

figure_0234_0229
◎点按申脉穴可以有效起到祛除风寒的作用。“申脉”位于脚外踝中央下端1厘米凹处。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手掌慢慢劈打,每次打10下,每天打3次。

全身寒冷的情况,可按压气海穴,以直线联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做6次。

治疗脚部寒冷的穴位是梁丘穴。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灸是该穴。做20次。

肩膀及手腕寒冷的情况,治疗上半身寒冷,可按压申脉穴。该穴在脚踝根的凹洼处。做20次。

腰部寒冷的情况。可按压腰阳关穴,该穴在第四腰椎与第五腰椎间的凹洼,做10次。

指压百会穴和申脉穴对做任何事情都会感到厌烦这种没有耐性的人很有效。它能使这类型的人增加稳定感,集中精力做事,具有耐性。

百会穴位于头顶之上,“申脉”位于脚外踝中央下端1厘米凹处。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手掌慢慢劈打,每次打10下,每天打3次。

申脉穴指压时,尽可能将一次所吸之气一面缓缓长吐,一面重复2次,指压数日,可使容易厌倦之性格大变。

金门

【穴位一找准】金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功效】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主治】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figure_0235_0230
◎金门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不灸。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关梁。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之郄穴。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金门:金,肺性之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金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温热之性。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故名金门。

关梁:关,关卡也。梁,屋顶之横梁也。关梁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之气由此上行。本穴向上传输的为膀胱经下部经脉吸热蒸升的阳热之气,膀胱经滞重和寒湿水气则被关卡于下,故名关梁。梁关名意与关梁同。

膀胱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寒湿,只有少部分水湿气态物吸热上传并成为膀胱经经脉中的气血,此上传之气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膀胱经郄穴。

本穴配太阳穴合谷穴治头痛。配跗阳、委中、环跳等穴,可提高痛阈、麻醉止痛。

京骨

【穴位一找准】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处取穴。

【功效】清热止痉,明目舒筋。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脑膜炎,脑溢血,癫痫,小儿惊风,头痛。

(2)其他:心肌炎,佝偻病,疟疾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背部扩散。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寒湿则点刺出点或温灸,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原穴。膀胱经的湿冷水湿在此聚集。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figure_0235_0231
◎京骨穴。

京骨:京,古指人工筑起的高丘或圆形的大谷仓也。骨,水也。京骨名意指膀胱经的湿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吸热蒸升的水湿之气,性寒凉,在本穴为聚集之状,如同储存谷物的大仓,故名京骨。

膀胱经原穴: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凉水气,气血场范围大,最能体现膀胱经的气血之性,为膀胱经寒湿水气的输出之源,故为膀胱经原穴。

束骨

【穴位一找准】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际处取穴。

【功效】通经活络,清头明目。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头晕,癫痫,精神病。

figure_0236_0232
◎束骨穴。

(2)五官科系统疾病:耳聋,眼结膜炎,泪管狭窄。

(3)其他:高血压,腓肠肌痉挛,疔疮,肛门手术后疼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背部扩散。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寒湿则点刺出点或温灸,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原穴。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木。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束骨。束,捆也、束缚也。骨,水也。束骨名意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和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二气交会后聚集穴内既不能升亦不能降,如被束缚一般,故名束骨。

束骨配殷门、昆仑,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背痛,坐骨神经痛。

束骨配百会、肝俞,有清头目,调营血,平肝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通谷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心悸,胸痛,头痛,项强,目眩,鼻出血,癫狂。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

figure_0237_0233
◎通谷穴。

穴位详解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膀胱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大部分水湿冷降归地后回流至阴穴,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

足通谷:通,通道、通行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中间的空旷之处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一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二为至阴穴上传于此的天部湿热水气,二气交会后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缩合冷降,冷降之水循膀胱经回流至阴穴,故名。

膀胱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主要为散热冷降,冷降的地部经水极为细小,故为膀胱经荥穴。

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为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临床上常配大椎穴治项强。

至阴

【穴位一找准】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足小趾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处取穴。

【功效】正胎催产,理气活血,清头明目。

【主治】

(1)妇产科系统疾病:胎位不正,难产,胎盘滞留。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脑溢血,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后遗症。

(3)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遗精。

(4)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结膜充血,角膜白斑,鼻塞。

【刺灸法】

刺法:

(1)浅刺0.2寸,局部胀痛。

(2)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20分钟。寒则深刺闭孔出针,莫留针,热则浅刺出气。

穴位详解

至阴,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金。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热水气,散热冷缩并交于足通谷穴。

figure_0237_0234
◎至阴穴。

至阴:至,极也。阴,寒也,水也。至阴名意指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它位于人体的最下部,是人体寒湿水气到达的极寒之地,故名至阴。

膀胱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相通,为膀胱经体内与体表的气血交换处,故为膀胱经井穴。

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主要是体内输出的温热水气,出体表后散热而凉,表现出肺金之气的秋凉特征,故其属金。

在中国古代,妇女生育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当时没有现代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正常怀孕生产的女子尚且可能因为感染等原因导致死亡,何况异位妊娠的呢?但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也发明了很多绝招,灸至阴穴就是能使产妇正常生产的方法之一。这一古老的方法,虽然目前对它的原理研究还不透彻,但临床实践证明了它的科学性。

至阴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医宗金鉴》里记载这个穴位可以用于治疗因为胎位不正造成的难产。据实验观察发现,艾灸至阴穴可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增加子宫活动,同时胎儿活动也增强,这有助于胎位的自动转正。

figure_0238_0235
◎经常艾灸至阴穴,可以治疗脑溢血、神经性头痛、尿潴留等症。

其他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更年期综合征及乳痈、乳癖等,在至阴穴采用灸法治疗也很有效,因此,至阴穴是一个妇科要穴。

不过,艾灸至阴穴的方法虽好,并非人人适合。一般来说,产妇如发现胎位不正,应先咨询大夫是否可以使用艾灸来纠正胎位,有些情况特殊如产道狭窄的孕妇就不宜使用这种方法,因此应该在产科大夫的指导下选择。而可以选择这种方法的产妇也应等到满8个月后,因为在8个月以前,胎儿比较小,在子宫里的活动空间还比较大,即使艾灸正了胎位,胎儿也有可能又转回去。

艾灸时找准穴位,可由家人来操作,每天灸20分钟,一周去产科检查一次。如果孕妇自己早早就有了感觉,也可尽早去检查。在胎位被纠正过来之后,产科医生会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以确保胎位不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