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舟”的生存奥秘
骆驼素有“沙漠之舟”的美称,它是常年穿行于沙漠地带的人的必备工具,也是他们的忠实伴侣。骆驼之所以在沙漠中受到如此“器重”,与它能耐干旱酷热的特性有关。那么,到底是什么使骆驼有如此能耐呢?
许多游牧民族能在沙漠中生存下来,靠的就是骆驼。骆驼早在几千年前就被驯服,并被用作重要的驮畜。骆驼可以在炎热和缺少水源的条件下,日行30千米以上。同时骆驼的奶、肉、皮对人类都很有用。
骆驼的身体结构非常适应干旱酷热的沙漠生活。骆驼的四肢长,两个脚趾岔开,脚柔软、宽大,脚底有宽厚的纤维质弹性脚垫,有利于在平坦松软的沙地或雪地上行走。它的肘部、膝盖和前胸长着6个角质垫,休息时,蹲伏在地上就不会被灼热的沙砾烫伤。骆驼两眼的长睫毛是双重的,能像帘子一样挡住沙子,不被风沙迷眼。它的耳朵外布满细毛,能阻挡风沙侵入。骆驼灵敏的视觉和嗅觉能让它轻而易举地发现距离很远的水源,带领在沙漠中迷路的人找到水草丰美的绿洲。寒冷的沙漠夜晚,骆驼依靠蓬松的皮毛保暖。炎热的白天,骆驼的体温可以随外界温度的升高而自动调节,避免自己被晒伤。
有的学者认为,骆驼抗旱的关键在于它的驼峰内贮存着大量胶质脂肪,驼峰可以随着气温而增大或缩小。天气炎热时,驼峰里的脂肪被消耗得差不多了,驼峰就变得又低又软;到了秋天天气转凉,驼峰又渐渐鼓起来。骆驼不吃不喝时就靠驼峰里的脂肪氧化分解来补充营养、能量和水分。据统计,贮存在驼峰中的1克脂肪经过氧化后,可产生1.37克水。因此,假定一只骆驼的驼峰中有大约40千克的脂肪,也就相当于骆驼贮存了50多千克的水。
还有学者认为是骆驼的肝脏在起作用,才使得它特别能耐干旱。骆驼的肝脏的作用可以使大部分尿素得到循环利用,这样,骆驼体内流失的水分大大减少,尿中毒的情况也不会发生。
另外,科学界还有一种“水囊”说,这是由意大利自然科学家蒲林尼提出的。他认为骆驼的胃有三个室,其中最大的一个叫瘤胃,瘤胃里有许多肌肉带将瘤胃分隔成几个部分,起到了“水囊”的作用。在取水方便时,骆驼能利用“水囊”贮存一些水;不方便时,则可以取出贮存的水用以解渴。
然而“水囊”说很快就被美国生理学家施密特·尼尔森推翻了。通过解剖,他发现“水囊”其实很小,根本起不到贮水器的作用,而且它并不能真正地与瘤胃的其他部分隔离开。他认为骆驼耐旱的秘密在于骆驼本身经得住脱水。在沙漠中,失去12%的水,人就会中暑死亡,而骆驼即便失去相当于体重25%的水时,也不会妨碍它的生存,只是体重略微下降。对此尼尔森是这样解释的:人失去的水来自血液,人一旦失水,血液浓度就会大大提高,心脏的负担就加重了。而骆驼失去的水却是来源于它的体液和组织,而不是血液,因此不会有什么危险。而且骆驼即使严重脱水,一旦补充水分,就会马上恢复。
尼尔森对骆驼为何耐旱的解释看起来很合理,但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并且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例如日本学者太田次郎曾写过一本名为《生命的奥秘》的书,他在书中表示,骆驼出色的保水能力才是它耐旱的主要原因。因为骆驼很少出汗,体温也很稳定,只有在最热的时候才稍微出点汗。
最近,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骆驼呼出的空气的湿润度较低。据研究,骆驼独一无二的鼻子是这个系统的关键所在。一般动物在呼气时,由于排出的空气温度和体温相同,肺部的水分被大量带出。而骆驼呼出的空气温度比体温低。由于冷空气比热空气含水汽量少得多,因此,骆驼通过呼吸丧失的水分比一般动物少45%。
尽管目前人类对骆驼为何抗旱已经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但似乎并没有人能够提出一种足以征服各家学说,彻底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沙漠之舟”的秘密对于我们而言仍是迷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