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写作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给材料作文

【训练目标】

(1)发掘材料的深层意义,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归纳出明确、具体的话题中心。

(2)确定符合题意的中心和主题,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典型、新颖的材料。

(3)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范文引路】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灿烂的光芒,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角落的看法。

也许类似的事情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

城市的角落

白露刚过,中秋已近在眼前。浓郁的秋意、喜庆的气息瞬间填满了整个空气。我摇下车窗,秋风拂来,凉飕飕的,拂起了我心中的急切。此刻,我恨不得插上风的翅膀飞翔,飞向城市的一个角落,飞向她身边,飞向那颗寂寞的心。

她是爸爸的奶奶,是个地地道道的裹小脚、旧式的童养媳。太太一手把儿孙们带大,老来晚景却颇为凄凉。好在还有老爸惦记着她,不时去看望,这似乎成为她的精神支柱。

初见她那会儿我还小,是在爸爸为她开办的寿宴上。亲戚们从四方赶来贺寿,席间自是交流热烈,不外是股市涨跌、谁家孩子用功、房产变动,等等,听得我云里雾里。妈妈拉了拉我,顺着妈妈的视线我看向了那个“主角”,她身着红棉袄,静静地坐在上位,两眼茫然地看着前方,对周围的一切似乎浑然不觉,就好像是个被供奉着的佛龛。看到这个情景,我的心中不免有些薄薄的凄凉。“馨怡,我们去陪陪她。”随妈妈走到她面前,简单做了介绍,一提及爸爸的名字,她那双暗如死灰的眸倏地亮起。整个宴会,我们都陪着她聊天,她一直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好疼好疼,却又感到好温暖好温暖。

记忆中她只会不断地和我说,要听话,要一家和睦,仿佛她对自己被亲人抛弃一点也不在意,一味地求佛保佑我们。后来因学业日紧,渐渐地我几乎忘记了她。时隔多年,我已是高中生。这次中秋,妈妈提议去看她,藏在记忆深处的回忆重新涌现,我一口答应,心中欢喜却也内疚。

车缓缓驶入了小区深处,周围分外安静,散发着清冷的气息。我随着爸妈走向一栋矮楼。院子里,老人们零散地坐着,都抬了头看,似乎吃惊这里来了客人。来到三楼,爸爸推开了一间屋子。里面静静的,五张床铺空荡荡的,角落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缩在椅子里。“奶奶,我们来看你了。”她睁大混浊的眼,攥着爸爸的手,又打又哭。我的心顿时翻江倒海,眼睛顿时红了。“太太……”我控制着情绪,颤抖着问候,等待着她下一刻像以往一样抓着我的手。然而她却不觉,只是专注地望着爸爸。接着拉着爸妈往床铺内挪了挪,放轻了声说话,仿佛我是一个陌生人。

外面的秋风不免使我打了个哆嗦,心情也渐渐平静下来。她不记得我了!她忘记我了!抬起头,望着落叶飞旋而下,孤零零地落地。心中瞬间涌起了一种被遗弃的失落感,“馨怡!馨怡!”多么熟悉的声音!转身,我的手臂已被紧紧攥住,依旧是那个熟悉的力道,熟悉的温暖。太太的眼眶此刻通红,摇着我的手臂。“乖乖,你长大了,出落成大姑娘了!我认不出你了,认不出你了……”我回握住她的手,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不知是委屈还是自责,泪水夺眶而出。一瞬间,我似乎明白一种感觉,那种当爱被抛弃在角落的感觉,那种失落与无助!

夕阳西下,车子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爸爸,不如我们留下来陪太太过完中秋,迟点再走吧。”走到车前的那一刻,我突然止住,爸妈相视而笑。

那一晚,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一轮满月。

点评:作者选取的是个沉重的社会话题,读来沉重却并不沉痛,体现出作者视角的独特和较强的情绪把控力。“我”的建议和父母的微笑,给全文点染出一团亮色,设计精巧。取题“角落”体现出作者良苦的用心,结尾画龙点睛,意味隽永。

【方法指津】

给材料作文有限定文体和不限定文体两类。如果限定的是记叙文体,可以和不限定文体而选择记叙文的写作并到一起思考。一般来说,给材料作文都可以写成记叙文,这是毋庸置疑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把自己的目标确定在写记叙文上,然后沿着这个思路去组织作文。

一、具备文体意识,辨识度要高

写记叙文就要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和抒情。写记叙文,一般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交代清楚。

二、全面理解材料,抓关键词思考

全面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语,力图参透材料主旨,总结归纳为话题。思考材料每个部分、不同角色(对象)、不同行为或言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取向。据此确定“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

三、拟写相应情景,必须动用真情

尽管是材料作文,也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如果故事是虚构的,则应建立在生活原型之上,附之对话、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故事叙述得具体而有生活气息,所以亲切可信。

【升格练习】

一、训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小孩子,不知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从山上传来“你是蠢材”的回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可按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

二、导练

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显然是“回声”。“回声”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与其有相似之处、相通之理。古诗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就含有“回声”之理。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稍微留心一下便会发现许多“回声”现象。例如:付出与回报、理解他人与被人理解、欺骗生活与受生活捉弄、破坏环境与遭受自然的惩罚等。“回声”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人生、社会哲理。

“回声”又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话题:创造良好的人际、社会、自然环境是时代的呼唤。同学们尽可驰骋于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去捕捉与“回声”相关的素材,挥动生花妙笔去描画生活中的“回声”现象,阐明“回声”本质,写出隽永华美的篇章。

材料中最后有一句母亲的话:“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这是立意的重点。“回声”,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先要发出声音,这在我们的隐喻里面,就是付出和奉献,而回声则可以理解为回报、回应、结果等意思。这个话题实际上包含了一种关系,或者说一种关联,浓缩一下,就是奉献和回报。但是,我们写作的着眼点应该是后者,回报和感应才是我们写作的重点所在,切忌全文只写“奉献”之类。

另外,选择好表达的角度,角度宜小,驾驭起来容易,也往往能以小见大写出深刻的主题,而记叙文更要注意细节的描写。

三、佳作示例

邻 居

一处小院,隔墙住着两家。老刘是从事“爬格子”的,妻子、女儿一家三口。墙那边,听说是什么局长。老刘家种着些豆角,而墙那边也长着些丝瓜。豆角藤顺墙蔓过去,瓜秧沿墙爬过来。绿油油的豆角,长长的丝瓜,长得讨人喜欢。局长家三天两日来客络绎不绝。到晚上,局长家灯火辉煌,宾朋满座;而老刘家,冷冷清清,“一盏灯漂白了四壁”。初做邻居时,见面也打打招呼,道个好。后来,局长便把招呼给免了。对老刘的招呼,只是很高傲地点下头,再后来,连这点动作也没有了,如同一个面无表情的蜡像。老刘心里感叹着:“我曾尝试着接近别人,无奈别人看不起我们这些小知识分子啊!”于是两家都不去管那些爬过墙头的豆、瓜,一任它们长着。

日子照过。

一天,局长家搬走了,听说是贪污还是什么,反正是犯了法。接着新局长家搬进来了。老刘心里说:“我不会再去和局长家尝试交往了,还不是一样,把我们的热脸贴在人家当官的凉屁股上!”于是老刘的招呼也成了往事。

又过了几天,老刘在家写作,女儿跑进门来,手里拿着一个大红苹果,“谁给的?”老刘问。“邻居的老伯伯给的。”“怎么能随便要人家东西,说‘谢谢’了吗?”“说了,老伯伯可喜欢我咧!”老刘心想:“还不是刚来热乎乎,到后来冷冰冰!”

新的邻居家里也很安静,老刘看到,新局长早上骑自行车上班,下班自行车相伴,偶尔来几个客人,却从没有灯火辉煌、杯盘相碰的繁华。老刘的心理防范有所松动。

又过了两天,老刘发现女儿的旧书包不见了,换了一个崭新的。“嗬,这么漂亮,谁买的,是妈妈吗?”“不是,老伯伯送我的,他说改天要来我们家做客呢!”晚上,老刘未眠,他在想:我是否也该尝试着接近别人?

第二天,老刘起了个大早,开始摘豆角和丝瓜。他想:“将人家的瓜送回去,摘些豆角给人家尝尝鲜。”走到门口,只见邻居——那位局长也走过来,手里提着一兜瓜和豆。“多好的豆!”局长说,“我早想尝尝鲜了。来了好几天,我想邻居嘛,应该有所来往,我、你,还有其他人,谁不想和睦相处?这不,我就到你们家,咱们订个协定:‘种瓜得豆,种豆得瓜’。欢迎吗?”“欢迎,欢迎,那当然行,那当然行!”老刘连声说道。傍晚,各家的院子里就都飘出了瓜的清香,豆的翠绿。

小院依旧是小院,豆蔓和瓜秧长得更绿更繁,而且缠绕在了一起。

点评:这是一篇短篇小说,文章没有一个字写“回声”,但扣住了“回声”而写。首先,小说的构思比较巧妙,他通过老刘和前后两位局长邻里关系的变化,来反映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回声”。自然界的回声是单纯直接的,而人类之间的“回声”则由于社会地位、个人素养等一系列原因而使“回声”有所微妙。小说基于“回声”而跳出回声,立意很深,构思很巧。其次,文章中并不是一味地讽刺与揭露某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而是更多地通过对比来歌颂新局长的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生活、主动搞好邻里关系的优良作风。我们不去探讨这样的局长有多少,也不去观察这样的事例有几何,单从考生歌颂的对象,我们就能看出他阳光般的心灵。再次,文章对细节的处理很到位。前一位局长的以权谋私,通过“客人”多,以及“灯火辉煌”而揭示;对人颐指气使则通过“很高傲地点下头”和“面无表情的蜡像”来刻画,人物形象很鲜明。最后,文章很好地利用了豆角和丝瓜的道具。开篇用其营造氛围,结尾用其深化主题,行文很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