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

知识和能力点说明

知识点:

(1)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2)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主要流派。

(3)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

能力点:

(1)理解重要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文学价值。

(2)归纳作品内容要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4)探究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并就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述

(1)先秦文学。

先秦是指秦以前。我国有丰厚的文学遗产。先秦文学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态。先秦口头文学主要是指上古歌谣和神话,其中著名的有“大禹治水”“夸父逐日”“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最早的书面文学始自甲骨文。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有《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后者有《老子》《论语》《庄子》《孟子》《韩非子》《荀子》等,但最能代表这个时期文学高峰的是《诗经》和《楚辞》。

(2)秦汉文学。

秦汉史传体散文主要代表是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政论散文秦朝有李斯的《谏逐客书》,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晁错的《论贵粟疏》,董仲舒及刘向等人的上疏。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此时期的政论散文以针砭时弊为主要特点,如王符的《潜夫论》、崔寔的《政论》及仲长统的《昌言》等。汉代乐府民歌代表作是《孔雀东南飞》。汉代文人五言诗对后世也有较大影响,著名者有《古诗十九首》。汉代文体的典型代表是赋。两汉大赋很发达,著名者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东汉后期抒情小赋有所发展,如蔡邕的《述行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都是名作。

(3)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汉魏文人诗歌以“三曹”“建安七子”及女诗人蔡琰的作品较为出名,史称“建安风骨”。正始至两晋的重要诗人,有阮籍、嵇康、左思、刘琨等人,尤其突出的是首次大量写作田园诗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该时期出现了玄言诗和游仙诗。南北朝时期,有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鲍照的拟乐府诗,以及庾信、王褒的创作较有特色。该时期还出现了永明体和宫体诗。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也很发达,其中的代表作南朝是《西洲曲》,北朝是《木兰诗》。该时期的散文最有特点的是产生了讲究对仗、押韵及大量用典的骈文。与此同时,赋的写作也日益具有骈体化的倾向,最终出现了骈赋。该时期的小说创作比较繁荣,出现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前者的代表作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后者的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也自觉地发展起来,出现了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及刘勰的《文心雕龙》等专门的文艺理论著作。

(4)隋唐文学。

隋唐时代的诗歌创作极为繁荣,史称唐诗。隋及唐初著名诗人有虞世南、“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及陈子昂等。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有王维和孟浩然等,并由此开创唐诗的山水田园诗派,又有高适、岑参等人开创了边塞诗派。此外,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标志着唐诗的最高峰。中晚唐诗人著名者有韩愈、柳宗元、孟郊、贾岛、刘禹锡、李贺、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该时期由白居易发起的“新乐府运动”主张关注现实,在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唐代的散文创作最值得称道的是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他们的创作主张对后世的散文有深远影响。唐代的俗文学,除了唐传奇小说外,还有敦煌变文。此外,词的创作也在中晚唐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代表作有温庭筠的《菩萨蛮》。

(5)五代、两宋文学。

五代、两宋时期是我国词创作的高峰期。两宋词从风格来讲大体可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五代有李煜;北宋有柳永,晏殊、晏几道父子,秦观,周邦彦等;南宋有李清照、姜夔、吴文英等人。范仲淹的边塞词实开宋词豪放之风,此后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乃其集大成者;此外南宋的张元幹、张孝祥、陈亮等多有直抒胸怀豪放之作。宋诗虽不及唐,但其自有特点,如议论入诗、用典锻句等,因此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宋的重要诗人有王禹偁、林逋、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本时期的诗坛重要流派是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南宋则有陈与义、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和文天祥等。宋代的散文创作延续唐代古文运动并最终取得了文坛的主流地位,产生了以欧阳修、“三苏”等“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作家。宋代在民间“说话”基础上出现了“话本”小说,直接影响了明代冯梦龙等人的创作。

辽、金、元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在文学上也有不小的成绩,主要是戏曲的创作。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金代说唱文学的杰作。元代的著名杂剧作家并称“关、郑、白、马”,他们分别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梧桐雨》;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是元代杂剧的重要作品。高明的《琵琶记》是元代南戏的优秀作品。元人散曲创作也很兴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睢景臣的《高祖还乡》等。

(6)明清文学。

明代的诗歌和散文创作多无创新但求复古,前者如“前七子”和“后七子”,后者如归有光等人的唐宋派,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和戏曲上。明代长篇白话小说成就骄人,四大古典小说中的三部都出在明代。它们分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和吴承恩的《西游记》。另外,题为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为世情小说的杰出作品。明代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冯梦龙的拟话本小说集“三言”以及凌濛初的“二拍”。明代戏曲的巨著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清人的小说及戏曲创作一如明人,佳作迭出。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聊斋志异》。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代杰出的戏曲作品。此外,李渔的《闲情偶记》发展了戏曲理论。清代的散文特色不大,唯有以姚鼐为首的桐城派有所建树。清末及近代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倾向,如梁启超提倡的新文体与诗界革命以及四大谴责小说等。

2.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流派

在我国古代悠久的文学史上产生了众多的流派,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如下。

(1)“建安七子”与建安风骨。

“建安七子”是对建安时期邺下文人集团中除“三曹”以外的七位诗人的合称。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他们都在诗文方面有很高的成就,都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特征,其具体内容是以慷慨任气、悲凉为美。建安风骨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2)永明体。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纠正了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对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永明体的代表诗人有沈约、谢朓等人。

(3)山水田园诗。

古代诗歌著名流派之一,源于东晋陶渊明及南北朝的谢灵运,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以宋代杨万里、范成大为殿军。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4)边塞诗。

古代著名诗歌流派之一,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描写对象,风格苍凉悲壮。边塞诗源于汉魏,盛于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5)新乐府运动。

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由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新乐府”。所谓新乐府运动其实质就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立足于现实。

(6)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代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发起者为韩愈,其后柳宗元加入其中。韩愈把自己所吸收两汉文章的传统,关注时事而创作的散文称为“古文”,以进一步强调“以文明道”“以文载道”。古文运动的实质就是唐宋儒学复兴运动。唐宋八大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是其主要代表。

(7)豪放派。

宋词主要流派之一。风格苍劲豪迈,多抒发壮志凌云之情。代表作家北宋为苏轼,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南宋则为辛弃疾,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8)婉约派。

宋词主要流派之一。词作特点主要是内容上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词人北宋有柳永、秦观等,南宋有李清照、姜夔等。

(9)桐城派。

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而他们都是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理论体系完整,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散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影响直至近代。

3.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

(1)《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作品305首。《诗经》在内容上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的形式,对我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屈原和《离骚》。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杰出辞赋家,楚辞文体的创立者。他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一起并称为“风骚”,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代名词。

(3)《史记》。

《史记》作者司马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史记》以互见法叙事,用实录的写作精神,采用出色的细节和心理描写及个性化的语言再现了诸多的历史人物,在文学史和史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

(4)汉赋。

辞赋盛于汉代,故称汉赋。汉代大赋的代表作家与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及《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四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其写作手法以铺叙为主,讲究辞藻的华丽多姿。东汉以后抒情小赋的创作逐渐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骈赋。

(5)乐府诗。

乐府本是国家音乐机关,上古已有。汉代乐府有负责采集民间诗歌、组织文人创作及歌唱等功能。汉魏以后,也把乐府演唱的诗歌叫作“乐府诗”。其中的民歌部分称为“乐府民歌”。宋代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后人多从其分类。

(6)《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编者将这些亡佚姓名的五言古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关于它们的作者,前人认为是枚乘、王粲等人,据今人研究,这些说法都不可信。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创作于东汉顺帝末至献帝前,即140—190年之间。这些诗或抒发游子思妇,或感慨人生无常,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7)陶渊明诗。

陶渊明,名潜,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诗歌新领域:文人田园诗。他的田园诗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及对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他的田园诗代表作为《饮酒》,其中表现了一种平和淡薄、与世无争的冲淡之美。

(8)《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门客撰写。全书分“德行”“言语”等36门,书成以后由刘孝标为之作注。后世通行注本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等。鲁迅先生称《世说新语》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9)《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作者是南朝梁代的刘勰。全书分为“原道”“宗经”等50篇。该书全面探讨了文学功用、创作实践、文体特征等涉及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10)王维诗。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王维的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1)高适诗。

高适,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散骑常侍,故后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高适诗成就最高的边塞诗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曲》、《塞下曲》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作者忧国爱民之情。

(12)李白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有《李太白集》传于世。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

(13)杜甫诗。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其为“诗圣”。杜甫作品集为《杜工部集》。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以“沉郁顿挫”四字为其主要作品风格。杜甫的诗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14)白居易诗。

白居易,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白居易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5)李贺诗。

李贺,唐朝诗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代表作品有《梦天》《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老夫采玉歌》《马诗》等。

(16)韩愈诗文。

韩愈,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或韩文公。唐朝文学家,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中唐古文运动”,合称“韩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韩愈诗文均有名,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他的古文众体兼备,其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愈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对宋诗影响很大。

(17)李商隐诗。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安定城楼》《锦瑟》《夜雨寄北》等。

(18)杜牧诗文。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传世。诗作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19)苏轼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词风开创了北宋豪放派。代表作有《水调歌头·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0)柳永词。

柳永,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北宋词坛婉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

(21)陆游诗。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词人。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今存九千多首。其诗风格豪放,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冬夜读书示子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

(22)李清照词。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词集《漱玉词》,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23)辛弃疾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辛弃疾的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词集《稼轩词》,代表作有《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24)《窦娥冤》。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该剧讲述了民女窦娥的冤屈故事,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无助,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作品。

(25)《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作品描述了自汉末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百余年间的历史,刻画了众多历史人物,生动地描写了诸多战争场景。

(26)《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的施耐庵。作品描写北宋末年宋江在水泊梁山聚众起义的故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7)《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作品叙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往西天取经的故事,歌颂了以孙悟空为代表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28)《金瓶梅》。

《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成书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29)“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五部拟话本小说集。它们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30)《牡丹亭》。

《牡丹亭》是著名昆曲作品,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该剧取材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讲述了柳梦梅和杜丽娘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它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31)《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聊斋志异》以鬼仙题材为中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32)《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该书在寄托作者理想的同时,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并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及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从而达到了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33)《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一般认为前80回为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为程伟元与高鹗续作。《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实主义小说,该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

案例

答题示范与讲解

1.在我国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仙”“诗圣”“诗鬼”的唐代诗人分别是()。

A.杜甫、李白、贾岛 B.李白、杜甫、李贺

C.李白、杜甫、白居易 D.杜甫、李白、李商隐

【参考答案】B。

2.说说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作品及其风格的不同特点。

【参考答案】

宋词豪放派代表词人北宋有苏轼,代表作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南宋有辛弃疾,代表作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其风格苍劲豪迈,多抒发壮志凌云之情。

宋词婉约派代表词人北宋有柳永、秦观。柳永代表作是《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秦观代表作是《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纤云弄巧》等。南宋有李清照、姜夔。李清照代表作是《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姜夔代表作是《踏莎行·燕燕轻盈》《点绛唇·燕雁无心》等。其风格是内容上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

知识和能力点说明

知识点:

(1)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2)中国现代文学主要思潮。

(3)中国现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

能力点:

(1)理解重要作品的主要内容、字词句意。

(2)分析综合:归纳作品内容要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4)从不同角度发掘作品意义,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就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包括了从1917年到1949年这30年间中国文学的整个发展进程。“中国现代文学”不光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大体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17—1927),即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7年的“文学革命”及稍后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白话文的推广、文学社团的兴起、外国文学思潮的引入、文学理论的构建都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时期诞生了鲁迅、胡适、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和发展,作了重要的奠基工作。

第二时期(1928—1937),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历史的变化,中国现代文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上,无产阶级文学思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二是组织上,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艺思潮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这一时期展开了论争;三是作品内容上,从五四运动时期对人的价值、个性解放的追求,转向了对整个社会的出路、发展的探索上,形成了个人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除了原有的一批作家外,这一时期活跃于文坛的还有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丁玲、曹禺、林语堂、梁实秋等作家。

第三时期(1937—1949),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围绕战争与救亡的主题,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分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上海“孤岛”文学和沦陷区文学。各个区域不同的政治氛围,影响了不同区域的文学发展。这一时期除了前20年一批老作家继续写作外,还出现了钱锺书、张天翼、萧红、路翎、何其芳、张爱玲、赵树理、孙犁等作家。

2.中国现代文学主要流派

在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发展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些文学流派,下面作重点介绍。

(1)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五四运动启蒙的产物,一方面,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推陈出新,引起了知识分子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形成了一批“问题小说”;另一方面,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的引入,也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发展。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超人》《两个家庭》、王统照的《沉思》《微笑》、庐隐的《海滨故人》等。

(2)乡土小说。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鲁迅乡土小说的影响下,文学研究会的一些成员成为“乡土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乡土小说”主要以乡镇、农村题材为主,主要描写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和乡镇,揭露出宗法统治下农民的愚昧、落后及心理的困苦,引发了许多知识分子对农民和农村现实的关注。代表作家和作品有:王鲁彦的《柚子》《菊英的出嫁》、彭家煌的《怂恿》、台静农的《新坟》《拜堂》、蹇先艾的《水葬》、许钦文的《疯妇》等。

(3)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民初以娱乐和消闲为主,以才子佳人为题材的文学派别,因他们创作中常用“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而得名。鸳鸯蝴蝶派是跨越近、现代两个文学时期的文学流派,它的作品在小市民阶层中影响广泛,《礼拜六》是鸳鸯蝴蝶派的主要期刊,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徐枕亚的《玉梨魂》、吴双热的《孽冤镜》、周瘦鹃的《此恨绵绵无绝期》、李涵秋的《广陵潮》、秦瘦鸥的《秋海棠》等。

(4)新月诗派。新月诗派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1927年为界,新月诗派分为前期新月诗派和后期新月诗派,因提倡格律诗,又称“格律诗派”。1927年前在北京《晨报》副刊开辟《诗镌》开始形成新月诗派。前期新月诗派提倡诗的形式格律化,并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前期新月诗派的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林徽因、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等。后期新月诗派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新诗栏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仍然坚持“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1],但在诗的形式上较前期更为自由些。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闻一多的诗集《红烛》《死水》、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朱湘的诗集《夏天》《草莽集》、陈梦家的《一朵野花》《都市的颂歌》、孙大雨的《自己的写照》《爱》等。

(5)早期象征诗派。早期象征诗派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一个诗歌流派,受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诗的表达上注重表现人的自我内心感觉,用“暗示”和“朦胧”烘托复杂微妙的情感世界,语言上追求“省略”和“陌生化”的效果,主张纯粹诗歌的创作。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穆木天的《旅心》《落花》、冯乃超的《红纱灯》《默》、王独清的《圣母像前》等。

(6)语丝派散文。语丝派散文是因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而得名。《语丝》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主要发表短小犀利的杂感、社会批判、随笔,以及幽默、抒情的小品文,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是语丝派散文的核心作家。语丝派作家,“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2],鲁迅在《我和〈语丝〉的始终》里概括语丝文体的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3]。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华盖集》《华盖集续集》《而已集》《三闲集》、周作人的《喝茶》《苦雨》《故乡的野菜》、林语堂的散文集《剪拂集》、孙伏园的《伏园游记》、孙福熙的《山野掇拾》、川岛的《月夜》等。

(7)“左翼”革命文学派。1923年早期,共产党员邓中夏等人倡导无产阶级艺术,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对革命文学的倡导,加之1930年成立了“左联”,使革命文学慢慢趋于壮大和成熟。在这一时期较好地发挥了文学的宣传性和社会效益。“左翼”革命文学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短裤党》《咆哮了的土地》,柔石的《二月》《为奴隶的母亲》,洪灵菲的《流亡》三部曲、《在洪流中》,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前面》等。

(8)京派小说。20世纪30年代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后,仍有一部分作家留在京津或北方其他城市进行创作而结成的群体,其创作特征是“关注人生,与政治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京派小说注重宽容、静穆的审美情感,追求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文字清新、隽永,抒情或讽刺色彩浓厚,小说结构上有诗化和散文化的倾向。京派小说的主要刊物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现代评论》等。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沈从文的《边城》《湘行散记》《八骏图》、废名的《桥》《桃园》、师陀的《谷》《落日光》、萧乾的《蚕》《梦之谷》、李健吾《终条山的传说》、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等。

(9)新感觉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1928年,刘呐鸥从日本回国,创办了《无轨列车》半月刊,开始了对日本新感觉主义文学的介绍,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的形成。1932年,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期刊《现代》,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发表阵地。新感觉派小说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强化人物心理分析,弱化情节描写,运用蒙太奇和意识流手法凸显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小说《流》,施蛰存的《梅雨之夕》《魔道》《巴黎大戏院》,穆时英的小说集《圣处女的感情》《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小说《上海的狐步舞》等。

(10)现代诗派。现代诗派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盛行的一个诗歌流派,“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创办的《现代》杂志,《我的记忆》这首诗成为现代派诗歌的起点。《现代》主编施蛰存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中概括了现代派的特点:《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现代诗派也提倡贵族化的“纯诗”,注重朦胧美和意象的繁复。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戴望舒的《雨巷》《小病》、卞之琳的《断章》《墙头草》、施蛰存的《桃色的云》、何其芳的《花环》、废名的《灯》等。

(11)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最重要的诗歌流派,它被认为是自觉地与20世纪30年代新月派、现代派诗歌以对立的姿态出现的,内容题材上主要着眼于历史宏大的叙事、重大战争事件及与祖国、人民和时代的喜怒哀乐,善于讴歌生命的意义。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艾青的《向太阳》《北方》、田间的《给战斗者》、胡风的《为祖国而歌》、贺敬之的《并没有冬天》、牛汉的《彩色的生活》等,主要作品都收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第一集,第二集)及《七月文丛》里。

(12)九叶诗派。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形成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注重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多用象征和联想,把思想、感情寄托于活泼的想象和新颖的意象中,反映现实与表现内心世界相统一,力求情感的理性化和哲理化。九叶诗派到20世纪80年代仍有重要发展,并对当代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作家和作品有:穆旦的《被围者》《探险队》《穆旦诗集》、冯至的《十四行诗集》、辛笛的《手掌集》、陈敬容的《盈盈集》《交响集》、郑敏的《诗集:1942—1947》等。

(13)山药蛋派。山药蛋派是源起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作品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山西地方色彩,常常用诙谐幽默的农民口语反映农村变革现实性,创作中追求小说的平民化和大众化,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山西盛产山药蛋,把山西作家群称为“山药蛋派”,形象地概括出这一流派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西戎的《谁害的》《宋老大进城》、孙谦的《伤疤的故事》《南山灯》、胡正的《摘南瓜》《两个巧媳妇》等。

(14)荷花淀派。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因孙犁1945年发表的代表作品《荷花淀》而得名。它主要展现民情风俗,反映人民对美的追求和生活的乐观主义,艺术上追求诗画风格,将哲理意味与优美清新的情思融合在一起。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孙犁的《荷花淀》《白洋淀纪事》《铁木前传》《风云初记》及当代的刘绍棠的《摆渡口》《瓜棚记》、韩映山的《作画》、从维熙的《故乡散记》《七月雨》等。

3.中国现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

(1)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他的作品既关注民族问题,又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奠基人。

《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这是一篇日记体小说,受到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包括小序和正文两部分。小序用文言文介绍小说的背景和起源,小说的主人公“我即狂人”,正文由13则“狂人”的日记组成,描述他的狂态和病症。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家长制的“战士”,是新制度的启蒙者。

《阿Q正传》是1921年创作的一篇中篇小说。小说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共九章,通过未庄的阿Q与赵老太爷、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人的故事,塑造出一个落后的底层的农民形象,使他成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也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鲁迅小说的风格特征:第一,题材独特而深切,“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第二,观察和表现主人公的视角独特;第三,语言表达含蓄、节制、简约而凝练。

(2)郁达夫《沉沦》。

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代表作家,《沉沦》是他的代表作。

《沉沦》描述了一个到日本留学的青年,因为性格上的敏感、自卑,情感上的压抑,最终造成了心理的抑郁和畸形。作品写出了现代人婚恋苦闷、精神上的失落及对国家命运的悲叹。

郁达夫小说的风格特征:第一,小说以抒情为主,情节为次;第二,注重个人的情绪流动和心理的变化;第三,作品具有感伤美和病态美,富有情绪的感染力。

(3)郭沫若《屈原》。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屈原》是他历史剧的代表作品,具有悲剧美的色彩。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郭沫若说:我要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朝代。作者借屈原的悲剧,借古讽今。鞭挞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表达人民心中的愤怒,反映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郭沫若历史剧的风格特征:第一,“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第二,自觉追求崇高、悲壮和雄浑的悲剧审美特质;第三,多取材于战国时代;第四,剧本具有浓郁的诗意。

(4)茅盾《子夜》。

茅盾是20世纪30年代极具代表性的作家,“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子夜》标志着20世纪30年代长篇小说所达到的高峰,拓展了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的深广度。

《子夜》以1930年春夏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成功塑造了吴荪甫这个现代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并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城乡、工商、军政、劳资等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图景,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

茅盾小说的风格特征:第一,具有革命现实主义精神,具有巨大思想深度和宏大历史内容;第二,擅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第三,注重小说的结构,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既复杂又严密。

(5)老舍《骆驼祥子》。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在民族化、个性化的追求上的巨大突破。

《骆驼祥子》写的是城市贫民的悲剧命运。作品描写了失去父母和田地的农民祥子,来到北平做人力车夫的坎坷、悲惨的生活,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悲苦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过程及精神毁灭的过程,具有浓烈的悲剧性。

老舍小说的风格特征:第一,注重文化批判与民族性格的关注,把现代社会变革中底层人民的命运、思想和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取材具有浓郁的“京味”,不仅描摹出了北京的风俗画卷,还描写出了北京文化的特质;第三,追求幽默,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相互渗透;第四,语言上把北京市民语言和文学艺术语言自然地融合起来,并且干净利落、平易而不粗俗。

(6)巴金《家》。

《家》写成于1931年,巴金根据《家》的情节发展线索,后面陆续写成了《春》和《秋》,并将这三部长篇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即将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小说以觉慧和鸣凤,觉新与瑞珏、梅芬,觉民与琴等几对年轻人的不同爱情遭遇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巴金小说的风格特征:第一,表现了强烈的批判性;第二,独具匠心的人物心理刻画;第三,强烈的抒情色彩。

(7)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善于描写湘西边城的风土人情,被称作“乡土小说”别具一格的代表。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湘西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描绘了湘西边城特有的风土人情,复原了楚地的民俗、民风,表现了作家对人性美的追求和向往。

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征:第一,小说的内容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和历史指向,通过独特的乡土风俗人情描写,表现纯真、优美、健康的人性美;第二,叙述自然素朴,注入诗的节奏,具有纯真的美文效果;第三,小说结构自由散漫,情景描绘如画如诗。

(8)曹禺《雷雨》。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戏剧大家,他的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成为现代话剧的经典杰作。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成名作,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通过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鲁家),集中展示了周、鲁两家两代人前后30年复杂纷繁的感情纠葛,控诉了时代和社会对人的命运、人的心灵和人性的摧残。

曹禺作品的风格特征:第一,在现实的表现和人性的开掘上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二,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强烈的抒情特征;第三,大量运用象征性意象象征现实人生。

(9)张爱玲《传奇》。

《传奇》是张爱玲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代表了她创作的最高成就。

《传奇》里表现的大多是上海中上层家庭和抗日战争时期香港人的生活情景,张爱玲通过对婚姻关系和亲情关系的书写,表现出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她用华美绚烂的文字,表现了沪、港两地爱情、家庭、亲情中千疮百孔的“传奇”故事。

张爱玲小说的风格特征:第一,创作风格雅俗结合,既有古典小说的韵味,又有市井小说的手法;第二,营造了大量的“意象”,如“月亮”和“镜子”等,常常用以烘托人物心理;第三,语言华美,出人意料的奇妙比喻,往往妙笔成趣,令人回味。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是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家,因创作《小二黑结婚》一举成名。

《小二黑结婚》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根据地青年队长、抗日英雄小二黑和本村姑娘小芹的爱情故事。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遭到了封建恶霸势力的反对和迫害,经过一番斗争终于取得自由幸福。作品表现了进步青年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

赵树理小说的风格特征:第一,小说取材于北方的农村生活,表现新旧交替时期农民思想意识的变化和新旧思想的斗争;第二,在结构上吸收了传统小说、评书的特点;第三,语言通俗生动、幽默有趣,给人以轻松之感。

案例

答题示范与讲解

1.人物形象分析:试分析《家》中的觉慧的形象。

【参考答案】

小说中觉慧虽然是封建大家庭里的一位少爷,但他受到五四运动思想的冲击,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是民主、新生力量的代表。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封建旧家庭觉醒青年的两面性:一方面,他大胆反抗封建家长制,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支持二哥觉民抗婚,反对封建迷信,主张婚姻和恋爱自由,积极而大胆;另一方面,他还有“幼稚”不成熟的一面,还有一些人性的弱点,在行动上往往较鲁莽又犹豫,这主要表现在他和鸣凤的爱情上。通过鸣凤死后觉慧做的梦,反映出他身上残留着封建思想的痕迹,这是他性格的弱点也是社会造成的。作者通过觉慧的梦,把这个人物塑造得真实又复杂,形象而丰满,成为《家》里最能打动青年的心的人物形象。

2.作品分析:对《阿Q正传》里阿Q在土谷祠的梦进行解析。

【参考答案】

土谷祠的梦深刻地反映出阿Q这样一个落后农民的自私性和劣根性,作者正是通过阿Q“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在被无数人压迫过,生存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阿Q取得革命胜利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私仇,然后就是让自己变成赵太爷那样的人物,可以有权力去欺压别人,补偿自己过去想要而没有的一切。阿Q不理解什么是革命,看到革命对自己有好处便想参加,也反映出革命并没有使落后的底层民众得到精神的觉醒,革命似乎成了满足私欲的工具和口号。土谷祠的梦深入刻画了阿Q这个自私、落后的底层农民形象,使他成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也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三、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

知识和能力点说明

知识点:

(1)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2)中国当代文学主要思潮。

(3)中国当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

能力点:

(1)理解:重要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价值。

(2)分析综合: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4)探究:从不同角度发掘作品意义,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就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概述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文学。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正式召开。这次会议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它所确定的文艺政策和建立的文学体制,为中国当代文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49年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时期即所谓“十七年”时期。这一时期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62年。在这一阶段,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生活的感召下,纷纷深入生活,以满腔的热情,歌颂党、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歌颂新的生活,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工农兵成为文学的主人公,描写他们新的生活,歌颂他们在战争年代豪迈的英雄精神是当时所有文学作品的共性。诗歌方面,诗歌创作是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的歌颂为发端的。郭沫若的《新华颂》(1949年)、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1949年)是这一历史性的颂歌的开篇之作。诗歌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前期,开始日渐活跃。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和“新民歌”的豪放的诗风,成为这一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抒情诗”和带有“政治抒情”倾向的诗作的主要艺术格调。众多诗人如贺敬之、郭小川等在抒情诗的创作方面都在走向艺术上的成熟。小说方面,农村题材的如赵树理的《登记》(1950年)、《三里湾》(1955年),周立波的《山乡巨变》(1958—1960),柳青的《创业史》(1961年)等;革命斗争题材的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1954年),吴强的《红日》(1957年),孙犁的《风云初记》(1951—1963),曲波的《林海雪原》(1957年),冯德英的《苦菜花》(1958年),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1961年),梁斌的《红旗谱》(1958年)等;反映革命时代知识分子成长或复杂心灵历程的如杨沫的《青春之歌》(1958年)、欧阳山的《三家巷》(1959年)、宗璞的《红豆》(1957年)等;戏剧方面如老舍的《茶馆》(1958年)、田汉的《关汉卿》(1958年)、昆曲《十五贯》等,是这个时期脍炙人口的佳作。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之后,还产生一批干预生活、批判官僚主义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1956年)、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1956年)和《本报内部消息》(1956年)等。

第一个时期第二阶段是1962年至1966年。诗歌的主要形式是政治抒情诗和叙事诗,前者从配合阶级斗争的理念出发,抒发革命豪情,后者主要通过农村、工厂等各种斗争的讲述,告诫人们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严峻性。小说中,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影响的是浩然的《艳阳天》(1964—1966)。在戏剧与电影方面,有《红日》(1963年)、《早春二月》(1963年)等较好的作品问世。

第二个时期是1966年至1976年。1966年5月16日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当代文学事业造成极大的破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和山东的《奇袭白虎团》,会同北京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在北京举行了会演,历时37天,这八部作品被称为八个“样板戏”。

第三个时期是1976年以后。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的发表是新时期文学发端的标志。如大潮般涌来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是对“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历史的反思,集中体现了对践踏美好人性的揭露,满怀忧国忧民之情来思考人的价值失落的教训。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80年代文学,在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旗帜的全社会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中,文学界提出了“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实现了“文学的回归”;粉碎“四人帮”之后,经过拨乱反正,随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思想解放运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就在于“人的解放”问题。思想界将这种关注与对五四运动的历史反思联系起来,实现了“人的回归”。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1980年)、韩少功的《爸爸爸》(1985年)、贾平凹的《商州》系列(1983年)、莫言的《红高粱》(1986年)、邓友梅的《那五》(1982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1985年)、残雪的《山上的小屋》(1985年)、池莉的《烦恼人生》(1987年)、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佳作。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当代文学必须面对全球化的文化语境。时代语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融入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如何建构本民族文化,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欲探究之路。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以陈忠实的《白鹿原》(1993年)、阿来的《尘埃落定》(1998年)和王蒙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等为代表的反思民族历史文化的创作倾向作品;以贾平凹《废都》(1993年)为代表的带有文化保守主义色彩的创作倾向作品;以余华的《活着》(1992年)以及王安忆的《长恨歌》(1995年)为代表的,带有人生本位或人本主义色彩的创作倾向作品。

2.中国当代文学主要流派

(1)红色文学。红色文学是指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质、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4]这些作品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题,以歌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内容。它的不断倡导和广为传播,不仅为人民大众所熟悉,培育了他们独特的文学欣赏和接受趣味,而且成为支配作家创作的重要目标。比如小说有孙犁的《风云初记》、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等;诗歌有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贺敬之的《回延安》等歌颂新时代新生活的短诗;还有魏巍、刘白羽、杨朔、秦牧、巴金等作家的散文,以及根据红色文学改编的电影。

(2)知青文学。新时期文学中出现的脱胎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一批知青作家写知青生活的作品和文学现象。主题早期为青春祭,知青作为受苦受难的形象;中期为记忆重构,知青作为英雄化身的形象以及田园诗人的形象;后期为文化寻根,知青作为文化批判者的形象。代表作家与作品有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路遥《平凡的世界》。

(3)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有着鲜明的特征和内质,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性,尖锐的矛头集中于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的危害,给人们心灵造成的伤痛,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息,充满宣泄的情绪。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郑义的《枫》。

(4)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的情感宣泄与政治批判进入到历史深层的理性思考,以中篇小说为重点。社会动乱的世相图,历史反思、民族创伤和国家苦难反思,启蒙式地突出了极“左”政治路线与封建思想如何二合一地造成社会和人的深刻异化。王蒙《蝴蝶》、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其特点是艺术表现方式更加灵活,主题深度比伤痕文学进了一大步,但其艺术形式单一,反思不彻底,缺乏自省与忏悔是其局限性。

(5)改革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描写新时期出现的社会改革以及改革引起的人物命运、人际关系、心灵纠葛为主要内容,与现实生活十分贴近,明显地具有与历史同步,回答时代问题的特点。如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贤亮《龙种》。

(6)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产生的。作家们试图汲取本土的生活内容,借助西方的文学技法,表现中国的文化特色。核心观点是中国文学应建立在广泛文化开掘之中,要用文学表现民族文化,寻文化之根。代表作家及作品有韩少功《文学的“根”》、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7)先锋文学。20世纪80年代,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的题材,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先锋文学表现了新的价值立场和表达方式,扩大了小说艺术的表现力。如马原《拉萨河的女神》、余华《现实一种》、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8)新写实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回归现实”的一种创作潮流。新写实小说是不满先锋小说的解构,对先锋小说的批评和反驳,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内容上主张表现生活的本色而非本质,塑造平民而非英雄形象,采用客观的叙述态度。如池莉的“新写实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9)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新诗潮中涌现的代表性诗歌流派,也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个潮头,因当时的评论家指责其朦胧、晦涩而得名。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等,其作品表现了一代青年从狂热、迷惘走向觉醒、沉思的精神状态和心路历程,具有强烈的怀疑意识和叛逆精神,现代主义的倾向和艺术技巧很明显追求含蓄朦胧之美,体现了人性和艺术的苏醒。

3.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

(1)小说。

①《红旗谱》。

梁斌的《红旗谱》是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统区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它形象地反映了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北方农民的斗争生活,概括了整个民主革命阶段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斗争,被誉为“中国农民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教科书”。

朱老忠是作品中的主人公。这一艺术典型的成功塑造,是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这是一个横跨新、旧两个时代,在斗争实践中找到了正确方向的农民英雄。他同我们古代一切农民英雄一样,具有一种勇猛、顽强的反抗精神,同时他更懂得斗争的形势和斗争的策略,具有韧性战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继承我们历代农民英雄的正直无私、慷慨仗义的性格特点,具有诚挚友爱、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他诚心诚意接受党的领导和教育,对党赤胆忠心,对共产主义事业坚信不疑,并为其顽强奋斗,这是朱老忠区别于其他农民英雄的本质特征。

该作品豪迈壮阔、雄浑深沉而又亲切朴实,文笔简练而不粗疏,刻画入微而不烦琐,语言朴实、生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②《创业史》。

柳青的《创业史》是一部表现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优秀长篇小说。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的各种矛盾冲突,组成了一幅广阔而丰富的生活斗争图画,并准确地把握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形式的特点,揭示其发展的趋向和前景,形象地回答了“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场革命是怎样进行的”。此外,作品还从纵、横两个方面延伸开来,使矛盾冲突更具规模和有更为丰富的内容。

梁生宝是作品中的主人公,这是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民形象,他是党的忠实儿子,是党的政策在农村的积极宣传者和执行者,他大公无私、胸怀朗阔、富有牺牲精神,这是一个在20世纪50年代所能出现的理想人物。

该作品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构思深邃宏大,结构新颖别致,同时善于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运用直接抒情和议论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③《青春之歌》。

当代著名女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是一部反映党所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它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特别是成功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抗争走向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林道静的成长过程,深刻地揭示了知识青年只有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点,才有光明的前途,一个人的青春,只有与人民的前途命运融汇在一起,才能发出绚丽的光辉。

该作品通过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活动构成较为曲折的艺术情节,通过细密的观察与细致入微的表现生活的艺术手法,将作者的创作立意完整地表现出来。

④《班主任》。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刘心武发表了小说《班主任》。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思想的挖掘,从人物关系的新表现到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形成,都给小说创作作了新开拓。

在小说中,着力刻画了一组思想精神上受到严重伤害的青年一代的人物典型。像谢惠敏、宋宝琦之类的人物的出现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在一定的典型环境下形成和成长起来的。在斗争风暴里,涌现出尹老师、曹书记等一批有着可贵精神面貌的知识分子形象。面对“四人帮”的恶风浊浪,他们不屈不挠。

⑤《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为中国当代挣脱极“左”的束缚,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留下了史诗般的艺术画卷。作者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全书共写了近百个人物,从揽工汉到省委书记,这些人物形象鲜活地表现了那一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变化。该作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表现了一代青年农民奋斗的艰难经历,而人物活动的宏大背景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各种政策和整个社会人们的心态。

该作品结构严谨,作者对陕北方言的熟识与精通,又使《平凡的世界》的语言体现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词语的使用通俗、平易、简洁但却又能够真真实实地反映陕北世世代代所积淀下来的农村生活面貌。

⑥《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优秀作品。作品最主要的成就是塑造了乔光朴这个新时期开拓者的艺术典型。乔光朴是一个有胆有识,具有永不衰竭的革命热情和勇挑重担的革命责任感的人物;他具有果断而进取的性格,以及整顿企业的雷厉风行;他又是智勇双全、富有实干精神的企业家;他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

该作品笔力粗犷豪放,音调高昂激越,注意展示人物精神世界的美和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浓烈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⑦《白鹿原》。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娶六丧六,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真实而又有独创意义的中国农民形象。白嘉轩是其中的第一主人公,他是几千年中国宗法封建文化所造变的一个人物典型。在他身上包含了中国文化传统全部的价值——既有正面又有负面。他既是一个刚正的男子汉、富有远见的一家之长、仁义的族长,又是一个封建文化、封建制度的身体力行者。

该作品在总体写实的基础上,糅以民间传说,既表现出关中地区的民情风俗,又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染力。小说的语言朴素、平实,是高密度的大笔勾勒,具有节奏感和耐人的韵味。

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

(2)诗歌。

①《回延安》。

《回延安》是贺敬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首诗作。这首诗通过诗人重回延安的抒写,生动地表现了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和延安10年的巨大变化,热情地歌颂了在延安精神培育下中国革命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是一曲延安精神的颂歌。

该作品感情真挚浓烈、想象丰富,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形象鲜明,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②《致橡树》。

《致橡树》为当代诗人舒婷创作于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后最早的爱情诗。《致橡树》选取了橡树和木棉这两个外形迥异的意象,以攀缘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和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丰富的意象作烘托,突出赞美了甘苦与共、爱在风雨同舟的“伟大”而“坚贞”的爱情观。诗人以其新颖的形象描摹,不仅表达了女性的独立观,也引申出并肯定了人与人交往中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道德价值理想。

新颖的抒情意象、丰富的情感内蕴、整饬的对偶句式、精美自然的抒情语言,是作品鲜明而生动的创作特色。

③《长江三日》。

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是其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以日记的形式写的游记性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激越奔放的感情,雄奇炫美的笔触,通过对雄伟壮丽的长江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美祖国的锦绣河山,激励人们在时代的激流中战胜困难,奋勇前进,去创造美好的新世界。

该作品充分体现了刘白羽散文创作的风格,奔放的激情、壮美的意境,详略得当的艺术结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笔力雄浑、铺张华丽、句式多变的语言,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的音乐美和画面美。

(3)戏剧。

①《茶馆》。

《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风采独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优秀话剧作品。

《茶馆》的独特之处是,仅仅三万余字的三幕剧,却写尽了旧中国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它是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作者立足于当下来观察和描写过去的生活,新旧社会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作者在描写苦难、凄惨生活时,也写了人民的反抗,透露出未来的一丝光明,含蓄而明确地指出了中国应走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

作品使用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三五两笔就刻画出一个人物形象,表现手法高超,以“茶馆”这个独特的表现角度,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戏剧言语生动、犀利,富有幽默感和地方特色。

②《关汉卿》。

田汉的《关汉卿》是为了纪念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创作活动七百周年而写的。剧本通过创作与演出《窦娥冤》的尖锐复杂斗争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以关汉卿为首、以关汉卿精神为支柱的人民艺术家的战斗集体为民请愿、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顽强奋斗精神。

关汉卿作为封建时代著名的人民艺术家,其性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正义而勇于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该作品在尖锐冲突中显示人物性格特征,戏中戏的艺术结构,富有激情和诗意的戏剧语言。

案例

答题示范与讲解

1.结合创作实践,谈谈新时期小说主潮的演变轨迹。

【参考答案】

(1)新时期小说的第一个潮流是“伤痕小说”,揭示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种种悲剧,开拓了批判和启蒙之路,标志着现实主义的复归。(2)继之而起的反思小说,在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回顾与思考,标志着新时期文学迈入了现实主义的深化阶段。(3)改革小说是以社会改革为主题。社会改革的主题是新时期改革大潮的必然产物,并由事件的冲突向着反映精神世界的更深刻的变化发展,是对现实主义的拓展。(4)寻根小说超越社会政治层面,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5)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相继涌现,现代主义的倾向中包孕了后现代主义的因素,初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

2.简述《蔡文姬》与《关汉卿》在艺术上的共同性。

【参考答案】

田汉的《关汉卿》和郭沫若的《蔡文姬》是同时诞生于中国剧坛的历史剧代表作,二人都是主张浪漫主义的创造社作家,也都是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这两部历史剧也表现了许多相似的创作特点。

《关汉卿》和《蔡文姬》都具有浪漫主义特点,并且又都表现为理想主义。《蔡文姬》歌颂了理想人物,描绘了理想社会:政治家清正廉洁,杰出人物真诚坦白。田汉笔下的人物也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关汉卿高大完美,是古代人民艺术家的光辉形象;朱帘秀重情义、有良知,不畏强权。《关汉卿》塑造了由民间艺术家和下层劳动人民组成的理想主义群像,歌颂了在残酷专制下勇于抗争、团结上进的英雄群体。

田汉和郭沫若创造了理想世界,也陶醉在理想之中。其作品都具有浪漫主义诗情,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诗入剧;二是用诗般的语言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三是运用布景、音乐、道具营造诗一般的舞台气氛,整个舞台充满诗情画意。

两位剧作家都重视形象塑造,并且都喜欢在尖锐的矛盾中刻画人物性格。田汉营造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物与环境的对立,郭沫若则将笔触伸向人物内心世界,表现性格冲突。

田汉和郭沫若看中情节结构,且十分讲究。《蔡文姬》把为曹操翻案的题旨寄托在“文姬归汉”这一载体上,运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描写手法写曹操,可谓匠心独运。比较起来,田汉更注重故事情节,他采用“戏中戏”的结构手法,将关汉卿的生活浓缩在一次创作演出过程中,而且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带有传奇性、神秘性、戏剧性,《关汉卿》的戏剧意味更浓郁。

四、外国文学史知识

知识和能力点说明

知识点:

(1)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2)外国文学主要思潮。

(3)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

能力点:

(1)理解:重要作品的主要内容、字词句意。

(2)分析综合:归纳作品内容要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4)探究:从不同角度发掘作品意义,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就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外国文学发展概述

外国文学是指除中国文学以外的世界各国文学。人类文明源远流长,世界文学也绚丽多姿。早在几千年前,人类文明业已孕育出最初的文学瑰宝。在而后的岁月里,东西方众多民族均出现过杰出的文学大师和脍炙人口的文学巨著。这些优秀的作家通过其作品,呈现了对世界的审视,对所处时代的客观反映,昭示了人类成长的精神轨迹,并留给世人审美的愉悦。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到20世纪,外国文学的发展历经了时间的洗礼,呈现了不同时代特征下的文学样貌和发展脉络。

(1)古代文学。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

①古希腊文学。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荷马时代”,主要成就是神话、史诗和戏剧。《荷马史诗》分为《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两个部分。它们是欧洲古代最伟大的两部史诗。相传是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诗人荷马在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古希腊戏剧有三大悲剧家,他们分别是埃斯库罗斯(史称“悲剧之父”,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斯》)、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代表作《特洛伊妇女》),以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文学样式丰富,主题内容传递了生命意识和人本意识以及自由观念。文艺理论发达,开创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思想的先河。

②古罗马文学。

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一是共和时期(前240—前30):古罗马文学的正式形成和发展时期。代表作家:普劳图斯和泰伦斯。二是黄金时期(前100—17):古罗马文学的辉煌时期。代表作家是奥古斯都时期的三位著名诗人:维吉尔(代表作为三部诗歌作品《牧歌》《农事诗》和《埃涅阿斯纪》);贺拉斯(著名诗人和文艺理论家,代表作《诗艺》);奥维德(代表作《变形记》)。三是白银时期(17—130):罗马文学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危机的显现,文学也相继衰落。悲剧、传记文学和散文体小说创作相对活跃,塞内卡的悲剧作品《特洛亚妇女》以及阿普列尤斯的散文体小说《金驴记》代表着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

古罗马的文化主要是继承希腊文化逐渐发展起来的。古罗马文学是衔接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古罗马文学具有较强的理性精神和集体意识,表现出庄严崇高的美学特征。

(2)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一般指中世纪初期和中期的文学,即5—15世纪的文学。

中世纪文学包括三大类型。一是英雄史诗和民间谣曲:如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二是骑士文学: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是骑士叙事诗常写的题材。描写亚瑟王传奇的著名作品是《郎斯洛》。三是城市文学:讽刺叙事诗的代表作是法国的《列那狐传奇》。

总体上来看,中世纪文学主体属于社会精英文学,既有教会文学和骑士文学,也有民间的城市文学。中世纪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典传统文化,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有牵扯不断的关系。

(3)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14—17世纪初掀起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运动。中世纪后期的文学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不同国家的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如下。

法国文学的代表是“七星诗社”。代表作家:蒙田,代表作《随笔集》;拉伯雷,代表作《巨人传》。西班牙最早出现也是最好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又名《小癞子》)。但丁是欧洲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伟大诗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者。长篇叙事诗《神曲》是但丁在流亡中写成的一部不朽名著。塞万提斯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伟大作家,代表作《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杰出的诗人,创作了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标榜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念,倡导人道主义、科学、文化、艺术。

(4)17世纪文学。

17世纪是一个处于变化中的世纪,各国文学呈现复杂的状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仍有一定影响,但基本上走向衰落,风行一时的是古典主义文学、清教徒文学和巴洛克文学。

17世纪欧洲主要的文学思潮有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英国的清教徒文学和巴洛克文学。古典主义文学主张以古希腊、古罗马为典范,以法国的发展最为完备,戏剧成就最为突出。其代表人物有莫里哀、高乃依和拉辛等。英国清教徒文学最重要代表人物是约翰·弥尔顿,其代表作品《失乐园》至今仍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绝唱之作。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戈拉和卡尔德隆、德国的格里美尔豪森和英国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等。

古典主义文学为王权服务的倾向鲜明,理性至上,奉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典范,在戏剧上遵守“三一律”,即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上。

清教徒文学是在清教革命中诞生的文学。它利用文学传播清教思想,宣传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与天主教会和保守的封建王权作斗争,反映了时代的精神。

巴洛克文学在形式上追求艺术之美,在语言上精雕细琢,华丽繁复。它拓展了文学性的表现空间,也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

(5)18世纪文学。

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发动了第二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即“启蒙运动”。这一时期的文学也打上了启蒙运动的烙印,被称为启蒙主义文学。

18世纪法国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启蒙主义作家伏尔泰,代表作有《老实人》;卢梭的代表作是《忏悔录》。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有笛福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发生了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运动,青年时代的歌德和席勒是最主要的代表。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是产生于这个运动中的代表作。

启蒙主义文学是18世纪欧洲文学兴起的一股思潮,它强调笛卡儿的理性精神,内容上反教权反王权,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

(6)19世纪文学。

19世纪初、中、后期分别产生了不同的文学类型。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自然主义文学。

由于19世纪文学较为丰富,现对三大流派的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简单列举。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被称为“湖畔诗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雪莱的作品有抒情诗《西风颂》《致云雀》。拜伦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长篇叙事诗《唐·璜》是其代表作。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狄更斯,其代表作有《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雾都孤儿》。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其代表作是《华伦夫人的职业》。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其《人间喜剧》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著名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代表作家有左拉,作品有《卢贡-马卡尔家族》;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作品有《羊脂球》《漂亮的朋友》等。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语言奔放,想象瑰丽,常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呈现不同的特征。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描写劳资矛盾的题材较多,善于描写小人物的命运。法国现实主义文学较多揭露金钱的罪恶,另外还贯穿着科学和理性主义精神。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为突出,主要揭露沙皇统治阶级的黑暗,对灵魂苦难的关注较为执着,塑造了一系列“多余人”和“小人物”形象。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较晚,主要是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其特色是语言较为口语化,民族特性突出。

自然主义文学主张超越固有的政治和道德,对人自身进行审视,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

(7)20世纪文学。

20世纪上半叶由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国国内阶级矛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因而爆发了战争与革命。此阶段的文学焦点集中在社会现实、阶级矛盾上,具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作家有法国诗人瓦雷利的《海滨墓园》,还有英国诗人艾略特、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和爱尔兰诗人叶芝。意识流代表作家有英国的伍尔夫、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法国现代主义作家罗曼·罗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美国现代主义作家德莱塞,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美国悲剧》。奥地利现代主义作家小说家卡夫卡,代表作是短篇小说《判决》《变形记》,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审判》是“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美国作家海明威,代表作为《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20世纪现实主义继承了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批评传统,然而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发展成引人注目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真实,着墨较多在普通人的塑造上。由于战争和革命的影响,在表现内容上,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表现了反战和反法西斯的主题。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上,吸纳了多种形式,意识流、变形、象征等表现手法被大量运用。

(8)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主要是日本和印度的文学。《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作者为日本10—11世纪女作家紫式部,小说主旨在于反映贵族社会性的习俗风貌,表现最高统治层的政治面目浮沉和权力之争。《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佛足石歌四种。印度现代文学泰斗泰戈尔,代表作有《吉檀迦利》。

2.外国文学主要思潮

(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又称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16世纪在西欧其他国家得以广泛传播。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是提倡“人道”,反对“神道”;基本思想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它肯定和注重人、人性,要求在各个文化领域里把人、人性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2)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兴起于法国,后流传到欧洲其他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在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主张国家统一,歌颂贤明君主;在思想上崇尚理性,强调人的行为应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在艺术上侧重表现荣誉、责任观念战胜感情的过程,提倡模仿古代,遵守“三一律”。它是近代欧美文学的第二次文学思潮,是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是其创作目的。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

(3)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现实主义。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它是欧洲19世纪30年代以后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去尽谎言,真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性,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推崇人道主义,强调描写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由于它强烈的批判性,也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5)现代主义。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3.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

(1)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位名叫荷马的诗人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是一部正面描写氏族战争的英雄史诗,再现了阿开亚人与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之间爆发的一场为期10年的战争故事;《奥德赛》描写的是攻城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归家乡的经历,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的抗争,以及对家庭的维护,赞扬的是人的勇敢、智慧和毅力。

该作品风格特征:一是结构精湛、布局完整;二是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三是语言质朴、自然,叙述明晰轻快又不失大气端庄;四是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的结合。

(2)但丁《神曲》。

但丁是人文主义的先驱者,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其创作反映了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运动过渡时期的时代特征。《神曲》是其创作最高成就的体现。

《神曲》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叙事长诗,是但丁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部分,描写诗人自我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的故事。《神曲》是作者从政治上、道德上探讨意大利的出路问题,给面临纷争的意大利人指出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途径。

该作品风格特征:一是梦幻的神秘色彩与现实的写实手法相融合;二是构思宏伟,结构严谨;三是大量运用象征、隐喻和梦幻;四是用意大利语写作,打破了拉丁文写作的惯例;五是语言丰富、生动,情境交融,人物性格鲜明。

(3)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被后人誉为“现代小说之父”,其小说《堂吉诃德》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的最高成就。

《堂吉诃德》描写了穷乡绅堂吉诃德身处资本主义已经兴起的时代,却企图通过恢复骑士道来扫尽人间不平。作品揭示了这种主观幻想与西班牙社会现实的巨大落差,在肯定堂吉诃德良好愿望的同时,对其行为进行了善意的讽刺,而对造成其产生不切实际幻想的骑士小说予以了彻底的否定。

该作品风格特征:一是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二是人物形象生动;三是善于运用对比的描写手法;四是运用了生动、深刻的讽刺手法;五是从情节结构上看,吸取了英雄史诗、西班牙民歌、传奇小说、流浪汉小说和骑士小说的特点;六是语言贴近生活,真实、质朴、明晰,叙述中融入讥诮、幽默的成分,采用了大量的西班牙民间俗语和谚语,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丰富的寓意。

(4)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的创作在欧洲戏剧和文学发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品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劳迪思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人文主义理想和严峻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王位被篡夺、父亲的离世、母亲的改嫁这些都使得哈姆雷特从一个快乐的王子变为一个忧郁的王子。在复仇中,他也犹豫不决,表现为一个典型的延宕行为的王子。然而,当他确定复仇后,又变得果断勇敢。他的人物形象切实展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对黑暗现实的斗争。

该作品风格特征:第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第二,情节丰富生动;第三,悲喜剧因素融合。

(5)雨果《悲惨世界》。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人道主义者,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和政论等各个方面都有惊人的建树。《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是其代表作品。

《悲惨世界》全面展示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和拿破仑时期的社会面貌,反映了“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的社会现实。该小说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百态,然而,雨果试图借人道主义的仁慈来感化统治阶级的冷漠,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该作品风格特征:第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第二,细致精彩的心理描写;第三,广泛运用对照艺术;第四,具有政治色彩;第五,语言特色显著,热情洋溢。

(6)巴尔扎克《高老头》。

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他的《人间喜剧》以精彩的现实主义描绘技法和巨大的批评力量,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制高点。《高老头》是其代表作。

《高老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对社会关系的控制作用,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种种社会罪恶,揭示了贵族阶级被资产阶级所取代的历史过程。

该作品风格特征:第一,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拉斯蒂涅”等;第二,环境描写真实、精致;第三,情节结构设置巧妙,线索纷繁有序;第四,运用“人物再现法”来勾勒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7)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其创作几乎触及英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真实地展现了英国资本主义扩张时期广阔的社会愿景。在英国文学史上,其社会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大卫·科波菲尔》是其第二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品。

《大卫·科波菲尔》具有一定自传性。它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更多地反映了狄更斯本人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人道、博爱的生活理想,因而该小说也被狄更斯自己奉为心爱的作品。

该作品风格特征:第一,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认知;第二,在保留幽默、讽刺风格的同时,加强了现实批判倾向,体现了狄更斯本人对于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于人间充满正义的期许。

(8)托尔斯泰《复活》。

托尔斯泰是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复活》是其代表作之一。

《复活》以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为妓女马斯洛娃申冤而四处奔走为线索,全面展示了俄国社会从城市到乡村的现实生活,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揭示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彻底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该作品风格特征:第一,全景式反映社会生活;第二,充满批判的激情;第三,细致的心理描写;第四,巧妙的结构安排;第五,重视细节描写。

(9)莫泊桑短篇小说。

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题材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普法战争,小资产阶级和公务员,农村生活,怪诞故事,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等。其中《项链》写的是女主人公出于虚荣心,向朋友借了一条项链,结果不慎丢失项链,为了偿还这条项链,辛辛苦苦劳动10年,最后女友告诉她这是一条假项链。

该作品风格特征:第一,以小见大,以一当十;第二,逼真自然的写实方法;第三,白描的勾勒和细致的描绘相辅相成。

(10)海明威《老人与海》。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20世纪30年代则以“反战”而著称;《老人与海》是其最著名的作品,标志着海明威一生创作的巅峰。

《老人与海》描绘了古巴渔民桑提亚哥前往大海钓鱼,与马林鱼、鲨鱼搏斗的故事,小说内容丰富,揭示了多重主题。一是塑造了“硬汉”桑提亚哥的人物形象,二是表现了存在主义自由选择的哲学思想,三是象征性地表现了人类得艰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命运。

该作品风格特征:第一,简洁清新的散文文体风格;第二,含蓄、凝练的意境表达;第三,运用了比喻、象征、重复以及对比等手法。

(11)泰戈尔《吉檀迦利》。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

《吉檀迦利》以诚挚而热烈的感情表达了希望与神合一的渴望,歌颂了神的无限的恩赐、无限的爱和无限的意志。探讨了人生理想和祖国、民族的前途,歌颂了光明与自由,饱含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该作品风格特征:第一,哲理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第二,诗歌语言和意象朴实无华;第三,具有散文诗的韵律。

案例

答题示范与讲解

1.试分析《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形象。

【参考答案】

首先,哈姆雷特身为王子,却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他以人为中心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他才艺出众,对待朋友以诚相待,平等对待霍拉旭。

其次,他的性格呈现出发展和不断丰富的特征,他从快乐的王子变成忧郁的王子。一再在复仇行动中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样子,表现为一个延宕的王子。

最后,当他确定复仇后,变得果断勇敢,成为一个行动的王子,在与强大的邪恶势力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不仅达到为父报仇的目的,也达到了重整社会秩序的目的。

2.试分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参考答案】

冰山理论是海明威提出的创作原则,也是其艺术风格的总结。海明威指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而有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之下。“冰山理论”实际上就是要求文学创作要追求简洁、凝练和含蓄的风格。

五、古代汉语知识

知识和能力点说明

知识点:

(1)文言实词和虚词。

(2)常见的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能力点: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和翻译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3)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1.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语言有口语的形式,也有书面语的形式。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文。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春秋》《周礼》等,诸子作品如《论语》《墨子》《孟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二是六朝以后以北方话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古白话,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但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小,一般没有太多的阅读障碍,而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距今年代久远,其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因此为了增强阅读古书的能力,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一般只限于文言文,而不包括古白话。

2.文言实词和虚词

(1)实词。

实词是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意义实在,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在一篇文言文中,实词所占的比例大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实词的意义,就等于扫除了理解文章的重大障碍,因此学习并积累一定的古代词义材料,对于增进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词义的角度来说,大致可以把实词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基本词汇,这些词古今都在使用,意义没有变化,只不过由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如“乘”“从”“使”“望”等。

二是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或在现代汉语已经消失的词。如“牺牲”“弗”“犙”等。

三是意义与现代汉语相近但又有区别的词。如“劝”“敌”“睡”等。

对于第一类词,古今意义相同,在词汇上存在继承性,因此理解文意不会产生障碍,这为我们顺利读懂几千年前的文言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词,稍不留神,理解不当,就会贻笑大方。因此,对于这两类词要系统地进行归纳和整理,掌握其规律。

第二类实词中,对于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的词,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如“绸”,上古汉语是“缠绕”之义。《尔雅·释义》:“素锦绸杠。”以及成语“未雨绸缪”中的“绸”,义为“缠绕”。而现代“绸”指“丝绸”。而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词,即古用今废词,这类词丧失交际作用,从现代词汇中消失,只保留在古代文献及字典辞书中,如“犙”是三岁牛;“牭”指四岁牛;“祠”表示春祭等。

而对于第三类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异的词,更需要加以仔细辨别,逐个进行分析,一般可以从古今词义异同及一词多义入手。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指金属制品,今专指黄金。“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国语·越语》)中的“爪牙”指勇猛的干将、得力的助手,今指坏人的帮凶。“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中的“谤”表示在背后公开地批评议论,今为贬义词,指恶意攻击诬陷别人。“规”,古义是画圆的工具,常与画方的工具“矩”连用,意义仍为“规”和“矩”,与现代汉语中后起的表示标准、法则或习惯意义不同。“劝”古义最初是“勉励”“鼓励”的意义,后来才逐渐产生“劝阻”“劝告”的意义。

(2)虚词。

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类文言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意义抽象,但具有一定的语法意义或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分类相比,其差别为代词“其”“之”等也归入文言虚词中,而现代汉语把代词归入宾词之中。下面从“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这五个方面分析以上常见的文言虚词。

①副词。

副词的作用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充当状语,这是古今一致的。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

但是,古汉语中的副词还能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

②代词。

古代汉语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若毒之乎?(人称代词,你)(《捕蛇者说》)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称代词,你,你的)(《示儿》)

某所,而母立于兹。(人称代词,你,你的)(《项脊轩志》)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逍遥游》)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愚公移山》)

但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并不完备,在先秦汉语里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其由指示代词“其”“之”来承担。如: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第三人称,他)(《师说》)

③介词。

介词常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可以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行为的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表时间)(《苏武牧羊》)

得复见将军于此。(表处所)(《鸿门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表目的)(《货殖列传序》)

奚以知其然也。(表方式)(《逍遥游》)

业精于勤。(表原因)(《进学解》)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对象)(《桃花源记》)

④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连词可以表联合关系,把同等关系的成分联合在一起。

河水清且浅。(表并列)(《迢迢牵牛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马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劝学》)

还可以表示偏正关系,把两个在意思上有偏有正的成分连接在一起。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表假设)(《捕蛇者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表让步)(《鸿门宴》)

作《师说》以贻之。(表目的)(《师说》)

⑤助词。

结构助词,主要是用于结构成分之中,帮助表达一定的结构关系。一般用于表达偏正关系,或是用于调整句法结构,如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记等。

多于南亩之农夫。(偏正关系)(《阿房宫赋》)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取消句子独立性)(《捕蛇者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

语气助词,一般放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判断等语气,或句中、句尾表示停顿。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过秦论》)

衬音助词,也叫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为了凑足一个音节。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

顷之,执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3.常见的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1)常见的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如“他是广东人。”“是”在句中起到判断的作用,又有连系主语和谓语的作用,因此也叫作系词。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不用判断句“是”,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表示判断。最常见的是在谓语的后面用句尾语气词“也”帮助表示判断。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种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是:在主语的后面加上“者”来表示停顿,谓语的后面再加上语气词“也”。这种判断句的形式更加明显,判断的意味也更强一些。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第三种形式是:主语后面用“者”字表提顿,谓语后面没有用“也”字帮助判断,因此其判断的意味较弱。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第四种形式是:主语的后面没有“者”字提顿,谓语的后面也没有“也”字帮助判断,可以说其判断的意味最弱。

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②被动句。

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主语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者、被动者,那么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之为被动句。

表示被动的句子有的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没有表示被动的标志,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义上去理解,这就是概念上或意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如:

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

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文王拘”是“文王被囚禁”,“婴疾病”是“被疾病缠绕”。

从句子结构本身来看,与主动句有明显区别标志的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形式。

一是用“于”字的被动句,介词“于”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引出行为的主动者。这种句式大多去掉“于”字就变成了主动句。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二是用“为”字的被动句,介词“为”也是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只不过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句的结构形式和作用是一样。如:

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有时“为”字后面可以省略行为的主动者,直接把“为”字放在动词的前面。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此外,为了使被动的含意更加明确,除了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还用“所”字帮助表示被动,形成“为……所”式的被动句。如: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三是用“见”字的被动句,“见”字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不能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来出现把“见”字句和“于”字句结合起来运用的“见……于”式,用“见”字帮助表示被动,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其被动意义更加明确。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是“被”字句。这是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基本形式,在汉代已经开始普遍使用,最初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而是直接放在动词之前,直到汉末才开始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初收时表》)

③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它是先秦汉语的常规形式,因此有必要对此有所了解。

一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疑问代词“谁、孰、何、奚、安”作宾语,不管是动词的宾语,还是作介词的宾语,一般都需要前置。如:

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限于带有否定副词“不、未、毋”和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句子。如:

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不过,这条规则在先秦时期执行得并不是很严格,有不少文献中就出现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例子。

三是宾语用代词“是”“之”复指。在宾语和动词之间插入代词“是”或“之”字,其作用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起到标志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如: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四是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可以直接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④成分省略。

省略这种现象古今汉语都存在,但古代汉语中的省略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一些,大致归纳有以下几种情况。

·主语的省略。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谓语的省略。谓语一般不能省略的,但文言文中有大量省略谓语的现象。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宾语的省略。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介词的省略。

省略的介词主要有“于”“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构成介宾结构,当该介宾结构作补语时,介词常常被省略。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是由一些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约定俗成的语法意义。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孰与/孰若(跟……相比……)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何……为(为什么……呢)等。

(2)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是有关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问题。总的来说,这三类词的基本功能比较固定。但是,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又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这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里也有出现,但远没有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①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实行这个动作。一般可以翻译为“使宾语怎么样”。

第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般情况下,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多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不能带宾语,活用后就可以带宾语,也就是说不及物动词活用作了及物动词。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如: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烧而走”是“烧而走之”的省略,“走之”就是“使之走”,这是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宾语省略的情况。

在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不过数量比较少。如: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见其二子”即“使其二子拜见”,“见”用作使动后,要改读为xiàn。

第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作谓语,一般构成描写句,对事物的性质和状态进行描写。如: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尊”和“厚”为形容词作谓语,对“位”和“奉”进行描述,后面不带宾语。如果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带上了宾语,那么形容词用作动词。如果整句的意思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进一步用作使动。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第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数量是比较少的。名词用作使动,其后面也要带上宾语,并且名词首先要用作动词,意思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宾语前面的这个用作谓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

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宋史·张咏传》)

名词“绳”后带宾语“之”,意思是使宾语“之”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使之受绳”也即“使之接受法律制裁”的意思。

②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它与使动用法的差别为: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强调客观的结果;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强调主观的看法。如: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其身”是使动用法,“君子学习是用来使自身美好”,这是客观的结果。“美我”是“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是“吾妻”的主观看法,这里的“美”是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限于形容词和名词,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如: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小鲁”和“小天下”是登上高山后“认为鲁国小了”“认为天下小了”,客观现实情况是鲁国和天下并没有变化,这是孔子自己的主观感受。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管宾语的实际情况是否与主观看法一致,其主要是在表明主语的主观看法和感受。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名词用如动词。

这里的名词用如动词,是指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其数量比名词作用使动和意动要多。如:

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名词“雨”放在能愿动词“欲”的后面,用作动词:下雨。

不仅普通名词可以用作动词,方位名词也可以。如:

樊於期乃前曰。(《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副词“乃”修饰方位名词“前”,用作动词。

④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一般是不用做状语的。但在古代汉语里,不但时间名词可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常常作状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名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我们需要对此有一定的了解。

普通名词作状语,表达的语法意义是十分丰富的。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处所,多为方位名词和地点名词。如:“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叱之。”“廷叱之”是“在朝廷上斥责秦王”。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名词“船”作动词“载”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

·表示对人的态度。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名词“客”用在“待”的前面,表示“像对待宾客一样对待它”。

·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蜂聚”表示“像蜜蜂一样聚集”。

4.文言文阅读指导

(1)注重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通过诵读,可以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停顿节奏,培养相应的语感,理解文意。

(2)整体阅读,理清文脉。

学生如果对文章只作浅层的思考,希望能够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但这样往往欲速则不达,效果不佳。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应从整体阅读入手,大处着眼,把握主要内容,同时逐段读懂,标出体现段落重点信息的词句,并且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的结构关系。根据这些已知的和推知的信息,去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大意。

(3)根据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文去推测实词的意义。

文言实词大都具有多义性,但只要进入具体的语境,其意义就进一步得到明确。因此,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要能准确把握住实词的意义,必须注意其与周围词、句的关系,学会通过具体的语境来推知其意义。

案例

答题示范与讲解

1.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参考答案】B。

【答题解析】

本题考查辨识被动句的能力。B选项中的“被”读“pī”,同“披”,披散,散开。A、C、D选项为被动句;A选项为“于”字句;C选项“诛”意为“被诛”,为意念上的被动句;D选项为“为”字句。

2.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D.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

【参考答案】A。

【答题解析】

本题考查辨识判断句和宾语前置句的能力。A选项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B、C选项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余”“己”前置;D选项为疑问代词“奚”前置。

六、现代汉语知识

知识和能力点说明

知识点:

(1)词性的划分与辨别。

(2)句子成分的类别,基本句型。

能力点:正确判断词性,划分句子成分,变换句式,修改错病句;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能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1.现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1)语言的三要素:语音(物质外壳)、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结构规律)。

(2)两大主要的世界语言谱系:汉藏语系(汉语)和印欧语系(英、德、法等)。

(3)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它的含义有两点: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语法事实;语法学,即研究规律的科学。

(4)四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

(5)词性:又叫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即词的语法分类,以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为划分依据。词性可划分为实词(10类)和虚词(4类)。

(6)短语:又叫词组,是由语法上能够搭配的词组合起来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介于词和句子之间。

(7)句子成分:根据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即句子成分。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8)根据内部结构的不同,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一步分类:根据语气划分出来的叫句类,根据结构划分出来的叫句型。

(9)现代汉语的动词谓语句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兼语句、双宾句、存现句。

(10)“把”字句的基本格式:主语+把+介词宾语+动词(动词短语)。

(11)“被”字句的基本格式。

①主语+被(叫、让、给)+介词宾语+动词短语(如:车胎被钉子扎破了。)

②主语+被(给)+动词短语(如:花瓶给打碎了。)

③主语+被(叫、让)+介词宾语+给+动词短语,即“被……给……”(如:手指叫刀给划破了。)

④主语+被+介词短语+所+动词短语,即“被……所……”(如: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

(12)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做句子成分(结构相对独立)的分句组成,即:复句=分句+分句。

(13)修辞:是指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即对语言进行修饰和整理,以求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14)修辞的基本要求:明确、准确、简练。

(15)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2.语法

(1)语法的性质。

与语音、词汇相比,语法具有更明显的抽象性(概括性)、稳固性和民族性。抽象性:语法规则是从大量的语言现象中概括出来的。稳固性:在语言三要素中,语法的变化最慢,但新的语法规则也会逐渐产生。民族性:每种语言的语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有同有异,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2)词性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有10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区别词、拟声词、叹词;虚词有4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3)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比较。

①名词:不能受“不”“很”的限制。

②动词:能受“不”限制(不打、不开、不吃),不受“很”修饰。但表心理、能愿动词除外:很喜欢、很伤心、很讨厌、很愿意。

③形容词:能受“不”“很”修饰,如不高、不香、很红、很白、很直。但如果形容词本身有表程度的含义除外,如不能说:很火红、很雪白、很笔直。

(4)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

副词:①不能修饰名词;②不能用肯定否定式提问,如:太不太、终于不终于等;③不受“很”修饰。

形容词:①能修饰名词;②能用肯定否定式提问,如:快不快、漂亮不漂亮等;③能受“很”修饰。

突然(形容词)—忽然(副词)、偶然(形容词)—偶尔(副词)、一直(形容词)—一概(副词)。

(5)连词与介词的比较。

有的连词与介词同形,如“和、同、跟、因为、由于”,应该如何区别?

①是否可以互换位置。(可——连词,不可——介词)因为连词连接大部分是并列关系,其前后词语地位平等,互换基本不影响意义。

②有的连词可省略,介词不可。

③介词前可出现状语,连词前不可出现状语。

④介词可出现在句首,连词不可。如:

他跟我一起去看电影。(连词)

我跟他说过这个问题。(介词)

跟他吃饭的是谁呀?(介词)

我跟他都是南方人。(连词)

跟他相反,我是南方人。(介词)

(6)结构助词“的、地、得”可以用来辅助判断句子成分。如:

①定语+的,状语+地,得+补语。

②动态助词“着、了、过”表示动作的不同状态。

着:动作正在进行,状态正在持续。

了:已经完成。

过:曾经发生的动作或具有的性状。

(7)最基本的6个语气词分别是:的、了、呢、吧、吗、啊。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各种语气;也可用在句中,表停顿。如:

风筝飞得真高哇!算了吧,我们改天再去郊游。

(8)词的兼类与活用。

①兼类。一个词如果可以归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就是兼类。兼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读音必须完全相同和意义之间要有联系。如:

语言学是一门科学。(名词)

现代语法还有不够科学的地方。(形容词)

②活用。活用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表达需要,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如:

我们穷归穷,可“志气”了一辈子。(名词活用为动词)

(9)短语的结构类型。短语内部词和词之间的结构关系有以下几种。

(10)句子的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即谁、什么;谓语是陈述主语的,即是什么、干什么、怎么样;宾语表示谓语所支配或涉及的对象;定语是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语中心词前面的修饰语;补语是中心词后面的补充成分。如:

(11)区分补语和宾语。

宾语是谓语支配或关涉的对象,补语是补充说明谓语动作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目的等。如:

发展经济(宾语)—发展迅速(补语),听明白(补语)—听音乐(宾语)。

(12)句型是句子的结构类,是根据句子成分的配置格局分出来的类别。

(13)句类是句子的语气类,是根据全句的语气、语调划分出来的类别。如:

陈述句(我们都喜欢看这部电影。)

是非问(今年是闰年吗?)

特指问(咱们什么时候出发?)

疑问句选择问(打排球,还是踢足球?)

(语气类)正反问(你会不会使用这套软件?)

祈使句(大家早点休息吧。)

感叹句(这场比赛太精彩了!)

(14)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复句可以分为以下类型:并列复句、顺承复句、解说复句、选择复句、递进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因果复句、目的复句、转折复句。

①并列复句: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又是人生的止痛药。

②顺承复句:小明取了笔记本,走了。

③解说复句: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观花,另一种是下马观花。

④选择复句:或者你到广州,或者你到北京,或者你哪里都不去。

⑤递进复句:他认识我,甚至连我的小名都知道。

⑥条件复句:多读多写,作文就会有进步。

⑦假设复句:要是你不去,那么谁去?

⑧因果复句:因为今天下雨了,所以他没有去球场踢球。

⑨目的复句:你把意见整理一下,明天好交大会讨论。

⑩转折复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15)常见的错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3.修辞

(1)修辞学要探讨的问题。选用什么语言材料,采取什么修辞方式,达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2)修辞与语境的关系。语境,又叫语言环境,一般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和关系等。语境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选择怎样的修辞方式,往往取决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只有修辞与特定语境的和谐统一,才能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产生鲜明的修辞效果。

(3)主要修辞手法。

①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也叫“譬喻”。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两者的词语叫“喻词”。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如:

老鹰像箭一样冲上高空。(明喻)

敌人已经是瓮中之鳖。(暗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喻)

②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被比拟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叫“拟体”。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如:

鸟儿歌唱,花儿微笑。(拟人)

敌人溃不成军,夹着尾巴逃跑了。(拟物)

③借代: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④借喻:不出现本体,也没有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来进行描写或说明。如:荷叶上的珍珠晶莹透亮,轻轻滚动。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如下。

·侧重点不同:借喻侧重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借代则侧重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它是临时用一个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

·关系不同:借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密切,甚至可以是同类事物;

·作用不同:借喻的作用着重在喻,喻中有代;借代则是着重在代,代而不喻;

·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⑤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三种。如:

他种的瓜可甜了,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

⑥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⑦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句法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的修辞方法。如: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⑧反复: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如:

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

⑨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无疑而问,自问自答。设问的作用: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如:

她像一只轻捷的小鸟一样飞走了。她刚一走,我就后悔了。晚上,校门口——这不明明是约会吗?万一让人看见了还讲得清楚?她怎么敢?到底有什么事呢?对了,一定是想把那张照片要回去,可是照片还在吕宏手里哩!

——张抗抗《夏》

⑩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说服力。如:

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黄蓓佳《心声》

[11]修辞手法的常见语病:韵律配合不协调,词语选择不当,句子表意不清,修辞手法运用不当。

4.现代汉语语音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在汉语普通话中,我们按照汉语音韵学传统的字音分析方法,把一个音节分成声、韵两段,前段为声母,后段为韵母,把贯通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称为声调。

(1)声母:位于音节前段,由辅音构成。如“高”这个音节里,辅音“g”就是它的声母。汉语中有22个辅音,其中除“ng”外,其余21个皆为声母。

在普通话里有一些音节没有辅音声母,我们习惯上叫它“零声母”,如“爱”。要注意的是,“y”“w”在拼音里的主要作用是区别音节之间的界限,它们并不属于汉语普通话语音里的辅音。

(2)韵母:位于音节后段,由元音构成。如“太”这个音节里,元音“ai”就是它的韵母。汉语普通话中有39个韵母,而在音节中,有的韵母皆为元音,如“小”;有的韵母则由“元音+辅音”构成,如“门”“张”。

零声母音节中,韵母即为音节本身。如“欧”,它的韵母就是零声母后面的“ou”。

(3)声调:指的是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汉语普通话中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基本调值。如“妈”“麻”“马”“骂”。

(4)变调: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时会有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这种声调的变化叫作变调。

变调的情况有以下五种。

①上声的变调。上声的变调发生在以下三种情况。

·在阴平、阳平、去声(即非上声)前时,调值从214变成21。如“北京”(阴平前)、“海洋”(阳平前)、“宝贝”(去声前)。

·两个三声相连时,调值从214变成35。如“水果”(上声+上声)。

·在轻声前时。如果三声是在非三声本调变成的轻声前,该三声变成半三声21,如“晚上”;如果三声是在三声本调变成的轻声前,该三声变成21或者35,如“姐姐”或“小姐”。

②“一”“不”的变调。

“一”念本调发生在单念、出现在词句末尾、表示序数或基数时,如“一、二、三”“万一”“第一次”。“一”的变调发生在以下三种情况。

·在四声音节前变为二声,如“一共”。

·在非四声前,变成四声,如“一边”。

·在动词中间时读轻声,如“看一看”。

“不”念本调发生在单念、出现在词句末尾、出现在非四声音节前时,如“不!”“我就不!”“不说”。“不”的变调发生在以下三种情况。

·在四声音节前变为二声,如“不是”。

·在相同的动词中间时读轻声,如“看不看”。

·在动补结构中时读轻声,如“舍不得”。

③轻声。

轻声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比原调又轻又短的声调变体。即在词或句子里,某些音节读得特别轻,就是轻声。一般说来,新词、科学术语中没有轻声音节,口语中的常用词才有读轻声音节的,具体看下面一些在普通话中通常读轻声的成分。

·结构助词“的、地、得”和动态助词“了、着、过”,如“我的”“去过那儿”。

·语气词,如“啊、吧、吗、哇、啦”等。

·名词、代词的后缀,如“子、头、们”等,如“裤子”。

·名词、代词后表方位的语素或词,如“上、下、里、边、面”等,如“楼上”。

·动词、形容词后的趋向动词,如“来、去、起来”等,如“拿出来”。

·叠音词、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的后一个音节,四音节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第二个音节。如“漂漂亮亮、黑不溜秋、爸爸”等。

·重叠动词中间或动词和补语中间的“不”和“一”,如“来不来”“拖一拖”。

·量词“个”,如“一个”。

同时,轻声具有区别词义和区分词性的作用。如“大意”(dàyì),意思为“主要的意思”,名词;“大意”(dàyi),意思为“不细心、不认真”,形容词。

④儿化。

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如“花儿”这个词,其中的“儿”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也不是音素,而只是一个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我们把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称为“儿化韵”。

儿化跟词汇、语法有密切关系,它具有区别词义、词性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如:

·区别词义,如“火星”和“火星儿”。

·区分词性,如“盖”和“盖儿”。

·表示细小、亲切或喜爱的感情色彩,如“脾气”和“(小)脾气儿”;表示不重要,有时有看不起意味的感情色彩,如“爱情”和“爱情儿”。

另外,读儿化韵也有如下一些音变规律。

·无韵尾或u做韵尾时,儿化发音是直接后加一个卷舌动作,韵母基本不变。

·韵尾是i或n(除in/ün外)时,儿化发音是韵尾i、n丢失,主要元音央化后做一个卷舌动作。

·韵母是i或ü时,儿化发音要把韵腹i和ü变成韵头,后面增加央元音[ə],然后做卷舌运动。

·韵母是-i(即舌尖前和舌尖后声后的-i)时,儿化发音要把-i变成央元音[ə],然后做卷舌运动。

·韵母是in或ün时,儿化发音要先失落韵尾n,然后按照i和ü的音变规律,加上央元音[ə],再做卷舌动作。

·韵尾是ng的韵母(除ing和iong外)时,儿化发音要失落韵尾ng,但是前面的主要元音留下鼻化色彩,然后再做卷舌动作。

⑤“啊”的音变。

“啊”作为一个句末语气词在语流中常会受前字最后一个音素的影响而发生音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啊”在a、o、e、i、u、ü、ê后面读作“ya”,写作“呀”,如“妈呀”“我呀”等。

·“啊”在u、ao、iao的后面读作“wa”,写作“哇”,如“好哇”“哭哇”等。

·“啊”在n后面读作“na”,写作“哪”,如“难哪”等。

·“啊”在ng后面读成“nga”,写作“啊”,如“忙啊”等。

·“啊”在zhi、chi、shi、ri、er后面读作“ra”,写作“啊”,如“是啊”等。

·“啊”在zi、ci、si后面读作“za”,写作“啊”,如“字啊”“丝啊”等。

5.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部分高考主要考查点

考查范围为“课标”中规定的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的读音。语音题一般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形声字等类型。

(1)多音字。

同样的字中混杂不同音的字。一是多音同义字。如“剥”,去掉外面的皮或者壳时读“bāo”,如“剥香蕉皮”;义同,但是专用于合成词或成语中时读“bō”,如“剥夺”。二是多音多义字。有些同形字字义不同,词性不同,读音也不同。如“数”,作为动词时,读shǔ,意思是“查点数目”;作为名词时,读shù,意思是“数目”。

(2)同音字。

字形不同,读音却相同。如“游弋”“后羿”“双翼”中的“弋”“羿”“翼”虽然同音,但是很容易误读为别的音。

(3)形近字。

字形相似,读音却不同。如“拆”(chāi)和“折”(zhé),“赝”(yàn)和“膺”(yīng)。

(4)形声字。

有些形声字不能用声旁来类推其读音。如“酗酒”(xùjiǔ)容易误读为(xiōngjiǔ)。

(5)方言字。

在广东等方言区内,很容易因为受方言影响而读错音。如把“是”读成“四”等,把“去”读成“气”等。

6.现代汉语汉字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世界上的文字基本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系统,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1)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辅助字体:草书(章草、今草、狂草)和行书。

(2)汉字的结构:可从结构单位、笔顺、造字法三个方面研究。

①结构单位。现行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一是笔画,二是部件。

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传统笔画有8种,即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又称“永”字八法。

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个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其组合方式如下。

·左右组合(左右结构和左中右结构)。

·上下组合(上下结构和上中下结构)。

·包围组合(两面:上左、上右和左下包围,三面:上、下、左三包围,四面包围)。

·框架组合(一层框架:巫,二层框架:噩)。

分析汉字字形结构还有一种传统的分析法,就是把许多合体字分析为两个“偏旁”,偏旁就是用二分法对合体字进行一次性切分而获得的结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偏旁部首”常常连在一起说,于是有的人会认为“偏旁”和“部首”是一回事。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偏旁”和“部首”,虽然有些联系,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部首: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部件,是字典中各部的首字。

古代字书的部首,指的是编字书者把偏旁相同的字归为一部,每部取其相同部分作为该部的首字,以之作为查字的依据。

现代汉字的部首,指的是字、词典中,对相同类型的偏旁或笔画的归纳和排列,以方便检字。

②笔顺。笔顺是书写汉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汉字笔顺的基本规则如下。

·先横后竖。如:十。

·先撇后捺。如:八。

·从上到下。如:二、芳。

·从左到右。如:川、汉。

·从外到内。如:月、同。

·从外到内后封口。如:四、国。

·先中间后两边。如:小、水。

③造字法。汉字的构造方式为汉字的造字法。古代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加上假借、转注两种用字法,并称为古代汉字的“六书”。

·象形是用线条描画实物的形象,以此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方法。如:日、月。·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提示字义的造字方法。如:上、下。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组合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方法。如:吠、看。

·形声是用形符和声符组合起来分别提示字的意义和读音的造字方法。如:桐。

·假借:假借是借用现成的同音字来充当另一个词的书写符号的方法,其实质是一字多词,即用相同的文字符号记录不同意义的同音字。如:令、长。

·转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互相解释。如:考、老。

7.现代汉语普通话汉字部分高考主要考查点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是辨识错别字的能力,重点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熟语)或句子中的同音字、形近字。

汉字字形考查类型有以下几种。

(1)音义相近字。

如:词—辞、定—订、辩—辨、彩—采。

(2)音同(近)形异字。

如:灼见—卓见、声如洪钟—气势宏伟—弘扬文化、布置—部署。

(3)音形相近字。

如:焕—涣、副—幅—辐、骜—骛、脉搏—胳膊。

(4)形近字。

如:馨—磐—罄、庇—屁、赝—膺、戳穿阴谋—勠力同心。

错因分析考查类型有以下几种。

(1)读音相同或相近。

如“粗犷”误为“粗旷”。

(2)字形相近。

如“辐射”误为“幅射”。

(3)意义混淆。

如“凑合”误为“凑和”,“针砭”误为“针贬”。

(4)不明典故。

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是指战国时的墨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小米。

(5)有个别词语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有相同部分,词义也相同或相近。

如:“满山遍野”和“漫山遍野”,“唾手可得”和“垂手可得”,“传诵”和“传颂”,每组前后两词语都存在意义和用法一样的情况,如果平时不注意,就会认为后者是错别词语。

案例

答题示范与讲解

1.修改病句题。

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生产,虽则是受到兄弟单位的启发,但在全厂却得到了推广。

讲解:

几个分句之间没有明显转折关系,“虽则、却”都应该删去,整句可改为:“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生产是受到兄弟单位启发的,这种方法已经在全厂得到了推广。”

2.句子成分分析题。

(1)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爱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2)现在,老师和全班同学都相信,他虽然落下了不少课程,但是,只要他坚持不懈奋起直追,就一定不会比别人差!

讲解:

3.单项选择题。

(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按照上级布置,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们反映热烈。

B.别看他们俩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实是貌和神离。

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D.这哥儿俩,一个标新立异,一个循规蹈矩,差别太大了。

【参考答案】D。

【答题解析】

A项“反映”应为“反应”,B项“貌和神离”应为“貌合神离”,都考查了同音义近,但词性不同的词。C项“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所以答案为D。

(2)下面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嘉奖 誓死如归 奏效 越俎代庖

B.慰籍 弱不经风 整饬 历久弥新

C.真谛 既往不咎 小憩 举步为艰

D.体恤 提纲挈领 端倪 磐竹难书

【参考答案】B。

【答题解析】

B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词语为“慰籍”和“弱不经风”,A项中有1个错别字的词语为“誓死如归”,C项中有1个错别字的词语为“举步为艰”,D项中有1个错别字的词语为“磐竹难书”。所以答案为B。

(3)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每队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参考答案】D。

【答题解析】

D项三组加点的字分别读为zhēn, jué,pán;A项三组加点的字分别读为pī,xiān, chù/duō;B项三组加点的字分别读为bò/pò,bā/pā,kè;C项三组加点的字分别读为jǐng/jǐn, qiáo, shì/zhì。所以答案为D。

七、文学理论知识

知识和能力点说明

知识点:

(1)文学的含义与发生、发展。

(2)文学作品的类型与体裁,文学作品的层次。

(3)文学形象、意象、典型与意境论。

(4)文学接受、鉴赏与批评。

能力点:

(1)运用文学理论分析各种类型或体裁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征。

(2)运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形象和典型。

(3)运用文学理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基本原理

(1)文学本质论。

文学本质论即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文学是文学活动的产物,文学活动是人类一种审美精神活动。所以,文学是一种通过审美精神活动,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审美情思的艺术。

在社会结构中,文学属于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但文学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以提供审美价值为主要目的,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给人以真善教育的意识形态。

(2)文学发生论。

文学发生论即文学起源论。目前有各种文学发生论,如模仿说、巫术说、宗教说、游戏说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从根本上看,文学起源于劳动。其原因是: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3)文学发展论。

文学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社会思潮、社会心理、社会审美风尚、文艺制度与政策等都影响着文学的发展,但经济基础是根本的影响因素。

经济基础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因为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上层建筑。所以,文学的繁荣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4)文学作品类型论。

文学作品类型即文学作品种类,西方传统理论一般将其划分为叙事文学、抒情文学和戏剧文学三种。我国目前较流行的是划分为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三种。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5)文学作品体裁论。

文学作品的体裁一般划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文学四种。

诗歌是一种富于韵律和音乐性的,可以吟唱的,分行分节,凝练集中反映生活、抒情言志的文学样式。可以根据其表现手法的不同划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种。其基本特征是:凝练性(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跳跃性、音乐性和语法结构特殊。

小说是一种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散文体的文学体裁。可以根据其篇幅长度划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三种。其基本特征是:叙述事件的完整性、刻画人物的细致性和展示环境的具体性。

散文是一种叙事、抒情、说理相结合,表达各种社会人生见解,形式自由,语言散体化的文学体裁。可以根据其表现手法的不同划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其基本特征是:题材的广泛性多样性、结构的自由性灵活性和真情实感与情文并茂。

戏剧文学指剧本,是一种由作品中人物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创造形象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可以根据其题材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划分为悲剧、喜剧和悲喜剧(正剧)三种。其基本特征是:反映生活的浓缩性(集中性)、戏剧冲突的尖锐性和人物语言的动作化、个性化、口语化。

(6)文学作品文本层次论。

文学作品文本是指作家运用文学语言创造出来的体现一定审美内容和意义的一套话语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①文学言语层面(话语层,表层):是指由言语的有机组合构成的文学作品的物质外壳。

②文学形象层面(意象层,中层):是指由言语所承载的生活信息(人物、情节、环境等)组合而成的艺术世界,是具体、生动地凝结着作家审美情思的生活图画。

③文学意蕴层面(深层):是指作品形象所显示或暗示的世态人情的深层意义如历史内容、哲学意味、审美意蕴等。

(7)意象、典型与意境论。

意象是赋予某种意义的物象。文学意象是体现着某种审美情思的形象,与“文学形象”“艺术形象”基本通用。文学作品就是一个意象世界。

典型和意境是文学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是通过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情思的,文学形象主要是人物形象。典型指的是富于特征和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或性格),是一种人物形象的理想“范型”。

意境是中国诗歌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指诗歌乃至一切艺术所创造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象系统及其诱发的想象空间。意境是高水平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的统一。意境的特征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8)文学创作论。

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是作家在生活感受基础上创造出具体文学作品的精神性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是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活动,主体是社会化的具体作家,客体是经过作家体验过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文学创作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创作准备阶段、艺术构思阶段和艺术表现阶段(也称艺术传达或物化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积累生活素材、艺术发现和形成创作动机的过程;构思阶段是对已感知、体验的生活素材进一步思索、提炼,形成中心主题,确定创作意向,在此基础上建构观念形象的思维过程。艺术表现阶段是作家借助文学语言把构思中形成的观念意象转化为客观存在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9)文学风格论。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创作个性在其一系列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性的独特艺术特色。

文学风格一般说的是作品风格,即由文学作品的艺术整体所体现出来的独特而成熟的创作特色。作品风格一般表现在选材、主题、创造的形象系列、塑造形象的方法、情感表达的方式、体裁、语言等的独特性。

作品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即作家风格的体现。所谓作家风格,就是一个作家在他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贯大致相同的创作个性和特色。所以作品风格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优秀、成熟的文学作品才有风格,风格是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

(10)文学接受论。

文学接受即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近代以来,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商品之后,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也被称为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的特点,又具有审美属性,即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接受则是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就是说,文学接受作为一种审美交流活动,同时也是认识活动和文化价值阐释活动。文学欣赏就是这样是一种精神活动。

文学欣赏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①通过语言阅读,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展开想象性感知、再现(一定程度的还原)和再创造;②进而对作品形象和意蕴做出审美判断,从情感判断到理性顿悟,逐步深化认识,并往往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作品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推向高潮,甚至产生共鸣;③反复回味。

(11)文学批评论。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作家及其他一切文学现象做出一种以理性判断为主导的理性认识与审美认识相统一的文学评价活动。

文学批评必须依据一定的批评标准。文学批评的标准就是人们用以评价文学作品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的高低和创作成败的依据与准则,包括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思想标准是衡量和评价作品思想性优劣高低的尺度。思想性的内涵包括作品题材、主题或形象、意蕴体现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观点及其精神力量。艺术标准是衡量和评价作品艺术性优劣高低的尺度。艺术性的内涵包括作品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等。

案例

答题示范与讲解

1.请分析杜甫诗歌《江汉》中的意象与意境。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讲解: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五律诗。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落江陵、公安等地。此时他已年近花甲,北归无望,生计窘艰,内心悲苦。尽管如此,诗人匡世济国之心未已。

杜甫当时的心情在诗中借所营造的意象得到了深沉的表达。所谓意象指的是诗人赋以一定意义和情感的情景交融的物象,是寄寓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此诗开头两句叙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之后,接着在第二、三联中连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远浮天边的“片云”象征着漂泊无依,悬挂于空中的“孤月”象征着清冷孤单。此两个意象非常形象地象征了诗人沦落天涯、漂泊孤单的处境,寄寓了诗人“思归”的愿望和无限辛酸悲苦的心情。“落日”“秋风”两个意象象征人生晚景,和“片云”“孤月”一样蕴含着一种人生的悲凉感。但诗人承接着“落日”“秋风”两个意象又写出了“心犹壮”“病欲苏”,表现了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积极入世的精神状态。

全诗营造的意象,注入了诗人浓浓的情思,诗人寄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相融,物我同一,创造了一种深邃的诗歌意境。所谓意境,指的是诗歌通过情景交融的意象所诱发的深远的想象空间和高水平的艺术境界与精神境界的统一。《江汉》一诗用凝练的笔触,既抒发了诗人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沦落天涯的悲凉情感,又表现了诗人不因逆境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读者通过诗歌意象的诱发,可以想象出一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入世精神的诗人形象。这就是《江汉》所创造的艺术意境。《江汉》一诗因其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深邃的艺术意境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请分析《北京人》中人物对话与性格的关系。

曾思懿:(提出正事)媳妇听说袁先生不几天就要走了,不知道愫妹妹的婚事爹觉得——

曾皓:(摇头,轻蔑地)这个人,我看——

(江泰早猜中曾皓的心思,异常不满地由鼻孔“哼”了一声。)

曾皓:(回头望江泰一眼,气愤地立刻对那正要走开的愫方)好,愫方,你先别走。趁你在这儿,我们大家谈谈。

愫方:我要给姨父煎药去。

江泰:(善意地嘲讽)咳,我的愫小姐,这药您还没有煎够?(迭连快说)坐下,坐下,坐下,坐下。

愫方又勉强坐下。

曾皓:愫方,你觉得怎么样?

愫方低声不语。

曾皓:愫方,你自己觉得怎么样?不要想到我,你应该替你自己想,我这个当姨父的,恐怕也照拂不了你几天了,不过照我看,袁先生这个人哪——

曾思懿:(连忙)是呀,愫妹妹,你要多想想,不要屡次辜负姨父的好意,以后真是耽误了自己——

曾皓:(也抢着说)思懿,你让她自己想想。这是她一辈子的事情,答应不答应都在她自己,(假笑)我们最好只做个参谋。愫方,你自己说,你以为如何?

江泰:(忍不住)这有什么问题?袁先生并不是个可怕的怪物!他是研究人类学的学者,第一人好,第二有学问,第三有进款,这,这是自然——

曾皓:(带着那种“少安毋躁”的神色)不,不,你让她自己考虑。(转对愫方,焦急地)愫方,你要知道,我就有你这么一个姨侄女,我一直把你当我的亲女儿一样看,不肯嫁的女儿,我不是也一样养么?——

曾思懿:(抢说)就是啊,我的愫妹妹,嫁不了的女儿也不是——

文清再也忍不下去,只好拔起脚就向书斋走——

曾思懿:(斜睨着文清)咦,走什么?走什么?

文清不顾,由书斋小门下。

曾皓:文清怎么了?

曾思懿:(冷笑)大概他也是想给爹煎药呢!(回头对愫方又万分亲热地)愫妹妹,你放心,大家提这件事也是为着你想。你就在曾家住一辈子谁也不能说半句闲话。(阴毒地)嫁不出去的女儿不也是一样得养么?何况愫妹妹你父母不在,家里原底就没有一个亲人——

……

讲解:

戏剧艺术主要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引起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因此,戏剧对人物对话的要求也非常高,比如,要求语言高度个性化,具有动作性等特征。曹禺的《北京人》上述片段中人物的对话在表现人物的个性及其关系方面就非常精彩。

这一天,一家人在客厅,大媳妇曾思懿突然挑起愫方婚事的话题,其实是为了尽快让愫方离开曾家,不让自己的丈夫文清有接近愫方的空间。老爷子曾皓极为自私,为了姨侄女愫方能继续留在他身边照顾他,他是最不愿意让愫方出嫁的,所以也最不愿意提起愫方的婚事。但既然提出来了,他又不能反对,还要表现出也有所关心,所以不得不说:“趁你在这儿,我们大家谈谈。”他了解愫方是个循规蹈矩又腼腆的弱女子,故意要她留下,目的是让她自己来制止这场讨论,而愫方却说“我要给姨父煎药去”,潜台词是:我不想讨论这件事。曾皓的女婿江泰一直不满曾皓的自私,他同情愫方,所以接着愫方的话善意地嘲讽说:“这药您还没有煎够?”潜台词是:“你这样为了照顾姨丈而断送自己的青春的日子难道还没煎够?”可谓一针见血。曾皓听出江泰的潜台词,便对愫方说:“不要想到我,你应该替你自己想,我这个当姨父的,恐怕也照拂不了你几天了。”表面关心愫方,其实潜台词是:“你应该替我想,你照顾我这个当姨父的,恐怕也照拂不了几天了,何必急着出嫁!”真是自私到极点。“你要知道,我就有你这么一个姨侄女,我一直把你当我的亲女儿一样看,不肯嫁的女儿,我不是也一样养么?”潜台词是:“你也不必出嫁,留在我身边,我养你,不也很好吗?”曾思懿正要借题发挥以嘲讽丈夫文清,文清拔起脚就向书斋走。曾皓问:“文清怎么了?”曾思懿冷笑说:“大概他也是想给爹煎药呢!”话中有话,潜台词是:“他是要跟表妹(愫方)在一起嘛!”再一次嘲弄丈夫。然后又装出亲热的样子对愫方说:“大家提这件事也是为着你想。你就在曾家住一辈子谁也不能说半句闲话。”亲热背后是刻薄,其潜台词是:“你如果在曾家住一辈子,谁都会说你闲话的。”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剧中人各有自己的心思,各有各的性格:曾皓极端自私,曾思懿心怀鬼胎,他们之间明争暗斗,反话正说,自私、阴毒而虚伪;愫方心地善良而懦弱;江泰疾恶如仇,心直口快;文清面对这样的妻子心中有苦但无可奈何。这就是对话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及其微妙的关系。[5]

八、写作基础知识

知识和能力点说明

知识点:

(1)作文要素。

(2)写作过程与写作技巧。

(3)基本文体写作方法。

能力点:

(1)具备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熟悉写作的过程和方法、技巧。

(2)能够指导学生自主、创新、有个性地书面表达。

(3)能够指导学生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

1.写作基础知识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仅从写作活动来考查,具有如下一些显著特征: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

写作活动的意义从表层上探讨,是一种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的行为。因此,写作不仅仅存在于文学创作领域,还广泛出现于应用写作领域(包括公文写作、经济写作、广告写作、军事写作、法律写作、科技写作、商务写作等)。

2.作文要素

文章的构成要素,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内容主要由主题和材料构成,形式主要有结构和语言。因此,作文的要素主要包括:主题、材料、结构、语言。

(1)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所有形式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是由主题决定的。主题是文章的统帅。一篇文章材料如何取舍、结构怎样安排,需要根据主题来确定。

(2)材料:是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写入文章的一系列事实和理论。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材料是表现主题的支柱。没有材料,作者本领再大也无法写作。

(3)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主题的方法。主题要解决言之有理,材料解决言之有物,结构解决言之有序。

(4)语言:是写作的工具。离开了语言,再好的主题、材料和结构都无法表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须熟练地掌握语言这一工具,并认真锤炼语言,才能把我们的经验、思想、感情完美地表达出来,写出好的文章来。

3.写作过程

任何一篇文章或作品的诞生都需要经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的双重转化,写作过程实质上是完成“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因此一篇文章的写作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知——观察和调查,搜集材料。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要写作,首先必须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进行观察、调查,直接取得写作的材料。

写作中的观察,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过程。写作观察的特征是:第一,它有观察主体和观察客体两个侧面;第二,它是以视觉分析器官为主的多种分析器官的综合活动;第三,它是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第四,它渗透着思维。

调查指的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材料、认识事物的活动。“调查”往往和“研究”联系在一起。调查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是:有的放矢,实事求是。所谓有的放矢,就是要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所谓实事求是,就是根据事实得出结论。

第二阶段:构思——确立主题,选用材料,谋篇布局。

当我们准备写文章,就进入了构思阶段。构思阶段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确立主题,其要求如下。

(1)正确、鲜明。正确,是指所确立的主题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2)集中、单纯。主题应该集中,单纯明确,不蔓不枝,重点突出,围绕一个中心把问题说深说透。

(3)深刻、新颖。深刻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

要写好文章,就要精心选材,不能抓到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一般来说选材的依据如下。

(1)围绕写作意图选择材料。要有明确的目的,选择突出主题的材料。在选取材料的过程中,要舍弃那些和主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材料,而选取充分表现主题的材料。

(2)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材料真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质量。只有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选用材料要准确,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满足于手中的第二手材料,而更多的要用第一手材料。即使是用第二手材料,也必须进行考证、核对,做到原文落实,出处准确,同时还要区别材料的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

(3)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典型材料,指的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材料。选取典型材料作文,可以节省笔墨,使文章短小而精悍、有力。怎样的材料才算是“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呢?概括来讲有两点:一是这个材料能表现、突出主题;二是这个材料能代表其他的材料——选取其他任何材料而不选这个材料不行。

(4)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韩愈说过,写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如果一篇文章中的材料都是一些陈词滥调,读来势必乏味。在选材时特别要注意那些新颖的、带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当然,强调选择新颖的材料,并不等于说旧材料、老材料完全不能用。巧妙地选用旧材料、老材料,推陈出新,赋以新意,同样可以表现深刻、新颖的思想,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发。

布局是构成篇章的蓝图,精心布局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布局历来与谋篇和结构是同义语。布局谋篇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文章的内容。要把内容表现得好、表现得巧,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文章在反映客观事物时必须遵循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规律,按照事物的进程有层次、有条理地加以说明和阐述。例如,客观事物有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变化过程,一些记叙类的文体便依据这一逻辑形成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状态。任何问题,总有起因、矛盾冲突和冲突解决这样的完整过程,议论说理类的文章便依据这一情况,形成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

(2)为表现主题服务。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主宰。写作时,组织和安排材料,诸如怎样划分层次段落、怎样过渡照应、怎样开头和结尾等,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

(3)适应文体的特点和要求。由于反映客观事物的方式方法不同,人们把文章划分为不同的体裁,各种文体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结构规律和特点。在架构文章时,一定要考虑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

(4)不拘“死法”,善于创新。客观事物是千姿百态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容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形式。内容变了,形式亦应随之变化,才能写出异彩纷呈的文章。

第三阶段:成文——起草和修改。

起草俗称写初稿。作为动笔写作的第一步,起草是作者用书面语言将构思的成果物化为文章的一个过程。

起草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提纲挈领。所谓“挈领而顿,百毛皆顺”。起草时,最好是能提炼出一两句提纲挈领的话,或一两句精彩的话语,三言两语彰显问题的核心,让整篇文章的起草围绕这个中心。

(2)段落集中。起草时以段为单位行文。段落完整,是全文贯通的基础。这就要求一是段意要尽可能单一而不杂乱;二是注意段意的完整性,避免残缺;三是段落长短要适度、均衡。

(3)文气贯通。在起草的过程中,尽量让一个章节、一个部分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思路顺畅、文气贯通,才能使文章成为一个紧密连接的整体。

修改文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的再现和确定,而客观事物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人们不可能一次就把它认识清楚,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它准确地反映出来。所以,文章草成,难免存在着思想内容和要表现的事物之间的差距、语言和思想内容之间的差距。这即是古人所说的“意不称物”和“言不逮意”。要消除这些文病,就必须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对文章进行不厌其烦地修改。

修改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审视标题。检查题目涵盖的范围是否明确,文字是否有概括力,标题与正文是否吻合。如果有副标题,还要看正题和副题搭配是否合理。

(2)修改主旨。检查主题是否正确深刻、集中鲜明;是否有新的角度。

(3)增删材料。看使用的材料是否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和论证是否有逻辑性。

(4)调整结构。看层次和段落的顺序是否合理,段落是否单一完整;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是否自然严密;详略安排是否得当等。

(5)推敲语言。检查用词是否妥帖,每个句子是否正确地表达了内容;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使文章简洁、明了;调整或增补文字,使文意更加清楚、畅达。

4.基本文体写作指导

(1)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写记叙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交代明白。

叙事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写记叙文时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

②线索清楚。

虽然观察的角度、记叙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关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③人称一致。

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叙,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叙,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容易造成混乱。

④结构清晰。

记叙文的结构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时空交叉的顺序。按顺序行文,就能把事件写得清楚明白。

⑤详略得当。

详略得当,则重点突出。一是依据文章的题目,确定写作的重点;二是依据文章的主题,确立详略;三是依据文章的内容,分清主次。

⑥波澜起伏。

为文叙事,要曲折多姿,引人入胜,讲究起伏。伏笔、悬念、抑扬等写作技巧都能增加叙事的波澜。

(2)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是一种议论说理的文章。它以抽象的思维形式,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论证和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它要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引出普遍的结论,使人领悟、懂得某个道理。议论文写作,要求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①论点鲜明。

议论文的论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所表明的主张、见解或观点,它是议论文的核心内容,是议论文的纲。议论文对论点的要求是:正确、鲜明、新颖。确立正确、鲜明、新颖的论点是一篇议论文成功的关键。能否确立一个正确、鲜明、新颖的论点,从根本上说是自身的思想修养和识见胆魄问题,但也可以在方法上找到操作的途径。

②论据充分。

写议论文,既可以从正面举例,又需要用反面论据。既要有个别的具体的论据,又要有一般的社会性的例子。既可以用事实做论据,也应该从理论上来证明。即可以从今天的角度来找论据,也可以到古代历史中去发掘论据。论据即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外国的;既可以是人类的,也可以是自然界的。关键是要开阔思路。论据不是越多越好,写到文章上去的论据必须是真实的、典型的、代表不同层面的。

③论证严密。

议论文的论证可以这样安排层次。层次安排有以下三种。

一是横向展开。亦称总提并列分论式。也就是先提出总论点,然后在总论点之下,分成几个方面(分论点)去论述阐明总论点。

二纵向深入。亦称逐层深入法,层层剥笋法,也就是要求将与论题有关的几个方面,作纵向安排,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地探讨问题的实质与根源。

三是纵横交错。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议论结构,它是将上面讲到的两种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有横有纵、有并列有深化的论证结构。

④组织论证。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两类。

一是逻辑推理的方法。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常见的逻辑推理形式有三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就议论文来说,也可以称为三种论证方法: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从宏观到微观的论证方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相反,是通过个别、特殊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的论证方法。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种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二是例证与反证的方法。例证法就是举例证明,是一种正面论证方法。例证的关键在于选择和运用个别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来论证某一论点。反证法就是从反面假设入手,论证假设的荒谬无理,从而间接证明假设的对立面,即正面所立的论点的正确性。从手法上来说,反证法有两种:直接指出反面假设的错误和间接归纳出反面假设的荒谬性。

(3)说明文写作指导。

说明文是实用性和应用性最强的一种文体,常见的各类科学知识介绍、科学小品、产品使用说明、展览馆解说词、书籍出版预告、广告宣传等,基本运用说明手段,都属于说明文范围。

写说明文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抓住事物的特点。

说明文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对所写的事物有具体而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所以写说明文,首先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并把它说准确、说明白。

②安排好文章结构。

说明文结构主要有总分式结构和并列式结构两种。

总分式结构,要反映说明对象整体与部分、全面与局部、概括与具体、“属”与“种”的关系。“总”是指总括说明某对象的整体,综合的性质、特征或某事物的一个大类;“分”是指从几个方面、部分或分支,分别进行说明。在具体安排上呈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先总说,后分说的“总分”式;二是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总分总”式;三是先分说,后总说的“分总”式。

并列式结构,要反映说明对象各要素、各部分之间的并行关系。在说明时,层次之间构成一种并列关系。并列关系各层次之间相对独立,各有侧重;但又密切联系,互相补充,浑然一体。

③掌握几种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概括方法。概括方法是在较为完全意义上对事物做出的简明扼要的说明,主要有概述和下定义两种。概述是对事物的基本方面或主要特点作概述介绍,下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一种逻辑方法。

第二,分析方法。分析方法主要有分类说明和举例说明等具体方法。分类说明主要包括根据事物性质分类和根据事物形态、构造分类两种。举例说明就是列举具体实例的方法。

第三,比较方法。比较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同类事物相比,如“太平洋的面积差不多等于其他三个大洋的总和,比最小的北冰洋大十四倍”;二是不同类事物相比,如将太平洋与陆地相比,“把七个大洲都放在太平洋中还占不满”。

第四,形象化方法。这是一种打比方、用比拟等的文学方法,形象生动,给人印象深刻,又回味无穷。

④语言力求简洁。

一般来说,说明文的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总是要涉及某一领域特有的专业知识和专用术语概念,而一般读者并不是这一领域的专门家,因此,在说明文的语言表达上,除了一些专业范围很明确的文章外,通常都要求简明。具体来说,说明文的语言要求确切、简洁、通俗。

案例

答题示范与讲解

(一)填空题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事、描写、议论、____。

【参考答案】抒情、说明。

(二)判断题

“我的父亲从一个屋角走到另一个屋角,不停地挥着手比画着。”此句的描写方法是()。

A.肖像描写 B.行动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参考答案】B。

(三)简答题

选材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

围绕写作意图选择材料。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

(四)论述题

简述写作的基本意义。

【参考答案】

写作活动的意义从表层上探讨,是一种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的行为。因此,写作不仅仅存在于文学创作领域,还广泛出现于应用写作领域(包括公文写作、经济写作、广告写作、军事写作、法律写作、科技写作、英语写作等)。而写作活动的深层意义,则是一种探寻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途径。写作行为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寻求人类生命本体和精神存在的依托、“家园”和“故土”。

(五)写作题

1.命题作文。

人生如茶。

提示:写作的重点是要找出茶与人生的关系,需要展开联想,可以从茶的特点去联想,亦可以从茶的种类去联想等,需要自出机杼,方能有新意。

2.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材料作文。

《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提示: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3.话题作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经历过社会炎凉的企业家说:“人的尊严靠财富。”一个经历过冤案折磨的老年人说:“人的尊严靠法制。”一个经历过艰辛研究的学者说:“人的尊严靠知识。”一个经历过几十年探索的哲人说:“人的尊严靠思想。”

看来,不同经历的人,对“尊严”各有各的理解。你是如何理解“尊严”的?请以“尊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可以写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

4.记叙文写作。

秋天的回忆。

提示:一句话,一个人,一点回忆,一个场景等,都可以成为作文的题材,只要你曾经经历过,有真挚的情感。有了想法,就会使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变得不同寻常,甚至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也将产生联系。可参考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要讲究新意,突出详略。

5.议论文写作。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提示:不一定要论述宽恕的必要性、重要性等,例如,可以紧紧围绕着“选择”,反反复复地说出“选择宽恕”的好处和“选择仇恨”的恶果。通过一次次的对比论证,让人接受“选择宽恕,抛弃仇恨”的观点。

6.说明文写作。

鲁迅全集介绍。

提示:说明文可以按照历史的顺序,对几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进行介绍,并用举例子的方法,重点对新版本《鲁迅全集》进行介绍说明,给读者一个清楚的印象,唤起读者阅读《鲁迅全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