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壮医学的核心理论
壮医学的核心理论包括阴阳为本理论、三气同步理论、脏腑气血骨肉理论、三道两路学说、毒虚致病论、调气解毒补虚治疗大法等。阴阳为本、核心为衡,强调人与自然及人体内部的一种平衡状态;三气同步、核心为动,强调人适应自然,人体各部的一种互动协调状态;三道两路、核心为通,强调人体内部功能上的顺与畅。
一、阴阳为本理论
壮医认为,万物皆可分阴阳,万变皆由阴阳起,此即阴阳为本。阴阳为本理论的核心是衡,强调阴阳的均衡性,即阴阳在动态中须保持一种均衡。人与自然之间、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也需保持平衡关系,是为常态;而太过与不及都是一种偏态,是病理状态。
阴阳为本理论的主要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归类。壮医认为,天地万物,均可分为阴阳两类;同一事物,也可分为阴阳两面。如就宇宙来说,壮族先民很早就观察到,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就季节变换来说,有春天,有夏天,有秋天,有冬天;就人本身来说,有男性,有女性;就壮医病证来说,有阴证有阳证。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不同属性的两类或两个方面。其二是概括事物变化的根源。随着壮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壮族先民也引用阴阳的概念来说明天地万物的变化。壮医认为,万物皆可分阴阳,万变皆由阴阳的变化引起。阴阳的概念被壮医用来作为解释天地万物之间、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种种复杂关系的工具。
壮医认为,万变皆由阴阳起,阴阳运动变化,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此消彼长,或相互转换,从而形成这个缤纷的世界。而在人体内部,也由阴阳起,阴阳运动变化,此消彼长,或相互转化,于是就有了人的生老病死。由于有阴阳的此消彼长,因此有疾病向好转或痊愈方向的转归或恶化;也是由于有阴阳的相互转化,故有一些疾病由阴证转变为阳证或由阳证转变为阴证。壮医认为,在阴阳的变化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阴盛阳也盛,主要用来说明某些疾病的态势,如壮医《痧症针方图解》一书,就列有阴盛阳盛型的痧症。
二、三气同步理论
壮医认为,整个人体可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天(壮语称为Gyaeuj“巧”),包括外延;下部地(壮语称Dungx“胴”),包含内景;中部人(壮语称为Ndang“廊”)。在生理上,天气在上,主降,其气以降为顺;地气居下,其气以升为顺;人气居中,其气主和,纳天地之气而和。人体的天、人、地三部与自然界(天、地)同步运行,制约化生,生生不息;升降适宜,中和涵养,则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自安,并能适应大自然的变化,是为人体健康常态;反之,若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人气不和,天、人、地三气不能同步运行,则为病理状态,可致百病。
壮医学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壮医关于天、人、地三气同步,是根据壮语“人不得逆天地”或“人必须顺天地”意译过来的。其主要内涵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为万物之灵;人的生命周期生长壮老死,受天地之气涵养和制约,人气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天地之气为人体造就了生存和健康的一定常度,但天地之气又在不断地变化。日夜小变化,四季大变化,是为正常变化;而地震、火山、台风、洪水、陨石雨等则是异常变化,是为灾变。人作为万物之灵,对天地之气的变化有一定的主动适应能力,如天黑了会引火照明,天热了会出汗,天冷了会加衣被,洪水来临会登高躲避等;甚至妇女月事也与月亮的盈亏周期有关。对于天地气的这些变化,人如能主动适应,就可维持生存和健康的常度;如果自然界,也就是天地的变化过剧或天地的变化虽在常度之内,但人的适应能力过弱,人体就会受到伤害或者发生疾病。人体也是一个小天地,是一个有限的小宇宙单元;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共同形成了人体的适应力、防卫力与自愈力,从而维持并达到天、人、地三气同步的健康境界。
壮医三气同步理论的核心,体现在一个动字,即天在动,地在动,人亦在动,天地人都处在变化之中。故人必须处在一种恒动的状态中,通过动来适应天地的变化(即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保持与自然相一致,以保证天、人、地三气同步。正常的生理状态是由于天、人、地三者同步运行的结果,而疾病则是由于天、人、地三者的同步运行被打破的结果。
壮医认为,就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而言,人与天地需同步,人不得逆悖天与地,此即三气同步;就人体内部而言,其上中下三部,亦即天、人、地三部,需保持协调平衡,人体才健康无病,亦即三气同步。这就是壮医的三气同步理论。
三、脏腑气血骨肉理论
壮医认为,脏腑气血骨肉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基础,一切生理和病理变化,都是在这个物质基础上进行、表现或反映的。壮医的脏腑主要是指位于天部和人部内的相对独立的实体,没有很明确的“脏”和“腑”的区分。在诸脏腑中,壮医称大脑为巧坞,含有统筹、思考和主宰精神活动之意;称心脏为咪心头,有脏腑之首的意思;称肺为咪钵,肝为咪叠,胆为咪背,肾为咪腰,胰为咪曼,脾为咪隆,胃为咪胴,肠为咪虽,膀胱为咪小肚,妇女子宫为味花肠。这些脏腑各有其功能,共同协调并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相互间无表里之分。当脏腑实体受损伤或相互间失去协调,就会引起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壮医称气为嘘,主要是指人体之气。气为阳,血为阴;气是动力,是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的表现。气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可以感觉得到:人的气息,一呼一吸,进出的都是气。壮医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主要依据三点:首先,巧坞(大脑)是否还清醒,人死了巧坞(大脑)就停止活动,再不会清醒和思考了;其次,咪心头(心脏)是否还在跳,人死了咪心头(心脏)就会停止跳动;最后,查鼻孔还有否呼吸,即有无气进出。人死了呼吸就会停止,自然不会有气进出。可见,有气无气,是壮医中生与死的界限和标志。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体生命以气为原,以气为要,以气为用,有了疾病则以气为治。气是壮医临床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壮医称血为勒。勒(血)是营养全身骨肉脏腑、四肢百骸的极为重要的物质,得天地之气而化生,赖天地之气以运行,其颜色、质量和数量有一定的常度,而其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许多生理和病理变化。刺血、放血、补血是壮医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方法。而查验血液颜色变化及黏稠度变化,则是一些老壮医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壮医称骨为夺,称肉为诺。骨和肉构成人体的整体形态,并保护人体内的脏器在一般情况下不受外部伤害;骨、肉是人体的运动器官,人体内的三道两路都往返运行于骨、肉之中。骨、肉损伤,可导致上述通道受阻而引发其他的疾病。
四、三道两路学说
壮医认为,人体内有谷道、水道、气道,合称三道,以及龙路、火路,合称两路。壮医三气同步理论主要是通过人体三道两路及其相关的枢纽脏腑的制化协调作用来实现的。
(一)三道
谷道为消化吸收之通道,壮语称为条根埃,主要是指食道和胃肠,其化生的枢纽脏腑在肝、胆、胰。水道为生命之源——水出入之通道,其调节枢纽为肾与膀胱。水道与谷道同源而分流,在吸取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后,谷道排出粪便,水道排出汗、尿液。气道是人体与大自然之气相互交换的通道,进出于口鼻,其交换枢纽为肺。三道通畅,调节有度,人体之气就能与天地之气保持同步协调平衡,即健康状态;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
(二)两路
壮医将人体内两条极为重要的内封闭通路命名为龙路和火路。两路虽然未直接与大自然相通,但却能维护人体生理机能和反映疾病动态。壮族传统认为,龙是制水的,故壮医以龙路作为人体内血液通道的命名,所以有些壮医又称龙路为血脉、龙脉,其主要功能是为脏腑骨肉输送营养。龙路不但有干线,还有网络,遍布全身,循环往来,其中枢在心脏。壮族传统认为,火为触发之物,其性迅速,有火速之谓,感之灼热。壮医认为火路在人体内为传感之道,也可称信息通道,其中枢在巧坞(大脑)。火路也有干线和网络,遍布全身,使正常人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和刺激,并经中枢巧坞(大脑)的处理迅速做出反应,以此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实现“三气同步”的生理平衡。例如,火路受阻或阻断,则人体失去对外界信息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从而导致疾病发生,甚至死亡。
五、毒虚致病论
壮医认为,毒和虚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毒虚致病是壮医病因、病机理论的核心所在。
从毒求因,以毒论病,是壮医对病因的重要认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毒之所以致病,首先,毒性与人体正气势不两立,正气可以祛邪毒,邪毒也可损伤正气,两者争斗,正不胜邪,则可以使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其次,由于某些邪毒直接在人体内阻滞三道两路,使三道阻塞或两路调节失度,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因为各种毒的性质不同、侵犯的部位有别、作用的机制各异,以及人体对毒的抗争程度不同,故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典型症状和体征,这成为壮医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而毒病则是壮医临床最常见的疾病。
壮医认为,虚既是致病的原因,也是病证体征的反映。作为壮医两大致病因之一的虚,即正气虚,或气血虚。因为虚,脏腑气血骨肉功能及其防卫能力相应减弱,易为邪毒所侵袭,出现毒虚并存的复杂临床症状。而虚本身可以表现出临床病症体征:软弱乏力、神色疲劳、形体消瘦、声低息微等临床症状,严重者由于人体之气无法与天地之气保持同步协调平衡,故可导致衰竭死亡。虚的原因,壮医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先天禀赋不足,父母羸弱,孕期营养不良或早产等;二是后天过度劳作,或与邪毒抗争气血消耗过度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充,或人体本身运化失常,摄入不足而致虚。
壮医认为,毒和虚使人体失去常度而表现为病态。如果这种病态得到适当的治疗,或人体的自我防卫、自我修复能力能够战胜邪毒,则人体常度会逐步恢复,疾病会趋于好转而痊愈;反之,终因三气不能同步,导致人体气脱、气竭而死亡。
六、调气解毒补虚治疗大法
调气解毒补虚是壮医独特的治疗原则。壮医以调气解毒补虚为治疗大法,但更重视祛毒;扶正补虚,必配血肉有情之品。讲究内治,更擅外治,即通过药物或非药物等外治法的刺激,直接作用于龙路、火路在体表的网结,疏通两路之淤滞,一方面直接祛毒外出,另一方面调整脏腑功能,恢复三气同步。因此,壮医在治疗方法上既讲究内治,更重视外治,且以外治为主。不管是内科疾病还是外科疾病,几乎所有的病证都可采用外治疗法,即使是用内治辽法治疗内科疾病,亦多配以外治疗法。一般的病证,仅用外治疗法即可奏效;而有些症情复杂、病情较重的疾病,则多以内服和外治多种方法并用或采用两种以上的壮医外治疗法相结合进行临床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