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章 法律行为
一、概念题
1.意思表示(北理2008年研)
答: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行为的内心效果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意思表示不仅表现表意人一定效果意思,而且通过一定表示行为,达成人与人交换意见的目的。意思表示由目的意思、效果意思两个主观要素和表示行为这一客观要素构成。
2.隐藏行为(中南财大2006年研)
相关试题:真意保留和隐藏行为(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隐藏行为是指表意人为虚假的意思表示,但其真意为发生另外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关于隐藏行为的效力,通说认为,隐藏行为中的虚假意思表示无效,隐藏的真实意思表示是否有效,应依该真实意思的相关法律确定。例如,甲欲以1万元财产赠与乙,但恐其家人反对,就伪书1万元的买卖合同,其1万元的买卖是虚假的,但其隐藏的赠与是真实的。
3.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南京大学2008年研)
答:解除条件又称消灭条件,是指民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所附条件成就时失去法律效力。附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在所附条件成就以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已经开始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当条件成就时,权利和义务则失去法律效力。解除条件的作用,是使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失去法律效力。
4.延缓条件与解除条件(中南财大2003年研)
答:(1)延缓条件又称停止条件,是指民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要在所附条件成就时才能发生法律效力。解除条件又称消灭条件,是指民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所附条件成就时失去法律效力。
(2)附延缓条件的民事行为,在条件成就之前已经成立,但效力处于停止状态。延缓条件的作用,是推迟民事行为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发生法律效力。
(3)附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在所附条件成就以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已经开始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当条件成就时,权利和义务则失去法律效力。
5.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答:附期限的民事行为,是指在民事行为中约定一定期限,并把该期限的到来作为行为人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发生、变更、消灭的前提的民事行为。民事行为通常都可以附期限,但基于社会公共利益,也有不许附期限的,其范围与不许附条件的民事行为的范围大致相同。期限和条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特点。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对民事行为效力的某种限制,都是期待中的未来事实。不同之处在于期限是将来一定能到来的;而条件则属将来是否发生不确定的事实。
二、简答题
1.辨析:只要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这个法律行为就是有效的。(北师2007年研)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是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之一,但是并不能因此而认为只要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这个法律行为就是有效的。
(1)在学理上,法律行为,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因意思表示而发生一定私法效果的法律事实。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任何一种法律行为都是行为人以追求一定法律后果为目的的有意识活动,是行为人内心意志支配的结果,因此,法律行为必然以意思表示为其构成要素。无意思表示的行为就不是法律行为。
(2)意思表示,指表意人依照自己的愿望,将欲成立法律行为的内在意志,以一定方式表示于外部的行为。依照现在学界的主流观点,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包括效果意思、表示意思和表示行为,其中效果意思是表意人内心意志的体现,表示行为是以一定方式将意思外化的行为,而表示意思是连接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的纽带。
(3)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指法律行为因符合法律规定而产生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消灭法律效力的必要事实。根据法律行为有效要件对行为效力的影响,可将其分为一般有效要件和特殊有效要件。前者是一切法律行为有效的共同要件;后者是各个具体法律行为有效的特别要件,如死因行为以行为人死亡为特别生效要件等。
依《民法通则》第55条的规定,任何法律行为都须具备以下四个有效要件:
①行为人适格,即行为人须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②意思表示真实,即行为人的外部表示与其内心的真实意思相一致。
③法律行为的内容适当即行为目的适当,它要求法律行为的内容要合法、稳妥、确定和可能。也就是说,法律行为的内容不仅不能违反法律强行性的规定、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而且要确定和可能实现。
④法律行为的形式合法。《民法通则》未明确规定行为方式是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但其规定法律行为不得违反法律。这里的“不得违反法律”除指行为内容不得违法外,行为形式不得违法也应是题中之义。
综上,意思表示只是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之一,不能认为只要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这个法律行为就是有效的。
2.简述意思表示的形式。(中南财大2005年研)
答:形式是意思表示的载体,意思表示脱离一定的形式,其内容将无法表示和存在,权利义务失去了依托,自然不能成立并发生法律效力,可见形式对意思表示的生效具有决定意义。意思表示的形式,具体言之,有两种类型:
(1)明示形式
明示形式是指行为人直接、明确地为意思表示的形式。直接、明确是明示形式的两个基本特征。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明示形式包括:
①口头形式。它是行为人用口头对话的方式进行的意思表示,包括当面交谈和电话联系等。凡法律未做特殊规定的法律行为,均可采用这一形式。口头形式简便易行、完成迅速,有利于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因而被广泛适用。但由于没有文字根据,易引起纠纷,所以对于那些内容复杂、数额较大、重要、非即时完成的法律行为,不宜采用这一形式。
②书面形式。指行为人以书面文字进行的意思表示,它有利于预防纠纷和认定责任,对于那些重大、非即时清结的法律行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默示形式
默示形式是指行为人通过一定行为间接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由于默示形式的意思表示其内在意思是通过一定行为的方式间接表示,因此其意思表示的内容需要通过行为人的行为间接地作出逻辑推理和合理判断。默示形式包括:
①推定形式。指通过行为人的积极行为推断意思表示的形式。《民通意见》第66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提出民事权利的要求,对方未用语言或文字明确表示意见,但其行为表明已接受的,就可认定为默示。即属于推定形式的意思表示。
②沉默形式。指从行为人的消极沉默中认定意思表示的形式,也称不作为的默示形式,对不作为的默示形式,当事人不能随意推定,而必须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确定其意思表示。我国立法中关于沉默形式的规定比较多。例如《民法通则》第66条规定:“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
3.简述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及其法律行为中的地位。(中南财大2010年研)
相关试题: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包括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辨析题,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1)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行为的内心效果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包括:
①目的意思。目的意思是指明民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
②效果意思。效果意思是指意思表示人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果的意思,即具有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又称法效意思、效力意思。
③表示行为。它是指行为人将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客观理解的行为。
(2)意思表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的地位
①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必备要素
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是意思表示,要求行为人必须能够自愿自由地为意思表示。这也是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区分的关键。
②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意思表示真实、自愿是民事法律行为实际生效的构成要件。若因外界的影响有瑕疵,则可能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使民事法律行为陷于无效、可变更或可撤销。
4.简述意思表示的解释。(中南财大2008年研)
答:(1)意思表示的解释的概念
意思表示的解释,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的原则和方式,阐明并确定当事人已为意思表示的正确含义。
(2)意思表示解释的原则
①意思主义。意思主义认为,意思表示的实质在于行为人的内心意思,民事行为本身是实现行为人意思自治的手段。因此对意思表示解释时,应贯彻探求真意而不拘泥于词语原则。
②表示主义。表示主义认为,内心的效果意思虽然是意思表示的起源,但当事人表现于客观效果的意思却是意思表示的核心或者根本。因此对意思表示进行解释时应贯彻客观主义原则,在表示与意思不一致的情况下,应以外部的表示为准,对于相对人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以相对人足以合理客观了解的表示内容为准。
③折中主义。折中主义认为,当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时,效力的重点既不绝对地放在意思上,亦不绝对地放在表示上,而根据具体情况或者以意思主义为原则,表示主义为例外;或者以表示主义为原则,意思主义为例外。折中主义的宗旨是全面考虑各种利益的衡平关系,既顾及相对人利益与交易安全,又顾及表意方利益。
5.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答:(1)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①民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是:
a.当事人。任何民事行为都不能没有当事人,没有当事人就无人作意思表示,有的民事行为的当事人只有一人。
b.意思表示。没有意思表示不构成民事行为,有的民事行为只需一个意思表示,如抛弃动产;有的民事行为须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如买卖合同。
c.标的。标的是指行为的内容,即行为人通过其行为所要达到的效果。
②民事行为成立的特别要件
民事行为的特别成立要件,是指成立某一具体的民事行为,除须具备一般条件外,还须具备的其他特殊事实要素。如实践性行为以标的物交付为特别成立要件;当事人约定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方为成立的,则采用书面形式为特别成立要件。
(2)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
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包括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①实质要件
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b.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c.内容妥当。
②形式要件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民事行为只要具备实质要件就发生法律效力,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民事行为还须具备形式要件才发生效力。
6.我国《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请就该项规定的立法理由做出说明和评价。(上交2005年研)
答:(1)立法背景
我国1986年《民法通则》第58条中规定了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其中第1款第3项规定,受欺诈、胁迫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是无效行为。这一规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于国有财产的保护也许是有利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会损害相对人的利益。
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国家民法都规定,受欺诈、胁迫而实施的行为是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合同法》顺应该趋势,对《民法通则》的规定进行了修改。依据该法第52条第1款和第54条第2款的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只有损害国家利益的才为无效合同,而如果只是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则为可撤销合同。
(2)立法理由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意思表示不真实将会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不健全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并非出于真意的或者不自由的意思表示。有被欺诈、胁迫、错误情形的意思表示,均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具备一定条件时,表意人可以撤销。行为人在受胁迫、受欺诈的情况下做出的意思表示,与其真意不符,如果不考虑行为人的真实意志,而使其外部的意思表示有效,并认为欺诈、胁迫等合同有效,则不利于保护行为人的意思,会纵容一些胁迫、欺诈等违法行为,而且会破坏法律秩序。
《合同法》从保护国家利益和平衡当事人利益出发,规定受欺诈、胁迫手段实施的合同行为并不当然无效,而只有该行为的结果损害国家利益时,该行为才绝对无效。这主要是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而做出的特殊安排。一般情形下,受欺诈或胁迫的合同,只损害合同当事人利益,但是损害国家利益的,则同时构成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在仅损害对方当事人利益的情况下,给受损方以选择权,让其自己决定该行为产生何种效果,能更好地体现当事人的意思,体现私法自治原则。
7.试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后果及其限制。(中南财大2005年研)
答:民事法律行为欲为有效,须满足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三项条件。只要其中任何一项条件出现瑕疵,就有可能导致法律行为无效。其中,法律规定为无效的,自始无效;因欠缺其他有效要件,法律规定为效力未定和可撤销两种民事法律行为,并非一律当然无效。对该两种民事法律行为,法律规定了一定的补救措施。按照法律规定的途径和要求,当事人予以追认或者发生了法律规定的法律事实,即可使该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有效,使效力未定和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达到当初预期的目的,或者使其归于无效。
(1)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该行为是指行为因欠缺某种有效要素而致使其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其主要特征是行为的法律效力不确定并可补救,一经享有追认权的人予以追认,便自始有效。常见的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有:行为能力欠缺的;处分权欠缺的;代理权欠缺的;代表权欠缺的;同意欠缺的等。对于效力未定法律行为,各权利人若为追认,则须以明示的方式为之,不存在默认或推定的追认,且须向相对人作出,追认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若为拒绝,则可以明示方式、默示或推定方式为之。
决定未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权利并非追认权人单方独有,追认权人的相对人享有催告权,即相对人得知法律行为有效力欠缺的事实后,将此事实告之追认权人并催其在一定期限内追认或拒绝的确定意思表示的行为。合同法在欠缺代理权的催告期限中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
(2)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该行为指民事法律行为基于法律规定之效力瑕疵而由行为人行使撤销权使其效力归于消灭的行为。其性质属于相对有效的行为,在权利人行使撤销权并由司法机关撤销之前,它是已生效并受法律保护之行为,而一旦裁定撤销,其效力才归于消灭。显失公平、重大误解依合同法第54条规定的欺诈、胁迫、乘人之危属可撤销行为。撤销权在下列两种情形下消灭,使可撤销法律行为的有效性质固定下来:
①当事人在除斥期间内未行使撤销权的。《关于适用(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3条规定,可变更或可撤销的行为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一年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撤销的,法院不予保护。合同法第55条规定,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②具有撤销权的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示放弃撤销权,使可撤销行为变为有效的法律行为,撤销权人不得反悔。
对于可撤销的法律行为,当事人可选择撤销或变更,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不得撤销。
8.比较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有关法律行为效力方面规定的异同。(北邮2006年研)
答:(1)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有关法律行为效力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
对比民法通则,合同法更加强调意思自治,公序良俗的定位愈加合理,鼓励交易的原则落到实处。这主要体现在:
①合同法减少了无效合同的范围
a.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使对方订立的合同,仅在损害国家利益情况下才无效,否则受害方可请求变更或撤销。
b.民法通则规定违反法律的合同无效,合同法将法律的范围限制在强制性规定内,扩大了合同生效的范围,并且进一步规定了违反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订立的合同无效。
c.合同法放弃了民法通则中关于“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合同无效的规定,这也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需要。
d.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在民法通则中为无效合同,而在合同法中则为效力待定合同,赋予法定代理人以追认权。
②明确了效力待定合同的范围
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属于民法总则中的民事行为问题,《民法通则》没有明文规定,《合同法》对效力未定的合同作了一些规定。效力未定民事行为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a.欠缺民事行为能力的行为;b.无权处分的行为;c.无权代理(狭义的无权代理)的行为。
③增加了可撤销合同的范围
a.《民法通则》第58条第1款第3项规定,受欺诈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是无效行为。《合同法》第54条第2款对《民法通则》的规定进行了修改,受欺诈所为的民事行为是可撤销的行为。
b.《民法通则》第58条第1款第3项规定,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是无效行为。《合同法》第54条第2款规定,乘人之危的合同是可以撤销的合同。
(2)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有关法律行为效力方面规定的相同之处
在以下情形中,合同法和民法通则在法律行为效力方面的规定相同:
①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订立的合同无效;
②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订立的合同无效;
③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订立的合同无效;
④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无效。
总之,合同法以鼓励交易为原则,赋予了合同当事人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体现了民法意思自治原则,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9.简述无权处分的法律后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答:(1)无权处分的概念
根据我国现行立法,无权处分行为,是指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的财产,以引起财产权利变动为目的的行为。
(2)无权处分的法律后果
①无权处分行为经权利人追人的,自始发生效力。权利人追认向无权处分人或者相对人表示均可。关于追认的方式,较多的学者认为,追认为不要式行为,也有学者认为追认应当用明示方法。
②处分后取得权利的,自始发生效力。无处分权人处分时没有处分权,但在处分后可能取得处分权。
③对无权处分行为权利人不追认,处分后也没有取得处分权的,自始对权利人不发生效力。
三、论述题
1.试论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基本类型及其规范模式。(东南大学2004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类别和法律后果。(简答题,苏州大学2012年研)
(2)试述意思与表述不一致的几种情形。(中山大学2010年研)
(3)论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类型与效果。(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是指表意人的内心意思与外在表示不一致,如甲欲将自家种的西瓜卖给乙,但嘴上却说送给乙。基本类型及其规范模式包括:
(1)单独虚伪表示(心中保留)
单独虚伪表示,又称真意保留、心中保留(有的译为心意保留),是指表意人把真实意思保留心中,所作出的表示行为并不反映其真实意思,是一种自知并非真意的意思表示。
虚伪表示的构成要件是:①一方当事人实施的虚伪表示行为,在内容上具有法律价值,并使人感觉其愿受其约束;②当事人表示的意思与真实意思不一致,并且自知其不一致,并不期望发生效力,也不准备履行所发生的义务。至于当事人进行虚伪意思表示的动机不具有任何意义。
关于虚伪表示的效力,通说认为虚伪表示原则上有效,表意人应受该表示的约束,以保护交易安全。但相对人明知表意人的表示与意思不一致的,该表意行为无效。
(2)通谋虚伪表示
通谋虚伪表示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不表示内心真意的意思表示。例如,债务人为逃避债务与友人通谋制造假债权或者虚伪让与财产。
通谋虚伪表示的构成要件是:①表意人欠缺内心的真意;②表意人此项非真意的意思表示为对方所明知;③对方故意实施非真意的合意表示。通谋虚伪表示以表意人与相对人的意思联络为核心,如果不存在通谋的意思联络,则不构成通谋虚伪表示。
关于通谋虚伪表示的效力,通说认为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所为的意思表示原则上无效,但为保护交易安全,不得以其无效对抗善意第三人。
(3)隐藏行为
隐藏行为是指表意人为虚假的意思表示,但其真意为发生另外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
关于隐藏行为的效力,通说认为,隐藏行为中的虚假意思表示无效,隐藏的真实意思表示是否有效,应依该真意思的相关法律确定。
(4)错误
错误是指表意人为表意时,因认识不正确或者欠缺认识,以致内心的真实意思与外部的表现行为不一致。
①错误的构成要件。构成要件有:a.错误是由表意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b.表意人的内心真意与表示不一致;c.表意人不知其内心真意与表示不一致;d.错误必须具有严重性,即足以影响表意人决定为意思表示;e.错误是否存在,以意思表示成立之时为决定标准。
②错误的种类。
a.动机错误。在特别容易发生错误的意志形成阶段发生的错误,称为动机错误。如甲原以为乙要与他结婚,就到某首饰店订购结婚戒指两枚,而乙是与他开玩笑,甲订购结婚戒指的错误就属于动机错误。在动机错误的情况下,表意人一般不得因此撤销民事行为。
b.内容错误。是指意思表示的内容有错误。主要包括:第一,对当事人的错误,又称当事人同一性的错误。第二,行为性质的错误。如误将买卖当赠与,误将租赁当借用。第三,标的物本身的错误,又称标的物同一性的错误。如误将淀粉当成面粉出卖。以上两种错误均可成为撤销民事行为的理由。
c.表示行为的错误。表意人若知其事情即不为该意思表示为表示行为错误。如误将韩元写成美元、误将租赁权写成地役权、抵押权人误信抵押无效而同意涂销抵押登记等。表示行为错误可成为撤销之理由。
d.传达错误。由于传达人或者传递机关的错误而使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发生的错误,为传达错误。传达错误属于表示行为的错误。传达错误虽然不为表意人的错误,但传达人是由表意人选任的为其表达意思的人,故传达错误应视为表意人的表示行为的错误。
e.受领人错误,又称误解。受领人受错误理解的影响而作出的意思表示,为受领人错误。在受领人受错误理解的影响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情况下,受领人可撤销自己的意思表示。
2.论意思表示瑕疵与法律行为效力之关系。(中南财大2005年研)
相关试题:论意思表示的欠缺和瑕疵及其效力。(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
答:意思表示是由内心的意思和外部表示所构成。意思与外部表示不一致以及意思表示不自由,是意思表示有瑕疵。意思表示瑕疵,就是意思表示不真实,内心意愿与行为表示不一致,达不到行为人预期目的的行为。
(1)意思表示瑕疵的类型
①欺诈,是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或作虚假表述使人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②胁迫,是故意实施不法行为,使人陷入恐惧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胁迫是一种违法的威胁。合法的威胁不构成胁迫,例如以起诉要挟,就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胁迫。
③乘人之危,是不正当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迫使其接受不利条件的行为。乘人之危的目的,是追求不公平的后果。
④重大误解,当事人因他人或自己的过失陷入重大错误而实施的意思表示,是重大误解的行为。
法律行为是由意思表示和法律事实构成的,意思表示瑕疵直接影响着法律行为的效力,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意思表示瑕疵导致全部法律行为无效
根据《民法通则》第61条的规定,对于因意思表示瑕疵而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的法律行为,其效果是:
①如果这类行为所约定的义务尚未履行,那么就无需再去履行。因为它们根本不能使义务人负担义务。
②如果这类行为所约定的义务正在履行之中,那么应即中止履行。对于业已履行的部分,须按下面的原则处理:
a.返还财产。在给付了财产的情况下,受领财产的一方应将该财产返还相对人。这是因为,自从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之时,受领财产的一方继续占有该财产就丧失了法律依据,因而有义务将财产返还给相对人;如果仅仅是当事人一方取得了财产,那么该当事人负返还义务;如果当事人双方对等地取得了财产,那么双方应当相互返还财产。如果财产已不存在,无法返还的,应折价赔偿。
b.赔偿损失。如果民事行为无效给对方或者第三人造成了损失,还应当赔偿损失。如果损失是一方的过错造成的,则仅过错方赔偿;如果双方都有过错,则由双方承担各自应负的责任。
c.追缴财产。这应属于公法上的责任。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应当追缴双方已取得的或者约定取得的财产,分别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应当注意的是,不仅要追缴双方已取得的财产,还要追缴其约定取得的财产。
d.解决争议条款之有效。在双方民事行为无效后,该行为中关于解决双方争议的意思表示,可以独立发生法律效力,不因该行为无效或被撤销不发生法律效力。《合同法》第57条规定:合同无效、被撤销或者终止的,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3)意思表示瑕疵导致部分民事行为的无效
一项民事法律行为当中,如果仅是局部内容存在缺陷,存在无效或可撤销的原因,而其余部分不存在缺陷,并且仍然可以单独设定、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那么存在缺陷的部分属于无效或被撤销,其余部分则仍然可以有效。《民法通则》第60条规定:民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4)意思表示瑕疵导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效果
可撤销行为,是因为有法定的重大瑕疵而须以起诉变更或者撤销的民事行为。民事行为如果意思表示有缺陷,不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生效要件的,按理都是无效的。但民法基于意思自治原则,对于只涉及当事人而不涉及国家或第三人利益的意思有缺陷的民事行为,其有效还是无效的选择权赋予行为人自己,即赋予当事人撤销权或变更权,其若选择有效则放弃行使权利,若选择无效,则可行使撤销权或变更权。一旦当事人行使了撤销权或者变更权,则被撤销或被变更部分的行为,就视同无效民事行为,自始不发生效力。
①撤销权。民事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可撤销原因时,法律赋予行为人撤销权。在双方民事法律行为中,撤销权由何人行使,如欺诈行为中,双方都得行使还是欺诈人不得行使,只有欺诈相对人行使,《民法通则》笼统规定为“当事人”,《合同法》第54条明确规定只有“受损害方”可以行使。因此,撤销权的主体是受害人。撤销权须以诉讼方式行使,若当事人不行使撤销权,则属于《合同法》第55条第2项规定: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的情形。
②变更权。变更是指消除既有意思表示中错误或者显失公平的成分,使之成为无瑕疵民事法律行为的权利行使行为。
3.试述民事法律行为及其与无效民事行为的区别。(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1)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属于表示行为的一种,是指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的表示行为。“民事行为”这一概念是我国《民法通则》的创造。在《民法通则》中,民事法律行为仅是民事行为的一种,是指“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除民事法律行为外,尚有其他效力类型的民事行为,如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等。
(2)无效民事行为
我国民法通则虽使用了传统民法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却摒弃了“无效的法律行为”一词,独创了“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无效民事行为包括绝对无效的民事行为、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民事行为。其中绝对无效的民事行为,是指自始、绝对、确定、当然永久不发生当事人依其意思表示所欲达到的法律效果的民事行为。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民事行为是指可撤销或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因被撤销或未被追认而溯及既往地不发生当事人意欲达到的法律效果的民事行为。
(3)二者的区别
①二者的构成要件不同。依照《民法通则》第55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b.意思表示真实;c.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而无效民事行为的发生事由则是: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的民事行为以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性规范的民事行为;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b.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被撤销。c.效力待定的合同被确定不发生效力。
②二者的效力不同。有效的民事行为实现的是行为人所期望的法律效果,其法律效果依当事人的意思而产生。无效民事行为的法律效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a.民事行为被确认绝对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后,当事人取得财产且原物仍存在的,交付财产的一方可行使所有物返还请求权;原物不存在的,交付财产的一方可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b.如系由一方或双方的过错造成,皆发生赔偿损失问题,要由有过错的一方向无过错的一方赔偿因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所发生的损失。在双方皆有过错的情况下,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c.在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时,追缴双方所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给第三人。
四、案例分析题
1.甲乙夫妻以共同财产建房屋一栋,到登记机关登记,由于登记工作人员的错误,只登记甲为所有人。甲后来把房屋卖给了丙,付款后丙入住,但是没有办理过户手续。丙为了确定,去查阅了房屋登记,房屋所有人确实是在甲的名下。半年后,乙发现,并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双方的合同无效。(北大2007年研)
(1)房屋买卖合同有没有效力?
(2)受让人可否取得房屋所有权?
(3)各当事人如何保护各自的合法权益?
答:(1)房屋买卖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无权处分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本案中,甲向丙出售的房屋是甲乙共同财产,甲无权单方面处分该房屋,因而其处分行为是无权处分,应当认定为效力待定的合同。
(2)受让人不能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
根据《物权法》第九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甲和丙之间虽然签订了合同并支付了价款,但是由于其未办理过户登记,所以不能取得所有权。
(3)对于乙而言,他可以选择追认甲和丙之间的合同,并要求甲将房款作为夫妻共有财产。乙也可以拒绝追认,要求丙搬出房间,甲与丙之间的合同自始不发生效力。
对于丙而言,他可以催告乙对合同进行追认,从而使合同生效,并要求甲乙为其办理过户手续。如果乙拒绝追认导致合同无效的,丙可以向甲索要支付的价款并且赔偿损失。
假如丙仍不知道甲为无权处分,其可以要求甲为其办理过户登记。
2.黄某被派去深圳工作一年,临行时将电视机委托给同事张某保管和使用,后又告知张某可以适当价格卖掉。粱某得知此消息后,找到张某,表示想买下这台彩电,但又不愿多出钱。梁对张说,你给黄写封信,告诉他彩电的显像管出了毛病,图像不清,要求他降价出售。张某考虑到与梁某平时关系不错,就按梁某的意思给黄某写了信。黄某回信说如果真是显像管坏了,可以降低价格卖掉。于是张某就以500元的低价将彩电卖给了梁某。黄某从深圳回来后,知道了买卖彩电的真相,要求梁某返还彩电。梁某说,20天前已以1000元的价格卖与王某。经查,王某买下电视时对以上情况并不知情,1000元的价格与市价相差无几,但在5天前,王某一家及邻居戴某看电视时,该电视突然爆炸,炸伤王某及戴某,并造成其他财产损失近2000元。又查,该彩电的核心部件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北化工2008年研)
根据上述案情,回答下列问题:
(1)张某、梁某买卖彩电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效力如何?
(2)黄某可以请求张某、梁某承担什么责任?
(3)梁某与王某买卖彩电的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
(4)王某可以向谁要求赔偿损失?请求依据是什么?
(5)戴某可以向谁要求赔偿损失?请求依据是什么?
答:(1)张某和梁某买卖彩电的行为属于代理人和第三人恶意串通,欺诈被代理人,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行为,该行为为可撤销的行为,经黄某撤销,该行为自始无效。具体分析如下:
黄某授权张某以适当价格卖电视机,而张某与梁某欺骗黄某电视机质量问题,以低价买得电视机,依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规定,该行为是可撤销的,且自撤销之日起自始无效。
(2)黄某可以请求张某和梁某对其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具体分析如下:
①张某实为受黄某委托,代理其卖电视机。但作为代理人,与第三人梁某恶意串通,使得电视机以不当的低价售卖,给黄某造成了经济损失。
②依据《民法通则》及其相关法律的规定,代理人和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应当对被代理人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梁某与王某买卖电视机的行为合法有效,具体分析如下:
①梁某买得的电视机因黄某的撤销行为而使合同自始无效,因此取得的电视机应当返还给所有人黄某,梁某依法对电视机没有处分权。
②梁某与王某订立的电视机买卖合同的效力不受梁某无处分权的影响,同时王某因符合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即王某购买电视机为善意,对梁某以欺诈方式购得电视机并不知情,同时以合理的市价购买,且已经实际交付占有,所以可以依法取得电视机的所有权。
(4)王某可以向梁某、电视机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请求赔偿损失。请求依据具体分析如下:
①王某与梁某订立的电视即买卖合同合法有效。梁某应当承担电视机的质量瑕疵担保责任,对因电视机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梁某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②依据《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因产品瑕疵遭受人身损害的产品的购买人和使用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综上所述,王某可以向梁某和电视机的生产者、销售者请求赔偿损失。
(5)戴某可以向电视机的生产者或销售者请求赔偿,具体依据分析如下:
①戴某作为电视机的观看者即使用者,可以以《产品质量法》为依据,请求电视机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承担产品质量瑕疵责任。
②戴某与电视机之前的所有人或出卖人没有法律关系,且虽在王某家看电视遭受损失,但电视爆炸王某没有过错,不构成侵权,因此对戴某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
3.张林在菜市市区内有私房三间,因其在外地工作,这三间房屋一直由其姐张英看管,并由张英的女儿秦芳居住。某天张英擅自以张林的名义将这三间房屋出卖给了李石。有关的买卖合同载明:房屋价款为20万元,由李石在本合同订立后的10天内交付。张英在收款后暂时不将这三间房屋交付给李石,而是在半年内待到秦芳在当地买到住房并搬走后,自搬走之日起10天内再将这三间房屋交付给李石。在此合同订立后的第5天,李石就将20万元房屋价款交给了张英。张林在得知张英擅自卖房的消息后极为生气;但当张英将那20万元送来时,张林觉得数目还可以,于是便全数收下并存入银行,从而认可了房屋被卖的既成事实。不久之后,张林在一次海难事故中死亡。(南京大学2005年研)
需要回答的问题是:
(1)请指出张英擅自出卖张林房屋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并说明理由。
(2)请根据存在于其中的有关约定指出那个房屋买卖合同是什么性质的民事法律行为,并说明理由。
(3)如果那个房屋买卖合同属依法成立,那20万元房屋价款可不可以由张林的继承人继承?为什么?
答:(1)张英擅自出卖张林房屋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行为。理由分析如下:
因为张林才是房屋的所有权人,依法享有对该房屋的处分权,而张英只是该房屋的保管人,无权处分该房屋。
(2)该房屋买卖合同属于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理由分析如下:
①《物权法》第15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因此,虽然此处张英并无对房屋的处分权,但这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②《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张英订立合同时虽无处分权,但是其处分行为事后得到了张林的追认,因此,仍为有效。
③虽然合同中约定,张英在收款后暂时不将房屋交付给李石,但是这属于合同的履行问题,并不影响该合同的效力。
④该合同中张英与李石都属完全行为能力人,双方的意思表示真实,合同内容和行为合法,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该合同有效,属有效民事法律行为。
(3)20万元的房屋价款可以由张林的继承人继承。理由分析如下:
本案中,张林收下张英送来的20万元可以视为其对张英无权处分行为的事后追认,因此,该处分行为对张林发生效力,张林将其存入银行,取得对该笔金钱的所有权,依《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其继承人可以继承该笔房屋价款。
4.甲汽车销售公司与乙汽车制造公司签订了一份轿车买卖合同。由于甲公司的业务员丁某对汽车型号不太熟悉,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将甲公司原先想买的B型号轿车写成了A型号轿车。虽然乙公司提供的型号不是甲公司原想购买的B型号轿车,但A型号轿车销量也不错。甲公司因此按照合同约定提货并支付了货款。(中山大学2010年研)
请结合此案回答下列问题:
(1)丁某的行为属于合同法的什么行为?其效力如何?
(2)甲公司在支付货款后是否还能行使撤销权?
答:(1)丁某的行为属于合同法中的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依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属于可撤销的法律行为。
在甲乙的轿车买卖合同中,甲乙所达成的是对买卖B型轿车的合意,而丁某的笔误造成了合同条款与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相背离,属于意思表示错误,当事人可以依法行使撤销权。撤销权一旦行使,其效力溯及既往,合同自始无效。
(2)甲公司在支付货款后可以依其他撤销事由行使撤销权,但是不得就合同标的错误这一问题主张撤销权的问题。
本案中,虽然一开始存在着标的物认识错误的撤销事由,但是,由于A型号轿车的销量也不错,甲公司才按照合同约定提货并支付了货款,这里甲公司的行为其实是对A型号轿车的默认,属于新的合意,甲乙双方就A型号的轿车买卖达成新的合同,因此,甲公司在支付货款后不得再就此事由主张撤销权。当然,如果合同存在其他撤销事由的,甲公司仍得就该事由主张撤销权的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