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武汉大学416宏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共6个名词,每个5分,共30分)
1奥肯定理
【考点】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高鸿业第7版第16章第3节)
【解析】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利用美国的数据,提出了经济周期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经验关系,即奥肯定律。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y-yf)/yf=-α(u-u*),其中,y为实际产出,yf为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α为大于零的参数。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如果政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奥肯定律所揭示的数量关系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它毕竟说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2自然失业率
【考点】失业与通货膨胀(高鸿业第7版第16章)
【解析】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它取决于离职率和就职率。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3消费物价指数
【考点】生活费用的衡量(曼昆第7版第24章第1节)
【解析】消费价格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消费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消费价格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之一。
4边际要素成本
【考点】买方垄断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高鸿业第4版第8章第8节)
【解析】边际要素成本是指生产者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导致的这种生产要素的总成本的变化量。
①如果这种生产要素所处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在这个要素市场上企业作为购买者,它仅仅是一个价格接受者,从而企业所面临的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是水平线,则这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变化不会导致该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相应地,这种生产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就会保持不变,始终等于该生产要素的价格。
②如果这种生产要素所处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在这个要素市场上,企业作为购买者对市场价格具有影响力,从而企业所面临的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是斜率为正的曲线,则这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会导致厂商支付的要素价格的上升。相应地,这种生产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就会随着其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增,并且这个边际要素成本要高于该生产要素价格。
5需求弹性
【考点】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高鸿业第7版第2章第5节)
【解析】需求弹性一般可以分为需求价格弹性,交叉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这三类。
①需求价格弹性是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也就是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公式为:
Ed=-(dQ/dP)·(P/Q)
②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替代品的交叉价格弹性为正值,互补品的交叉价格弹性为负值。其公式为:Exy=(dQx/dPy)·(Py/Qx)。
③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它是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的收入量的变动率的比值。其公式为:EM=(dQ/dM)·(M/Q)。
6外在经济
【考点】成本论(高鸿业第4版第5章)
【解析】外在经济也称为外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当一个行业拥有众多厂商时,只要整个行业的规模和产量发生变化,必然引起与企业有关的某些外部条件的改变。即使个别企业内部的生产方式可能没有任何变化,但外部条件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收益。如果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使个别厂商的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为外在经济。
外在经济可以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分为技术性外在经济和金融性外在经济。技术性外在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发展,个别厂商可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非货币因素的便利条件,从而产生外在规模经济。金融性外在经济是指随行业的发展,个别厂商在融资、结售汇等货币方面受到影响而发生的外在规模经济。
外在经济的前提条件是行业规模的扩大,行业中其他方面的便利因素为个别厂商提供了效益,因此外在规模经济表现在平均成本曲线上,厂商整个平均成本曲线向下移动。
二、简析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析市场失灵的原因与对策。
【考点】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高鸿业第7版第11章)
【解析】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导致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
(1)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①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时,当价格大于边际成本时,就出现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垄断的产生使得资源无法得到最优配置,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②外部影响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影响的存在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换句话说,即使假定整个经济仍然是完全竞争的,但由于存在着外部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③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增加消费并不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消费者对其支付的价格往往是不完全的,甚至根本无需付费。在此情况下,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的调节作用就是有限的,甚至是无效的。由于公共物品的消费存在免费搭便车的问题,所以很难通过竞争的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问题。
④信息不完全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信息不能全面地把握,不能完全利用交易有关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供求双方的信息通常具有不对称性或不完全性。一旦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就会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市场失灵。由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后果通常包括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问题。
(2)解决市场失灵的对策
①垄断的矫正措施
由于垄断会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因此也就产生了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必要性。政府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方式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控制市场结构,避免垄断的市场结构产生;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管制;对垄断企业进行税收调节;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对自然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
②外部影响的矫正措施
就外部影响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微观经济学理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使用税收和津贴;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
③公共物品的矫正措施
对于公共物品而言,市场机制作用不大或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在此情况下,由政府来生产公共物品应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对于大多数有特殊意义的公共物品,由政府或政府通过组建国有企业来生产或向市场提供,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例如国防、公安等。为了较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现在更多地采用非市场化的决策方式,例如投票,来决定政府应提供多少公共物品。
④不完全信息的矫正措施
政府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的方法主要有:针对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信息不充分所造成的影响;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即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2为什么市场均衡或利润最大化的一般条件是MC=MR?
【考点】完全竞争市场(高鸿业第7版第6章)
【解析】MR=MC是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如下:
令厂商的利润等式为:π(Q)=TR(Q)-TC(Q)。
对厂商的利润等式求导数,得:dπ(Q)/dQ=dTR(Q)/dQ-dTC(Q)/dQ=MR(Q)-MC(Q)。
当厂商利润最大化时,有:dπ(Q)/dQ=MR(Q)-MC(Q)=0。
即:MR=MC。
所以,厂商根据MR=MC的原则确定最优的产量,以实现最大的利润。
3简析乘数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模型。
【考点】经济周期——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内容(高鸿业第4版第21章第9节)
【解析】乘数原理描述的是投资水平的变动会引起产出数倍变动。加速原理用来描述产出水平变动对投资的影响。乘数-加速数模型描述了乘数和加速数交互作用导致经济周期变化的过程。投资影响收入和消费(乘数作用),反过来,收入和消费又影响投资(加速数作用)。萨缪尔森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可用来解释经济周期性。分析如下:
(1)经济发展初期,当出现投资数量的增加时,投资数量的增长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增加。当社会仍存在可利用资源时,在加速数的作用下收入的增长会导致投资的更快上涨,而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2)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加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峰顶并开始下降时,加速数的作用会使投资下降更多,而投资的下降又使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会持续下降,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3)收入的持续的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当投资减少到一定程度,仍在生产的企业需要进行更新设备的投资时,乘数原理的作用会使收入开始上升,上升的国民收入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又一次使经济进入扩张阶段,于是,一次新的经济周期又开始了。
4简析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考点】AD曲线(高鸿业第7版第15章第1节)
【解析】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分析得出:
(1)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方法来看
图1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如图1所示,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将P1和对应的国民收入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假设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将P2和对应的国民收入y2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2。从而可以得出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AD。
(2)从总需求曲线的产生效应来看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三个因素。
①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更富有,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需求量更大。相反,物价水平上升降低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变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②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更多的用于投资品的支出,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相反,物价水平上升提高了利率,抑制了投资支出,并降低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利率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③汇率效应。当一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利率下降时,本币在外汇市场上的真实价值下降了。这种贬值刺激了该国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相反,当一国物价水平上升并引起利率上升时,本币的真实价值就会上升,而且这种升值减少了该国的净出口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汇率效应就构成了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另一个原因。
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三、计算题(共4道题,共40分)
1已知某商品的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分别为:QD=14-3P,QS=2+6P。试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
解:市场均衡时,需求和供给相等,即:QD=14-3P=QS=2+6P,可得市场均衡价格为:P=4/3,市场均衡产量为:Q=10。
此时,需求价格弹性为:Ed=-(dQ/dP)·(P/Q)=3×[(4/3)/10]=0.4。
供给价格弹性为:Es=(dQ/dP)·(P/Q)=6×[(4/3)/10]=0.8。
2一个完全竞争的厂商使用劳动和资本从事生产,在短期内,劳动的数量可变而资本的数量不变。厂商根据资本和劳动估计出的成本方程如下:LTC=2Q3/3-16Q2+180Q,STC=2Q3-24Q2+120Q+400。
(1)厂商预期的长期最低价格是多少?
(2)如果要素价格不变,在短期内,厂商将继续经营的最低产品价格是多少?
(3)如果产品价格为120元,那么在短期内厂商将生产多少产品?
解:(1)对于长期而言,厂商预期最低价格将使其利润为零,即P=minLAC。
由题意知,LAC=2Q2/3-16Q+180,则dLAC/dQ=4Q/3-16=0,解得Q=12。
代入可得minLAC=84,所以厂商预期的最低价格为:P=84。
(2)如果要素价格不变,在短期内,厂商将继续经营的最低产品价格是P=minSAVC,厂商会在停止营业点经营。
由题可得:SAVC=2Q2-24Q+120,故:dSAVC/dQ=4Q-24=0,解得:Q=6。
代入可得minSAVC=48,所以厂商预期的最低价格为:P=48。
(3)在价格为P=120时,厂商的短期利润函数为:π=120Q-2Q3+24Q2-120Q-400;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Q=120-6Q2+48Q-120=0;
解得:Q=8。
如果产品价格为120元,那么在短期内厂商将生产8单位。
3已知Y=20N-0.1N2,Nd=100-5(W/P),NS=5(W/P)。试求:
(1)均衡实际工资;
(2)均衡就业水平;
(3)价格为1.2时的货币工资;
(4)劳动的边际产出。
解:(1)劳动市场出清时,劳动的供给和需求相等,即有:100-5(W/P)=5(W/P),解得:W/P=10,即劳动市场均衡的实际工资为10。
(2)把W/P=10代入NS=5(W/P)中得,均衡就业量为:N=50。
(3)当P=1.2,W/P=10时,名义货币工资为:W=10P=12。
(4)劳动的边际产出为:MPN=dY/dN=20-0.2N=20-0.2×50=10。
4在一个封闭经济中:
(1)消费函数是:C=200+0.75(Y-T),投资函数为:I=200-25r,政府购买和税收都是100,求出这个经济的IS曲线方程。
(2)假设其货币需求函数为:(M/P)d=Y-100r,货币供给M是1000,物价水平P是2,求出这个经济的LM曲线方程。
(3)找出均衡利率r和均衡收入水平Y。
(4)假设政府购买从100增加到150,IS曲线会移动多少?新的均衡利率和收入水平是多少?
(5)假设货币供给从1000增加到1200,政府购买又回到100。LM曲线会移动多少?新的均衡利率和收入水平是多少?
(6)用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最初值,即政府购买和税收都是100,货币供给为1000,假设物价水平从2上升到4,会发生什么变化?新的均衡利率和收入水平是多少?
(7)从最初的IS、LM方程中推导出总需求方程。
解:(1)由三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
Y=C+I+G=200+0.75(Y-100)+200-25r+100=0.75Y+425-25r
可得IS曲线方程为:Y=1700-100r①
(2)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1000/2=Y-100r,可得LM曲线方程为:Y=500+100r②
(3)①②两式联立可得:
解得均衡利率为:r=6,均衡收入水平为:Y=1100。
(4)假设政府购买从100增加到150,可得新的IS曲线为Y=1900-100r。联立新的IS曲线和原有LM曲线,可得:
解得均衡利率为:r=7,均衡收入水平为:Y=1200。
(5)假设货币供给从1000增加到1200,新的LM曲线方程为:Y=600+100r。联立新的LM曲线和原有IS曲线,可得:
解得均衡利率为:r=5.5,均衡收入水平为:Y=1150。
(6)假设物价水平从2上升到4,则价格变化后的LM曲线方程为:Y=250+100r。
联立新的LM曲线和原有IS曲线,可得:
解得均衡利率为:r=7.25,均衡收入水平为:Y=975。
(7)最初的IS方程为:Y=1700-100r;
最初的LM方程为:1000/P=Y-100r;
联立可得总需求方程为:Y=500/P+850。
四、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在市场均衡状态下,买者和卖者都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社会福利最大?
答: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众多的市场。在这些市场中,供给者和需求者相互联系,共同制约。其中任何一个市场上的需求或供给发生变动,不仅影响它们各自市场上的价格,而且影响到其他市场的供求,从而使得许多市场价格发生变动。
(1)一般均衡是指所有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它是相对于局部均衡而言的。
具体地讲,就单个消费者来说,他面对既定的市场价格,使用现有的资源,通过购买和出售,来实现自身的效用最大化。此时,消费者处于均衡,从而形成对产品(组合)的需求。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总和构成了商品的市场需求。
单个生产者在既定的价格下购买生产要素,利用成本最低的生产技术生产各种产品的组合,并以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当厂商获得最大利润时,厂商处于均衡,从而形成对产品的供给。所有厂商供给的总和构成了产品的市场供给。如果所有厂商的成本函数相同,那么在厂商处于均衡时,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
对所有的商品而言,当消费者的超额市场需求(消费者的需求量减最初拥有量)恰好等于厂商的市场供给时,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可以证明,如果所有经济当事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都是连续的,并且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满足预算约束,那么对于任意价格,瓦尔拉斯定律成立,并且存在一系列价格,使得所有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
(2)在一般均衡的实现过程中,除了经济当事人需要满足的条件以外,最终均衡的实现还要借助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即市场拍卖者的存在。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价格就是反映市场供求变动的晴雨表。如果某一行业的利润较高,其他行业中的资源就会转移到该行业中来。这样,在市场机制中如同存在一个拍卖者,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动调整资源的配置:如果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下需求量超过供给量,那么他就提高价格;反之,他就降低价格,直到所有的市场上的供给等于需求为止。如同单个商品的价格决定一样,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决定一系列的市场均衡价格,使得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3)西方经济学认为,无论是在产品市场,还是在要素市场,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的经济活动都表现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自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产品市场和每个生产要素市场进而所有的市场都实现了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在这样的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中,每一种产品都以最低的成本被生产出来,每一种产品也都以最低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足,厂商获得最大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根据各自对生产的贡献都得到了相应的报酬。
福利经济学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进而论述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样,在市场均衡状态下,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实现了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同时社会福利最大。
2试析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对策。
答:(1)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①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在总产量达到一定产量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或者当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变动主要源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
②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和利率推动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水平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工资-价格螺旋。
利率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③结构性通货膨胀
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生产部门的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也应当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对比部门可分为: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和生产效率低的部门;迅速发展的部门和渐趋衰落的部门;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
(2)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①需求政策
如果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总需求过度膨胀引起的,那么紧缩需求就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减少总需求的途径主要有:
a.财政方面的紧缩措施。包括削减政府支出;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和公共福利支出;增加赋税,以抑制私人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但是,财政支出有很大的刚性:教育、国防、社会福利的削减都是阻力重重;增加税收更会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
b.货币政策的紧缩措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有时并不是指货币存量的绝对减少,而只是减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以遏制总需求的急剧膨胀。当然货币当局也可以采用传统的中央银行三大政策工具,限制银行信贷规模,绝对减少货币存量。货币学派更注重货币政策的作用,认为只有将货币增长率最终降低到接近经济增长率的水平,物价才可能大体稳定下来。
②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又称为工资物价管制政策,是指政府制定一套关于物价和工资的行为准则,由价格决定者(劳资双方)共同遵守。其目的在于限制物价和工资的上涨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同时又不致造成大规模的失业。收入政策主要针对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形式:以指导性为主、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如果工资、物价增长率保持在政府规定的幅度之内,就以减税作为奖励;否则,就以增税作为惩罚。强制性限制,即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实行暂时冻结。
③供给政策
以拉弗等为首的供给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与供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货膨胀损害经济的供给能力,而供给不足、需求相对过剩又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货币量过多也是相对于供给过少而言的。因此,治理通货膨胀关键在于增加生产和供给。增加生产意味着经济增长,可以避免单纯依靠紧缩总需求而引起衰退的负面效应。
要增加生产和供给,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减税。减税可以提高人们的储蓄和投资的能力与积极性。同时配合以其他政策措施:一是削减政府开支增长幅度,争取平衡预算,消灭财政赤字,并缓解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二是限制货币供给增长率,稳定物价,排除对市场机制的干扰,保证人们储蓄与投资的实际效益,增强其信心与预期的乐观性。
改善劳动市场结构的人力资本政策也是供给政策之一,主要包括:对劳动者进行再就业的训练;提供有关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减少对就业和转业的限制,指导和协助失业人员寻找工作;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熟练要求程度较低的部门以扩大就业;由政府直接雇用私人企业不愿意雇用的非熟练工人,使他们得到训练和培养,提高就业能力。
④结构调整政策
考虑到通货膨胀的结构性,一些经济学家建议应使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从而避免某些产品(特别是某些关键性产品,如食品、原材料)供求结构性失调而导致物价上涨。对此,可以实行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影响需求和供给的结构。
⑤政策的可信性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可信的、公开宣布的政策,如严格按名义GDP控制货币发行量,可以用较低的产出和就业减少为代价降低通货膨胀率。因为惯性的通货膨胀是以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基础的。可信的货币政策可以使人们相信,一种意外的冲击不会引起持续性的通货膨胀,从而不会形成预期的通货膨胀。而在已经存在持续性通货膨胀,并且已经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如果人们坚信政府会坚定地采取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则他们就会迅速调整预期,从而消除通货膨胀的惯性,也就是说,这种信念将会“自我实现”。
⑥促进竞争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在竞争性的市场中,任意提价的行为会受到抑制。因此应该取消或减少对竞争的限制,并采取促进竞争的政策。增强市场的竞争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助于抑制价格上涨,特别是在市场不健全、竞争性差的国家,在这方面可以改进的余地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