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酒诗百篇,文官忙升迁——中期崇文
“武林风”刮过后,大唐开始狠抓文化。此时已经涌现出大量饱读诗书的才子,比如王维、李白、李商隐、白居易等。其中除了李白没有考公务员以外,其他几位都是公务员考试里面的学霸,以此便看出公务员考试有多么火热。前面说身穿紫袍,腰围玉带,朱门豪宅的霸气三品官也许已经激起了你的仕途梦。那在唐朝如何走上公务员的道路,如何混到有资格身穿紫袍的那一天呢?这都是你需要了解的。其实,当官不容易。
当上公务员的三条路
想要在大唐做一名公务员(这里指的公务员不包括官差这些没有品级的职位),有三条主流道路可以供你选择。第一种最舒坦,躺着就能当官。怎么说呢?靠祖辈在官场的地位,为晚辈铺路。父辈官至五品,就可以把儿子带入官场。五品官带出来的孩子就是八品,无论肤色、身高、长相、婚否等,完完全全可以进入流程,而且全程合法、透明、公开,因为在唐朝,这叫门荫入仕。第二种是由无品级的公务员职位实习后,进入有品级的官位中。实习期大概是一年,属于个人努力的成果。这类人起初通常是政府的基层办事人员,比如做一些登记、收税等跑腿工作,百姓称之为“吏”。当这些人一年实习期满后,可以参加由“吏”到“官”的考试,成绩合格,便可成为一名有品级的官员。这样进入仕途的,被叫作“流外入仕”。虽然这些人已经是靠自己的实力做官了,但还是不被靠门荫入仕的人和第三种途径入仕的人看好。
《文苑图》·唐·韩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苑图》卷描绘的是唐玄宗时期著名诗人王昌龄任江宁(南唐都城)县丞时,在县衙旁的琉璃堂与诗友们雅集的故事。
门荫入仕的人家里有人,这些人看不起所有人都是有可能的,但第三种入仕的人为什么也这么骄傲呢?也许是因为他们的考试内容比流外入仕的难。
第三种就是王维、李商隐还有白居易等一众文化人士选择的途径,也是最普遍、参与人数最多的科举考试。想要拿到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证书,要先考一次试。无论你是自学成才,还是由地方推荐等,都要参加考试。这里不要紧张,这一次只是地方考试,过了这个才有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里面最难的是中进士,如果有幸考中,政府会赐你进士出身。此时便想入职?再等等,笔试过了,再做下一步打算。公务员考试面试很难的,你会不知道?有进士出身的你,就像是今天考过了申论、行测的考生,高兴还为时过早。
接着,你会收到来自政府的面试通知。而面试内容全然不知,也许是对我朝经济发展的看法,也许是现场赋诗一首。但面试官主要看的是你这人长得有没有什么大毛病,让你穿上官服会不会丑得没法看。再有就是你的谈吐,不结巴是最基本的,有条理、有逻辑入选的可能性会大一些。面试完先别走,还有笔试。
别太震惊,你要学会危机处理,这时候笔试不会再让你坐在小隔间里挑灯夜战。笔试主要看你文章逻辑是否清晰,字写得漂不漂亮,否则到时候让你入职了,给皇上写的奏折胡吹乱侃且字还特丑,那可是要不得的。
如果有幸通过了吏部的考核,恭喜你,这时便可以正式入职了。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你,也难怪看不上那些外流入仕的人,毕竟你身经百试、名正言顺地为官,而他们只是办了个入仕优惠套餐罢了。若你不幸未能通过,也不要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因为韩愈考了三次也没通过,最后做了幕僚,曲线救国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荐举入仕
科举制度在唐代得以巩固和发展,成为一条入仕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唐朝并没有放弃荐举入仕的传统方式,而是把它作为科举制度的重要补充和搜罗人才的一种方法而大力提倡。
唐太宗就曾颁布诏令,要求地方向朝廷荐举人才,贞观十八年(644)他还亲自在殿内接见并考察诸州荐举的十一人。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但也十分注意荐举。
进士出身好升官
无论以哪种途径,最终的目的是当上公务员,然后把官做大,光宗耀祖,毕竟你的目标是做一个能穿着尊贵紫袍的三品大员。大唐没有职称考试,也没有升级考试,如果一点点往上熬,估计有些悬,因为古代的官场竞争很激烈,升官要趁早。
而这时的进士出身的身份,便会发挥重要作用,对晋升产生巨大帮助,机会多,升职快,一般人还会对你高看一眼。因为能考中进士就说明你的才学足以当大任。如果在试用期能表现好,让皇帝觉得你在胜任现有职务的同时,完全有余力和才华做更重要的事,那升官的日期就不远了。
当然,在官场不仅要有才华,还要会做人。想做个放纵不羁爱自由的人,那还是别想着混官场了。官场斗争很复杂,也很残酷,大唐有多少名士曾在官场中失意受贬。柳宗元因和别人政见不合,便遭受对方陷害;白居易也因小人构陷,写诗抒怀,结果失意官场……所以升官路上步步惊心,步步都要小心。
那些年,他们做过的官
大唐中期狠抓文化,许许多多怀揣梦想的学子为了能考取功名,刻苦学习,昼夜奋战。他们在诗词上狠下功夫,因为当时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之一就是作诗。所以,许多爱写诗的文艺青年估计有一部分是在这上面练出来的,进而爱上写诗。
提到大唐,就不得不提起那些享有盛名的文人墨客,比如李白和他的小伙伴杜甫,元稹和他的小伙伴白居易,还有李商隐,等等。这些著名诗人,都是学霸级的人物,在才华上没的说,那就业情况如何呢?
《帝鉴图说》之唐玄宗召试县令·明·无款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图绘唐玄宗时期,为了选拔优秀的理政治民人才,唐玄宗亲自组织考试,其中韦济以文理兼胜,拔得头筹,被任命为醴泉令。这种考试虽然和正常举行的科举考试有差别,但也是唐代官员进入仕途的一条道路。
《杜甫诗意图》·现代·刘凌沧
⊙此图绘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意。作为诗人杜甫无疑是最成功的,但是就仕途而言,杜甫可以说是历尽坎坷,科举不第,求官不成,好不容易因投奔灵武而被授予左拾遗,却因营救房而被贬官,此后仕途冷落而诗歌亦工。
首先,李白这样的“学神”级人物,参加科举考试绝对能秒杀众人,但他却没有参加。不是他不想考,实在是没办法考。由于李白父辈是经商之人,按照大唐科举考试大纲,商人子女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所以无论李白多么有才华,科举的大门还是不会向他敞开的。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但是他的小伙伴杜甫却参加了公务员考试。
提起杜甫,可谓仕途坎坷,在他的公考路上,李林甫可以说是他的灾难。杜甫才学出众,却在科考中没有通过,不是他发挥不好,而是李林甫挡在了当时还年纪尚轻的杜甫面前。后来杜甫直接写了文章给皇帝,皇帝看后,便把这样一个人才放到了集贤院等着分配职位。按理说,杜甫得皇帝赏识,应该前途无量,但是“灾难号”李林甫又出现了,而杜甫的悲剧人生也就此开始。
满腹才华的杜甫一生仕途不顺,直到老了,才获得一个小官,令人唏嘘不已。
相比杜甫的坎坷,元稹和白居易算幸运多了。元稹和白居易在考试的时候,没有遇到什么“灾难性克星”。两个人因参加科举认识,而且双双考中,于是两个人成了最好的朋友。两个人的仕途都算不错,值得一提的是,两人都做到了穿紫袍的三品官员,是一对儿励志的小伙伴。而李商隐也是经过多次科考才考中进士。
李商隐的公务员之路,进行得比较缓慢,考中进士的他仍然没能一次通过吏部的考试,于是他做了幕僚。第二年,李商隐再一次参加吏部考试,这一次李商隐通过了。政府部门最初安排给他的官职是校书郎,至此,李商隐算是就业成功。李商隐虽然考试过程坎坷,没有元稹、白居易那样顺利,但比杜甫的坎坷之路要好得多。
大唐中期,由于科举考试对作诗这一技能要求很高,凡是想要通过科考的人,都要学会作诗,所以大唐“诗才”辈出,文化水平突飞猛进。大唐经过前期的“武林风”后,有志青年们的“崇武”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他们看着一批又一批的饱学之士先后入仕,拿着高工资,住着大房子,过着好日子,羡慕不已。因此,大唐中期青年们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文化课”上。
想在大唐官场占一席之地,就要努力读书,细致了解大唐科举考试内容,做好考很多年的心理准备,因为当官很难,但一切皆有可能。
彩绘贴金文吏俑·唐
门荫入仕
门荫入仕指王公贵族和各级官员的子孙,因其门第出身而获得官职。这种入仕方式又称为“任子”。唐代的门荫入仕,按照被荫着的出身门第高低,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皇室与贵族,第二类是五品以上高级官员,第三类是六品以下中低级官员和勋官。这三类人的子孙的门荫入仕方式和入仕时的官阶高低,都有一定区别。按唐代规定,通过门荫入仕者还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轮番担任某些杂役,或者交纳一定数量的钱财。任役或纳资期满,再经过有关部门的简单选拔,才能授予官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