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老年教育的社会学基础
许多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不再需要社会化了,他们只对他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决不会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需要通过学习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做好自身社会角色的转换。在这个意义上,老年人也需要继续社会化。老年教育是实现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有效途径,老年教育的建设、发展、完备需要以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
一、人的社会化问题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老年人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而不是被逐渐边缘化。老年教育要坚持人学原理和社会学原理的统一,探索老年群体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所谓教育学的人学原理,是指教育的目标是人,教育本质是研究培养人,是培养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教育是使人类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所谓社会学原理,是指教育使人类运用知识参与社会实践,实现应然与实然的辩证统一,教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是坚持人学原理与社会学原理统一的过程。”教育具有自己的社会职责,它既要实现体现个体的完善,也要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不但是知识的讲授和系统的学习,而且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相比之下,老年教育需要将教育的社会目标、道德目标,乃至经济目标与老年人生活的改善、生命质量的提高、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增强等联系起来。
具体而言,人的社会化问题为老年教育提出了三个基本要求。第一,就老年教育的目标而言,它要有助于老年人的社会化或者说融于他(她)所生活的社会,而不是与社会相分离。第二,就老年教育的内容而言,它要有助于建立老年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比如,老年教育包含社会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基本规章制度等,具体涉及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人们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等一系列内容。老年人在学习这些社会规范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与社会沟通的渠道、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利,而不只是将规范作为外在强制性的约束机制。第三,就老年教育的方法而言,它要立足于老年人自身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因素与老年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学理论通过探讨老年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老年个体、群体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人的老龄化的规律。我们主要从老年人的主体身份、社会责任、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这三个维度分析社会学理论对老年教育的基础作用,并以此选取相关的社会学理论。
二、福利权利理论与老年亚文化群理论
从老年人主体维度看,我们主要分析福利权利理论与老年亚文化群理论对老年教育的启示。这里的主体既包含作为个体的老年人,也包含作为个体结合而成的老年群体。老年教育可以使老年人自我完善,满足老年人的求知欲望,给老年人带来生活的满足感。在这个意义上,老年教育要直面老年人的基本福利权利要求,尊重老年人因其自身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形成的老年群体的特质。
(一)福利权利理论
福利权利理论主张,公民有资格要求社会或国家对他(她)承担责任,使其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换言之,公民被法律赋予正当的理由向国家(社会)要求得到某种保证自己和其他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地位和待遇,以获得合法地支配某些社会资源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马歇尔在他的《福利权利再思考》中提出,“权利可以包括法律权利、社会权利和道德权利……福利可以是一个广义的宽泛的概念,它是物质手段与精神目的的复合体,在连接财富与幸福之间的轴线上,你可以发现它的影子。”由此可见,福利权利是一种人权保障方式,也是人的社会权利的重要内容。对老年人而言,他们应该享有法律权利与社会权利,比如享受公共教育、保健、失业保险以及养老金的权利等。那么,继续接受教育也应该是老年人的基本社会权利之一。我们强调公民福利权利的目的在于突出福利权利对老年人过上更有品质生活的重要意义。
福利权利理论对老年教育提出两个基本要求:第一,社会需要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教育,老年教育需要具有连续性和持续性。同时,老年教育应该将老年人对教育的自身需求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这意味着社会应该为老年教育提供稳定的政策尤其是福利政策的支持。第二,老年人需要在教育中提高自身的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在这个意义上,老年人应该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在此基础上提高认识、理解、鉴赏事物的能力和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人格。老年人还应该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增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水平,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二)老年亚文化群理论
老年教育应该关注老年群体的特殊性,老年群体在与其他群体的交往中显现出亚文化的特征。按照《法学大辞典》的解释,“‘亚文化群’又称‘次文化群’、‘副文化群’,是指区别于大社会的整体文化价值体系,而按照自己周围环境的价值体系形成的社会集团。该团体不接受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固有自己特殊的价值观和社会准则”。相比之下,老年亚文化群概念由美国学者阿诺德·罗斯(Amod Rose)于1956年在其出版的《老年人及其社会环境》一书中首次提出。他认为,由于老年人有着相同的利益、心理倾向和共同语言,再加上社会存在着对老年人的偏见,因而相对于中青年人群而言,老年人之间往往联系较为密切,形成一种隶属于一般文化、反映老年人特点的亚文化。换言之,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在同群体中更容易找到归属感,减少压力并获得快乐。老年亚文化群理论关注老年群体的共同特征。
亚文化群理论倡导老年教育要坚持和谐发展与差异发展相结合。一方面,老年教育需要发挥老年亚文化群的凝聚作用,寻求老年人在思维特点、文化观念乃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发挥他们的主体精神。虽然人们对老年亚文化包含的具体内容存在分歧,但老年亚文化是他们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另一方面,老年教育不但应该关注老年亚文化群体的共同特征,而且应该分析和尊重老年教育的特殊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我们发展老年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差异,尊重差异。一个进步的社会把个别差异视为珍宝,因为它在个别差异中找到自己生长的手段。老年教育应该关注老年人在年龄层次、社会关系、经济条件、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健康、保障等方面的差异。老年教育要针对老年时期生活中的种种差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老年教育既要注重老年人的差异发展,也要注重他们的和谐发展,使老年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以满足社会和老年人的各种学习需求;既与每个老年人相联系,体现个体性发展,又与老年群体相联系,体现这一亚文化群的整体性发展。
三、冲突理论与角色理论
从社会责任维度看,我们主要分析冲突理论、角色理论及其对老年教育的启示。社会冲突理论包含了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强制中的矛盾与冲突,老年教育要直面这些冲突。在诸种冲突中,社会需要承担老年教育的责任。同时,无论社会组织、民间团体、政府还是老年人自身,他们的角色定位在老年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它在美国社会学的研究中发展较为迅速。社会学家使用冲突理论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为了解释社会是怎样运作的,他们也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模型”。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的每一方面都在变化,社会变化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社会在每一刻都会出现分歧与冲突,社会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冲突是社会生活中一种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冲突和矛盾的结果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可以说,冲突理论家突出社会中分化和变化的重要性,拒绝接受人们对共识的强调。
冲突理论的基本要点是:“(1)社会集团之间的冲突。冲突主义者认为,在社会结构中,团体之间由于目标、利益的不一致,团体之间存在着彼此对立的现象,有时可能彼此对立。不过他们又认为世界还是有秩序的,冲突并不是对统一的否定,统一的对立面也不是冲突。不太紧张和剧烈的冲突,不但不会破坏秩序而且还可以促进系统的团结、统一和有秩序的变迁。(2)社会系统的变迁。这是团体间冲突与斗争的结果。在短暂的平静中,可能酝酿着反抗与斗争,从而导致社会的不断变迁。所以,冲突论者认为稳定发展与急速变迁都可能交替出现在社会过程中。社会的每一个要素都促使社会变迁。(3)社会关系的强制性。在斗争中取得优势和控制地位的团体,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他团体与之合作,以维护社会的稳定秩序。秩序是强者对弱者、富人对穷人施以暴力或强制的结果,而不是他们之间的自然合作。每个社会都是建立在某些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压制的基础上的。”换言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有可能面临同一社会的不同集团之间的冲突、社会系统变迁带来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以及社会关系带来的身份角色的冲突。
运用冲突理论解释老年教育,我们会发现:首先,老年教育的问题、老龄化的问题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与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问题产生冲突。同时,老年教育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将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人类存在的目的是追求进步与发展,而不是维持现状。老年教育的作用不在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而是积极地探求老年群体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老年教育应该直面老年人的社会问题,比如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尤其是由于制度变迁导致的社会政策与老年人的需求之间的冲突。这要求老年教育要倡导和谐的价值观念,而社会需要完善老年教育的法律制度以及老年人的福利制度等。再次,老年教育倡导社会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合理而有效地讨论老年人面临的角色转化过程中的冲突问题。因为“秩序表示一种和平与安全的状况,它使文明生活有了可能……秩序,如奥古斯丁所定义的,包含一个善的等级系统,从保护生命一直上升到促进最高类型的生活。”只有社会承担起建立秩序、维护稳定、发展历史的责任,它才有可能整合资源,发展教育,进而为老年教育提供一个开放、多元且公正的教育环境。
(二)角色理论
社会学者最先从角色理论的视角解释老年社会。从已有的研究看,G.H.米德首先把角色概念引进社会心理学,但他没有给角色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用比喻的方式说明不同的人在类似情境中表现出类似行为这种现象。在此基础上,R.林顿认为,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的社会化就是人学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角色不但标志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而且标志着与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模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赖于社会体系中每个成员都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以适应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老年人在社会关系中也扮演着相应的角色,角色构成了老年群体的基础,而社会对老年人的角色也有相应的行为期待。“老年角色理论的重点在于探讨老年人如何适应新角色的问题。角色理论发现角色转变基本上涉及:(1)抛弃成年人所扮演的典型角色。(2)代之以老年人的新角色。”例如,老年职工由退休前的职业型角色向休息型角色的转变,他们将失去原来所熟悉的职业角色行为模式,而代之以老年人的角色行为规范。角色理论研究他们在这种角色的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等。孔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警示我们:当人们专注于自己的社会角色,专心工作,心情愉快,有所为并有所得,会让人忘记自己的衰老。相反,如果陷于无角色的境地,被边缘化,那么人们会感到空虚,生命价值失落,会滋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的感慨。对老年教育而言,如何让老年人继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寻找新的角色定位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在老年教育中,角色理论涉及教育中的多重关系,我们主要分析老年人和社会(尤其指政府)这两个角色。社会、政府在老年教育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并承担着相应的义务。从社会角度看,这里的角色涉及社会及其相关的组织机构如何定位它们自身在教育中的角色。而且社会、政府的角色定位还涉及如何理解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问题。在社会矛盾冲突与社会结构调整变迁的过程中,社会尤其是政府组织需要摆脱传统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发挥民间、民众、老人自身的主体作用。社会在教育中起引导、协调以及辅助的职责等。
从老年人的角度看,老年人如何适应自己的角色转变和义务履行的问题尤为重要,因为老年人的角色转变涉及某些角色的丧失或中断。一个人在年轻时工作充满着干劲,在工作中接触同行以及相关行业的人比较多,而到了老年因为年龄的关系不得不离开自己喜欢的行业以及领域,突然离开职场,离开朝夕相处的同事、朋友,有时难免会感觉无所事事,死气沉沉。在角色转换方面,老年人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通过老年教育,可以使老年人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梳理,把自己前半生的经验和阅历分享给更多的人。老年教育应该积极发挥社会角色理论的功能,帮助老年人适应角色转变。
四、功能理论与整体发展理论
从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这一维度看,我们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功能,也强调教育应该将个体完善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一方面,教育要有实际的成效,要能提升大多数人的综合素养,老年教育亦如此;另一方面,虽然教育最终要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但是教育应该让受教育者保有自己的特殊性、差异性和独立性。
(一)功能理论
功能主义是第一个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教育社会学学派,此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趋于成熟,50年代至60年代上半期在欧美教育社会学的舞台上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迪尔凯姆、帕森斯、德里本、特纳和霍珀等。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体系,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根据这种观点,社会学总体上应该研究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它们与社会整体的相互关系。例如,分析一个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习俗,我们从揭示他们是怎样与社会中其他制度相关联的入手,因为社会的不同部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要研究社会事件或制度的功能,那么我们就要分析其对社会延续所起的作用。关于价值判断的问题,功能主义者强调道德共识的重要性。当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分享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时,这种道德共识就存在。功能主义认为秩序、稳定和平衡是社会的常态,因为社会成员能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
社会观是功能主义理论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观实质上是功能主义理论观点的精髓。“它强调和谐、均衡,强调社会各组成部分都是在协作的基础上有序地实现社会的需要而发挥着功能。这个学派以‘结构’‘功能’‘整合’‘稳定’作为自己的核心概念,强调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老年人参加老年教育,积极响应家庭和社区活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体现了他们的社会价值。老年教育不仅能促进家庭之间的和谐、代与代之间的和谐,也能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因为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年人不断地接受新事物、不断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如迪尔凯姆的观点,一个社会要延续下去需要其成员的思想、价值准则、规范基本相似,教育的功能就是通过向人们提供他们自己所不具备的规范和认识框架,来维持社会秩序……教育是成年一代向未对社会生活有足够准备者所施加的影响。因此,该理论认为教育在社会整合方面具有其他组织机构不能取代的作用。老年教育也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它以教育的形式探索属于老年人共享的价值观、规范、信仰、习惯等,并将其融入社会的整体发展。
老年教育必须以社会观为基础,发挥教育的社会化功能。老年教育不但让老年人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让他们在保持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接受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具有进步性的价值观念。教育不但为人们提供社会生存所必需的技能,而且使人们学会并实践社会的标准和价值观。老年人在社会生存方面处于弱势群体的位置,受劳动能力、身体状况的影响,加之老年人面临着老伴、亲友等离去的危机,他们在心理和生理方面不能像青年人那样坦然、平静。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老年人应该积极面对晚年生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通过参与社会来提高晚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为社会继续发挥余热。因此,通过教育不仅能够使老年人认识更多的同辈群体,也能使他们在交流沟通中相互理解,进而在维护社会稳定与社会整合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二)整体发展理论
整体发展理论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该理论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关注教育的基础性和普及性这两个特征。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一个整体,教育应该关注“整体性”,关注被教育者的社会-个体双重身份问题。虽然具体领域的教育知识千差万别,但是每个人都需要接受基本的、共性的、整体性的教育。但整体性教育代替不了个体性教育,在共性教育中不能忽视个性教育,不能忽视人是各自有特点的,社会分工和发展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参与建设,不能忽视个体性发展功能。教育要做到整体而协调地发展,就要注重平衡,重视教育公平。
老年教育的整体发展与老年人的个体性发展之间并不必然产生矛盾,两者相辅相成。如果仅针对个体性、个人需要展开老年教育,就会产生不公平的现象。老年教育的整体性价值在于从整体上发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比如,我们可以创造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机会,提供健康知识的教育等。老年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以老年人的整体需要为出发点,使老年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寻求整体发展的同时,兼顾老年的个体个性特征以及具有特殊性的个别要求。通过教育,老年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会发生改变,让僵化、固执、保守的刻板印象与年长者分离,让年长者的阅历、经验成为家庭社会和谐的财富。在这个过程中,老年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发挥老年人的潜能,完善他们的终身教育体系。
社会整体发展理论要求我们关注老年教育政策,以政策促发展。一方面,我们应该优化教育政策,创建自主、自助性的教育环境,让老年人学习生活中的新技术、关注新科技,学会与年轻人如何交往,能够与社会其他团体合作共事,为老年人提供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让老年人有尊严地生活;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社会完善补偿教育政策,以政策制度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可持续的资源补偿和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我们有一个充满活力的、注重整体发展的老年教育,社会才可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