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本草讲读:一位二十年临床工作者的中药学讲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牛蒡子

概 说

牛蒡子首载于《名医别录》,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以粒大、饱满、身干、色灰褐者为佳。因其清热解毒力强,又名大力子,又名鼠黏子。生用或炒用,炒后,可降低苦寒及滑肠之性。

性能特点

品尝牛蒡子,味苦后辛而稍麻舌,煎出液苦味明显,其性寒,能够清热,特别擅长治疗咽喉肿痛。咽喉为肺、胃门户,归肺、胃二经。

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解毒利咽:《本草经疏》记载“恶实(牛蒡子别名),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本草拾遗》曰“主风毒肿”。牛蒡子虽有疏散之力,但疏散之力不及薄荷,临床亦不常用,而长于清热解毒利咽,最适宜于风热感冒而兼咽喉红肿疼痛,或热毒所致的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而对于风热感冒而无咽喉肿痛者,一般不用牛蒡子。牛蒡子所治的咽喉疾病,常见于急性扁桃腺炎、急性咽喉炎、急性腮腺炎等,治疗此类疾病,可选用成药银翘解毒颗粒,也可据证配伍其他药物,如薄荷、胖大海、山豆根、桔梗等,这些都是解毒利咽的常用药。桔梗、胖大海等均可以泡茶饮,因牛蒡子苦味明显,不适合泡茶。

2.透疹止痒:牛蒡子具有透疹作用,然临床很少应用,非临床常用药。治疗风疹、湿疹的消风散中配用牛蒡子,其目的不仅是止痒,其清热之功也非小觑。不过,治疗瘙痒方面,牛蒡子也不是常用药。

总之,笔者认为,牛蒡子的主要应用在于咽喉肿痛,这是牛蒡子最常用的一个方面,其他方面临床较少应用。

用法用量

多煎服,5~15g。用量不宜过大,原因有二:一是牛蒡子味苦,量大不宜下咽;二是量大味苦,易伤脾胃。临床所见,用量过大时常出现两种不良反应,一是食欲下降,二是易于腹泻。

使用注意

牛蒡子所含牛蒡子苷,具有通便作用,所含脂肪油,能够滑肠,故气虚便溏者慎用。因其质硬,宜炒香捣碎或打碎用,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临床经验

治疗颅内肿瘤,出现颅内高压伴头痛时,常加牛蒡子,药量用至20~30g。曾治一患者,颅内蝶鞍部位占位,初以化痰散结、通络定痛不应,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加用牛蒡子,头痛明显缓解,服2周后疼痛止。周教授谓此药能升能降、疏风散邪,主治上部风痰。[雷介格,等.周仲瑛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用药经验.新中医,2007,39(3):72]

牛蒡子除具有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等功效外,尚有降逆平喘之作用。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资生汤”方后曰:“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肺又能利肺,与山药、玄参并用,大能止嗽定喘。”在“参麦汤”方后又曰:“能降肺气之逆……平其逆气,则喘与嗽不治自愈矣。”特别是在治疗温病的“犹龙汤”方后曰:“喘者,倍牛蒡子。”因此,他不仅在喘息方中用牛蒡子,且在治疗伤寒、温病、阴虚劳热、吐衄、淋浊等证而兼喘咳的方剂中,均加入牛蒡子。笔者继承其经验,在近30年的临床工作中,不论患者以喘咳为主症或兼症,也不分表里寒热虚实,每于辨证施治基础上,均加用牛蒡子,而明显地获得了降逆平喘效果。尤以风热犯肺、表寒里热、痰热郁肺、肺肾阴虚等原因而喘咳者,常为必用之品。因本药性味辛苦寒,唯对阳虚水泛之喘证宜慎用或炒用。[张光复.牛蒡子有降逆平喘作用.中医杂志,1997,38(1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