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6章 天心我心
夜深。
人杰怕练刀会吵醒彩蝶,闲来无事,便趁此时已能识字,用神眼在书房里找到了父亲收藏的功法---《天心我心决(入门篇)》,细细专研。
父亲曾对他说,此心法口诀非天生盲人或聋哑人不能练成,但当初为了不暴露神眼,对外宣称人杰是因修炼此诀而小成,才能如常人般视物。
他琢磨此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熟读其中的内容,以防日后有人询问时露了馅。
再则,如今拜了萧无生为师,正准备修炼《雕木刀法》,人杰担心这《雕木刀法》是在《天心我心决》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所以当时提出希望休整一段时间学习识字。要真像他想的那样,那他不但去不了天心宗,甚至与这一新刀法也无缘了。
思量着这一点,人杰更认真地研读起来,想看看是否真的无法修炼。
《天心我心决(入门篇)》共有三本。
一本在封皮下面备注了“心眼篇”三个小字,一本备注了“心耳篇”,另一本备注了“心口篇”,分别适用于盲人、聋人和哑人。
人杰把注意力放在“心眼篇”上。
这本功法显然比其他两本要大上一圈,而且也更厚。并非因为里面功法内容更多,而是因为每个字和图案都是凸起的,方便用手触摸识别。
通过这张封面往里透视,发现头两页都是扉页寄语,上面写着:
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天心,卒于我心。
天心既是天道,一朝塑金身;我心既是人道,一念堕无生。
天心立于眉睫之上,我心坐于胸腹之中。
常人有肉眼,可视虚妄寸土。吾等有心眼,可视光明人间。
心眼上通天心,下达我心,其身处幽闭,自开户牖。
心眼虽无血肉,却有因有果,无垢无障,遥见世尊。
心眼若成,万法归于静,万法生于心,天心明我意,天心如我心。
人杰看完这段寄语,顿时明白了,修炼《天心我心决(入门篇)》的目的,说白就是通过天心和我心,练一个心眼出来,这个心眼要比肉眼厉害。
继续往下看。
第三、四页是入门篇的心法总纲,抬头是“若达其意,若得其形,可指先天。”内容分纲、法、谓、注、释五部分。
纲:无望之以眼而望之以心,无望之以心而望之以气。望止于眼,心止于符。念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能睁能闭,唯道集虚。
法:
心须静息,目须观光。收敛情绪,入微入内。
照入泥丸,降至气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丹田气暖,腑如日照。气行经脉,感俱身外。
聚念于心,升凝化眼。聚念于气,念气化灵。
谓:摒除杂念,使心境纯一,悟我心所想,明天心大道。
注:疏沦其心,摒弃智欲,澡雪精神,除却秽累,掊击其智,断绝思虑。
释:由外而内,收天生微光。由上而下,用心神归气。由下而上,造眉中心眼。由内而外,探黑暗路行。
看完心法总纲,人杰心中已有几分了然,懂得了修炼《天心我心决》的原理,也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天生盲人了。
纵观全法,欲练此功须得有三要素。
第一要素是静心,第二要素是意志力强大,第三要素是天生盲人看到的一种极其微弱的光芒。这微光是打开心法入门的钥匙,所以后天自残者无法练习。
人杰有点儿遗憾,但是他此时对功法的兴趣更大了,原因在于总纲开篇写了“能睁能闭”四个字。
显然,这睁和闭指的不是肉眼,而是心眼。人杰心动地猜测,若他能练成,是不是也能解决他那双神眼无法控制关闭的问题?
他怀着这种想法,继续往后看。正文对整篇功法的解说更为详尽、更为通俗易懂,分为三个篇章:静息、观光、聚念。
首先是“静息”。
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静息”的过程,就是除杂念的过程,好比只有把屋子里的杂物清理干净了,才可以放入更多的东西。
放下,只为更好地拿起。
接下来就是许多如何消除杂念的法门,比如听气、坐忘、守一、数息等。在其中,篇幅最多的就是“听气”。
盲人是可以听的,而且由于目不能视,其他五感都比常人敏锐,所以功法中首先就推荐这一法门。
人杰很自然地坐在凳子上,按照功法上的法门练习。
他的视力不用说,有神眼在,尽管距离远不及“千里眼”,可看得却要细致许多。相比之下,他的听觉就很一般了。
有了神眼的帮助,人杰虽然控制不了自己的视线范围,但还是轻松地完成了普通人难以自控的第一步:停止思考。他先是停止了大脑对其他问题的思考,然后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耳边,将两耳返听于内。
在摒除了自身和外界的一切干扰之后,人杰觉得此时万籁俱寂。他还是第一次全神贯注地倾听自己呼吸的声音。他发现自己气息缓慢,间隔均匀,吸得很深,呼得很细。
他很快集中了精神,达到了“静息”的效果。
不久,人杰满意地睁开了眼睛。他不是对自己修炼速度满意,而是对刚才的那种状态感到满足,他发现自己很适应没有一切杂念的感觉。
随后他一一尝试了坐忘、守一、数息等法门,均达到了静息效果,便凝凝神,预备看第二章。
下一步要修炼的,是对他来说最困难,最不可能实现的“观光”。
为达到“观光”,在功法上传授了两种辅助法门。第一种既是最简单的法门,也是绝大多数天心宗弟子“观光”的法门,那就是“回光”。
天生盲人能看到外面似乎有一种极其微弱的光芒。所谓“回光”,就是在“静息”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将那个极其微弱的光点,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体内形成一片光芒,这叫“由外而内”。
接着收住自己的七情六欲,用一种意志力引导着情绪的力量,将光芒收到两眼中间,再从两眼的中心,控制光照下丹田,同时结合吐纳法,按照特定的路线照通全身经脉,这叫“由上而下”。
具体的吐纳法和人体经脉图在功法中都有详细的文字和图案。
当经脉全部通畅时,就控制体内一切光芒逆流而上,在两眼的中央聚合形成一个点,便可形成“心眼”,这叫“由下而上”。
在“心眼”形成之后,这些光将不受控制地向外照射,从而让修炼者能初步看到外面的世界,这叫“由内而外”。
这一切完成后,“观光”就练成了。
十位盲人中,有八位可以通过刻苦修炼,完成第一步“静息”。而十个完成“静息”的人中,至多只有一半能成功“观光”,这个人一般还需要身怀灵根。
剩下的九个人只能两眼一漆黑,一辈子除却微光,再也看不到更多的光明。
只要能练成“观光”,这《天心我心决(入门篇)》就算成功了一大半,剩下的第三篇章成功率很高,即便是意志力较差的人,也可以通过刻苦锻炼来改善。
第二篇章除了“回光”这一法门外,还有一个法门。但是,这个法门艰难无比,甚至可以说是难得变态。
功法上说,一万个修成“观光”的天生盲人,只有一个人是通过第二道法门炼成的。这种法门可以不用看天生微光,所以理论上后天盲人也能练,但由于难度更高,所以至今也没有后天盲人炼成。
这传到不懂的人耳朵里,就变成了自残的后天盲人无法修炼。
就好像有本非常著名的剑法,在大家的认知中都是“欲练此功,挥刀自宫”,但其实研究过的人都知道,“若不自宫,也能成功”,只是条件苛刻而已。
功法还说了,不是盲人也能通过这个法门练成,只是难度比后天盲人还要难上十倍。但偏偏练成这种法门的普通人还不止一个两个,因为,这种法门压根就不是天心宗自创的,而是一种古今闻名的秘法。
盲人毕竟受先天限制,数量有限。
可古往今来,正常人当中,天资超绝的普通人就太多了。记载中,练成这种功法的普通人有数十个,其中儒功、佛功及传统仙门子弟皆有,修炼妖功与魔功的鲜少练成,据说和德行、智慧有关。
天心宗发现,这种秘法经改良一番后,特别适合盲人修炼,盲人成功的几率相对而言比普通人高很多。
一旦出现了通过第二种法门开“心眼”的弟子,就可直接成为天心宗的当代首席弟子。如果其中还有保留光圈者,就是铁板钉钉的当代宗主,可以和各大仙门宗主平起平坐,甚至是受到额外礼遇。
当然了,这种天才很可能在正式拜入天心宗之前就被其他仙门给挖走。
此法门之名,就叫“聚性之功”,又称“性功”。
看到这儿,人杰有种柳暗花明、拨云见日的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丝希望。“回光”法门他看完就放弃了,根本没法练。
如今只能寄希望于“性功”。
在“性功”的介绍中,人生下来的时候还有一种光,和天生盲人看到的微光很像,但比微光更加捉摸不定,它的名字叫“性光”。
“性功”,就是修炼这种“性光”。
修炼法门是:先进入“静息”状态,然后将两目,似观非观,止于眼前约一寸二分的“祖窍”之前。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一个小槛,要将心神微微放于“祖窍”之前。心神这个东西说不清道不明,是一种凝聚情欲与心力的表现,完全靠天赋,靠机缘,靠感悟。
除非你已经练成了元婴,那只要把注意力集中过去,自然就是心神了。
修炼者在心神成功放置于“祖窍”之后,再用两目慢慢观察,就能看到自己的“性光”。一发现“性光”,立即着手第三步:
“聚性”!
“聚性”才是最大的门槛,元婴都不管用。
“性光”起初只有很小很小的一个点,飘移不定,非常微弱,这个时候就要用心神收摄凝定之。此乃第一个难点。
接下来要将其由点凝聚成片,在此过程中,“性光”会四处漂移,难以固定。此乃第二个难点。
最后要把这片“性光”凝聚成完美的圆形。书上描述其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只要有一点瑕疵,这个圆就会消散。此乃第三个难点。
三大难题都克服了,才算是“聚性”成功。
功法上说,“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修炼“性功”只有一次机会。一旦中途失败,那这辈子就再也看不到“性光”了。只要成功,“光明”永不消失,直至身亡。
完成第三步,接下来就和“回光”下面的步骤一样,控制“性光”由上而下打通经脉,由下而上形成“心眼”,由内而外能看能走,然后开始修炼最后一章。
这时窗外传来了一声鸡鸣,人杰深深吸一口气:
是成是败,就只有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