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项目实施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2009年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疾病超过1600万人;平均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身亡。精神疾病导致患者工作、学习和生活能力受损,抑郁症、痴呆、精神分裂症、酒精依赖及其他物质使用障碍构成了全球疾病负担的13%,超过了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我国精神卫生问题(包括精神疾病和自杀)的负担早在1998年就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19%,远远超过我国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病种所占的疾病负担比例,而且精神疾病还会发生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因此,精神卫生问题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一个影响和谐和稳定的社会问题。
抑郁是一种低落的心境,当其发作时与其处境不相称,并且严重到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时,称之谓抑郁障碍,其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持续性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脑或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其中以抑郁症最常见。
老年期痴呆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其原因可能是神经退行性变、脑血管病变、感染、外伤、肿瘤、营养代谢障碍等,认知损害可涉及记忆、学习、定向、理解、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等功能,通常具有慢性、进行性的特点,并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常伴有精神、行为和人格异常,最终将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职业能力、学习能力)下降甚至丧失。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DLB)、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等,其中前三种类型的痴呆占所有老年期痴呆病例的90%以上。
为了规范精神疾病的诊治、康复与管理,由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编写了《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包括《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和《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指南强调精神类疾病都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它们的防治亦必须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措施。合适的精神药物治疗对上述疾病有肯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忽视也不能偏废心理社会干预。各类精神障碍,都呈慢性发作,因而需要全病程防治。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以人为本的不同措施。浙江省于2001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15岁以上人群各类精神疾病的时点患病率和分布特点调查,为制定全省精神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004年国家《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项目》(686项目)正式启动,主要是引导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延伸至社区,探求精神病患者住院—社区整合服务模式。社区精神卫生的概念是主张以社区为基本单位,针对社区成员的特性发展出的一套有组织且适宜社区的精神卫生专业服务,其中包括教育、治疗、预防、康复、宣教等措施,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2000年,浙江省成立了由省卫生厅牵头,民政、公安、残联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省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保证工作经费。目前已建立起由省、市精神卫生办公室牵头,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村、居)卫生服务站于一体的精神卫生服务三级管理网络,落实相关防治工作。至2010年6月底,浙江省有63个县(市、区)开展了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开展了“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共检出重性精神患者11.26万人,已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病人监管率达100%,治疗率超过80%,病人肇事肇祸率为0,药物不良反应处理率达100%,形成了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模式。近几年,浙江省共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对病人建档立卡,实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实现分级管治、动态监测,定期开展病人康复评估,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民警、病人家属、社区医生等进行管理和护理培训。建立工疗站,日间托管精神疾病患者,设立心理危机热线等方式进行危机干预等。
虽然采取了以上有效措施,但目前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的危害及防治现状仍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