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是个技术活:攀岩实用技术指南](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77/27741277/b_27741277.jpg)
第一节 攀岩基本动作
正身动作、侧身动作、交叉手、交叉脚、换手、换脚这六组动作在攀岩过程中会大量使用,故称为攀岩基本动作。
1.正身动作
正身,顾名思义是指身体正面面对岩壁。
正身姿势是最常见的面对岩壁的姿势,稳定的正身姿势通常需要三点来平衡。
正身动作一般是指膝盖发力方向与目标点方向一致的发力动作。
正身动作发力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动作要点是由脚来推动膝盖、带动腰背、移动重心发力。待抬高重心后,手臂再发力,如图2.1所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31B5D/15937388704515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7_0001.jpg?sign=1738856838-HIiYAX81deU1Li5okHFZwtSnFDIBMRpj-0-074845d6c17107194b683a54eaf3f798)
图2.1 基础正身动作
注意事项:
① 手腕放松抓握支点,手臂伸直不要锁定,手指不要用太大的力。
② 上肢放松,将重心尽量落在脚上。肩膀放松,髋部尽量贴近岩壁,减小核心区域与岩壁的夹角。如果核心区域与岩壁的夹角太大,手、肩、背部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力。
③ 下肢放松,随时准备配合脚法去踩点。
④ 脚跟下沉,这样可以增加攀岩鞋与支点之间的摩擦力,减少脚踝压力。
2.侧身动作
侧身,是指身体侧面面对岩壁。通常膝盖发力方向与目标点方向相反。
侧身的作用力脚要利用脚尖外侧踩点,也就是脚尖偏向小脚趾一侧。非作用力脚打开,脚尖内侧踩点。如果非作用力脚没有脚点,可以用前脚掌踩岩壁。
侧身动作要点是将重心放在作用力脚上,下肢、核心区域、肩膀相互配合,旋转向上发力,同时调整支撑手和手腕对支点的作用力方向,如图2.2所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31B5D/15937388704515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8_0001.jpg?sign=1738856838-00v5Q3QBUsQA7MbolnVe0eqV518SKQNT-0-e54d868ac1e9fe7f72c12457e2a2fd6b)
图2.2 基础侧身动作
3.交叉手
人工岩壁横移中经常用到交叉手动作。
应用场景:
① 当横移时使用交叉手动作,可简化出手顺序,提高移动效率。
② 使用一次性通过的交叉手动作,效果优于选择两次效果不好的换手动作。
动作要点:
① 重心往下放,用支撑手侧肩膀固定做轴,向内侧转动腰部带动上身旋转。
② 作用力一侧的腰部、肩膀、手臂需相互配合,而非只用手臂去抓目标手点。
③ 交叉手时支撑手臂会挡住视线,需要在动作之前提前确认好脚点位置。
④ 先调整好身体重心,再做相应的动作。
交叉手分为上交叉和下交叉如图2.3与图2.4所示。当目标手点位于支撑手点上方时,多使用上交叉。如果使用下交叉,作用力手会被另一只手臂挡住,导致距离拉不开。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31B5D/15937388704515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9_0001.jpg?sign=1738856838-5oWPv1zt8MRkYHMu2fTdm3Yk2gdYkCCP-0-1b5740ff6eb9e49e375cf3cc880082b0)
图2.3 交叉手-上交叉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31B5D/15937388704515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9_0002.jpg?sign=1738856838-v3Uj4q94XadMOq0wVrD79h4JBXgObodf-0-cc79248a3f59315127368e4d9c9ce05b)
图2.4 交叉手-下交叉
目标手点在支撑手点的下方时可以使用下交叉。下交叉可以让身体更加紧密地贴合岩壁,使更多的体重落在脚上,是比较稳定的移动方法。
4.交叉脚
交叉脚分为内交叉和外交叉,顾名思义是指作用力脚在固定腿的内侧或外侧交叉,如图2.5与图2.6所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31B5D/15937388704515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0_0001.jpg?sign=1738856838-2q6WutE8vGajLYXfMZuEEnWYDJ5KkbRW-0-35cc86e16db31cf1bf2261de4c60909e)
图2.5 交叉脚-内交叉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31B5D/15937388704515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0_0002.jpg?sign=1738856838-XlEC256PMw9ywgFBIMnBQYLOZPC8MJCL-0-d540904640cd5c438b0e45daef1cc7f3)
图2.6 交叉脚-外交叉
交叉脚使用频繁,最大的作用是提高攀爬效率,减少换脚动作,进而减少因为换脚而产生的失误以及过多的体能消耗。
5.换手
换手是指将第二只手移动至第一只手的手点上,并对第一只手进行置换。
应用场景:
① 当手点附近没有好的手点时,必须换手才能抓住。
② 为了调整出手顺序而进行换手。
③ 为了甩手休息而换手。
④ 当目标手点距离很远时,可以使用换手动作。
根据手点的大小抓握方式不同,有以下四种换手方法。
(1)预留式换手
当手点较大,有两个以上有效位置时,可容纳两只手同时抓握。以预留式换手的重点是为另一只手预留有效位置,另一只手抓上去即可进行换手,如图2.7所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31B5D/15937388704515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1_0001.jpg?sign=1738856838-Wip21bpkMiX2a0jsORuWgdxlr1Wz4TV2-0-92d7e9a2649ca6422eb1179ecc94ef34)
图2.7 预留式换手
(2)替换式换手
手点较小,有效位置仅允许一只手抓握。这种情况下可采用手指逐个交换的方式进行换手,如图2.8所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31B5D/15937388704515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1_0002.jpg?sign=1738856838-wTzvDARcsAKBBvUIaUzUvpNAtRQ8rB69-0-615a0ba4daa87da3ee8604b033e47ab0)
图2.8 替换式换手
(3)平衡式换手
平衡式换手属于预留式换手的一种特殊形态,如图2.9所示。在圆包等没有明确抓握部位的Open点上换手,重点是掌握好身体重心。一般来说圆包的有效位置在左右两侧,换手的要点在于重心要向第二只手有效位置相反方向移动。通过移动重心,加大着力手与指点的摩擦力来稳定地抓住支点。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31B5D/15937388704515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2_0001.jpg?sign=1738856838-90Dm9jZSt7RKzgdT83JDORjhqtik34gi-0-5858622c8efe073b62d5e5530dd7e079)
图2.9 平衡式换手
(4)握杯法换手
握杯法换手可采用预留式或替换式两种形式,如图2.10所示。握杯法换手主要针对手点有一定厚度且宽度狭窄,单手或双手可以在上面摆出抓握杯子的姿势。若第一只手在摆出抓握杯子的姿势后,能够将手点中间位置预留出来,则采用预留式。若第一只手抓握后另一只手没有抓握空间,则采用替换式。握杯法对第一只手的位置与力量要求更高。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31B5D/15937388704515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2_0002.jpg?sign=1738856838-8UAswGQr5q6zJOddgYhCUFBU1yZM92dA-0-cf2bb568b641e8da87e39731e76f9dcc)
图2.10 握杯法换手
6.换脚
换脚是指将第二只脚移动至第一只脚点上,并对第一只脚进行置换。
换脚的要求是双手一定要分开。如果双手太近,身体容易旋转导致不平衡。换脚时尽量让重心落在脚上再替换。
根据脚点的大小,换脚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预留式换脚
当脚点较大时采用预留式换脚,如图2.11所示。动作的重点是尽量用脚尖去踩脚点,减少单只脚的踩点面积。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31B5D/15937388704515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3_0001.jpg?sign=1738856838-SBnlkQstcJExS4WlaD6wx1VMl9Vk0x5a-0-36915ccc5acb5d9751be72e2899a5cbf)
图2.11 预留式换脚
(2)切入式换脚
当脚点较小时,一只脚踩在有效位置,另一只脚就没地方可放,这种情况就要采用切入式换脚,如图2.12所示。转动第一只脚与支点间形成一定的缝隙,另一只脚在缝隙间切入。第一只脚继续转动慢慢挪走,第二只脚成为着力脚。动作重点依旧是尽量用脚尖去踩脚点,减少单只脚的踩点面积。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31B5D/15937388704515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4_0001.jpg?sign=1738856838-yK9B4p6cwjkLDw8thLWjjpqtqd27jPkJ-0-6043e41b7b854557e432a14e00f0afb9)
图2.12 切入式换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