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重译序言

20年前,我怀着崇敬和热情,翻译了充满思想之美、语言之美的《人生的智慧》。20年后,重看当年的译作,老实说,我是不满意的。不少多年前自以为翻译得可以的地方,现在再度与原文仔细比较,明显有了修改的必要。这既包括一些翻译得不很准确的语句和字眼,也包括虽说中规中矩但可以处理得更加精确和传神的段落。所以,我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对自认为相当熟悉的原书,从头再来逐字逐句研读,然后与当初的译文逐一比对和修改,几乎重新翻译了一遍。

重译之前,之所以对旧译作不满,之所以大动干戈重译,是因为20年来,随着对叔本华其他著作的不断翻译(出版了一百万多字的译著),我对叔本华的整体思想、惯用的表述方式乃至某些情况下的具体用词和标点符号,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人生的智慧》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随着人生阅历的广博,对叔本华提到过和解释过的各种现象有了更多的经验观察,掌握了更多的实例解释和证明叔本华的基本观点。因此,现在重新仔细阅读和翻译《人生的智慧》,理解得明显深入了,产生的共鸣和美感与20年前也不一样了。正如叔本华在《论阅读和书籍》一文(见拙译《叔本华美学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所说的:“每一本重要的书籍都必须一气呵成连续读上两遍。原因之一是在阅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的整体关联,而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原因之二是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我们的心境、情绪与第一次阅读时已经有所不同。”

在短时间内第二次阅读一本重要的书籍如此,那在20年后,其间几乎不间断地反复阅读了叔本华的整套著作,翻译了其中许多篇目,同时结合中医的实践,目睹叔本华的不少真知灼见在人体现象中得到印证的今天,重读《人生的智慧》原文和我当初的译本,更觉今是而昨非(各个方面而言)就是自然的事情了,否则,只是空长了年龄,而其他一切都停滞不动了。具体地说,叔本华的基本观点(他曾说《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阐述的就是一个基本思想)是相当深刻的,在掌握了他那些极其重要和正确的基本观点以后,也就可以理解他对其他各种现象的具体解释及在实践中的印证,这些又反过来印证并引申其基本观点。因为他的基本观点支撑起他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是浑然一体的,与这世界及其现象吻合,其思想体系中的各部分也协调和互为印证,鲜有自相矛盾之处。这也反映在《人生的智慧》中,因为这本书稍稍有别于他的主要著作,是放弃更高一级的角度,是在“形而下”的层面,以实际生活为目的而撰写的,内容相对浅显。叔本华始终以具有穿透力的目光把握现象,以揭示事物本质的基本观点解释现象,就算是谈论如何在这世上过得安逸、得到“幸福”等有实用目的的话题,也是大匠运斤,与一般的、欠缺深刻洞察力的、肤浅的“心灵鸡汤”迥然有别。

在此仅举一例说明我的意思。例如,书中开首貌似简单的有关人的头脑意识与这世界的关系,主体与客体及其孰主孰次的关系,人的头脑意识构成、人的内在智力和道德特质与“幸福”至为密切的关系等论述,是理解人的存在及“幸福”的“纲”。这些“纲”是他贡献给世人的最深刻的哲学见解。掌握了这些“纲”,就可以纲举目张,不仅是“幸福”,人生中不少其他难题也自然迎刃而解。在由博返约以后,他的基本观点看起来却又是多么的平平无奇,朴素至极!打个通俗的比方,当初青年时阅读《人生的智慧》,犹如现场看球王马拉多纳在比赛中的过人和传接,简单、直接、准确、恰到好处。多年后重读、细读《人生的智慧》,犹如赛后反复观看、品味马拉多纳具体微细动作的慢镜头;也犹如医圣张仲景对人体疾病的理解和处理,都是那样伟大的朴素!

我们也才明白《人生的智慧》对一些表面上似乎简单的事情,能够给出如此让人耳目一新且历久弥新的见解,是因为叔本华对现实生活的论述无一不是建基于哲学家关于这世界的基本观点,包括世界和人的本质、认识论,等等。也如叔本华说的,真正有价值的著作并不是以题材取胜,而是以对题材的处理见功力。所处理的题材越是司空见惯,越为常人所接触(例如,对如何才能生活得幸福一类的题材),作者的思想能力就越是要高,因为对每个人都接触和思考的题材,无数前人已经做出过努力。这解释了尽管关于如何得到人生幸福一类的书籍汗牛充栋,但一百多年来,这本让叔本华在晚年成名的《人生的智慧》,依然鹤立鸡群,经久不衰。

翻译此书时,理解了叔本华的思想是一回事,把他的思想准确表达出来,完美翻译成中文则是另一回事。他的思想与其载体(所用的字词和句子)是合二为一的。既然他的思想别具一格,他的表述当然独一无二。叔本华不仅用词精到,标点符号也是如此。阅读他的著作,很多时候真有虽千金之赏,无能增损一字之慨。要用中文完整和原汁原味地重现他用德文表述的思想,很有难度。所以,翻译优秀的、精确的思想作品,永远不会有完全令人满意的时候。这是不同的语言和思维决定的,更何况德文与中文的思维、表达形式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叔本华尽管可以在一个完整句子里层层推进其意思,还能进一步说明所用的词语,把这些词语的概念和现象与其他旁类概念和现象联系起来,整个句子在原文中可以一气呵成、层次分明、符合逻辑与意思的转折和推进,但要把这些德语特有的精髓用中文依照同样的模式表达,对于那些牢牢囿于中文固有的意象思维和表述习惯而无法接受别的思维和表述方式的人来说,叔本华那些原本含义细腻的表述就不可避免地显得“啰嗦”。所以,合格的翻译就是要尽量完美地完成这些有时候非常艰难的任务,不能为求中文阅读顺畅,为求完全符合中文的一贯表达,为省事而略去叔本华含义细腻和环环相扣的表述。说到底,翻译是在正确理解原文以后,在直译与意译,在精确的毫无遗漏的还原(有时候处理不好,会显得啰嗦、冗长而令人费解)与顺应中文表述习惯而不惜砍掉原文部分意思之间的挣扎、平衡。

这次重译《人生的智慧》,我力争做到完美,虽然“完美”是很难做到的。我始终在不断努力地接近这一目标,杜绝错译、歧义和西化的中文句子,准确、全面地转述叔本华的意思。尽管带着“镣铐”,也要尽量跳出原来的舞蹈的应有之美。

这次重译改正了一些不满意的地方,首次翻译本书时要兼顾的东西很多,有长句子的重新安排、具体词语的翻译、中文的顺畅,等等,很容易因照顾树木而忽略了森林。现在重译相对轻松许多,句子的结构已经在那,腾出的注意力就能聚焦句子与句子之间或者段落之间的连接,从整体上把握句子的文气;同时可以细琢某些字词的中文表述。所以,这次重译实际上主要是找出瑕疵和润色个别词语,好比一栋建筑已经建成,这次做的是相对轻松的装修。尽管如此,我也花费了三个月的全部业余时间,头脑因工作过度而不时胀痛。让我欣慰的是,重译的版本向“信、达、雅”的标准又接近了一大步,可以无愧地交给读者放心阅读。最后,要说明的是,重译依据的版本是德国Suhrkamp袖珍书出版社(Suhrkamp Taschenbuch Verlag)的《叔本华全集》(1986)第4卷(即《附录和补遗》第1卷)。这个版本把叔本华著作中所引的德文以外的各种文字,如希腊文、拉丁文、西班牙文等都附上了德文翻译,我采用了这个版本的德文译文。至于书中英文和法文的引文,我是自己翻译的。在第6章的后面,不同的版本对个别段落有不同的顺序安排,我也遵从了这个版本。

韦启昌2018年1月28日于澳大利亚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