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监测内容
一、九项指标
以《省级主体功能区区域划分技术规程》为依据,对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九项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包括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表2-1)。
表2-1 主体功能区九项指标情况表
续表
二、四大格局
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和行业部门数据等为基础,建立指标体系,对《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提出的“一主两副、两纵两横”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三区七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四屏两带一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进行量化分析。依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分析湖北省自然岸线现状,并描绘与湖北省绿色发展相适应的自然岸线格局。
——城市化格局。侧重对城市的中心地、可达性和空间联系强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监测。使用地表覆盖数据,构建湖北省城市中心性指标体系,选取工业空间、城市空间、公共服务空间以及交通空间等4类18项具体指标建立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分别以湖北省17个地市州为基本单元计算其中心性,以103个县市区为基本单元计算其中心性;采用OD成本矩阵计算103个县市区到武汉、襄阳、宜昌的最短时间成本;构建城市空间联系强度模型,分析湖北省17个地市州与武汉、襄阳和宜昌三个中心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强度(表2-2)。
表2-2 城市化格局监测内容情况表
续表
——农业发展格局。侧重对农业发展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监测。统计粮食、林特种植面积和产量;构建综合优势指数,分析粮食产业、林特产业比较优势区域;统计畜禽产品、水产品产量和人口总数,构建农产品供给优势指数,分析禽畜产品和鱼类产品地域分异规律。
表2-3 农业发展格局监测内容情况表
续表
——生态安全格局。侧重监测生态空间中的不同用地类型分布状况。通过建立生态安全格局指标体系,分别按照全用地类型和生态用地类型对湖北省各县市区主要用地占比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按不同用地优势程度的高低划分不同类别,分析湖北省的生态安全格局。
表2-4 生态安全格局监测内容情况
——自然岸线格局。侧重摸清湖北省自然岸线的基本情况。统计河流、水渠、湖泊、水库和坑塘五种不同类型岸线的长度,分析岸线密度的空间差异,展现湖北省不同类型岸线的分布状况。
表2-5 自然岸线格局监测内容情况
三、四类主体功能区
湖北省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四个类型,即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本次监测以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原则为依据,分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构建适宜的指标体系,对四大分区的发展状况进行监测。
(一)重点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是指具备较强的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潜力,并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重点进行工业化、城市化的地区,应侧重国土空间开发、工业化空间、城镇化空间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
——国土空间开发。使用建设用地面积和行政区面积计算开发强度,运用泰尔指数评价其开发强度差异;使用人口和土地面积,计算人口密度,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方法,分析其人口密度差异;使用GDP和土地面积,计算经济密度,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方法,分析其经济密度差异。
——工业化空间。计算工矿企业用地面积,开展工矿企业用地空间分析。统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个数,分析开发区和保税区情况。
——城镇化空间。使用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均城市建成区面积,分析城市建成区的土地利用状况;统计户籍人口数、常住人口数,计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析户籍及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净流动空间差异。
——地表覆盖。统计房屋建筑(区)面积和人均房屋建筑(区)面积,分析其空间差异;统计居住小区的数目,分析其居住空间;统计道路面积、人均道路面积、城市道路里程、城市路网密度、公路里程、铁路里程,分析不同区域道路建设空间差异;使用耕地面积(水田面积、旱地面积)数据,运用耕地规模优劣指数和耕地斑块面积指数,对区域范围内的耕地空间差异性进行分析。
——生态环境。根据水质断面监测数据,统计分析Ⅰ-Ⅲ类和劣Ⅴ类水质比例,科学把握水环境质量状况;获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指标数据,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表2-6)。
表2-6 重点开发区监测内容
续表
(二)农产品主产区
农产品主产区是关系全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需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应侧重监测国土空间开发、农业空间、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
——国土空间开发。运用泰尔指数评价开发强度;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对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进行分析。
——农业空间。计算耕地、园地规模优劣指数和斑块面积指数,林地、草地斑块破碎度指数和斑块集聚度指数;统计分析水域面积、县市区水域面积占比情况和国有农场个数、分布和发展状况,对农业空间进行监测。
——农业经济。运用区位商和综合优势指数方法,分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大宗农产品产量;统计并分析农产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粮食作物面积的比重、地理标志品牌数目以及分布状况,对农产品主产区的经济状况进行监测。
——生态环境。根据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监测情况,对29个县市区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表2-7)。
表2-7 农产品主产区监测内容
续表
(三)重点生态功能区
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的生态安全,需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地区;省级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不适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本区域应侧重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空间、生态资源、环境质量等方面的监测。
——国土空间开发。运用泰尔指数评价其开发强度差异;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方法,分析人口和经济密度空间差异。
——生态空间。计算林地、草地、水域斑块破碎度和斑块集聚度,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计算园地斑块优劣指数和斑块面积指数,分析其生态规模状况;统计裸露地表面积,分析区域内地表覆盖的破坏程度。
——生态资源。统计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动植物数量、国有林场的个数和总面积以及水源地面积,分析监测生态资源基本情况。
——环境质量。根据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监测情况,对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所辖30个县市区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表2-8)。
表2-8 重点生态功能区监测内容
续表
(四)禁止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是全省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点地区,是生物多样性和珍贵动植物基因保护地,调节洪峰、保护大江大河安全的重要功能区。该区域在发展过程中,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实行科学有效的强制性保护政策,严格控制有悖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监测时要注意分析7种类型禁止开发区的分布情况,着重对该区域的生态用地和人类活动用地情况等方面内容进行监测(表2-9)。
表2-9 禁止开发区监测内容
续表
——生态用地。以湖北省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为基础,分国家和省两级,对7种类型禁止开发区的面积和个数进行统计,分析禁止开发区的分布特征。
——人类活动。通过分析禁止开发区中居民点、工矿、人工设施和道路等人类活动用地的占比大小,评价人类活动对不同类型禁止开发区的影响程度。
——实地调研。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选取崩尖子、漳河源、二仙岩和丹江口等4个自然保护区,对其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人类活动斑块的面积、百分比及其数量分别进行统计,以考察目前湖北省对禁止开发区的保护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