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肯定否定的辩证统一把握《资本论》的思想精髓
——兼论资本主义因素在我国当代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
吴宁(1)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十月革命与《资本论》的关系耐人寻味。按照《资本论》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的革命一定率先发生在资本主义较为成熟的西欧,当时的苏联并不具有马克思《资本论》所论述的由现代资本主义进入现代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十月革命并不在《资本论》的构想之内。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发表了著名的评论文章《反〈资本论〉的革命》,认为十月革命是“反对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的革命”(2),“布尔什维克否定了卡尔•马克思”(3)。葛兰西把十月革命误读为《反对〈资本论〉的革命》,把十月革命的胜利归因为阶级意识的胜利,葛兰西称十月革命为“反《资本论》的革命”是极其草率的——因为他否定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作的经济分析,从而也就抽掉了阐明十月革命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进而割裂了十月革命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关联。从东方国家现代转变的实际进程看,十月革命显然又没有逸出《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国际视野,《资本论》的资本主义批判必然要求蕴含东方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运动。
《资本论》在揭示资本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阐明了社会主义诞生的条件:资本积累生成社会主义诞生的物质条件,与资本积累相适应的劳动者的贫困积累生成社会主义诞生的主体条件。资本积累必然导致贫困积累。通过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以及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其资本的持续积累,而与这种资本的持续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则被转移到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一方面,资本为了实现自身增值要竭尽全力地扩张,最大限度地将剩余价值投入到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循环中去,这就形成了资本的迅速的大规模积累。由于它需要日益庞大的市场空间来将其转化为货币资本,从而实现资本的循环再生产。另一方面,资本积累必然导致对其自身的否定,促使资本积累的各种动力同时也是造成另一种积累——贫困积累的动力。激烈的市场经济压力也驱使各个企业之间进行竞争以获得生存权利。这种竞争的压力也转变为压低工人工资的社会力量。在这双重压力下,必然造成市场空间增长速度日益减少,小于资本扩张要求的市场扩张速度,使全社会的购买力日益萎缩,造成可扩张的市场空间日益萎缩。由于劳动者的贫困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必然导致大量的产品过剩,于是导致资本循环链中的资本断裂,形成资本过剩。资本过剩的结果使本来就处于贫困积累中的工人拿不到工资甚至失业,从而造成劳动力过剩。通过全社会的资本过剩——全社会以产品形态、生产资料形态以及货币形态存在的资本发生过剩和闲置,失业人口增加,又必然会促使产品进一步过剩。产品过剩又会加剧资本过剩,资本过剩又会加剧劳动力过剩,市场空间不断萎缩,最终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形成了一个内在的巨大的过剩赘疣。资本积累和贫困积累的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一方面是资本积累所带来的发达的、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巨大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是与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其带来的是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与越来越激烈的反抗;前者生成社会主义诞生的物质条件,后者生成社会主义诞生(革命)的主体条件;伴随着持续进行的资本积累,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由此生成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条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必然会使资本突破地域限制,进行全球扩张,由此产生了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在空间上的分离——资本积累主要集中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积累则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并未因为成为受到死亡的威胁的无产者而变成革命的主体,而同时支撑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持续的资本积累的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劳动者的贫困积累达到极点,资本主义的“外壳”就要被炸毁,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剥夺者就要被剥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劳动者通过革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因此,十月革命并非如葛兰西所说是“反《资本论》的革命”、是对《资本论》的证伪,而是《资本论》在现实历史进程中的逻辑展开,是运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相关原理分析现实历史进程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俄国和中国这些相对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能够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没有来得及完成,国内就已经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从而,在资产阶级不得不发动资产阶级革命进而不得不武装无产阶级为他们卖命的时候,无产阶级得以在帮助资产阶级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时获得抗衡资产阶级的武装力量和政权力量,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在地主面前没有照顾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倒向工人阶级这一边。这时只要外界环境有利,工人阶级政党的策略得当,在落后国家取得甚至率先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完全可能的。资本主义既有打破封建桎梏的历史进步性,也有阻碍社会发展、必然走向衰亡的历史暂时性;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物质前提,准备了阶级力量。当代以中国为中流砥柱的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正是俄国伟大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
(1) 吴宁: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哲学博士。
(2) 《葛兰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3) 《葛兰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