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
集子的上篇「影畫爭鳴」,主要透過8位受訪者的戲院從業經歷,加上對當時戲院的宣傳方式及宣傳品的概略探尋,從人物方向重塑那個影畫爭鳴歲月的繽紛面貌。
香港放映業的歷史,來到今天2015年,已是逾百年的歷程,它的故事實難以一言以蔽之。集子的下篇「歲月鈎沉」,顧名思義,嘗試摸着時間軸前行,從事件角度觀望放映業的起落,既走過草創時期的驚喜時刻,又經過淪陷期的黑暗日子,亦見證後來被稱為「黃金歲月」的影業蓬勃期。
從2006年開始撰寫和戲院相關的文字,當中除了自身經歷,較全面而接近真實的內容都來自報章、雜誌。翻閱舊資料,較之訪尋業內人士,自主性較大,相對容易處理。然而,說容易,又不是那麼一蹴而就,逾百年的報刊,浩瀚如海洋,要鈎沉相關材料,有系統的整合,並非簡單任務,唾手可得。畢竟香港放映電影的歷史逾百年,歷來開開合合的戲院數目眾多,要做得全面,亦是一項工程。
相信這工程有希望,便嘗試做一做。過去幾年,斷斷續續蒐集這方面的資料,可惜,脫不了散散碎碎的零落狀態,見樹卻未見林。數年前因為參與油麻地戲院的資料整理工作,硬着頭皮拿起一根針,穿上一枚線,把散落如珠子的材料,一顆一顆的串起來,慢慢看到了輪廓,由零散到整合,最終一幅若隱若現的畫面出現,森林未敢奢言在望,但一角樹叢景致還是勉強近在眼前。
看着這幕風景,生起由無到有的滿足感。常云戲院的專題資料難尋,於是想:何不定一些題目,如同針與線,把散落的資料串起來,獲得第二、第三以至更多的小風景,希望為香港戲院的發展歷程,多鋪一兩幅圖畫,圓滿畫面;集子由是開展,嘗試為近年「搜」集的資料,作出稍具系統的「記」錄。
集子的第二部分「戰前戲院搜記」,也是循此模式建立出來。之所以選擇戰前啟業的7間戲院,因為它們古老、具規模和代表性,不僅呈現放電影戲院的早年面貌,更透視本地映畫戲院結合粵劇舞台的獨特戲園模式。這幾家戲院雖然成立於上世紀初年,但部分一直營業至七八十年代,覆蓋本地戲院發展歷程的重要部分。
有別於2007年出版的集子,這一回並非個人看電影經驗的重現,而是圍繞各個題目,以不同面向重塑戲院的舊聞軼事,寫下的都是生活經驗,縱然早已老去,但對照今天截然有別的生活模式,細啖之下又有另一番味道,不單純懷舊,甚或可能有所啟發。
本集子的文章,除兩篇屬舊文修訂,餘下均為全新撰寫。不敢妄言歷史書寫,純然把相關的資料作初步鋪排,從而窺探其發展脈絡。既然說舊,就向舊材料進發,採用的全屬昔日報刊資料,部分則來自研究學者或戲院中人回憶錄的材料,期望所組成的故事相對接近真實。文章加入適量的附註,主要讓大家知悉資料出處,可再往前探。
一如上篇所言,坊間關注戲院的朋友不少,更不乏專家,筆者以淺陋的知識與閱歷而持續撰寫戲院文字,源於興趣,亦視作分享,當中難免有錯誤缺漏,懇請賜正。
鳴謝/Acknowledgement(排名不分先後)
感謝以下人士提供圖片及戲票供刊登:
姜志名、李榮樂、辻村憲章(Noriaki Tsujimura)、許日彤、鄭寶鴻
同時,亦感謝以下機構和院校,提供其館藏圖片:
大公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澳門藝術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The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Librar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Libr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