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金融业态下的动产押物监管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动产融资的历史沿革

国内动产融资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萌芽、成长、萎靡、重振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商品融资在我国发展的萌芽阶段,是以仓单质押或动产质押作为一种辅助的担保的手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客户的信用程度不能完全满足商业银行的要求,因而采用仓单质押和动产质押的方式,向商业银行提供担保。当时的银行并没有商品融资这个概念,只是把这种质押方式算作传统信贷业务的一个补充担保条件。

(二)成长阶段

一些商业银行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逐渐看到商品融资业务的巨大市场空间。它们认为要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之外建立自己的产品体系,于是发展成为仓储质押模式下的商品融资业务。这种产品服务在石化、钢铁、五金、矿产等行业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这个阶段已经不把仓储质押作为辅助的担保手段,而是当作单独的银行业务产品来推广。同时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参与进来,探索开展这项业务。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以及中国建设银行与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的合作,试点规模曾达到授信额度几百亿元的水平。

(三)萎靡阶段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在国内法律法规、物权登记、监管公司素质不齐、信息不对称等多个方面缺失的情况下,特别是青岛港有色金属骗贷事件、上海钢贸圈融资危机,对国内银行的动产融资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一些从事这一业务的银行纷纷关闭,收尾,逐渐退出动产融资业务领域。

(四)重振阶段

沉寂多年的我国动产融资行业,自2017年有冻土融化迹象。2017年的业内报告称:未来5年,动产融资领域将有15万亿元到20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具有“风险低、利润高、玩家少”等特点,拥有万亿元市场的巨大金融“蓝海”。于是,以平安银行为代表,敢于技术创新、拥有深耕耐心的银行和金融公司开了新一轮尝试。